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技術還不如當年的蘇聯嗎?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執筆/斬馬刀

從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12月1日降落在月球風暴洋開始,它接下來面臨的各種挑戰都在開創中國航天史的第一次:

第一次無人取樣封裝

第一次探測器從月球起飛

第一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

第一次攜帶樣品返回地球

……

正如中國航天局所言,嫦娥五號任務的技術難度之大,在中國航天史上是空前的。

我們在驚嘆嫦娥五號創造這些「第一次」的同時,也應該感嘆它背後體現的中國航天「環環相扣」的長遠規劃。

且不論中國早期的探月論證,從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啟動開始,在長達16年的時間裡,中國無人探月項目「繞落回」三大步一直不受影響地穩定推進。

如今嫦娥五號有底氣接連應對空前挑戰,也是建立在這16年中逐步落實的諸多技術驗證的基礎之上。

例如嫦娥五號之選擇在月球正面風暴洋著陸,就參考了2013年嫦娥三號落月時緯度基本相當的虹灣著陸點;它以第二宇宙速度重返地球大氣層時所面臨的極端挑戰,也早在2014年就進行過技術驗證。

同樣的,嫦娥五號又在為後續月球任務「探路」。

航天專家告訴刀哥,嫦娥五號將在人類航天史上首次進行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難度很大。

但20世紀70年代的蘇聯無人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中,探測器從月球起飛後就可以直接返回地球了。經過40多年的發展,難道如今中國航天技術還不如當年的蘇聯嗎?當然不是這樣。

仔細對比就知道,嫦娥五號的探月步驟,其實與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船的步驟是一樣。換句話說,嫦娥五號的這次任務,同時也在為將來的載人登月進行可行性探索。

如果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未來的嫦娥探測器將依託這些得到驗證的技術,探索人類尚未踏足的月球南極地區,並探索建立月球科研基地。

擁抱太空,被公認是人類的未來發展方向。已故物理學家霍金甚至認為,太空探索不僅是科學發展的需要,它還可能關係到人類的存續。

但讓世人感嘆的是,如今在探索太空領域擁有宏偉規劃並堅定執行的,只有中國。

傳統航天強國俄羅斯國力衰退,在航天領域罕有大作為;歐洲和日本在部分領域保持領先,但整體水平尚有不足;原先執全球航天發展牛耳的美國,卻長期陷入「政治掛帥」的怪圈,導致航天規劃一變再變。

諷刺的是,當2004年中國開啟探月工程時,美國布希政府也提出耗資高達2300億美元的「重返月球」計劃,規劃在2020年左右讓美國航天員重返月球,並以月球為基地向火星進發。

然而歐巴馬政府上臺後以耗資過大為由,最終於2010年徹底終結該項目,轉而提出2025年登陸小行星、2030年將人類送上火星的規劃。

等到川普政府上臺後,又於2017年重提「重返月球」,規劃在2022年發射小型月球空間站「門戶」,並嚴厲要求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必須在2024年將第一名女航天員送上月球。

然而就連好萊塢都知道,航天規劃必須擁有連貫性和前瞻性。只有這樣,《火星救援》裡的馬特·達蒙才能藉助原本為下次任務準備的戰神四號火箭逃離火星。

但現實中美國政府因政治因素而反覆修改未來航天規劃,直接導致集美國舉國之力的登月項目陷入「重啟-廢棄」的循環怪圈。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最新審計報告明確表示,反覆修改的決策導致項目成本倍增和計劃拖延,「門戶」月球空間站無法按期提供服務,載人登月關鍵的SLS火箭和承載太空人的「獵戶座」飛船研發進度出現嚴重滯後。

美國《國會山》網站認為,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他更關注氣候變化對地球的影響,對登月項目的重視程度肯定有所下降,或許美國航天規劃將再有變動。

最後刀哥還想多提一句的是,雖然美國航天「國家隊」表現不給力,但美國私營商業火箭發射巨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公司)近年卻被反覆拿出來與中國航天進行比較,尤其是該公司提出的自行載人登月和火星移民計劃吸引不少媒體關注。

不過業內專家告訴刀哥,SpaceX公司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火箭發射領域,這是建立在NASA向其敞開提供過去數十年間積累的技術優勢,並結合創新火箭設計而取得的商業性成功。

但要實現載人登月甚至火星移民這等規模的超級航天項目,需要的不僅是吸引眼球的重型火箭和載人飛船,還包括深空通信網絡、外層空間宇宙射線防護乃至航天員生理和心理保障等一系列更細緻的研究。

