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司豔平|...

2020-12-22 騰訊網

俠骨柔腸邊塞情——《逢入京使》《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教學設計

文/司豔平

點擊播放 GIF 0.1M

群詩分析:

《逢入京使》位於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的課外古詩詞誦讀,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鬱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屬於課外拓展詩篇,這首詩熔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並且突破了一般送別詩的窠臼。其口語化的詩歌語言,讓人感到親切灑脫。悠揚流美的聲調給人以奔放明快的詩意感受。自由活潑的韻律,跌宕有致的節奏,顯示出一種豪邁的氣勢,傳達出火一般的激情,將給遠行者以極大的鼓舞力量。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目標定位:

1.做好課前預習,了解詩歌大意,正確朗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味以及情味。

2.了解邊塞詩的特點,通過解讀平仄、意象、手法等,體味詩人情感。

3.打通岑參的寫法與活法,觸摸盛唐的時代脈搏,感知岑參的精神追求。

教學流程:

一、導課

2019年的暑期,《烈火英雄》催淚上映,有人說,在和平年代,消防官兵們是時代的逆行者,值得被所有人銘記。其實,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爭歲月,還有一類人,他們守衛著祖國的邊疆,也是時代的逆行者,值得我們銘記。今天,讓我們穿越歷史的滾滾煙塵,去往盛唐時空,感受戰地記者——岑參為我們帶來的動人詩篇。(設計意圖:以《烈火英雄》開啟課堂,以「戰地記者」稱呼岑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預熱課堂。)

二、攬勝

屏顯:

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裡西擊胡。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1.多種形式朗讀這三首詩,從音韻平仄的角度看,你發現了怎樣的共同點?仔細品讀,三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有無共同因素?

屏顯: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普通話裡入聲消失,平聲是指陰平、陽平,仄聲是指上聲、去聲。

明確:

三首詩的韻腳平聲居多,尤其是詩歌末尾,均以平聲收束。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以平聲收束,傳遞著一種明朗、堅定、高昂、憧憬的情感。

屏顯: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2.這三首詩,若從題材內容上進行歸來,屬於哪種題材的詩?這類詩一般用到哪些意象?你看出來了嗎?哪一首與其他兩首不同。

明確:

邊塞詩。

意象有:黃沙白雲、冰川雪山、塞外、雁門、漠北、玉關、黃河,羌笛、胡笳、琵琶、戰馬等。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裡西擊胡。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明確:

前兩首屬於邊塞詩,後一首是在內地寫的,但反映的也是戰亂時期。

(設計意圖:從平仄角度整體把握三首詩的情感,給學生切實的抓手,俯瞰三首詩,縱向攬勝,建立整體印象。)

三、物我

1.這三首詩都有物我交融的詩句,讀來感人至深,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或哪一聯?為什麼?

屏顯:

在意境中,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是一種平等和諧與契合交融的關係,顯示出主客相融、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圓融。換言之,詩句中既有對客觀自然的描繪,也有對主觀行為或者情感的滲透。

明確: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物我交融,在西去的路上遇到入京使後,詩人久久不語,只是默默凝望著東方,這是主觀情感,「路漫漫」則從客觀上寫出路途遙遠,兩者結合,詩人離家愈遠,思鄉愈切的情感,以致於淚落潸然。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物我交融,「故園菊」在淪陷的都城,會怎樣開放?這一客觀意象為全詩增添了亮麗、明朗的色彩,即使在戰火紛飛、斷壁殘垣之中,故園的菊花也會競相開放,「應傍戰場開」則進一步表達出詩人主觀上渴望並堅信和平的到來以及安史之亂能夠及時結束。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物我交融,「輪臺月」這一具有邊地特色的客觀意象,給人皎潔、蒼茫之感,「豈能」二字具有主觀色彩,這一反問表明詩人對李副使馳騁疆場、英勇作戰的能力與精神的肯定,給予李副使極大的支持與鼓舞。

2.你認為哪一聯詩最能體現岑參的情感與志向?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大丈夫投筆從戎,豪情滿滿,渴望建功立業。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大丈夫戀家思鄉,轉而乾脆果敢,一路向西,奔向遠方。

3.由以上的發現,結合具體的某一首詩或者某幾首詩,進一步探究,岑參邊塞詩主要的情感格調。

屏顯:

岑參的邊塞詩激昂明朗

岑參的邊塞詩堅定豪邁

岑參的邊塞詩充滿希望

但是,他的詩歌裡是不是只此一種情感,有無其他的小情緒呢?

