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千古名句出自詩經,這是其中最著名,也是最有爭議的一句。先來看原文∶
詩經 採薇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這首詩囉哩囉嗦寫了好幾段。其中出現最多的是曰歸曰歸。這講的是一個徵戰在處的戰士盼望回家的心情。詩辭運用倒敘的手法,通過主人公的回憶去展開描寫∶戍邊徵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禦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徵戰之苦,喜憂參半中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詩的結尾,痛定思痛的抒情,感人至深。
我終於回到家了,想到我當初出徵的時候,那時候還是春天,楊柳依依的時候;現在已經是冬天了,外面雨雪飄灑,又落在那些楊柳上,令我思緒萬千。行走在這溼滑的道路上,又餓又渴,飢腸轆轆,想到這些事情,我的心情何其傷悲,誰又能體會呢?
那麼,雨雪霏霏,這「雨」字怎麼讀?到底是讀哪個音呢,讀去聲,是遵循了古代漢語的語法。但並不見得就一定正確。
雨雪作為動詞來講,就是只有下雪這一層意思。只下雪,不下雨。這種解釋迎合了古代漢語的習慣用法,但是不切合詩詞的原意。
前一句楊柳依依,和後面的雨雪霏霏是對仗的。楊柳對雨雪,依依對霏霏。楊柳是名語,雨雪也是名詞。有朋友說了,這是冬天,哪來的雨。其實,冬天下雨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兩千多年前,未必就沒有暖冬,有暖冬就會下雨。先下雨後下雪的天氣不很常見嗎?只下雪不足以體現詩詞中主人公的心情,所以,理解成雨雪交加,更貼合意境。
還有的朋友說,雪可以霏霏,雨不可以。其實這麼說並不妥當。因為古文中有例可證: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嶽陽樓記》選段
範仲淹先生曾經用霏霏來形容雨,那詩經中的霏霏二字,並不單一的是描述雪花飛舞的樣子。所以,雨雪並下更合適。要麼是先下雨後下雪,要麼先下雪後下雨。把雨夾雪,單指下雪,無非是用古漢語的慣性思維去思考問題得出的答案。所以雨雪霏霏,應該是雨夾雪。雨雪是名詞,霏霏形容詞作定語後置。
朋友們,你們是怎麼理解的,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