從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土壤中發展的耕讀文化
耕讀文化:是中國古代一些知識分子,以半耕半讀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讀傳家」,耕讀結合,為價值取向,形成了一種"耕讀文化"。
耕讀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耕讀文化作為一種文化類型,更多的情況下,只能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至今未能成為一個可建構的文化系統,至今仍面目模糊、零零散散;另一方面,耕讀文化卻對中國的農業、宗法制度、民族整體價值觀,與文化藝術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多次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耕讀文化對於中國農業的影響:關於耕讀關係的認識,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把學稼學圃當作平民的事,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孟子主張勞心勞力分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時人與後人對孔孟二人的「看不起勞動人民」之類的批評,本人極不認同。孔孟的觀點,應作其在兩千多年前的農耕文明時代,已有了清醒的社會分工意識,只是希望與引導更多人學習詩禮,以令社會更加美好,若進行指責,應是曲解了孔、孟原話本意。
中國耕讀文化孕育了眾多的農學家,產生了大量的古農書。中國古農書,其數量之多,水平之高是其他國家少有的。古代的農書大都出自有過耕讀生活的知識分子之手。他們熟悉古代典籍,有寫作能力又參加農業生產,有農業生產知識,具備寫作農書的條件。
東漢官至尚書的崔寔,出自名門望族,少年熟讀經吏,青年時經營自己的田莊。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寫成了《四民月令》這一部月令體農書,敘述田莊從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農業活動,對古時穀類、瓜菜的種植時令和栽種方法,有所詳述,亦有篇章介紹當時的紡績、織染和釀造、製藥等手工業。對中國古代漢族農學的發展產生頗有影響。
中國歷史上動亂時期,反而出現較多的農書。因為在動亂時,不少知識分子失去做官的機會,或不願在動亂時做官,於是,在鄉間務農。其中,有些人將自己的心得寫出來,就成了農書。明清時代,地方性專業性農書開始大量出現,因為,這時讀書人比較多了,一部分沒有做官的知識分子成了經營地主,他們根據自己所處地域和經營內容,寫出了地方性專業性農書。
耕讀文化對宗法制度的影響:鄉賢,是民間基層本土本鄉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而深為當地民眾所尊重的人,唐朝《史通雜述》記載:"郡書赤矜其鄉賢,美其邦族"。
鄉紳,無疑是鄉賢中的一種人群,是鄉裡的管理者與讀書人,是既腹有詩書又有德行的人。
鄉紳階層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特有的階層,主要由科舉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當地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鄉或長期賦閒居鄉養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鄉村社會有影響的人物構成。他們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儘管他們中有些人曾經掌柄過有限的權印,極少數人可能升遷官衙,但從整體而言,他們始終處在農耕社會的清議派和統治集團的在野派位置。他們獲得的各種社會地位是封建統治結構在其鄉村社會組織運作中的典型體現。這種鄉紳中的一部分,親自實踐著半耕半讀的生活,一部分直接或間接組織、指揮著耕種以期獲得日常所需生活資料,在那個年代,幾乎無例外地,都處於「讀」的狀態。
在以「士農工商」簡單社會分工為基礎的中國農耕社會裡,技術知識及其進步並非最為重要。社會秩序的維繫和延續,依賴於"倫理知識"。因此,無論社會怎樣動蕩變亂,無論王朝如何起落興廢,維繫封建社會文明的綱常倫理中心卻不曾變更。然而,居於這個社會文明中心位置的卻恰恰是鄉紳階層。
這一階層,是唯一享有教育和文化特權的社會集團。如何使一個幅員廣大而又彼此隔絕的傳統社會,在統一的儒學教化下,獲得「整合」,使基層社會及民眾不致「離軌」,是任何一個王朝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清王朝在鄉村社會中,每半月一次「宣講由十六條政治道德準則組成的聖諭的目的,是向民眾灌輸官方思想」。然而,這一帶有」宗教」形式,卻毫無宗教內容或宗教情感的活動,僅僅依靠地方官根本無法實行。鄉紳們事實上承擔著宣講聖諭的職責。「十六條聖諭」以「重人倫」、「重農桑」、「端士習」、「厚風俗」為主旨,成為農耕時代浸透著濃鬱的東方倫理道德色彩的行為規範。它的內容是一個古老民族文化在那個生存方式中的基本需求:「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彌盜賊,解仇憤以重身命。」反覆向村民宣講這一規範的是鄉紳。他們擁有文化,擁有知識,成為農耕時代一個文明得以延續發展、社會秩序得以穩定的重要角色。