明確:

「強欲登高處,無人送酒來」戰亂之中,行軍背景,勉強登高,沒有人給他來送酒,內心悽惶難言、飄搖不安。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六月酷暑,火山、赤亭更是酷暑難耐,面對如此艱苦惡劣的環境,李副使要踏上與胡作戰的徵途,珍重、憐惜、話別之意蘊含其中。

(設計意圖:繼續搭建課堂支架,帶領學生深入領悟岑參詩歌的情感內核,真切觸摸詩人複雜而真實的情感。)

四、思辨

1.離家如此傷感,邊塞如此艱險,為什麼詩人要不遠萬裡前去奔赴?詩人的俠骨與柔腸矛盾嗎?說說理由。

(學生暢所欲言)

屏顯:

唐代開國以後,北方少數民族南下,致使邊塞戰爭不斷,社會的尚武氛圍相當濃厚。比較而言,唐代詩人比以往朝代詩人要活躍得多。他們關心國事,注目邊塞,渴望在盛世做一番事業以建功立勳。在時代的呼喚下,他們摒棄了讀經應考入仕的老路,踏上了文人從戎的新路。

——《盛唐邊塞詩的漢代情結》

屏顯:

岑參不遠萬裡,投筆從戎,渴望保家衛國,建功立業;

岑參不畏艱險,深入邊塞,希冀大展宏圖,青史留名;

岑參俠骨萬千,柔腸幾許,背負家國情懷,平定天下;

岑參乃大丈夫,真英雄是也!

2.了解岑參履歷,說說此刻心聲。可用「雖然……但是……」來表達。

屏顯:

岑參幼年家境孤貧,只能從兄受學,岑參天資聰慧,五歲開始讀書,九歲就能賦詩寫文。

岑參二十歲歲至長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年),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公元749年,岑參第一次出塞,《逢入京使》寫於此時。

天寶十載(公元750年),回長安,與李白、杜甫、高適等遊,深受啟迪。

天寶十三載(公元753年),又充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於此時。《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寫於此時。

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由於「頻上封章,指述權佞」(杜確《岑嘉州詩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寫於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

後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出為嘉州刺史,因此人稱「岑嘉州」。 罷官後,東歸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

約大曆五年(770年),岑參客死成都舍,享年約五十六歲。

屏顯:

岑參雖然個人遭遇坎坷不平,但他始終心存報國之志;

岑參雖然兩度出塞受盡磨難,但他不畏艱苦妙筆成花;

岑參雖然一生風雨跌宕起伏,但他從一而終守望初心。

(設計意圖:運用看似矛盾的話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思辨客觀地認識詩人,感知詩歌豐富的情感,摒棄一元論的讀詩動機。)

五、情結

屏顯:

南宋嚴羽: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滄浪詩話》)

明代顧璘:岑參最善七言,興意音律不減王維,乃盛唐宗匠。(《批點唐音》)

推薦閱讀: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進一步感受盛唐氣象之下,戰地記者的俠骨柔腸!

(設計意圖:以他人評價結束對岑參的學習,在前人的基礎之上,褒有對岑參的敬仰之心,並且回到課堂初始,形成圓形框架。)

司豔平,浙江省永康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山西省教學能手,多次參加國培送課下鄉活動,近十萬文字在各級各類刊物以及語文核心期刊發表,與王君、陳曉東、魏志強在《快樂作文》建立名師聊吧專欄。溼地閱讀主編,語文溼地專欄作者,名著實踐與群文閱讀研究者,積累文字200萬左右。出版專著《司豔平青春課堂18例》。

