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致記錄: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瞻仰楊尚昆故居

2020-12-16 景致記錄

重慶市潼南縣雙江鎮金龍村,山水環抱,景色宜人。

在金龍村,有著楊尚昆故居,又名「四知堂」、「長灘子大院」。

四知堂距今有158年歷史,是楊尚昆的曾祖父楊世綏,在1862年所建。這座四合院,39間房屋,風格古樸、典雅。

1907年8月3日,楊尚昆同志就誕生在這裡。

遠遠地,大家一眼就看見精美的雕花的大門。大門上方,掛著「四知堂」的匾額。

四知的典故,來自楊氏祖先漢朝太尉楊震「深夜辭金」。楊震拒收賄賂時,曾說過一句載入史冊的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進入四知堂大門,楊尚昆同志的鑄銅雕像,矗立在中央,雕像栩栩如生,滿臉睿智。

堂屋大門掛著「漢室遺風」的匾額,堂屋裡正上方,端端正正地掛著「清白傳家」的匾額。

可見,漢朝太尉楊震的良好家風,在楊家代代相傳。

楊尚昆同志故居內,有著400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以及150多件文物文獻資料,展現了楊尚昆同志,投身革命七十多年,嘔心瀝血,奉獻的一生。

離開金龍村,大家驅車前往雙江古鎮郵電局大院,那裡是楊闇公紀念館,也是楊闇公、楊尚昆等兄弟姊妹少年生活的地方。

郵政局大院,是楊尚昆祖父楊傳鼎所建,因早年設立過郵政局而得名。楊尚昆父親楊淮清繼承家業後,在大院內設了私塾,請來私塾老師管教子女;他還創辦了關帝廟小學,楊闇公兄妹就是這所小校第一批學生。

郵電局大院,是西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築之一。

郵電局大院,前面臨街,背後靠著虎溪河。這座二進三重的四合院,是典型的穿鬥懸山頂小青瓦建築。每一進都有各一個大小天井,天井兩側建有廂房。

郵政局大院後院,還有楊尚昆小時候從外婆家移植過來栽種的橙子樹,每年,橙子樹上都是碩果纍纍。

楊尚昆同志的四哥楊闇公,在1927年3月31日,組織了重慶市民大會,抗議英、美帝國主義炮擊南京,卻慘遭反動軍閥血腥鎮壓和屠殺,死傷上千人,這就是重慶「三三一」慘案。楊闇公被捕後,於4月6日壯烈犧牲,年僅29歲。

2009年9月14日,楊闇公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雙江古鎮,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楊氏民宅,那是楊尚昆堂伯父的故居。楊宅一共四進,有大小廳堂51間,共108扇門。電視劇《凌湯園》曾在這裡拍攝。

楊宅第一進是家丁住的地方;第二進叫中門,一般辦紅、白喜事,或者有貴賓臨門,才開門迎接。中門內天井裡,有兩株上百年的臘梅,每到冬天,臘梅花開,香飄四庭;第三進天井裡,種著一株葡萄,據說也有百年了;第四進家眷起居之處,樓上有閨房,樓下有不足兩平米的沐浴房。真是庭院深深,深幾許。

楊宅內也設有私塾。楊氏一族,自始至終都很重視後代教育。他們除了請飽學之士,到家當私塾老師,還將各房子女送往省外、國外求學。楊氏後人中,就有30多人,先後在英、美、法、德、日、俄留過學,真是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相關焦點

