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為本 耕讀傳家 以誠致富 ———走近古村鄢溪

2021-01-09 吉安新聞網

古井

燕山書院

黃氏正亮堂全景

彭麗芸、劉祖剛文/圖

能想像嗎?一個不到2000人的山區小村落,先後捧回「全國民俗文化村落」「中國最具鄉愁的古村」「江西省生態村」等招牌;建國以後考取本科以上多達100餘人,研究生以上40餘人……這個美麗村落叫鄢溪,位於遂川縣堆子前鎮,有著600多年悠久歷史,皆為黃由祖後代。

在鄢溪,家家戶戶都會把族譜中的家訓、家規用紙抄下,整整齊齊地貼在廳堂。有的以族譜為基礎,因家而宜制出新家訓、家規。該村村民黃昌盛的家訓就是:「書香文雅,心正文規;孝友忠直,積德施仁」。當地敬重家訓、家規,恪守意識濃烈,讓外人敬仰。

破解長壽密碼

筆者了解到,村中70歲以上老人有101個,80歲以上有32個,是個遠近聞名的「長壽村」。據說,這個長壽「密碼」不僅源於自然山水,更與世代傳承的「孝悌」家風密不可分。

黃永元今年76歲,中風在床已5年。4個兒子齊心和睦,輪流照顧,盡心服侍,老父身上沒有任何異味和褥瘡;每逢年節,更是全家齊聚,兒孫繞膝,老人盡享天倫,演繹了一出「久病床前有孝子」的孝悌好戲。

對於黃永元兒子的孝舉,鄰居黃瑞信常豎起大拇指誇讚,而其實他家一點也不差:85歲的奶奶老年痴呆3年多,63歲的母親端茶、送飯、餵藥、搓拭身體毫無怨言。村支書黃海峰也是大孝子,時不時帶母親去足浴店修剪指甲、買件新衣、下下館子,或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老母親郭玉英82歲,穿著乾淨整潔,精神氣十足,每晚都去跳上幾曲廣場舞……在鄢溪,這樣的人和事還有很多。

整個村最引人注目的就在村落中央的黃氏家族宗祠———黃氏正祖祠。黃鈺仁為筆者展示編修於1911年的《鄢溪黃氏族譜》,列明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裡、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先、患難相恤10條「家範」,而第一條就是「孝敬父母:生我者父,育我者母,恩如天地,未易報也。為子的,務承順而不失其養,斡家而不辭其艱……」歷代黃氏家訓、族譜中都將「孝」放在了最突出的地位。

祠堂牆上,一張照片十分醒目———2014年潤九重陽節鄢溪七十以上老人聚會合影,村裡百位老人面對鏡頭,露出了幸福微笑,身後對聯:「沐黨恩古稀老人歡聚閏月重陽心情無限好,叨祖德黃氏後裔發揚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讓孝悌精神格外耀眼。

如今,村中70歲以上老人每年相聚合影已成慣例。幾年前,村裡成立了黃氏宗親聯誼會,每年清明集中祭祖後,在祠堂召開會議,對父母不孝,集體譴責,並評出十佳敬老孝老之星,把獎牌放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贏得全村人讚賞。

自發拿出土地建學校

「耕讀傳家遠,詩書濟世長」,在鄢溪,最多見的就是這副對聯。族人發跡後,不急著買田置地,而是建起了一家書院,取名為「燕山」,取自三字經中「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名句,寄託著對子孫後代登科及第、光宗耀祖的殷切希望。巧合的是,書院的建造者之一,名字即為「義方」。據悉,這座書院是江南最早實行分班制的私塾,2006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後人譽為「家庭私塾的奇葩」。

燕山書院建成後,主要由族中博學多才的先生主教,也有外地請來的先生。學生都為家族中眾多子弟以及親戚家子弟,最多時有200~300多人,清一色免除學費外,還實行「獎學」制。如考上秀才,一年還有20擔稻穀相贈,足以看出對教育的重視。

