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行間|耕讀傳家: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2020-12-16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古以來,這則古訓被不少家族奉為家規家訓,寄寓著長輩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那麼,古人為何如此重視耕讀?今天,我們來說說詞語「耕讀傳家」。

關於耕,《說文解字》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認為耕是一個形聲字,「耕,犁也,從耒井聲」。另一種說法認為耕是會意字,「一曰古者井田,謂從井,會意」,也就是認為,耕,從耒、從井,「耒」是農具,而「井」則是田地。耕的本義是「犁也」,指用犁翻鬆田土,泛指耕種、農耕之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耕作勞動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是我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方式。而「耕」,往往又與勤勞的品質聯繫在一起,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田地裡從事農耕勞作十分辛苦,因而也就有了「力耕」等詞。

讀,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解釋為:「讀,誦書也,從言賣聲」,本義為誦讀詩書經文,後引申為閱讀、學習之義。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王夫之說:「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可見,古人推崇讀書,不僅為了讀書應舉、出仕為官,同樣也將其作為修身立德的重要途徑。

千百年來,中國古代不少文人學士對耕讀生活十分推崇。一些士人給自己的書房畫室起了諸如「耕讀軒」「耕讀山房」等名。詩詞歌賦中,也常見關於耕讀生活的描述。如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元代王冕《耕讀軒》:「犁鋤負在肩,牛角書一束」,明代徐勃《過荊嶼訪族兄文統逸人隱居》:「半榻暮雲推枕臥,一犁春雨挾書耕」。

那麼,耕讀文化是如何形成發展的呢?其實,耕讀並舉的生活方式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士人躬耕的記載。《論語·子路》載「樊遲請學稼」,《說苑·立節》載有「曾子衣敝衣以耕」。農家學派的許行提倡士人應耕讀並舉,《孟子》記載:「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許行不僅自耕自食,還帶領學生從事農耕勞動。及至西漢,揚雄提出,「耕」不僅是謀生的方式,從中也可以體悟「道」與「德」,《法言·學行》中說:「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東漢袁閎把耕田與治學並舉,《後漢書·袁閎傳》載:「(閎)服闋,累徵聘舉如,皆不應。居處仄陋,以耕學為業。」北宋時期,宋仁宗頒布勸耕勸讀政策,鼓勵士人、農家子弟參加科舉考試,而且規定必須在本鄉讀書應試,促使各地普設各類學校。這樣一來,便把士人、農家子弟與家鄉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使得耕讀相兼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逐漸形成重視耕讀的文化傳統。

自古至今,許多家庭都把「耕讀傳家」作為一則重要的家規家訓,用以勸勉後世子孫重視耕讀,做到勤勞耕作,讀書上進。第一部正式將耕讀傳家列為家訓的是唐末五代章仔鈞所作的《章氏家訓》,其中明確提出「傳家兩字,曰耕與讀;興家兩字,曰儉與勤」,教育子孫後代要勤於勞動,讀書明理。明末清初理學名儒張履祥認為應該耕讀並舉,他在《訓子語》中說:「耕與讀又不可偏廢,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義遂亡。」晚清名臣左宗棠把「勤耕讀」作為傳家之本,他曾寫下「要大門閭,積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讀書」的楹聯教育子侄後輩,要在力耕和勤學上下功夫。

