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突然發現,很久沒有讀過《詩經》了,《詩經》是中國詩歌的重要源頭。在我們燦爛輝煌的詩國,即使有漢魏風骨,有盛唐氣象,有兩宋、明清各代精彩紛呈的詩歌,《詩經》是永恆的經典,現在仍然深受大家的喜愛。之前的節目中,已跟大家分享過《蒹葭》《桃夭》《溱洧》等作品,剛才給大家讀的這首詩是《採薇》,出自《小雅·鹿鳴之什》。
《採薇》是一首有關從軍與思鄉的詩歌。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左傳》中的話,意思是說,國家最重大的事情,除了祭祀先祖和神靈外,就是戰爭了。從之前部落與部落間的戰爭,比如黃帝與蚩尤、共工,堯、舜、禹與三苗,夏啟與有扈氏之間的戰爭等,到國與國、諸侯與諸侯之間的戰爭,比如我們熟悉的商湯滅夏、武王伐紂、春秋五霸等,上古的中國,戰爭是很頻繁的,一言不合就開打的事情時有發生,所以很多上古時期的文學作品中都有很多是描寫戰爭的。
《後漢書·匈奴傳》記載說:「至穆王之孫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xiǎn yǔn)之故。』『豈不日戒,獫狁孔棘。』」西周到懿王時,國勢衰落,周邊民族如西方的犬戎、北方的狄族頻繁侵掠中原,獫狁是其中的一支,與周朝的戰爭不斷。
這首《採薇》所寫的,就是持續不斷抵禦獫狁的戰爭中,一個普通士兵的心聲: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當野豌豆的細芽剛探出地面的時候,說要回家了要回家了,直到年底了仍不能回去。沒有妻室,沒有家庭,也沒有時間安居下來,一直在和獫狁打仗。
時間流失,豆苗很快生長的柔嫩茂盛了,再後來,豆苗又變老了,卻仍然不能回家,我們的內心如火焚燒,如饑似渴。駐紮的地方不斷變換,外患久未平息,真讓人憂心,到現在也不能回去。
盛開的棠棣花旁邊,將軍的大車正駛過。車馬武裝得雄赳赳氣昂昂,雕弓羽箭,準備周密。戰鬥以來,根本得不到休息,不過幸好一月裡已經打了三次勝仗了。邊患這麼緊急,怎麼能不每天戒備呢?
終於要回去了!回想當時出徵的時候,記憶中正是楊柳低垂的時節,柳條在和風中依依嫋嫋。如今大雪撲面,漫天紛飛,要回來了。道路艱難,又饑渴又疲憊。這滿腔的悲傷,有誰能夠體會的到呢!
採薇,是詩中一個獨特的場景,在前幾章中反覆出現,讓我們在戰車與弓箭的緊張中感受到一種柔美。它也是《詩經》賦比興手法中「興」的方式,主要為引起下文對戰事與思鄉的描寫。後世寫戰爭的詩歌,便往往會用到「採薇」的典故。比如魏晉時代的詩人張華《勞還師歌》說:「昔往冒隆暑,今來白雪霏。徵夫信勤瘁,自古詠採薇。」著名的大才子和美男子潘嶽《關中詩》其中一首說:「周人之詩,寔曰採薇。北難獫狁,西患昆夷。以古況今,何足曜威。徒憫斯民,我心傷悲。」
其實關於採薇,除了《詩經》中的這首詩之外,與之相關的另一個著名事件是伯夷、叔齊的故事。《史記·伯夷列傳》中說:「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伯夷、叔齊是商末小國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武王滅商之後,他們恥於食用周朝的糧食,便採薇而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從此之後,採薇便有了另外一重含義,就是對忠義、對氣節的稱讚。
其實,在司馬遷之前,秦朝末年的時候民間就流傳著一首《採薇歌》,說:「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唱的就是伯夷、叔齊的故事。我們也知道,魯迅先生《故事新編》中就有《採薇》一篇,改編的也是伯夷、叔齊的故事。現在的一些電視劇、電影中,也有不少以「採薇」作為角色的名字,或者作為片頭曲、片尾曲演唱,可見大家對這個形象的喜愛。
緊張的戰事,車馬馳騁,雕弓羽箭,一副厲兵秣馬的場景,士兵們枕戈待旦又思鄉如焚,這首詩的基調整體上是嚴肅而傷感的。然而也有溫馨的瞬間,採薇的場景就讓讀者輕鬆了不少,而讀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就覺得那麼溫暖,那麼難得。
這一句是這首詩最美妙的句子,也有人說它甚至是整個《詩經》中最美妙的句子。這句話並不是毫無根據。據《世說新語》記載:謝安曾把家族子弟召集起來,問:「《詩經》中那一句最佳?」侄兒謝玄便回答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清代學者方玉潤注釋過《詩經》,他的《詩經原始》也說:「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意,不可言喻。」
保衛國家的戰鬥是崇高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行。」《秦風?無衣》中高昂的戰歌振奮人心。但戰爭畢竟是殘酷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戰爭之後,飽經風霜的戰士一個人回到家鄉,細雨濛濛,道路漫漫,而鄉關何處?《採薇》這首詩中的畫面正是如此。從「楊柳依依」,溫暖美好的回憶,到「雨雪霏霏」的清冷艱難的現實,這一時光與色彩的巨大差異中,是多少個生死日夜!清代的詩人王夫之評價這句詩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在當前的社會,我們幸運地遠離了戰爭,但它的場景我們是可以想像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近年的一些很優秀戰爭片,《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包括正在上映的《芳華》。從戰爭中歸來,是一種什麼樣的複雜心情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一平靜的描寫中蘊藏的巨大情感,或許是這首詩千百年來感染了無數讀者的永恆魅力所在。
今天的詩歌就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朋友們,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