據考證,從燕山書院走出的人才有廣西太平府黃存銓、婺源巡檢黃仁波、奉直大夫黃存纓、黃常棠等。

時代在變,古村「耕讀傳家」理念始終沒變。與燕山書院相距百米,是嶄新的鄢溪小學,這座全縣最大的村小,佔地足足20畝,2016年動工,目前已投入使用。當初,村民得知是建小學,「你追我趕」,自發拿出土地,象徵性得點補助,還主動前去幫忙。外人眼裡,這樣的舉動有點「傻」,但在鄢溪人看來,那是理所應當的:自家的傳家寶,還得自家傳。融入血液的耕讀精神,是無法從他們身上剝離的。

在鄢溪,總是能聽到很多「知識改變命運」的勵志故事:下芫組27戶人家,出了25名教師;幸福組的黃迪生,將五個兒子培養成才,2個當了教師,3個開公司;在當地醫院工作的黃小華家,自父輩起出了1個博士生,1個研究生和4個本科生……

鄢溪還是十裡八鄉唯一設立「獎學金」的村子。每年春節,當大家忙著走親戚「吃酒」,鄢溪卻忙著為助學基金籌集款項,團拜會上,大家紛紛慷慨解囊,或多或少,毫不吝嗇。助學基金每年對考取本科以上的學子獎勵1000元,對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助學金,這麼多年來從未出現過因貧失學的學生。

德業相勸傳家遠

除燕山書院外,村中還有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氏正亮堂,一座徽派與客家建築風格完美結合的「九廳十八井」大屋,坐南朝北,一排五棟,歇三頂,二重簷,二層磚木結構,外牆為水磨青磚砌成,內牆用土磚、板扉隔棧,俗稱「金包銀」。但見正廳牌匾高懸,滿室雕梁畫棟,當年「黃氏」家產之殷實可見一斑。

現如今,鄢溪也依然是個「富裕村」,據悉這與家族世代秉承「以誠致富」理念息息相關。

黃氏族譜家範「德業相勸」規定:「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讀書、力田營家、經商、畏法、謹度之類德業。同族之人各自進修,共相勤勉為」。將「經商」放在與讀書、立田營家同樣重要地位,同時要求族人經商時必須遵守法律及道德。此族規不僅勸導著族人誠實守信,窮不失義,更激勵著族人自食其力,發憤圖強。長久以來,黃氏子弟都奉守這條金律,無論貧富貴賤,絕不能給祖宗、家人抹黑。

早在清雍正年間,黃由相就諄諄告誡在外經商的兒子:「做任何生意,賺小錢要靠心計,賺大錢要久遠,總之得講厚道」。兒子們深深記住告誡,誠誠實實經商,生意也越做越紅火。受祖訓家規薰陶,歷代鄢溪人勤儉持家、誠實守信,給家庭和家族帶來和睦與興旺。

46歲的黃運平一直做金橘生意,前些年,有個外地客商採購了1噸金橘,還有4袋忘了裝走。黃運平發現後,幾經輾轉才物歸原主。他的誠信品質讓客商十分感動。

在遂川,鄢溪人講誠信是出了名的,借錢很少打借條,但從不賴帳。這就是「以誠致富」中「過了二十四,債主不得進門」不成文的規定,讓黃氏族人始終守護。

採訪中,筆者還了解到這樣一個故事,幸福組的黃彬林,經營了45畝大棚蔬菜,近20年一直從事銷售與種植。他每次賣辣椒苗,都會留一些自己種,如果發現品種不對,會賠償買苗人秧苗以及種植費用,生意從不愁,成了附近響噹噹的品牌。

早聽人說過,堆子前鎮不是山蒼子油、竹筍的產出地,卻成為了集散地,遂川「三寶之一」的金橘,不到堆子前就賣不到高價!經過細聊,我從鎮黨委書記彭義斌口中得到了答案。原來,這竟也與鄢溪的帶動密不可分。鄢溪離圩鎮不到2公裡,商品經濟意識一直較強,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村民就開始在金融部門貸款搞加工農副產品,春季春筍、夏季山蒼子油、秋季果脯、冬季金橘。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鄢溪非但沒有迷失,反而憑著「以誠致富」家風,流通更加紅火了,已連續5年被評為全縣信用示範村。

