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
燕山書院
黃氏正亮堂全景
彭麗芸、劉祖剛文/圖
能想像嗎?一個不到2000人的山區小村落,先後捧回「全國民俗文化村落」「中國最具鄉愁的古村」「江西省生態村」等招牌;建國以後考取本科以上多達100餘人,研究生以上40餘人……這個美麗村落叫鄢溪,位於遂川縣堆子前鎮,有著600多年悠久歷史,皆為黃由祖後代。
在鄢溪,家家戶戶都會把族譜中的家訓、家規用紙抄下,整整齊齊地貼在廳堂。有的以族譜為基礎,因家而宜制出新家訓、家規。該村村民黃昌盛的家訓就是:「書香文雅,心正文規;孝友忠直,積德施仁」。當地敬重家訓、家規,恪守意識濃烈,讓外人敬仰。
破解長壽密碼
筆者了解到,村中70歲以上老人有101個,80歲以上有32個,是個遠近聞名的「長壽村」。據說,這個長壽「密碼」不僅源於自然山水,更與世代傳承的「孝悌」家風密不可分。
黃永元今年76歲,中風在床已5年。4個兒子齊心和睦,輪流照顧,盡心服侍,老父身上沒有任何異味和褥瘡;每逢年節,更是全家齊聚,兒孫繞膝,老人盡享天倫,演繹了一出「久病床前有孝子」的孝悌好戲。
對於黃永元兒子的孝舉,鄰居黃瑞信常豎起大拇指誇讚,而其實他家一點也不差:85歲的奶奶老年痴呆3年多,63歲的母親端茶、送飯、餵藥、搓拭身體毫無怨言。村支書黃海峰也是大孝子,時不時帶母親去足浴店修剪指甲、買件新衣、下下館子,或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老母親郭玉英82歲,穿著乾淨整潔,精神氣十足,每晚都去跳上幾曲廣場舞……在鄢溪,這樣的人和事還有很多。
整個村最引人注目的就在村落中央的黃氏家族宗祠———黃氏正祖祠。黃鈺仁為筆者展示編修於1911年的《鄢溪黃氏族譜》,列明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裡、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先、患難相恤10條「家範」,而第一條就是「孝敬父母:生我者父,育我者母,恩如天地,未易報也。為子的,務承順而不失其養,斡家而不辭其艱……」歷代黃氏家訓、族譜中都將「孝」放在了最突出的地位。
祠堂牆上,一張照片十分醒目———2014年潤九重陽節鄢溪七十以上老人聚會合影,村裡百位老人面對鏡頭,露出了幸福微笑,身後對聯:「沐黨恩古稀老人歡聚閏月重陽心情無限好,叨祖德黃氏後裔發揚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讓孝悌精神格外耀眼。
如今,村中70歲以上老人每年相聚合影已成慣例。幾年前,村裡成立了黃氏宗親聯誼會,每年清明集中祭祖後,在祠堂召開會議,對父母不孝,集體譴責,並評出十佳敬老孝老之星,把獎牌放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贏得全村人讚賞。
自發拿出土地建學校
「耕讀傳家遠,詩書濟世長」,在鄢溪,最多見的就是這副對聯。族人發跡後,不急著買田置地,而是建起了一家書院,取名為「燕山」,取自三字經中「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名句,寄託著對子孫後代登科及第、光宗耀祖的殷切希望。巧合的是,書院的建造者之一,名字即為「義方」。據悉,這座書院是江南最早實行分班制的私塾,2006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後人譽為「家庭私塾的奇葩」。
燕山書院建成後,主要由族中博學多才的先生主教,也有外地請來的先生。學生都為家族中眾多子弟以及親戚家子弟,最多時有200~300多人,清一色免除學費外,還實行「獎學」制。如考上秀才,一年還有20擔稻穀相贈,足以看出對教育的重視。
據考證,從燕山書院走出的人才有廣西太平府黃存銓、婺源巡檢黃仁波、奉直大夫黃存纓、黃常棠等。
