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座長滿青藤的老建築 曾是在上海的猶太人最喜歡的地方

2020-12-22 獨自旅行的姑娘寧靜

當歲月沉澱下來,一切都歸於安靜。一棟建築,也在默默地訴說著一段無聲的歷史

我喜歡旅行,也熱愛攝影,也特別喜歡參觀老建築。只要有時間,就喜歡背著相機到處打卡拍照。對我來說,行萬裡路,在遊玩中學習,

是另一種學習了解歷史的方式。參觀一棟老建築,就是如此,每一棟老建築背後都有一段歷史故事。

西摩別墅|拍攝獨自旅行的姑娘
西摩別墅門口的獅子石雕

上海就有這麼一座建築,屬於上海的鬧市區。這座建築現在整棟都爬滿了青藤,已經沒有實際使用用途了。但是還是會有很多人慕名前來打卡在門口參觀。這裡就是西摩會堂,曾經猶太人在上海避難時所建立,滿足猶太人當時信仰禮拜之所需。現在也是上海的重點歷史保護建築。需要邀請函,才可以邀請重量級別的人物進去參觀。現在也只是作為紀念中國和猶太人的文化交流所用了吧。看得出來,經過歲月的風霜,這棟建築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這裡就是西摩會堂。位於上海市中心陝西北路500號。

西摩別墅現有的外觀

西摩會堂是在上海建成時間最早、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猶太教會堂。也被稱為拉希爾會堂。1920年猶太商人沙遜建造了這所拉希爾會堂,為的是紀念他的夫人,後來成為了猶太人禮拜活動的教堂。

在上海生活了幾年,一直沒有注意到西摩會堂這棟老建築。路過陝西北路南京西路時,看到一個特別的建築,走近看,有介紹這裡是西摩別墅,造型很獨特,我特地去參觀拍照。西摩別墅位於奉賢路拐角處,就是一個特別的造型,遇到在旁邊小區居住的當地人說,這個造型是後來建造的。並不是原來的樣子。對於他們來說,這個建築早已經不稀奇了。他們告訴我西摩別墅和西摩教堂是不同的兩個地方,相隔不遠。我這才知道,很多在上海的年輕人打卡拍照介紹的西摩會堂和西摩別墅是兩個地方。

西摩會堂以前的樣子

西摩會堂現在的樣子

西摩別墅也是曾經在上海避難的猶太人,在上海居住的地方。為了不打擾別人生活,我在小區門口看了下,房屋是很典型的上海的老房子結構。在陝西北路一帶的上海老建築,大都有一段年歲和歷史了。迭代更換,換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這生活。這裡發生過怎樣的故事?是否還會有猶太人的子孫記得,他們的先輩曾經在上海度過的歲月。

西摩別墅裡的老居民樓,曾經猶太人居住

從西摩別墅走不遠就可以走到西摩會堂。晚上我走到西摩會堂的時候,保安說這裡不可以進。只能在門口參觀下。所以大多數人拍照都是會堂門口的照片。我也在門口駐足了會。如果你喜歡歷史,喜歡了解一個城市多元的歷史文化,在陝西北路一帶,除了這個禮拜會堂之外,還有很多老建築,都很值得在門口看看。當然現在很多都是居民區,未經得允許,最好是不進去住宅區域內打擾到別人的生活。

邊走邊看,邊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似乎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去品味一段歲月。也許物是人非,也許因為建築的痕跡,還可以去體會一段歷史。參觀老建築的時候,心裡總會帶著一點敬畏。這也許是老建築帶來的魅力。

