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戰「疫」,哪些教育誤區會引發孩子負面情緒?
如何幫助孩子認識「負面情緒」、處理「負面情緒」?
怎樣化「危」為「機」做情緒的主人?
本期嘉賓
北京市特級教師
興華中學心理教師
劉秀華
哪些常見誤區會引發孩子的負面情緒?
父母教育孩子有分工,經常「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這樣做是否可取?
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在孩子心理上會造成「雙重束縛」,是教育的一大誤區。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孩子卡在其間是很難做決斷的,如果他聽了媽媽的,他覺得對不起爸爸,聽了爸爸的,又覺得對不起媽媽,容易讓孩子變成「兩面派」。
所以,家庭教育中夫妻教育觀念一致,家庭氛圍和諧,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些家長常常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自己的孩子,這樣做有效果嗎?
拿「別人家的孩子」做自己孩子的榜樣是不可取的。經常這樣說,「別人家的孩子」會變成孩子眼中的敵人。當父母欣賞的是「別人家的孩子」,孩子會產生被貶低、被嫌棄的反應,自尊心受到打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長要發現自己孩子的長處,讓他跟自己比較,今天比昨天有一點收穫,有一點成長,就是成功。
對於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格外留意,他/她正經歷著「完成分離和個體化」。擺脫父母的過多限制,獨立走向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他就是要爭奪父母的權力,如果父母又不放權,就難免有衝突,此時家長應該理性對待孩子的問題。比如和孩子共同制定目標,為孩子樹立榜樣等。但千萬不要讓隔壁的小明,打擊了自己的孩子。
哪些常見誤區會引發孩子的負面情緒?
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是疫情當前,出現負面情緒是常有的事。怎樣才能做情緒的主人呢?
接納情緒,善於多元表達
負面情緒需要被表達出來,否則就可能表現為各種身體不適感,急得吃不下飯,煩得睡不著覺,氣得心口疼,這些都是負面情緒的軀體表達。所以不能壓抑和否認情緒,要通過合適的方式把情緒表達出來。比如:
畫一畫——用繪畫表達情緒
準備一張白紙、一支筆,根據自己的想法,在紙上畫上自己想畫的任何東西,直到不想畫為止,感受整個過程中自己的情緒和狀態。
說一說——用言語表達情緒
告訴自己或者家人:我現在有些緊張,我感到害怕,我很傷心。潛在的情緒一旦被言語標註出來,上升到意識層面,它的能量就會變弱。
寫一寫——用文字表達情緒
把遇到的事情和當下的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可以是幾個詞、一段話、一個故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評價,不中斷,也沒有對錯。寫完以後,細細地品讀它,可以起個題目,也可以修改調整,直到滿意為止。
當我們開始接納和表達情緒的時候,它的張力就會變弱、變柔和,我們才有可能對情緒進行管理。
學會自我調節,自我管理
情緒構成理論認為,在情緒發生的時候,包含認知評估、身體反應、主觀感受等多種成分,調節情緒也需要通過多條途徑、多種感官進行。我們可以通過:
1.認知調節
讓我們產生煩惱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評價和解釋。當心情不好時,要分析讓我們產生煩惱的想法,是否有以偏概全、以點代面、災難化、絕對化、標籤化等不合理認知。我們要學會從多角度、多層面辯證的看待和分析問題。
2.運動調節
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分泌使人的身心輕鬆愉悅的激素。每天至少保持 30 分鐘的輕度身體活動,瑜伽、原地踏步、廣播體操等,或者伴著音樂隨意進行身體舞動,達到微微出汗就有很好的減壓效果。
3.情緒外化
情緒是我們體驗的一部分,而不是我們本身,要把情緒和自己分開。閉上眼睛,感受自己的情緒,試著把它想像成一種動物、植物、石頭、氣球、烏雲、一幅畫等等,感受它的顏色、形狀、大小、質地,然後想像它變小、變軟、變輕,越飄越遠,隨風而去。
認清各種情緒的本來面目,最終實現駕馭情緒
化危為機
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所有情緒都是我們對環境的功能性應答反應。比如:憤怒就代表著一種力量,指引我們改變;痛苦,可以讓我們找到解脫的方向;焦慮,提醒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清事物的本質;無聊,提醒我們要豐富生活的意義感。我們要覺察和認識到情緒背後的欲望、渴求、力量和資源,不做情緒的木偶,而是要駕馭情緒,化危為機。
助人自助
疫情是挑戰也是歷練,很多同學不但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還為身邊的人傳遞溫暖、關愛和力量。這樣能夠加深對生命、責任的理解和感悟,更加自主、自信和樂觀,提高毅力和心理韌性。
為所當為
弗洛伊德說,哪裡有情緒的大腦,哪裡就有智慧的大腦。要樹立自信,規劃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為所當為,為所能為,就能以積極地心態充實的過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