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禮傳家」走向「耕讀傳家」,為何這麼難?

2021-01-18 騰訊網

排在十二釵末位的秦可卿,是個嚴重兩極分化的人物。一方面,她「擅風情,秉月貌」,成了被作者痛恨的敗家根本;另一方面,她又通過託夢的方式,向王熙鳳提出了解救賈府的方案,是一個願意為家族存亡嘔心瀝血的人。

然而,讀者多半只記住了她的風情月貌,無視了她那一番提醒王熙鳳的肺腑之言。其原因,主要在於她的這一方案沒能執行,僅僅停留在了理論上。

那麼,王熙鳳為何對她的這一提議不予理睬?

對這個問題,我一度以為是王熙鳳個人的原因,細讀深思之下才發現,即使王熙鳳把這一提議極力向賈母王夫人等勸進,最終還是會無疾而終,不會有什麼結果。其原因就在於,這不是賈府某個人的問題,這是整個階層的問題甚至整個人類的問題,其中有著人類固有的劣根性

「詩禮傳家」,是賈府延續了四代的家風,也是賈府的臉面。

階層之所以成為階層,是因為有著其共性。賈府屬於盛世中的貴族階層,這個階層的共性,就是崇尚「詩禮傳家」

什麼是「詩禮傳家」?「詩」指《詩經》,「禮「指《禮記》,《詩經》代表的是品性淳厚,《禮記》代表是的凡事都遵循禮儀、禮制。

賈府自寧榮二公建府開始,就確立了「詩禮傳家」的家風,這個家風一直延續到了第四代玉字輩。但在延續過程中逐漸變了味,不再是出於對自身修養的要求,而是更重在臉面

因此,我們會發現,當寶玉招惹了戲子、調戲了母婢,賈政氣得要打死他,理由是「若外人知道,祖宗顏面何在」;當大觀園出現繡春囊,一向淡定的王夫人,急匆匆地趕到王熙鳳面前責問:「外人知道,這性命臉面要也不要」。

還有賈母對寶玉的教育,讀不讀書不重要,是否頑劣不重要,有沒有上進心不重要,只有一點是必須嚴格要求的,就是在外人面前要有禮數:「見了外人,必是要還出正經禮數來的……若一味他只管沒裡沒外,不與大人爭光,憑他生的怎樣,也是該打死的」。

寶釵在大觀園住了好幾年,其「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的室內風格早已存在,不見賈母說過什麼,唯有在帶著劉姥姥遊園時,突然指出不妥,原因就在於「倘或來一個親戚,看著不象」,也就是有失臉面。雖然劉姥姥是個拐了很多彎的窮親戚,但萬一她出去當八卦說,賈府光鮮的臉面就被抹黑了。

是的,光鮮是賈府現在唯一看重的。劉姥姥慨嘆:「我只愛你們家這行事,怪道說`禮出大家'」,這正是賈府要的排面,也是賈母帶劉姥姥遊園希望收到的效果:展現「詩禮傳家」的貴族風範,在劉姥姥面前也不會有任何失禮之處。

也正是這種名聲的傳揚,才讓不知就裡、只看表象的人以為,賈府依然是「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

「耕讀傳家」, 是秦可卿為賈府指明的出路。

外人眼裡的「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實際上已經呈現衰敗之象,「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照這樣發展下去,賈府很快就將衣食難繼、生活無著。因此,為家族命運謀慮的秦可卿,通過王熙鳳,為賈府指明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出路。

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將家塾亦設於此.合同族中長幼,大家定了則例,日後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如此周流,又無爭競,亦不有典賣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

秦可卿指明的這條出路,其實是有別於「詩禮傳家」的另一種傳家風範:「耕讀傳家」,即以祖墳為核心,購置田地房產,一邊耕種以自給自足,一邊讀書以修身養性,做恬淡的田舍翁

這是有別於貴族的另一個階層,這個階層的人,不注重臉面排場。在身份上,他們只是平民,但他們又不是普通的平民,因讀書而有著高於普通平民的修養,而且根據時勢有自由選擇進退的能力,進可走仕途治國平天下,退可讀書務農。比如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只是一介布衣,躬耕於南陽,過著讀書務農的閒適生活。