  • 字裡行間|耕讀傳家: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古以來,這則古訓被不少家族奉為家規家訓,寄寓著長輩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那麼,古人為何如此重視耕讀?今天,我們來說說詞語「耕讀傳家」。
  • 詩書傳家遠 耕讀繼世長——中國雜交粳稻開創者李錚友教授家風家教...
    原標題:詩書傳家遠 耕讀繼世長——中國雜交粳稻開創者李錚友教授家風家教故事他秉承「詩書傳家、耕讀繼世」的良好家風,做潛心耕讀、勤儉自強、廉潔治家的典範,為雲南農業和教育事業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詩書傳家·李錚友教授生於四川宜賓高縣,世代從醫,父輩從軍。李氏家族世代注重讀書明理,即便家境清寒也不忘教育子孫識文斷字。
  • 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我是70後,記得小時候,家裡每到過年,大門上貼的那幅春聯總是千篇一律:「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而每次貼,爺爺總要不厭其煩地給我講解其中的含義:「做人要老老實實,讀書要認認真真。別看我們是莊稼人,但也得讀書識字,好好做人……」小時候,窮。
  • 探訪青藏高原「博士村」:耕讀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
    祁增蓓 攝中新網青海樂都1月9日電 題:探訪青藏高原「博士村」: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作者 祁增蓓冬日裡,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撒進屋內,在一圈圈的光暈下,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正在全神貫注地看書,安靜的只剩下老人翻書時紙張摩擦產生的「譁譁」聲。
  • 忠厚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
    家堂的兩邊是一副對聯,上聯:忠厚傳家久;下聯:詩書繼世長。每當過年的時候,大概年二十七八,清掃了屋梁上的蛛網,擦拭乾淨桌子椅凳,再把地面掃淨之後,就請出家堂掛上,過了十五,就又收起來。這時期,母親還特意叮囑我們兄妹,此刻起,大桌子兩邊的椅子就不要做了。我問為什麼?母親說,要給你爺爺老爺爺他們做了。似懂非懂的我,也沒敢再多問,因為過年的時候,是有許多禁忌的。
  • 散文丨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我的家風故事
    忠孝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我的家風故事文/李壽謙我出生在農民家庭。父親早年上過幾年私塾,在村裡算是文化人了。蘇東坡有副名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就是要上對國家盡忠,和黨中央保持一致。下對家庭盡孝,家庭和諧,萬事興旺。讀詩書,明禮義。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文明家風。【作者簡介】李壽謙(男),泰安肥城市人。高中教師,大學學歷,現退休,寓居寧波。
  • 【小家大愛 情牽家國】倪瑜發家庭:忠厚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
    【小家大愛 情牽家國】倪瑜發家庭:忠厚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 2020-10-20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耕讀傳家遠 詩書濟世長(圖)-江西新聞網-中國江西網首頁
    「耕讀傳家遠,詩書濟世長。」在鄢溪村,這副對聯最常見。    在該村,村民黃鈺仁展示了《鄢溪黃氏族譜》,列明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裡、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先、患難相恤10條「家範」。    2006年,該村有數百年歷史的「燕山書院」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家庭私塾的奇葩」。
  • 以「傳家寶」為話題作文——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
    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審題訓練】幾個同學聚在一起談論傳家寶。小張說,他家的傳家寶是一個青花罐,有年頭有故事。小杜說,他家的傳家寶是爺爺留下的幾枚勳章。小程說,他家把「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的祖訓當做傳家寶。你認為什麼樣的傳家寶更有價值?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
  • 詩書繼世長,家庭的書香味,才是人生最好的起 跑線
    只有書香世家,才會薰陶孩子,影響孩子,使孩子喜歡讀書學習,腹有詩書氣自華,家中有了書香味,會讓孩子喜歡上讀書學習,孩子只要喜歡上了讀書,這樣的人生也就不會輸。古人云:「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從古到今,大凡家庭能夠書香世代傳襲的家庭,莫不是讀書之人,莫不是書香之家,家長給孩子最好的起跑線就是書香世家,這是前 世修來的,這就是家庭文化,這就是最好的傳家之寶,一個企業拼的是文化,家庭也是如此。範仲淹是一代名相,他一生積德積善,他有其高尚的品行,能夠對自己的子弟進行文教,使得他的家族800年長盛不衰!
  • 「忠厚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婁底市紀委市監委舉行家風家教主題...
    6月21日,參與「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家風家教主題活動的婁底市紀委市監委工作人員深有感觸地說。當天,市紀委市監委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主題活動,邀請幹部職工及其家屬一起分享自己的家風家教故事。主題活動在孩子們的手語舞蹈《聽我說謝謝你》中拉開序幕。
  • 耕讀傳家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先輩留予我們的精神財富
    「耕讀傳家」歷來被中國傳統家族留予子孫後代的家訓家規,比如方氏子孫被要求務農,秋收農忙結束之後,重回私塾讀書,如有違背「耕讀傳家」者,個人私有田地則由族中長老沒收成為祠堂的公田。成語耕讀傳家,「耕」,則耕種,事稼穡,豐五穀;「讀」是讀書,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意思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
  • 古宅大院中的耕讀文化
    山西靈石王家大院在許多大院和古舊住宅的匾額上,很容易見到「耕讀傳家」這四個字。「耕讀傳家」指的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耕讀傳家」可謂深入民心,成為中國農耕社會的一種生活境界和美好嚮往。在山西的古宅大院中,處處可皆有耕讀文化。在聞名遐邇的王家大院宅院,匾額楹聯構成了一道底蘊深厚的「風景線」,駐足品味,令人叫絕。其書寫,有行書,有隸書,有篆體,有章草;其造型,有竹型聯、秋葉額、書卷額、摺扇額;其內容,或頌德,或言志,或垂教。
  • 範仲淹:處事莫如為善,傳家唯有讀書
    來源| 儒風大家 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所以曾子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求神拜佛,不如保持善良,善良才是一個人最好的護身符。
  • 陸氏家訓:耕讀傳家 廉傳千古
    平湖陸氏耕讀傳家的理念深入人心,詩書禮樂不墜,父子、兄弟同取進士,更有「一門三代四尚書」的盛況。至明清時,平湖陸氏人才輩出,科甲鼎盛,學問名世,聲望顯赫。據統計,明清平湖陸氏共出進士40位,列當地眾姓第一。陸隴其(16301692),字稼書,平湖新埭人。清康熙九年(1670)進士。
  • 耕讀傳家:為何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
    耕讀傳家:為何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早在「耕讀傳家」的觀念形成以前, 已經先有「耕學」一說,為之鳴鑼開道了。漢代就已經有人以耕為喻,於是,「耕」,也就成為人們奮力於某一領域的代詞。揚雄就在《法言·學行》中說:「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
  • 從「詩禮傳家」走向「耕讀傳家」,為何這麼難?
    「耕讀傳家」, 是秦可卿為賈府指明的出路。 外人眼裡的「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實際上已經呈現衰敗之象,「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照這樣發展下去,賈府很快就將衣食難繼、生活無著。
  • 餘姚:柿林村沈氏千人傳家風 耕讀傳家忠孝為本
    來到這裡,處處都能感受到古村宗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近年來,這裡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佳山村旅遊勝地、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榮譽,而使這個古老的山村長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是「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家風。前不久,記者來到柿林村,傾聽家風故事,感受歷史文化。
  • 詩書傳家遠 與人為善長:馬德靜家庭事跡
    原標題:詩書傳家遠 與人為善長:馬德靜家庭事跡在騰衝市騰越街道下綺羅社區,有這樣一個人人稱羨的家庭——馬德靜家庭。1931年,馬德靜出生於騰衝市騰越街道下綺羅社區一個回族書香門第。其父親馬壽山是騰衝新文化運動的先鋒之一,也是綺羅圖書館的創建人之一。馬德靜家中有兄弟姐妹7人,馬德靜是家中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