這些耗資巨大、關係項目成敗卻又不起眼的基礎研究項目,是一家私營航天公司無力也不可能承擔的。

以深空通信網絡為例,它需要協調分布在全球多地的衛星站乃至太空軌道的中繼衛星,甚至可能需要取得其他國家的太空資源,這只能依託於國家力量。

NASA對此看得很清楚,載人深空探測項目想要取得成功,「必須得到總統、國會和NASA強有力的、持續的領導,以及穩定及時的資金支持」。

這讓刀哥想起當年俄羅斯海軍詢問如何才能讓「瓦良格」號航母完工時的那句經典答覆:「需要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它。」

刀哥再強調一次,「如今在探索太空領域擁有宏偉規劃並堅定執行的,只有中國」。大家對這個判斷還有疑惑嗎?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蘇聯技術堪稱人類航天技術的神話 長期領先美國居世界第一
    利刃縱橫論在人類的航空航天歷史中,蘇聯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冷戰時期蘇聯是唯一一個足以和美國進行全方面太空競賽的國家。事實上,在人類航天之父科羅廖夫的領導下,蘇聯的航空航天技術長期領先美國居於世界第一,蘇聯技術堪稱人類航天技術的神話。
  • 我國航天技術大躍進,中國的航天空間站正向我們迎面走來
    而這一年,正好是美國所主導國際空間站的退役之年,屆時中國將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獨立空間站的國家!回首過去,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蘇登月大戰中,美國率先在1969年把太空人送上了月球,徹底贏得了登月爭奪戰的勝利,失敗的蘇聯自知搶先無望,則在太空探索的思路上發生了轉變,既然美國人能把人送的更遠,那我蘇聯人就能在太空中待得更長。於是乎空間站計劃應運而生,蘇聯代號「禮炮」。
  • 昱見|美國人搞的商業載人航天,中國也可以有,但問題是……
    中國暫時出不了SpaceX,不是技術不如美國,更不是砸錢不夠。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發射了一枚自行設計的「龍飛船」,人類史上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看見沒,雖然如今整個國家的GDP只相當於咱一個廣東省,但人家戰鬥民族當年也是這麼豪橫過的。所以,當時很多世界媒體都驚呼蘇聯要在汽車業上迎頭趕超並獨領風騷了!因為沒有國家有蘇聯汽車業如此先進的技術,更沒有蘇聯如此系統化、規模化的超大工廠……但結果如何呢?
  • 當年蘇聯對中國幫助了什麼?
    縱觀中國七十幾年間飛速崛起的歷史,除了無數偉大國人的拋頭顱,灑熱血外,還不得不提一個已經不復存在的國家名字——蘇聯。 如今,可能很少有中國人了解當年蘇聯到底對中國幫助有多大?建國初期,蘇聯為了幫助中國,砸錢近百億,核心技術直接白送!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可以有
    航天技術尤其是載人航天作為最尖端的技術領域,作為經濟、軍事和技術的第一大國,美國無法容忍競爭對手蘇聯的領先,於是對航天工業大量投資奮起直追,併集中民用部門的資源建立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全力展開航天競賽。美國載人航天的水星計劃中實現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隨後在雙子星計劃中開始趕上和超越蘇聯。
  • 中國航天事業費錢、無用?聽說過阿爾忒彌斯協議嗎
    【每當中國航天取得重大進展,國內總是會出現一些雜音和陰陽怪氣的怪話,嫦娥五號任務階段,這些怪話再次出現】每當中國航天取得重大進展,國內輿論中總會適時出現一些雜音,一些奇談怪論,比如航天費錢說,中國還很窮,發展航天還不如把錢用於改善民生;無用論
  • 中日航天探測器採樣返回,嫦娥五號技術難度不如日本隼鳥二號?
    日本隼鳥2號深空探測器隼鳥2號返回艙剛著陸的時候,日本人找了2個小時由於隼鳥2號探測的目標是深空小行星「龍宮」,僅單程的飛行時間就用了3年半,所以相比探測月球的嫦娥五號,有人認為日本的隼鳥2號深空探測器技術難度更高,真的是這樣嗎?
  • 俄羅斯始終不願承認的一個事實:自蘇聯解體後,航天已被美國超越
    近年來美國民營航天公司SpaceX太空探索公司,成為了世界的焦點,該公司的「獵鷹-9」號可回收火箭多次成功執行發射任務。SpaceX公司還曾和特斯拉公司合作,將一輛紅色跑車送上了火星軌道。而SpaceX公司和特斯拉公司的CEO埃隆馬斯克,也成為了焦點人物,在美國有現實版鋼鐵俠的稱呼。
  • 中國的「衛星外交」:技術先進還便宜,各小國開始拋棄美制衛星
    在上世紀美國和蘇聯在航天領域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航天事業一直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大多都是在啃蘇聯老本,使用過去已經成熟的火箭產品。不過在步入21世紀以後,中國的航天得到了迅猛發展,在國際上也擁有了一席之地。
  • 中國航天路:那些默默為此奉獻一生的人,值得世間所有的美好詞彙
