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雲草帽既時髦、又文雅,遠近聞名。
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的拓展,採用進口純木漿及各類天然環保材料為原料,經群眾手工精心編織而成祥雲草帽,登堂入室,走進大商廈,身價陡增,成為祥雲的一個標誌,草編產業發展為助農增收的拳頭產品。
祥雲人以麥稈為原料編織草帽,應該在農耕時代就有了,而作為一種產業,可追溯至上世紀60年代。據《祥雲縣誌》記載:「1965年5月,前所供銷社從大理縣請來編織草帽師傅三人,在前所公社北淜、周裡營、虞旗營3個大隊開辦技術培訓班,傳授編辮技術,80名婦女參加學習後,成為縣內第一批掌握編織草帽辮子技術的人。此後,祥雲開始生產草帽,前所供銷社從省外購進草帽機2臺,收購農村婦女編織的草帽辮子加工成草帽。」從那時起,祥雲村村寨寨的人,心中便種下了編織加工生產草帽情結,編草帽就成了祥雲的文化風景。
祥雲土質多為紅土,山地適宜種植小麥,因境內麥杆資源豐富,麥稈皮薄細長,質地柔韌,色澤鮮亮,是編織各類草編的上乘原料。麥收的季節,豐收的小麥歸了倉,剩下的麥秸(麥稈)以自己特有的樸素而光亮的質地,卻又開始它的新使命——作為手工編織藝術的原料。每當麥收時節,農民們到自家責任田裡割小麥,「摔」掉麥粒後,把麥稈小心翼翼地打捆存放。
「編辮子」是草帽製作工序的基本環節。祥雲大多村民都會「編辮子」,田間地頭歇氣時編著辮子、院壩簷下休閒時編著辮子、一邊擺龍門陣一邊編辮子……靈巧的指尖快速又從容,不經意中,便織出一條條長長的「辮子」,將編出的「辮子」一圈又一圈挽在手臂上。
農民利用閒散時間從事草辮編織,使農村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子,長期的工藝實踐極大發揮了農村人的聰明才智,還產生了不少草編能手。
趁著趕集天,村民們把所編織的草帽辮,成捆挑到收購戶換成現錢。除草編辮子有名以外,在工藝上摸索創造出了一個「專利」技術:將麥草裝入大木櫃,用硫磺燻蒸。這一絕活正是為了使麥草色澤一致,發出銀白色光彩,這是提高草帽質量的關鍵技術所在。多年來,草帽編織者們一直採用著這套工藝,無論是麥種的選擇,還是麥稈的收割,以及燻蒸、篩選都嚴格按照工藝要求來做。目前已形成編織、加工、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在草編製品公司廠房裡,隨處可以看到,員工們正將從農民那裡收購來的草帽辨,加工成天然環保、款式新穎時尚、質感獨特的祥雲草帽,銷往通海、德宏、瑞麗、西雙版納等地以及四川、江西、廣西和東南亞地區,有的還遠銷泰國、緬甸、越南等國外市場,使草編製品銷售利潤最大化,把草編這種農閒時節的「邊緣經濟」打造成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造福農民。
1990年大理三月街民族用品展銷評比會上,漂白草帽獲州政府「金花獎」。
如今,祥雲草帽又開發了男女童式草帽、禮帽等新工藝、新款式產品,這些產品投入市場後,深受國內外新老草帽客戶的歡迎。
對於祥雲人來說,在現代工業技術反自然性的背景下,在這樣一個草帽文化的獨特環境和濃厚氛圍中,祥雲人編草帽成了生活化、世俗化的一道文化景觀,一代代祥雲人很自然地受著草帽民俗文化的傳承,生命中流淌著草帽文化的血液,思想精神中充滿著草帽文化的底蘊。專題節目《祥雲草帽》幾次在中央電視臺7頻道播出,傳承的就是一種麥稈編出來的文化,是祥雲人最真誠、最質樸淳厚的情感表達。
祥雲草帽,麥稈編出來的文化。祥雲草帽,滇西賜於祥雲的一份特殊禮物。
通訊員 楊源忠 文/圖
編輯:馬麗芳
審核:褚雪琴
終審:黑毅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