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延平城區僅21公裡,斜溪村成了城區市民的「後花園」。「來到這『全國綠色小康村』,村裡空氣好,爆紅的3D彩繪可打卡拍照,再到江岸生態餐廳品嘗美食,看茶洋窯文化,確是一場美妙之旅。」元旦假期,遊客張姐和三五好友從延平城區而來,她是專為斜溪的「綠」而來。
上月,記者來到斜溪村,與基層幹部一起共學五中全會精神。村黨支部書記王麗說:「前幾日,區委黨校賴啟星老師來村裡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綠色發展的信心!村裡準備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斜溪站7支志願者隊伍的力量進村入戶,同時用村裡的廣播將全會精神傳播到田間地頭。」
據了解,斜溪全村綠化率高達91%以上,6個公園散落村中,處處有花草林木,園林綠化率達30%以上。但是,這片「綠」來之不易!
上世紀90年代,作為庫區重點淹沒村,村裡600多畝土地不足以討生活,600多戶村民中有一半以上開始養豬,最多時村裡存欄的豬有3萬多頭,昔日靈秀水鄉變成了臭氣燻天的養豬村。
村民的腰包雖然鼓了,但村裡成天臭氣燻天,大家的幸福指數並不高。「就是在那時,我們意識到了這種發展道路不可持續。」王麗介紹說,從2016年年底,村裡開始大規模整治畜禽養殖汙染,到2017年2月,清理了最後一批豬場,拆除230戶超過8萬平方米豬欄,養豬徹底退出了歷史。
不過,不養豬,村民靠什麼致富?
爐下鎮掛村領導、鎮人大主席黃聖亮說,立足資源稟賦,斜溪村本是閩江江畔的一顆明珠,因養豬而蒙塵,現在重新修復生態,讓水鄉重煥光彩。村裡將拆完的豬圈、廢墟改造成6個大大小小的公園,全村431棟住宅外立面和屋頂全部改造,組建7支志願者隊伍服務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與此同時,以3D彩繪創意來點亮鄉村藝術,結合當地特有的龍舟文化、茶洋窯文化、漁文化,3400平方米的彩繪吸人眼球,成為村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經過一番雕琢,斜溪村水鄉漁村別有韻味,洲頭鄉村旅遊項目應運而生,看中的正是水美經濟。「做足閩江山水文章,整合原來的倉庫、廠房等閒置資源,現在改造的臨江生態餐廳、幸福客棧和洲頭茶樓都投入使用,茶洋窯陶瓷文化館建成,遊艇等水上項目開始運營,2020年國慶期間接待遊客1000多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0多萬元,鄉村旅遊實現破題。」黃聖亮說,洲頭鄉村旅遊項目的落地,在村裡掀起了波瀾,撬動了五六名鄉賢回鄉投資建設旅遊項目,與洲頭鄉村旅遊項目俯仰生姿,豐富旅遊層次。
讓村民高興的是,注入了水美經濟的因子,旅遊項目讓村民有了盼頭,15名村民直接就業,還帶動了周邊民宿、果蔬種植、特色農產品銷售等,為退養戶轉產轉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斜溪村的歷史就是一部生動的發展腳本,從竭澤而漁的發展模式到綠色發展理念,利用水美經濟的生態文明理念,帶來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生態休閒遊等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王麗說,接下來村裡將把重心放到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推動鄉村旅遊產業在農、旅、文上深度融合,打造江畔休閒農旅精品村。(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詹國兵)
共學感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斜溪之變,在於發展理念的變革,走一條生產、生活、生態共融的發展新路。
從脫貧攻堅戰轉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對於斜溪這樣的鄉村來說,從如何破題到提質這一步尤為關鍵。產業振興,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由全面覆蓋向提檔升級、高質量綠色發展轉變。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來源:福建省商務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