鄉紳還對鄉村社會長期存在的族權、神權擁有某種控制力,對鄉村社會的治安擁有管理與裁判權。通常情況下,族長由鄉紳綜合宗族意見推舉產生,或者得到鄉紳的合作認可。有的鄉紳本人就是族長,對一族擁有道德上名義上的首席權。神權的柄杖也大體如此,由於鄉紳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其政治和文化地位的結合,產生了神權上執行解釋的可信度。此外,鄉紳出資辦地方治安隊或團練,大多還自任頭領,對鄉村社會治安進行控制、操縱,特別是在邊遠鄉村,鄉紳的軍事控制權尤其明顯。
鄉紳階層始終是儒家文化最可靠的信徒,特別是在朝代更替,皇權易主的年代,鄉紳捍衛儒學的決心和勇氣更勝官吏一籌。這種對儒學長期不變的情有獨鍾,奠定了鄉紳階層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文化地位。鄉紳階層的文化地位還與自身組成成分有關。鄉紳中的一部分人是通過科舉考試、退任或已在鄉村休閒的官員。這些人一生中曾經有過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都與對儒學的虔誠和追求緊密相連。他們從科舉制度中得到的不僅是入仕之途,同時也以此作用於儒學的發展,而由於這些鄉紳中的大部分人立於土地之上又因耕種與土地密不可分,鄉紳們對於土地的依賴及將超越自我的心理需求與耕讀可以傳家之間的感召與維繫,在中國農耕社會的後期之明清,必然無形中影響著周圍的人的文化價值觀乃至社會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又逐步確立了自身在鄉村社會中的文化主導者地位。
這樣,耕讀文化中,鄉紳們的實質與表現,就是被個別學者稱為「超穩定結構」的宗法制度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耕讀文化對中國哲學及民族整體價值觀的影響:中國的耕讀文化對中國古代哲學的天地人相統一的宇宙觀,和知行統一的知識論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
古代學者常常從農耕實踐中提煉哲學思想,《呂氏春秋·審時》:「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淮南子》:「上因天時,下盡地才,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五穀蕃殖」。賈思勰「順天時量地力,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過耕讀生活的知識分子有理論修養,有農業生產經驗,有條件完成從農業到農學思想到哲學思想的提升。張岱年先生在《中國農業文化》序言中說:「中國古代的哲學理論、價值觀念、科學思維及藝術傳統,大都受到農業文化的影響。例如中國古代哲學有一個重要的理論觀點『天人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關係,事實上這是農活的反映。古代哲人宣揚『參天地、贊化育』,『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可以說,是一種崇高的理想原則,事實上根源於農業生產的實踐,也只是在農業生產的活動中有所表現」。
如果可以復原古代的耕讀生活,我們將會發現,除了為生計而耕讀之外,這種生活狀態會是非常的悠然自得。如果遇上國泰民安的順年,哪怕是與世相對隔絕的盆地,恰好又是土地肥美風景怡人,這裡一代接著一代生活著的民眾,不難養成對土地的依戀、非不得已不離鄉背景的土地情結。「倉稟實而知禮節」,倉稟不實亦不願輕易離開生養自己的土地,如陝西關中平原,作為秦嶺北麓渭河衝積平原的一個地點,亦稱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嶺,北界北山,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60公裡,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自古以來,這裡風調雨順,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為秦國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強大基礎,所以號稱"八百裡秦川",是中國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的風土人情就是如此。
耕讀文化對文化藝術的影響:耕讀文化影響了文學藝術,中國古代的田園詩就是耕讀文化的產物。
晉代陶淵明是典型的田園詩人。他"既耕亦己種,時還讀我書"。從四十一歲辭官,過了二十多年的耕讀生活。他根據自己的體驗,寫了《歸去來辭》、《歸田園居》等詩篇。宋代辛棄疾在被迫退休的二十年內,居住在江西農村,以其耕讀體驗,寫出了不少反映田園生活的詩詞;同在宋代的範成大,晚年退居石湖,自號石湖居士,他自己可能沒參加多少農業勞動,但生活在農村,六十首《四時田園雜興》富於鄉土氣息。
農耕文明社會裡,無數景物入詩入畫,閒來種花種草亦屬於耕,僅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傑出者就有王維、孟浩然、範成大、祖詠、儲光羲、常建、裴迪、綦毋潛等;宋代詩人林逋孤山種梅,在其《山園小梅》詩中留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詠梅佳句。