傳承,是鄢溪流動的生命;傳承,是鄢溪興旺發達、永不衰竭的精神源泉;傳承,是鄢溪奏響的美妙時代音符。

從正祖祠、燕山書院到正亮堂,穿越百年;一套族譜,十條「家範」,傳承至今,那是鄢溪人遵循的律條,更是古村生生不息、興旺發達的「傳家寶」。

相關焦點

  • 耕讀傳家遠 詩書濟世長(圖)-江西新聞網-中國江西網首頁
    鄢溪村燕山書院一角    一個不到2000人的山村,先後被評為「全國民俗文化村落」「中國最具鄉愁的古村」「江西省生態村」等;考取本科以上多達100餘人,研究生以上40人……這個村落叫鄢溪,位於遂川縣堆子前鎮,有600多年歷史。「耕讀傳家遠,詩書濟世長。」在鄢溪村,這副對聯最常見。
  • 餘姚:柿林村沈氏千人傳家風 耕讀傳家忠孝為本
    來到這裡,處處都能感受到古村宗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近年來,這裡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佳山村旅遊勝地、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榮譽,而使這個古老的山村長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是「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家風。前不久,記者來到柿林村,傾聽家風故事,感受歷史文化。
  • 字裡行間|耕讀傳家: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古以來,這則古訓被不少家族奉為家規家訓,寄寓著長輩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那麼,古人為何如此重視耕讀?今天,我們來說說詞語「耕讀傳家」。
  • 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
    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 2020-07-20 11:08:28   來源:網絡
  • 寧波這個城中村有30多處明清古蹟,耕讀傳家600年
    浮石塘廟耕讀傳家城市擴容,讓許多原本偏遠的地方成為城郊接合部,但這裡依然保留著最初的樣子。在周財寶的印象裡,新莊村的布局變化不大,弄堂裡留存的一磚一瓦幾乎都還是百年前的樣子。新莊村民仍然保留了淳樸的民風與對先人的敬畏。
  • 陸氏家訓:耕讀傳家 廉傳千古
    平湖陸氏耕讀傳家的理念深入人心,詩書禮樂不墜,父子、兄弟同取進士,更有「一門三代四尚書」的盛況。至明清時,平湖陸氏人才輩出,科甲鼎盛,學問名世,聲望顯赫。據統計,明清平湖陸氏共出進士40位,列當地眾姓第一。陸隴其(16301692),字稼書,平湖新埭人。清康熙九年(1670)進士。
  • 耕讀傳家:為何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
    耕讀傳家:為何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早在「耕讀傳家」的觀念形成以前, 已經先有「耕學」一說,為之鳴鑼開道了。漢代就已經有人以耕為喻,於是,「耕」,也就成為人們奮力於某一領域的代詞。揚雄就在《法言·學行》中說:「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其中,孝悌居於重要位置,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
  • 耕讀傳家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先輩留予我們的精神財富
    「耕讀傳家」歷來被中國傳統家族留予子孫後代的家訓家規,比如方氏子孫被要求務農,秋收農忙結束之後,重回私塾讀書,如有違背「耕讀傳家」者,個人私有田地則由族中長老沒收成為祠堂的公田。成語耕讀傳家,「耕」,則耕種,事稼穡,豐五穀;「讀」是讀書,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意思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2020-04-21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影像方志| 樂昌:古村悠悠耕讀傳家 革命精神代代傳 花鼓戲輕鬆詼諧 香芋豬手軟糯爽口
    西京古道旁的戶昌山古村,700多年的村史見證了中原文化在嶺南的延續興盛。村中至今仍然保存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房屋建築採用青磚灰瓦,飛簷畫棟。大門、窗頭雕刻著人物花草、飛禽走獸,簷下磚牆繪有文臣武將、詩詞書法等,展現這裡深厚的文化底蘊。
