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父母,父母就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家庭教育的話題經久不衰,在今年的兩會上,今年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區政協副主席許洪玲就建議,針對準備入小學的家長開展相關課程教育,頒發「合格父母」上崗證隨學生檔案入學。
建議一出立即引發全民討論,更是幾度衝上熱搜!
聽上去似乎是一個有那麼點不可思議的提案,可恰恰反映出,中國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是最為「薄弱」的環節。
或許「持證上崗」有點不切實際,甚至有點不近人情,但是加強家長教育,建立「家長教育指導工作室」或許是必須的!
你支持「父母持合格證上崗」嗎?
父母考證是否必要?考證之後就能保證孩子的教育了嗎?湯圓媽想先和大家分享兩個故事:
01
教育孩子的兩條底線
有一天,我遇到一位來自歐洲的媽媽。
那天我帶著兩歲的女兒去玩「撈魚」,旁邊坐著一位淺色頭髮,高鼻梁的白種人媽媽,她的孩子,一個金髮粉嫩的男孩兒也挨著我的女兒坐著。我跟這位外國媽媽攀談起來,她自我介紹來自比利時。
多年前我在去法國的途中,曾在比利時短暫停留,於是跟她聊得很近乎。期間,我的女兒不停地把漁網拿出水池外,撒了很多水在地面,我不得不中斷談話去囑咐女兒幾句,但過一會兒,女兒又故伎重演,還拿著漁網四處流竄。而那位比利時小男孩,卻一直規規矩矩地坐在自己座位上安靜地撈魚。
「你的兒子真乖,我女兒則太好動,也不太聽從我的命令」。我向比利時媽媽尷尬地解釋,同時又朝女兒補一句「涵涵,快坐回來」,表示我已經盡了力。
「你阻止不了孩子,是因為你根本沒想阻止孩子。」
比利時媽媽努了一下嘴,微笑著回復我。
「不是啊,我已經阻止她很多次了,可能孩子個性不同吧。」我不以為然。
「如果你女兒現在玩兒的是火,或者其他危險的東西,你能阻止得了嗎?」比利時媽媽問。
「當然能!」說完這句,我瞬間領會了她上一句話的內涵。
是的,如果女兒的行為危及到她的安全,我肯定會去阻止,也一定能夠阻止!比利時媽媽說得對:我之所以此刻沒能阻止,是因為我本身沒有決心,或者說,我並不知道這種行為需不需要「下定決心」,我不知道孩子的行為邊界。
「我覺得女兒目前的行為並沒有什麼安全風險,我有必要一定嚴厲禁止嗎?」我想探索更多。
比利時媽媽柔和又堅定地說:「你的孩子把水弄撒到地面,會使她自己,以及其他的孩子有滑倒的風險。另外,你的孩子離開座位來回跑動,也對其他孩子造成了打擾」。
還沒說完,我便開始臉紅了。
比利時媽媽繼續:「在我們的教育理念裡,孩子若有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就是必須嚴格禁止的,這跟安全問題一樣,是孩子行為的底線」。
我醍醐灌頂。走到女兒跟前,蹲下身子,以前所未有的嚴肅面孔,同時又壓低了聲音對她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要離開,不要把漁網拿出來。如果你不想玩了,我們可以回家」。
女兒似乎從我的眼神裡看懂了我的「決心」,果真就乖乖地坐回了自己的椅子。
此後,我受了啟發,閱讀了更多歐洲體系的教育文章和書籍。總體而言,對孩子的兩條行為底線:「安全,以及尊重他人」。在歐美的學術理論界基本一致。
在「安全,以及尊重他人」這兩條規則底線下,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
02
跪著的父母養不出站著的孩子
近日,一張圖片刷爆朋友圈。
只見一個孩子悠閒地坐在椅子上,翹著腿玩手機,而旁邊跪著的,是他的母親。起因很簡單,孩子想退學,母親苦口婆心地在一旁勸。
「如果你跪下的話,我可以考慮。」
為了孩子這句話,母親當真就這樣跪了一個多小時。
而更令人氣憤地是,孩子絲毫不為所動,反而拍下母親下跪的圖片,並且洋洋得意地配文「開心每一天」。
父母為奴式的養育方式,換來的,只是孩子的冷漠和自私。跪著的父母,從來養育不出站著的孩子!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曾說:
「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沒了底線的愛,就像一劑慢性毒藥,讓孩子在依賴和驕縱這條路上,一去不復返。
看完這兩個故事,我想很多家長心中已經明了。有沒有「持證上崗」不重要,有沒有「底線」才是最重要的!
什麼是底線?底線在哪裡合適?不同的家庭得出不同的答案。而建立「家長教育指導工作室」,可以由各個育兒領域的專家向父母們傳播科學育兒知識,在學習中父母可以不斷修正自己的答案,讓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下成長。
END
*本文為用戶投稿,版權歸哈童上海升學所有
部分數據信息來源:微博,如有侵權請聯繫
暑假已經上線
想好怎麼給孩子安排了嘛?
暑假又怎少得了夏令營!
本地夏令營、給類機構福利課程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