對於賈府來說,這確實是一條不錯的出路,趁著現在手頭還拿得出銀子,購買田產輕而易舉。比如劉姥姥就拿著王夫人給的一百兩,通過購置田產,從貧困線上翻了身。

但是,這條路於賈府而言,猶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從「詩禮傳家」走向「耕讀傳家」,說來容易做來難。

秦可卿提出的建議這麼好,能保全賈氏子孫,「祭祀又可永繼」,王熙鳳為何視若罔聞?原因只有一個字:難!理論上說說容易,要付諸於執行,有著重重阻力,而這些阻力,都是賈府上下無法克服的。

其難之一:由奢入儉難,改變固有的奢靡生活習慣難。

賈府在賈母的引領,早已奢靡成風,其三等僕婦的吃穿用度,在同為官宦小姐的黛玉眼裡,「已是不凡了」。其家的丫頭,比別人家小姐都強,強的不僅是綜合素質,還有對精緻生活的追求。司棋吃雞蛋,要「燉的嫩嫩的」;晴雯吃蘆蒿,葷的不好,要「炒個麵筋的,少擱油才好」;芳官嫌柳嫂子為討好她刻意做的硬菜「油膩膩的,誰吃這些東西」。所以,這些丫頭們,寧死都不肯離開,寧做奴僕不要自由身。因為她們清楚,離開了賈府,她們再也找不到這麼好的生活待遇了。

這種奢靡享受,已經是賈府的日常,由奢入儉難,想要賈府上下主動放棄這種奢靡生活,去過儉樸的農家日子,談何容易?就連最為務實的探春,都認為朱熹的《不自棄文》是「虛比浮詞」,不願意把理論變為實踐

因此,放棄現有的生活,主動退到農耕狀況,這個提議,誰提都不落好,要麼被嘲笑,要麼被打壓。精明的王熙鳳又怎能不知?所以,她只會選擇無視,就當從沒聽到過。

其難之二:能上不能下的面子觀念,根深蒂固。

從「詩禮傳家」走向「耕讀傳家」,不僅僅是家風的改變,其根本的問題在於階層的墜落。而階層的墜落,最為讓人難以接受的就是面子上掛不住。

俗話說,死要面子活受罪,說的就是為了面子寧願死撐,也不願意失去臉面。正是出於這種考慮,當王熙鳳提出趁抄檢大觀園裁減丫頭時,王夫人回答的是「不但於我心不忍,只怕老太太未必就依」。老太太不依,不僅僅是因為擔心姑娘們受苦,還擔心丟了臉面,被人說三道四。

如果變「詩禮傳家」為「耕讀傳家」,勢必遣散奴僕,只留幾個貼身侍候的。也不再有讓人望而生羨的豪華府第,現在的排場都不可能再有了。對於面子大於天的賈府,有何顏面去面對親友?再來一個像劉姥姥一樣的窮親戚,賈母拿什麼去炫耀?

因此,只要有老太太在一日,退守的話就誰都不敢提,誰提誰挨罵。一貫以討好老太太為要的王熙鳳,當然不會去做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人。

其難之三:「身後有餘忘縮手」,得到難,放下更難。

不知足,是人固有的劣根性。因此,人們在追求名利的路上前僕後繼。對於已然到手的東西,更是捨不得放手,就像賈母珍藏的百年老參,寧願讓它腐朽變質,也想不到要及時拿出來散濟。

這種劣根性,會讓人形成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放手的心理。所以佛家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人生難得自在,就是因為放不下,正如賈雨村在智通寺看到的對聯之上聯:「身後有餘忘縮手」,其實哪裡是「忘縮手」,分明是捨不得縮手。

因為這句詩聯是賈雨村看到的,很多讀者以為它只是對賈雨村走上末路的預警,其實是對世人的預警:學會放下。世之擁有很少的普通人都捨不得放下,何況是賈府這樣已經爬到金字塔頂端富貴雙全的人家?