西摩別墅門口的刻文

圖文原創|獨自旅行的姑娘 獨自背包國內外旅行10年+ 旅行家、資深旅遊自媒體、背包客 。一起看世界。

相關焦點

  • 上海市資訊|上海這座長滿青藤的老建築 曾是在上海的猶太人最喜歡...
    上海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上海這座長滿青藤的老建築 曾是在上海的猶太人最喜歡的地方一棟建築,也在默默地訴說著一段無聲的歷史。我喜歡旅行,也熱愛攝影,也特別喜歡參觀老建築。參觀一棟老建築,就是如此,每一棟老建築背後都有一段歷史故事。上海就有這麼一座建築,屬於上海的鬧市區。這裡就是西摩會堂,曾經猶太人在上海避難時所建立,滿足猶太人當時信仰禮拜之所需。現在也是上海的重點歷史保護建築。現在也只是作為紀念中國和猶太人的文化交流所用了吧。西摩會堂是在上海建成時間最早、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猶太教會堂。
  • 上海南京路上的幾座百年老建築
    前些日子去一趟上海,忙裡偷閒,去南京路轉了一圈。記得上一次來上海還是上世紀末呢,足足有二十年了。這二十年上海著實變化很大,但南京路上的一些老建築並沒有翻拆,很是欣慰。這些老建築只是在新建的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夏中略顯老舊,顯得不適合新的潮流而已。
  • 上海外灘這座最老的建築,曾是中國首家銀行誕生地,現是網紅餐廳
    在外灘這一排出色的建築博覽群中,最童話最夢幻的建築就屬外灘6號了,帶有羅馬風格的女兒牆上的小尖塔高高的在粉牆上聳起。這座建築由馬禮遜洋行[英]設計,建成於1897年,是外灘現存最老的建築之一,因為邊上有一條元芳弄,它也有「元芳大樓」的別名。
  • 上海這座最特別建築,曾是大型屠宰場,如今卻成為著名旅遊地
    上海是一座國際大都市,也是許多年輕人奮鬥的目標,外灘、迪士尼樂園等地也是上海的著名旅遊地,每年來這些地方的遊客成千上萬,在上海除了這些非常有名的景點之外,還有著一些不那麼出名的景點,例如今天要講的1933老場坊。
  • 長安街這座歷史建築煥然一新,清除爬山虎最費勁,運了八車才拉完
    據媒體報導,這座樓曾是前蘇聯援建項目,建於1953年,原結構紅磚正面寫著「KMA」三個大寫字母,代表的是中國近現代工業開端洋務運動創建的開灤礦務總局的縮寫。 這座樓是長安街歷史最悠久的當代建築,這次改造,採用了棕紅色的牆身和微微泛黃的乳白色牆頭。
  • 首發/ 徐渭藝術館及青藤廣場的建築方案創作
    今年3月底,接了當初名為「徐渭書畫館」的設計任務,前往青藤書屋和新館址踏勘。上一次去青藤書屋,那是1982年的事了。一晃近四十年……在窄小的大乘弄某一段,刷了灰色外牆塗料的便是著名的「青藤書屋」了(印象中,大通學堂的外牆也是這灰色)。
  • 聽這些老建築,講一段穿越時空的上海故事!「魔都老建築短視頻大賽...
    聽這些老建築,講一段穿越時空的上海故事!「魔都老建築短視頻大賽」圓滿落幕!「這是和璽,這是旋子,這是蘇式,分別用於宮殿、廟宇和江南民居,卻創新地在此融合到了同一座建築中。」
  • 上海最「夢幻」的建築,建造思路是小女孩的夢,遊客拍照打卡勝地
    說起中國的老建築老洋房,我們第一反應就是上海。上海的每一棟建築都有一個傳奇的故事,讓這裡的建築更加神秘。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帶有年代感的建築越來越讓人好奇,想要揭開背後的面紗。今天,介紹的是最夢幻的建築,據說它的構造源於一個小女孩的夢。讓我們看看!
  • 探尋魔都百年風華的老建築,欣賞大上海的往日風情
    如果是文藝男女, 想要避開熱鬧街景; 如果是懷舊男女, 想要尋得一處靜謐的建築, 請跟隨一起, 探尋具有上海風情的老建築。
  • 上海的這些老建築,居然都被「動過位置」?!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上海那些移動過的建築吧! 上海第一個平移的老建築: 外灘天文臺 1923年,這座天文臺又制定了附房擴建計劃,工程於1926年動工,1927年8月完工。這就是現存的外灘信號臺全貌。
  • 中國第一座外灘,不在上海而在浙江,外灘建築猶如秘密花園
    上海外灘是我們都熟知的地方,很多人去了上海都必然會去打卡外灘,東方明珠,畢竟東方明珠是最標誌性的景點,而在外灘可以遊覽到整個東方明珠。但中國的外灘不僅只有上海有,而另一座外灘的大街小巷,都有著小洋樓和教堂,這裡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民國時期,走在路上你都會覺得這裡會不會是拍電視劇的場地,這裡就是浙江寧波。