在耕讀文化發展過程中,「耕」和「讀」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耕」不僅是一種生產生活方式,「讀」也不只是為了讀書應舉。在辛勤勞作的同時,可以培養勤勞務實、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品質,感受「粒粒皆辛苦」的辛勞與不易,更有助於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而讀書則不僅可以立志、更能修身、立德,激發「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通過耕讀培育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情操,不斷滋養個人道德品格,從而使得家庭和睦、社會和諧,這正是耕讀傳家的現實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探訪青藏高原「博士村」:耕讀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
    祁增蓓 攝中新網青海樂都1月9日電 題:探訪青藏高原「博士村」: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作者 祁增蓓冬日裡,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撒進屋內,在一圈圈的光暈下,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正在全神貫注地看書,安靜的只剩下老人翻書時紙張摩擦產生的「譁譁」聲。
  • 詩書傳家遠 耕讀繼世長——中國雜交粳稻開創者李錚友教授家風家教...
    原標題:詩書傳家遠 耕讀繼世長——中國雜交粳稻開創者李錚友教授家風家教故事他秉承「詩書傳家、耕讀繼世」的良好家風,做潛心耕讀、勤儉自強、廉潔治家的典範,為雲南農業和教育事業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詩書傳家·李錚友教授生於四川宜賓高縣,世代從醫,父輩從軍。李氏家族世代注重讀書明理,即便家境清寒也不忘教育子孫識文斷字。
  • 景致記錄: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瞻仰楊尚昆故居
    楊氏後人中,就有30多人,先後在英、美、法、德、日、俄留過學,真是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 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我是70後,記得小時候,家裡每到過年,大門上貼的那幅春聯總是千篇一律:「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而每次貼,爺爺總要不厭其煩地給我講解其中的含義:「做人要老老實實,讀書要認認真真。別看我們是莊稼人,但也得讀書識字,好好做人……」小時候,窮。
  • 耕讀傳家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先輩留予我們的精神財富
    「耕讀傳家」歷來被中國傳統家族留予子孫後代的家訓家規,比如方氏子孫被要求務農,秋收農忙結束之後,重回私塾讀書,如有違背「耕讀傳家」者,個人私有田地則由族中長老沒收成為祠堂的公田。成語耕讀傳家,「耕」,則耕種,事稼穡,豐五穀;「讀」是讀書,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意思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
  • 忠厚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
    家堂的兩邊是一副對聯,上聯:忠厚傳家久;下聯:詩書繼世長。每當過年的時候,大概年二十七八,清掃了屋梁上的蛛網,擦拭乾淨桌子椅凳,再把地面掃淨之後,就請出家堂掛上,過了十五,就又收起來。這時期,母親還特意叮囑我們兄妹,此刻起,大桌子兩邊的椅子就不要做了。我問為什麼?母親說,要給你爺爺老爺爺他們做了。似懂非懂的我,也沒敢再多問,因為過年的時候,是有許多禁忌的。
  • 陸氏家訓:耕讀傳家 廉傳千古
    平湖陸氏耕讀傳家的理念深入人心,詩書禮樂不墜,父子、兄弟同取進士,更有「一門三代四尚書」的盛況。至明清時,平湖陸氏人才輩出,科甲鼎盛,學問名世,聲望顯赫。據統計,明清平湖陸氏共出進士40位,列當地眾姓第一。陸隴其(16301692),字稼書,平湖新埭人。清康熙九年(1670)進士。
  • 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
    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 2020-07-20 11:08:28   來源:網絡
  • 耕讀傳家遠 詩書濟世長(圖)-江西新聞網-中國江西網首頁
    「耕讀傳家遠,詩書濟世長。」在鄢溪村,這副對聯最常見。    在該村,村民黃鈺仁展示了《鄢溪黃氏族譜》,列明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裡、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先、患難相恤10條「家範」。    2006年,該村有數百年歷史的「燕山書院」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家庭私塾的奇葩」。
  • 從「詩禮傳家」走向「耕讀傳家」,為何這麼難?
    「耕讀傳家」, 是秦可卿為賈府指明的出路。 外人眼裡的「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實際上已經呈現衰敗之象,「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照這樣發展下去,賈府很快就將衣食難繼、生活無著。
  • 以「傳家寶」為話題作文——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
    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審題訓練】幾個同學聚在一起談論傳家寶。小張說,他家的傳家寶是一個青花罐,有年頭有故事。小杜說,他家的傳家寶是爺爺留下的幾枚勳章。小程說,他家把「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的祖訓當做傳家寶。你認為什麼樣的傳家寶更有價值?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
  • 古宅大院中的耕讀文化
    山西靈石王家大院在許多大院和古舊住宅的匾額上,很容易見到「耕讀傳家」這四個字。「耕讀傳家」指的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耕讀傳家」可謂深入民心,成為中國農耕社會的一種生活境界和美好嚮往。在山西的古宅大院中,處處可皆有耕讀文化。在聞名遐邇的王家大院宅院,匾額楹聯構成了一道底蘊深厚的「風景線」,駐足品味,令人叫絕。其書寫,有行書,有隸書,有篆體,有章草;其造型,有竹型聯、秋葉額、書卷額、摺扇額;其內容,或頌德,或言志,或垂教。
  • 耕讀傳家:為何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
    耕讀傳家:為何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早在「耕讀傳家」的觀念形成以前, 已經先有「耕學」一說,為之鳴鑼開道了。漢代就已經有人以耕為喻,於是,「耕」,也就成為人們奮力於某一領域的代詞。揚雄就在《法言·學行》中說:「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
  • 餘姚:柿林村沈氏千人傳家風 耕讀傳家忠孝為本
    來到這裡,處處都能感受到古村宗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近年來,這裡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佳山村旅遊勝地、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榮譽,而使這個古老的山村長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是「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家風。前不久,記者來到柿林村,傾聽家風故事,感受歷史文化。
  • 缺一種耕讀傳家的精神,缺一種文化補充和輸入
    不缺吃喝,而是缺一種耕讀傳家的精神,缺一種文化補充和輸入。之前回到農村老家,有四點直觀的感受,一是記憶中的很多樹沒有了,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和房子,環境改善了;二是年輕人少了,村裡大多都是老人和孩子,顯得很冷清,年輕人都在外打工掙錢;三是飯桌上的菜餚更豐富了,老百姓日子富裕了;四是每家每戶都用上了各種現代化家電家具,生活水平提高了。
  • 星陽村「耕讀傳家」 數百年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後世子孫遵循祖訓,以耕讀為重,忠孝傳家。    幾幢古宅,兩副對聯    在陳氏後人陳嶽的陪同下,記者在星陽村裡走走停停。夏日早晨的陽光已分外炙熱,鋪陳開來灑向一幢古樸的院落,仿佛歲月慢了下來。    這座院落呈前後兩天井,一進四明軒格局,構作考究,做工地道,尤以東軒子屋最為精雕細刻。
  • 散文丨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我的家風故事
    忠孝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我的家風故事文/李壽謙我出生在農民家庭。父親早年上過幾年私塾,在村裡算是文化人了。蘇東坡有副名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就是要上對國家盡忠,和黨中央保持一致。下對家庭盡孝,家庭和諧,萬事興旺。讀詩書,明禮義。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文明家風。【作者簡介】李壽謙(男),泰安肥城市人。高中教師,大學學歷,現退休,寓居寧波。
  • 耕讀傳家 小康路上書香盈——河西村開展「我是自然小行家」閱讀體驗活動
    7月31日,一場以「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為主題的「我是自然小行家」閱讀體驗活動在潛山市天柱山鎮河西村瓜蔞種植基地火熱進行,本次活動由天柱山鎮婦聯
  • 範仲淹:處事莫如為善,傳家唯有讀書
    來源| 儒風大家 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02 傳家唯有讀書 蘇軾在《三槐堂銘》中所言:「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一個家族家族的興旺延續,除了善心善行,還有讀書立學。
  • 頭條| 這場親子活動讓孩子家長們在詩情畫意中感受「耕讀傳家」
    頭條| 這場親子活動讓孩子家長們在詩情畫意中感受「耕讀傳家」 2020-05-18 0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