因此,秦可卿提出的這一建議,在王熙鳳看來,就像探春讀朱熹的《不自棄文》,不過是「虛比浮詞」,說說而已,當不得真。

既然當不得真,當然就不會去向賈府和王夫人進言,更談不上執行了。

所以,賈府最終「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是必然結局,不是他們無路可走,而是他們不肯主動選擇退步。即使有秦可卿提出的至佳方案,也不能挽救賈府的敗亡。

其實,秦可卿能提出這樣的方案,算不上有多智慧。因為,這樣的智慧人人都有,不過大家都和賈府一樣,不願意去做罷了

相關焦點

  • 字裡行間|耕讀傳家: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古以來,這則古訓被不少家族奉為家規家訓,寄寓著長輩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那麼,古人為何如此重視耕讀?今天,我們來說說詞語「耕讀傳家」。
  • 耕讀傳家:為何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
    耕讀傳家:為何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早在「耕讀傳家」的觀念形成以前, 已經先有「耕學」一說,為之鳴鑼開道了。漢代就已經有人以耕為喻,於是,「耕」,也就成為人們奮力於某一領域的代詞。揚雄就在《法言·學行》中說:「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
  • 陸氏家訓:耕讀傳家 廉傳千古
    平湖陸氏耕讀傳家的理念深入人心,詩書禮樂不墜,父子、兄弟同取進士,更有「一門三代四尚書」的盛況。至明清時,平湖陸氏人才輩出,科甲鼎盛,學問名世,聲望顯赫。據統計,明清平湖陸氏共出進士40位,列當地眾姓第一。陸隴其(16301692),字稼書,平湖新埭人。清康熙九年(1670)進士。
  • 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
    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 2020-07-20 11:08:28   來源:網絡
  • 耕讀傳家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先輩留予我們的精神財富
    「耕讀傳家」歷來被中國傳統家族留予子孫後代的家訓家規,比如方氏子孫被要求務農,秋收農忙結束之後,重回私塾讀書,如有違背「耕讀傳家」者,個人私有田地則由族中長老沒收成為祠堂的公田。成語耕讀傳家,「耕」,則耕種,事稼穡,豐五穀;「讀」是讀書,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意思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
  • 星陽村「耕讀傳家」 數百年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後世子孫遵循祖訓,以耕讀為重,忠孝傳家。    幾幢古宅,兩副對聯    在陳氏後人陳嶽的陪同下,記者在星陽村裡走走停停。夏日早晨的陽光已分外炙熱,鋪陳開來灑向一幢古樸的院落,仿佛歲月慢了下來。    這座院落呈前後兩天井,一進四明軒格局,構作考究,做工地道,尤以東軒子屋最為精雕細刻。
  • 耕讀傳家 小康路上書香盈——河西村開展「我是自然小行家」閱讀體驗活動
    7月31日,一場以「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為主題的「我是自然小行家」閱讀體驗活動在潛山市天柱山鎮河西村瓜蔞種植基地火熱進行,本次活動由天柱山鎮婦聯
  • 餘姚:柿林村沈氏千人傳家風 耕讀傳家忠孝為本
    來到這裡,處處都能感受到古村宗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近年來,這裡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佳山村旅遊勝地、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榮譽,而使這個古老的山村長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是「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家風。前不久,記者來到柿林村,傾聽家風故事,感受歷史文化。
  • 探訪青藏高原「博士村」:耕讀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
    祁增蓓 攝中新網青海樂都1月9日電 題:探訪青藏高原「博士村」: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作者 祁增蓓冬日裡,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撒進屋內,在一圈圈的光暈下,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正在全神貫注地看書,安靜的只剩下老人翻書時紙張摩擦產生的「譁譁」聲。