  • 從「詩禮傳家」走向「耕讀傳家」,為何這麼難?
    「耕讀傳家」, 是秦可卿為賈府指明的出路。 外人眼裡的「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實際上已經呈現衰敗之象,「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照這樣發展下去,賈府很快就將衣食難繼、生活無著。
  • 星陽村「耕讀傳家」 數百年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後世子孫遵循祖訓,以耕讀為重,忠孝傳家。    幾幢古宅,兩副對聯    在陳氏後人陳嶽的陪同下,記者在星陽村裡走走停停。夏日早晨的陽光已分外炙熱,鋪陳開來灑向一幢古樸的院落,仿佛歲月慢了下來。    這座院落呈前後兩天井,一進四明軒格局,構作考究,做工地道,尤以東軒子屋最為精雕細刻。
  • 耕讀傳家 小康路上書香盈——河西村開展「我是自然小行家」閱讀體驗活動
    7月31日,一場以「耕讀傳家興文化 脫貧攻堅小康年」為主題的「我是自然小行家」閱讀體驗活動在潛山市天柱山鎮河西村瓜蔞種植基地火熱進行,本次活動由天柱山鎮婦聯
  • 古宅大院中的耕讀文化
    山西靈石王家大院在許多大院和古舊住宅的匾額上,很容易見到「耕讀傳家」這四個字。「耕讀傳家」指的是既學做人,又學謀生。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耕讀傳家」可謂深入民心,成為中國農耕社會的一種生活境界和美好嚮往。在山西的古宅大院中,處處可皆有耕讀文化。在聞名遐邇的王家大院宅院,匾額楹聯構成了一道底蘊深厚的「風景線」,駐足品味,令人叫絕。其書寫,有行書,有隸書,有篆體,有章草;其造型,有竹型聯、秋葉額、書卷額、摺扇額;其內容,或頌德,或言志,或垂教。在整個大院裡,凡廳堂必有楹聯,凡門戶必有匾額。
  • 建德市新葉村村口建築,表達了古村八百年來最美好的希望
    我們慕名來到了建德市新葉村,據說新葉村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葉氏聚居村,村落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八百年來發展到36世,3000多後裔,「耕可致富,讀可修身」是葉氏家族的祖訓。「耕可致富,讀可修身」,是農業時代推崇的耕讀傳家的形象化表述。我們在檢票入口處,看到一幅宣傳畫:一個塔閣組合一句話:「新葉明清建築祈福求佑文昌閣」。一左一右兩個人,一個在揮筆「新葉對聯,新葉古村傳統文化」,另一個在做木工「新葉木雕,新葉古村傳統手藝」。
  • 詩書傳家遠 耕讀繼世長——中國雜交粳稻開創者李錚友教授家風家教...
    原標題:詩書傳家遠 耕讀繼世長——中國雜交粳稻開創者李錚友教授家風家教故事他秉承「詩書傳家、耕讀繼世」的良好家風,做潛心耕讀、勤儉自強、廉潔治家的典範,為雲南農業和教育事業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詩書傳家·李錚友教授生於四川宜賓高縣,世代從醫,父輩從軍。李氏家族世代注重讀書明理,即便家境清寒也不忘教育子孫識文斷字。
  • 頭條| 這場親子活動讓孩子家長們在詩情畫意中感受「耕讀傳家」
    頭條| 這場親子活動讓孩子家長們在詩情畫意中感受「耕讀傳家」 2020-05-18 0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缺一種耕讀傳家的精神,缺一種文化補充和輸入
    不缺吃喝,而是缺一種耕讀傳家的精神,缺一種文化補充和輸入。之前回到農村老家,有四點直觀的感受,一是記憶中的很多樹沒有了,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和房子,環境改善了;二是年輕人少了,村裡大多都是老人和孩子,顯得很冷清,年輕人都在外打工掙錢;三是飯桌上的菜餚更豐富了,老百姓日子富裕了;四是每家每戶都用上了各種現代化家電家具,生活水平提高了。
  • 探訪青藏高原「博士村」:耕讀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
    圖為徐進科正在講述個人的教學生涯。 祁增蓓 攝中新網青海樂都1月9日電 題:探訪青藏高原「博士村」: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作者 祁增蓓冬日裡,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撒進屋內,在一圈圈的光暈下,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正在全神貫注地看書,安靜的只剩下老人翻書時紙張摩擦產生的「譁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