相關焦點

  • 走進《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了解「邊塞詩人」岑參
    今天我們再來學一篇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一起來吧。圖片展示:課題內容說明一、作者簡介:岑參(約715-770),江陵(今屬湖北)人,唐代詩人圖片展示:詩人岑參二、寫作資料:《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選自《岑參集校注》卷三。行軍。
  •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教學設計及反思
    而有一位詩人,重陽節的這一天卻是行軍他鄉,他又想到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岑參和他的詩作。二、預習了解1、預習詩歌,提出疑問。2、詩人簡介。六、課堂小結岑參隨軍奔波,輾轉南北,有感時局動蕩,懷想親朋好友,遂和淚帶血,飽蘸情思,寫下了這篇感人肺腑的詩篇。一首《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僅僅20個字的絕句,同樣是重陽登高,因為故園戰亂未平,因為寫在行軍路上,寫出了與其他重陽節詩作不一樣的盪氣迴腸。
  • 岑參《九日思長安故園》: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九日思長安故園》【唐】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唐朝江陵人,著名的邊塞詩人,和高適合稱「岑高」。撰寫這首《九日思長安故園》的時候,其正在行軍隊伍之中,所以此詩又名《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九月初九,重陽登高,可惜原本應該熱鬧萬分的景象,如今卻被戰亂擊打得稀巴爛;空剩一幅殘損畫圖,長久地留存在腦海裡面,令人無法釋懷。戰亂初起,皇朝脆弱不堪,京城在一夜之間,被無情拋棄,叛臣賊子佔領了雄偉的長安。昔日的繁華,剎那成空,慘遭破壞。
  •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夜上受降城聞笛》中考真題,字詞賞析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唐]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據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記載:陶淵明重陽日在宅邊的菊花叢中悶坐,剛好江州刺史王弘送就來,於是痛飲至醉而歸。②傍:靠近。二、作者簡介岑參(cén shēn)(約715年—770年),江陵人(今湖北荊州),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
  • 岑參,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詩風豪邁雄壯、峭拔俊逸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岑參(約715~769),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盛唐詩人。岑參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長倩、伯父岑羲皆以文詞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晉州刺史。參幼年喪父,從兄受書,能自砥礪,遍覽史籍。年二十至長安,獻書闕下。
  • 岑參:第一次遠行,剛出門就開始 「想家」
    天寶八年,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這一次,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徵途。這是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徵,西出陽關,奔赴安西。《逢入京使》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 岑參的邊塞詩,熱情洋溢、格調高昂,具有奔放俊逸的特點
    天寶十載(751),他再次赴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任判官四年之久,很受封常清的賞識。生活的變化帶來了創作的飛躍。這一時期寫了不少邊塞詩,熱情洋溢,格調高昂,形成了他奇麗挺拔、奔放俊逸的獨特風格,達到了他創作上的最高峰。岑參的功名欲望較強,他聲稱:「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銀山硫西館》)「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破西官軍》)這大概是他從軍的目的。
  • 10首邊塞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邊塞詩是描寫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來說它起源於漢魏六朝時代,到了唐朝進入黃金時代。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充滿開拓精神,很多文人都投身邊疆,以求建功立業。因此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也湧現出大量的邊塞詩人。
  • 岑參的這首送別詩,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蕩漾,顯示出一種豪邁氣勢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岑參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知君慣度祁連城①,豈能愁見輪臺月②。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裡西擊胡。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注釋:①祁連城:在今甘肅張掖南。②輪臺:在今新疆境內,李副使赴磧西經過此地。1.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詩歌開篇即點明時令,以「火山」「赤亭」起筆,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別之意。B. 詩人勸說李副使脫鞍稍駐,暫入酒家,飲酒話別,悲傷的惜別之情感人至深。C. 最後兩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馬上取」語氣堅決,這是詩人對李副使的勉勵。D.
  • 白雪,邊塞黃沙,那是岑參心中的烈馬狂歌!
    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中思想性最深刻,想像力最豐富,藝術感最強的一部分。英雄,無疑是其邊塞詩的緣分之一。英雄之人,天然接近邊塞詩。而岑參,是盛唐時寫邊塞詩最多,最突出的一位詩人。但第一次出塞似乎令岑參的英雄夢有些破碎,他仿佛覺得自己在塞外同在長安一樣功名難就;加上初次出塞,荒涼與艱苦難免讓他時時想起故園的美好,所以這一階段的岑參表現最多的是邊地風光和思鄉情緒。然而,岑參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能將人人胸臆中語,化為絕唱。
  • 岑參《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老鄉見老鄉了
    岑參的邊塞詩多表現唐軍將士的英雄氣概和樂觀精神,擅長描繪邊疆奇異風光,七言歌行成就最高,人稱「語奇體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嶽英靈集》)。有《岑嘉州集》。逢入京使 [1]故園東望路漫漫 [2] ,雙袖龍鍾淚不幹 [3] 。
  • 十首描寫長安的古詩詞,長安一片月,牽掛萬顆心
    君不見,杜牧遠望長安,「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王翰邊塞思鄉,「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孟郊登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李白登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曾經的長安,北風蕭蕭,號角真悽涼;古代的長安,廝殺陣陣,斑駁了斜陽。
  • 岑參:我的人生旅途就是「一路向西」的傳奇
    他一路向西,然而無論出走多遠,他所念的人,還在長安,長安自始至終都是他心底的一抹守望。 岑參心中又喜又悲,喜的是他想藉此良機,拜託老熟人捎一封平安信回家裡,可倉促中缺少紙和筆,能帶口信也不錯吧。 悲的是老友東歸長安了,而自己則西去千裡,遙想前途,不知何時才是歸期,禁不止淚潸然,衣袖將眼淚都揩不幹。
  • 淺談邊塞詩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其中有些宏偉的篇章不但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極具歷史意義。邊塞詩以高適、岑參、王之渙、王昌齡最為知名,合稱「邊塞四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