  • 詩書傳家遠 耕讀繼世長——中國雜交粳稻開創者李錚友教授家風家教...
    原標題:詩書傳家遠 耕讀繼世長——中國雜交粳稻開創者李錚友教授家風家教故事他秉承「詩書傳家、耕讀繼世」的良好家風,做潛心耕讀、勤儉自強、廉潔治家的典範,為雲南農業和教育事業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詩書傳家·李錚友教授生於四川宜賓高縣,世代從醫,父輩從軍。李氏家族世代注重讀書明理,即便家境清寒也不忘教育子孫識文斷字。
  • 缺一種耕讀傳家的精神,缺一種文化補充和輸入
    不缺吃喝,而是缺一種耕讀傳家的精神,缺一種文化補充和輸入。之前回到農村老家,有四點直觀的感受,一是記憶中的很多樹沒有了,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和房子,環境改善了;二是年輕人少了,村裡大多都是老人和孩子,顯得很冷清,年輕人都在外打工掙錢;三是飯桌上的菜餚更豐富了,老百姓日子富裕了;四是每家每戶都用上了各種現代化家電家具,生活水平提高了。
  • 頭條| 這場親子活動讓孩子家長們在詩情畫意中感受「耕讀傳家」
    頭條| 這場親子活動讓孩子家長們在詩情畫意中感受「耕讀傳家」 2020-05-18 0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範仲淹:處事莫如為善,傳家唯有讀書
    來源| 儒風大家 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就跟範仲淹說:「小小年紀,如何口氣這麼大?」 範仲淹很不好意思,說:「那您看看我能不能當醫生?」 算命先生有些納悶問:「為什麼這倆志向差這麼多。」 範仲淹回答:「因為只有良相跟良醫可以救人。」
  • 金盤圍侯屋:舉人後代,耕讀傳家
    德祿公後裔世居此處,秉承祖上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雖然人丁不多,但歷史上也產生過兩位秀才,分別是乾隆年間考取的庠生、十八世侯普,以及十八世侯華才。我們在鄰近的石子嶺焱發宗親陪同下拜訪了崗坪上德祿公後裔,在家的德昌叔講述說,以前的祖屋是三堂結構,因為後來受到被鄰居張姓買通的風水先生蠱惑,將房屋改建成現今的形制,反而影響了家族發展。
  • 耕讀傳家遠 詩書濟世長(圖)-江西新聞網-中國江西網首頁
    「耕讀傳家遠,詩書濟世長。」在鄢溪村,這副對聯最常見。    在該村,村民黃鈺仁展示了《鄢溪黃氏族譜》,列明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裡、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先、患難相恤10條「家範」。    2006年,該村有數百年歷史的「燕山書院」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家庭私塾的奇葩」。
  • 孝悌為本 耕讀傳家 以誠致富 ———走近古村鄢溪
    自發拿出土地建學校「耕讀傳家遠,詩書濟世長」,在鄢溪,最多見的就是這副對聯。族人發跡後,不急著買田置地,而是建起了一家書院,取名為「燕山」,取自三字經中「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名句,寄託著對子孫後代登科及第、光宗耀祖的殷切希望。巧合的是,書院的建造者之一,名字即為「義方」。
  • 古宅大院中的耕讀文化
    山西靈石王家大院在許多大院和古舊住宅的匾額上,很容易見到「耕讀傳家」這四個字。「耕讀傳家」指的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耕讀傳家」可謂深入民心,成為中國農耕社會的一種生活境界和美好嚮往。在山西的古宅大院中,處處可皆有耕讀文化。在聞名遐邇的王家大院宅院,匾額楹聯構成了一道底蘊深厚的「風景線」,駐足品味,令人叫絕。其書寫,有行書,有隸書,有篆體,有章草;其造型,有竹型聯、秋葉額、書卷額、摺扇額;其內容,或頌德,或言志,或垂教。在整個大院裡,凡廳堂必有楹聯,凡門戶必有匾額。
  • 為何明代士紳階層能興起?說一說讀書與種地的關係
    為何明代士紳階層能興起?說一說讀書與種地的關係。能讀多少書取決於能種多少地?說一說古代中國的耕讀傳家這是一個關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古代中國士族階層都有一個耕讀傳家的傳統,土地糧食的產量就決定了自耕農或者地主的經濟來源,決定了其有多少時間精力財力去讀書。在秦朝,因為推行法家的軍功爵制度,自耕農以及地主都以戰功為目的,所以不是耕讀,而是耕戰,由此成就了軍功貴族階層。
  • 「耕讀文化」是什麼?河南投資超2億,建一處耕讀小鎮卻瀕臨倒閉
    濮陽市西北郊區有個耕讀景區,叫班家耕讀小鎮,屬於城市基礎設施和農村文化旅遊項目。當時投資超過2億,現在運營差,遊客稀少。小鎮定位為北方的農耕讀景區,主題是宣傳傳統農耕生產方式和「仁、義、禮、智、信」的文化,非常符合中國新時期的社會發展觀,但為什麼到了2017年才蓬勃發展起來?在我看來,由於班家耕讀小鎮初期存在業態單一、缺乏特色產業聯動和專業運維支撐等問題,在短暫的新鮮感過去後,人們逐漸退出了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