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身邊人與事 細說生活情與理,本期慈視關注:長河「金絲飛舞」草帽編織大賽場面真壯觀,還有男選手上陣!
慈視關注:
一根根鹹草在選手們的指尖上飛舞,很快一頂頂帽筒成型了。1月19日,長河鎮第十二屆「金絲飛舞」草帽編織大賽上,記者在現場目睹了一雙雙巧手編織出的漂亮草帽,這項傳統的手工技藝令圍觀群眾紛紛點讚。
近年來,長河鎮一直致力於把草編文化打造成長河文化的品牌,草帽編織比賽更是成為其中一項傳統活動。
編織草帽是長河婦女的「拿手絕活」,自古就有「十裡長街無閒女,家家儘是編帽人」之說,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已流傳百年,至今仍有許多婦女以編織草帽為業,在長河經常能看到三五婦女聚在一起邊聊天邊編帽。在舉辦草編藝術節期間,長河鎮特意安排了一次編帽比賽,讓「巧婦」們比試比試。
當天雖然天氣寒冷,但仍吸引了該鎮11個村的60餘位草帽編織能手聚集一堂,切磋技藝。比賽現場,只見選手們按照規定的尺寸和規格,經過擰、纏、鉤、編等工序,一根根鹹草在選手們靈巧的雙手下如魔術般變出了一頂頂草帽。
比賽中,滄田村村民朱寶渭作為參賽的兩位男選手之一,受到現場觀眾的追捧。今年60歲的朱寶渭七八歲時就開始編草帽了,老朱告訴記者,「以前一頂草帽4角錢,一天能編五六頂,在當時的條件下,可是一筆不錯的收入。」儘管現在已經不需要編織草帽補貼家用了,但老朱對編織草帽這項技藝還是由衷地喜歡。這幾年,老朱時不時地參加草帽編織比賽,拿了不少獎。
寧豐村80歲的張彩英老人是這次比賽中最年長的選手,雖然白髮婆娑,但老而彌堅,只見她的手指不停地翻動著,不一會兒就編完了一大圈。老人告訴記者,她年輕的時候一直在草帽廠上班,編了幾十年,參加比賽讓她想起「十多個人圍坐在一起編織草帽的場景,那時大家為了多編些草帽,你追我趕,往往就會編上一整晚。」
憑藉用時最短、質量最佳,滄田村村民張小紅奪得了比賽第一名。她告訴記者,草帽要編得好,其實也要掌握一點技巧。她指著草帽頂上的「帽疙瘩」說,「『帽疙瘩』就是帽頂四個角上的『小疙瘩』,它們編織得好壞直接影響到一頂草帽能否合格。」
長河鎮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通過編制草編技藝教科書、拍攝草帽編織技藝教學片、舉辦草帽編織大賽,目的是想讓更多的年輕人將這一技藝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
新聞多一點
長河草帽業始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由寧波古林傳入了藺草帽編織技術,到清鹹豐年間已形成獨特的製作工藝,產品主銷寧波、新昌、嵊縣等地,供遮涼用。《餘姚六倉志》記述:「草帽俗名涼帽,女工所制,四塘、廟後橋、潮塘、長和市皆有涼帽,以長和出品為盛。」這「長和」後來衍變為時大時小的行政區劃名「長河區」「長河鎮」。2008年,長河鎮「草帽編織技藝」被列入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15年,長河草帽迎來最榮光的日子。在巴拿馬萬國出口展會上,長河草帽驚豔四座,獲得了三等獎。從此,長河草帽走出國門。這成了慈谿最早的外貿生意。在新世紀中,與時俱進,「弘揚草帽精神,建設長河強鎮」,一草一帽總關情,感恩草編,關愛草編,稼穡艱難五百年,帽鄉民俗代代傳。帽鄉草編業將奇葩怒放,再創輝煌。遂立此文作長河草編史記於其上,以激勵後人,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發揚光大,無愧於先人!
評說有觀點的新聞,影響有想法的你,期待你的真知灼見!
配圖:慈曉、最慈谿、網絡
文字:慈曉、慈谿日報
圖文編輯:葉子
責任編輯:文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