  • 武康大樓、藥水弄、新場古鎮……在老建築的故事裡,上海人留住城市...
    12月14日,上海市民文化節「老建築的故事」市民創意創作大賽頒獎典禮在上海圖書館舉行,獲獎者們走上舞臺,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賦予了老建築血肉與生命。  本次大賽2019年3月正式啟動,通過老建築閱讀之旅、「閱讀上海筆記」創作作品徵集大賽、「閱讀城市」攝影大賽、「老建築的故事」應用開發大賽等一系列活動,吸引市民重新走近老建築,挖掘老建築的歷史和故事。
  • 在上海最適合閒逛的地方,人少景美,小眾的私人景點推薦
    這幾條路的共同特點是:兩邊都是梧桐遮天,人少車少,在陽光普照的日子裡,午後的路總是灑滿了斑駁的陽光,如果你挑個晴天過去,正好可以虛度一個斑駁樹影的下午。我們開始討論這個話題:吳興路:吳興路非常安靜,相信老上海或者去過的朋友都有這種體會。
  • 訴說人類共同的情感,猶太難民與上海的故事還在世界流傳
    吳思敏 設計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批歐洲猶太難民不遠萬裡,從納粹德國的魔爪下逃離,來到東方「諾亞方舟」——上海。在上海虹口區長陽路62號,一座紅磚拱門的歐式建築,曾是猶太難民的宗教活動中心——摩西會堂。2007年之後,迎著「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新名牌上的猶太教燈盞圖案,許多當年避難上海的猶太難民或他們的後代走進這裡,重溫那段艱難而又溫馨的歲月。
  • 用影像講述老建築的故事 創作者:上海不只有交響樂,還有爵士樂
    記者18日獲悉,在2020年上海旅遊節(上海大學生旅遊節)世界騎行日楊浦區主題活動暨魔都老建築短視頻大賽頒獎典禮上,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節魔都老建築短視頻大賽「十佳人氣短視頻」「十佳精彩短視頻」等「出爐」,「生活秀帶」楊浦濱江「最佳攝影點」「最佳網紅打卡點」亦同期揭曉。「騎遊生活秀帶」定製車發車。
  • 被《安家》上海老洋房吸引,上海十大老洋房的魅力
    在上海,徐匯區和盧灣區的交界處老洋房的蹤跡比較多。上海灘有十大頂級老洋房。白公館:汾陽路150號。白公館是一幢氣勢非凡的灰白色洋樓,因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過而名噪海上。它建造於1919年,是法籍冒險家司比爾門的私家花園。現在這座花園豪宅成了寶萊納的「仙炙軒」極品燒肉餐廳,每天迎來大批海內外美食家。
  • 上海被遺忘的古村落,因一棟建築重新走紅!它剛剛獲世界級建築大獎...
    這處建築就是章堰文化館著名的義大利設計網站Designboom剛剛發布了全球「十佳博物館及文化中心」榜單,中國共有4家上榜,上海章堰文化館位列其中。這裡曾是當地民宅「章家宅」的舊址老宅在清理殘破部分後原有的老牆得以保留
  • 上海一城中村,老上海最後的倖存之地,曾是上海人的根
    尤其是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之一——上海。上海這座城市在歷史的流逝中被不斷的演變、進化、更新,現在這裡已經發展成為了國際大都市。但是現代化的東西越多,反而有韻味東西就少了。儘管現在的上海高樓築起,但是我們還是能找到一些以前的痕跡。
  • 今天,這座上海文化地標22周歲了
    今天是上海大劇院開業22周年的日子,小克勒專門找到了當時上海大劇院建築設計項目主管王鳴先生,他用照片記錄了大劇院從無到有的過程,就讓我們跟隨這些珍貴的照片,走進那段歲月裡的動人故事。膠片光影中的變遷這就是1994年之前大劇院所在位置的照片。人民廣場上的美術館、溜冰場,相信很多老上海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
  • 路過上海的百老匯大戲院舊址
    不免有些朋友問我為什麼總是往小馬路、小弄堂走,那麼多能夠充滿異國情調、能夠滿足人們懷舊想像的地方,為什麼不去?我總是這樣回答:那些地方,寫過、拍過的人太多,與其跟風湊熱鬧,不如沉下去做一點細緻的工作,寫一些拍一些人們司空見慣卻熟視無睹的內容,豈不是更有意思?比如說上海虹口的猶太人聚居區,我去過,但沒有寫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