時代在變,古村「耕讀傳家」理念始終沒變。與燕山書院相距百米,是嶄新的鄢溪小學,這座全縣最大的村小,佔地足足20畝,2016年動工,目前已投入使用。當初,村民得知是建小學,「你追我趕」,自發拿出土地,象徵性得點補助,還主動前去幫忙。外人眼裡,這樣的舉動有點「傻」,但在鄢溪人看來,那是理所應當的:自家的傳家寶,還得自家傳。融入血液的耕讀精神,是無法從他們身上剝離的。
在鄢溪,總是能聽到很多「知識改變命運」的勵志故事:下芫組27戶人家,出了25名教師;幸福組的黃迪生,將五個兒子培養成才,2個當了教師,3個開公司;在當地醫院工作的黃小華家,自父輩起出了1個博士生,1個研究生和4個本科生……
鄢溪還是十裡八鄉唯一設立「獎學金」的村子。每年春節,當大家忙著走親戚「吃酒」,鄢溪卻忙著為助學基金籌集款項,團拜會上,大家紛紛慷慨解囊,或多或少,毫不吝嗇。助學基金每年對考取本科以上的學子獎勵1000元,對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助學金,這麼多年來從未出現過因貧失學的學生。
德業相勸傳家遠
除燕山書院外,村中還有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氏正亮堂,一座徽派與客家建築風格完美結合的「九廳十八井」大屋,坐南朝北,一排五棟,歇三頂,二重簷,二層磚木結構,外牆為水磨青磚砌成,內牆用土磚、板扉隔棧,俗稱「金包銀」。但見正廳牌匾高懸,滿室雕梁畫棟,當年「黃氏」家產之殷實可見一斑。
現如今,鄢溪也依然是個「富裕村」,據悉這與家族世代秉承「以誠致富」理念息息相關。
黃氏族譜家範「德業相勸」規定:「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讀書、力田營家、經商、畏法、謹度之類德業。同族之人各自進修,共相勤勉為」。將「經商」放在與讀書、立田營家同樣重要地位,同時要求族人經商時必須遵守法律及道德。此族規不僅勸導著族人誠實守信,窮不失義,更激勵著族人自食其力,發憤圖強。長久以來,黃氏子弟都奉守這條金律,無論貧富貴賤,絕不能給祖宗、家人抹黑。
早在清雍正年間,黃由相就諄諄告誡在外經商的兒子:「做任何生意,賺小錢要靠心計,賺大錢要久遠,總之得講厚道」。兒子們深深記住告誡,誠誠實實經商,生意也越做越紅火。受祖訓家規薰陶,歷代鄢溪人勤儉持家、誠實守信,給家庭和家族帶來和睦與興旺。
46歲的黃運平一直做金橘生意,前些年,有個外地客商採購了1噸金橘,還有4袋忘了裝走。黃運平發現後,幾經輾轉才物歸原主。他的誠信品質讓客商十分感動。
在遂川,鄢溪人講誠信是出了名的,借錢很少打借條,但從不賴帳。這就是「以誠致富」中「過了二十四,債主不得進門」不成文的規定,讓黃氏族人始終守護。
採訪中,筆者還了解到這樣一個故事,幸福組的黃彬林,經營了45畝大棚蔬菜,近20年一直從事銷售與種植。他每次賣辣椒苗,都會留一些自己種,如果發現品種不對,會賠償買苗人秧苗以及種植費用,生意從不愁,成了附近響噹噹的品牌。
早聽人說過,堆子前鎮不是山蒼子油、竹筍的產出地,卻成為了集散地,遂川「三寶之一」的金橘,不到堆子前就賣不到高價!經過細聊,我從鎮黨委書記彭義斌口中得到了答案。原來,這竟也與鄢溪的帶動密不可分。鄢溪離圩鎮不到2公裡,商品經濟意識一直較強,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村民就開始在金融部門貸款搞加工農副產品,春季春筍、夏季山蒼子油、秋季果脯、冬季金橘。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鄢溪非但沒有迷失,反而憑著「以誠致富」家風,流通更加紅火了,已連續5年被評為全縣信用示範村。
傳承,是鄢溪流動的生命;傳承,是鄢溪興旺發達、永不衰竭的精神源泉;傳承,是鄢溪奏響的美妙時代音符。
從正祖祠、燕山書院到正亮堂,穿越百年;一套族譜,十條「家範」,傳承至今,那是鄢溪人遵循的律條,更是古村生生不息、興旺發達的「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