耕讀文化對中國社會文明進程的影響:古人有將研讀父祖遺藏之書,稱為「耕不稅之田」的。清代藏書家張大鑑就在《閒居錄》一書的跋語中,有「餘承先澤,耕不稅之田,一編一帙,罔 敢失墜」之說。因此,晚清葉昌熾在《藏書紀事詩》 卷六中詠道: 「三世同耕不稅田,後賢功可及先賢。 誰為有福誰無福,此語可為知者傳。 」總之,「耕」為「讀」喻,給後世文壇學界留下了一種重要的精神滋養,其思想影響力是久遠的。
千百年來,漢語中還形成了「舌耕」、「目耕」、 「硯田」、「耕耘」、 「心織筆耕」等與華夏耕讀文化思想息息相關的語詞,更有「耕讀軒」(元末畫家、詩人王冕)、「樂耕亭」(邱浚後裔邱郊)、 「目耕樓」(明 末刻書家毛晉)、「耕讀山房」(清代藏書家李士 芬)、「慕耕草堂」(清代詩人黎庶燾)、 「耕禮堂」(近 代學者趙晉臣)、「耕讀舊人家」(近代南社詩人王毓岱)、「耕堂」(當代作家孫犁)等書房畫室之名, 它們無不表明了歷代文人學士在思想感情上,對耕讀文化境界的一種懷戀,一種寄託。「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皆有歆豔意,相與賦`稼軒' 之詩」,道出了農耕文明土壤中,出產的中國人心中多麼隱秘的一個情結: 「稼軒」生涯,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即自我實踐。《論語·述而》曰:「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躬行踐履,親自實行、親自去做,才能體現重視實踐深入實踐的精神;躬行不言,默而成事。時代更迭,作為建立在小農經濟和科舉制度基礎上的舊說詞,耕讀的意義在或深或淺的轉變。從最初的「耕以致富,讀可榮身」,到後來的「耕以養身,讀以明道」,再到後來的「以耕喻讀」,精神被無限升華,耕的原始作用越來越被淡化,耕山水、讀天下的情懷卻愈發凸顯。
耕讀文化是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之交的「理學真儒」張履祥在《訓子語》裡曾經說過,「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成為提倡「耕讀傳家」的典型代表。
中國古代士大夫或農村中的紳士階層,門戶上往往貼著這樣一副對聯:「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可見,耕作、書卷、田地,曾是古人的奮鬥目標。
耕讀精神和耕讀文化融入中國傳統文人生活方式,不僅反映了他們的人生情操和旨趣,而且對其人生理想和治學思想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也在更高的層面上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程。
與歐洲中世紀及文藝復興後的大部分時期不同,中國社會早在春秋之時即因為孔子所開創的民間教育的興起,促進了民間講學的繁榮。即使在偏遠的鄉村,也有讀書人或避亂隱居,或世代生活於湖邊鄉下。他們一邊勞作,一邊讀書,或方塘半畝、或草屋幾間,或耕作稻粟、或漁樵桑麻,或為佃戶只能夜半讀書為文,或略有家產可以憑几吟誦寒梅詩札,耕讀也因之成為中國的一種鄉村文化特色。在那個沒有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裡,不少地區的藏書樓、書院都起到了文化聚集與擴散的功能,並在物質和精神上支持著耕讀文化的發展。事實上,讀聖賢書不是某一個階級的特權,而是整個社會對所有人的一種道德要求,體現了知識分子對於文化傳承和擴散的社會使命感。
耕讀是「耕」與「讀」在精神上的高度結合。有「讀」之「耕」體現了讀書是為了做到明心見性和安身立命,有「耕」之「讀」才能保證做到格物致知、洞察世事,修身、齊家、治國,而不是為了區區稻粱之謀。正因為耕讀的精神已經內化在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中,融入中國人的血液,因此,所謂的耕讀才不是皓首青燈伴古卷,而是意味著通過讀書與聖賢對話的一種情趣和責任,耕讀歷來不是他們一種帶有矛盾心態的選擇,因為對耕與讀的任何選擇,並不意味著對另一種選擇的放棄。
耕讀正是士大夫藉以養其浩然之氣、保持人生氣節的一種生活方式。在這種「子孫相約事耕耘」(見李商隱《子初郊墅》)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自己踐行忠孝仁義、堅守讀書人氣節、報國入世等人生抱負,體現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抱負。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陶淵明種豆於南山、王夫之隱於湘鄉山中等,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直到民國時期,一些老派文人仍然對此種人生方式依依不捨。在長期的文化積澱中,耕讀文化對中國傳統文人的治學理念和方法有著重要的影響。明代學者陳白沙的教學方法即是帶上弟子去遊山。所以,耕讀文化可以鑄造真正的學術,在中國文化中,很多傳世名著成於耕讀之中。徐霞客跋涉於荒山野嶺,顧炎武「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等等,正是耕讀文化的自然延伸。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