    但剛開始的中國,並不具備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條件。這種情況下,我們只得走「曲線救國」的道路,先研究探空火箭再搞衛星。而這期間,我們還經歷了蘇聯專家撤退,一朝回到解放前的尷尬境地。在蘇聯援助撤退的情況下,我國航天的前輩們只能自己研究實驗。
  • 歐洲傳來一聲巨響,僅8分鐘偏離軌道,網友:航天還是看中國
    中國展示了技術的獨特性。作為繼承蘇聯主要科技遺產的俄羅斯,迄今為止還是全球最強大的航天大國之一,44年前蘇聯的探月成果還保持在俄羅斯宇航局的保險柜匯總,因此,他們的評價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除此之外,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先進不僅如此,俄羅斯專家特地指出,嫦娥五號月球發射返回火箭進入預定軌道的方式,中國的方式比美蘇複雜的多。嫦娥五號從月球上返回,先在月球上發射返回火箭進入月球軌道,然後在月軌上自動操縱兩個裝置進行對接,在美俄看來,這是極具風險的技術,但中國人信心十足。
  • 長五為中國爭光!「愛美」人士連吐酸水:不如「土星5號」先進?
    眾所周知,我國雖然是繼蘇聯、美國之後的第三個成功實現載人航天的航天大國,但是離成為美蘇那種意義上的航天強國的差距仍然較大。這其中,穿梭於太空之中的主要「交通工具」——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以及技術水平,就是限制我國成為航天強國的一大「攔路虎」。
  • 流浪亦或起舞:太空裡的中國航天
    但是不好意思,衛星是美國製造,國會經過討論決定不允許出口中國。1988年中國談判團赴美,為了亞星出境許可證,十稿之後,籤下備忘錄。但是以防止技術洩密的理由,美國政府還是不肯頒發出口許可證。已經習慣轉折的中國航天人,再一次仰天長嘆。又是一輪拉鋸戰。美國說:中國人就是想竊取技術,不許出境;除非不讓中國人碰,全程美國人管。中國說:入境中國海關要安檢,這是底線,國格在此,不妥協。
  • 科馬羅夫:第一個因載人航天而死的地球人,死後享受蘇聯國葬
    後來,科馬羅夫的飛行天分被挖掘,他特招進入莫斯科特種飛行學院,並於1945年參軍,但戰爭在當年9月2日徹底結束。隨後他被派往高加索地區戰場,後先後於軍事飛行員學校、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深造。當蘇聯開始選拔太空人之時,科馬羅夫深刻的知曉,他夢寐以求的機會終於要降臨在他身上了。航天之夢1960年,科馬羅夫在不懈的努力之下,憑藉第三名的成績在眾多候選人當中脫穎而出,成為蘇聯首批太空人。付出得到了回報,科馬羅夫自然是欣喜的,但是他的夢想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 中國航天傳出好消息,太空動力裝置點火成功,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
    國內網站報導,中國航天傳出好消息,航天科技集團六院801所研製的我國首款牛級推力霍爾推力器點火成功,標誌著我國實現了霍爾電推力器推力從毫牛級向牛級的重大突破。1972年,前蘇聯科學家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霍爾推力器,並且首次成功應用在的衛星軌道轉向上。後來美國的深空探測器「旅行者」號也運用了這種技術,才得以持續不斷地飛向離地球更遠的深空,最終飛出太陽系。受限於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我國對霍爾助力器研究工作起步相對較晚。
  • 我國突破太空技術,掌握核心科技,封鎖已成過去式
    當年的阿波羅計劃對美國來說是舉國之力, 中國的神州和嫦娥到目前為止,相比國力都是小錢。 這個跟技術水平有關係,但是跟錢的關係更大, 美國想重返月球也不容易,說2017年重返月球,計劃也被取消了,難道現在的技術還不如六十年前嗎?
  • 中美航天技術僅相差12年?航天院士:真實差距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西方國家在航天領域的成就顯然要高於其他國家,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也充分認識到了航空航天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為了趕上和不落後太多,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成本去發展。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在我國不懈的努力下,終於實現了航天領域的突出成績。但和美國這樣的航天大國相比較起來,我國仍需要不斷加大努力,才能實現真正的航天強國夢。
  • 中國航天斷代史:天宮二號背後匯集了五代人60年的努力,他們是中國真正的驕傲
    中國第一代航天人的領軍人物錢學森雖然憑藉一己之力把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研製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讓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擁有了話語權但很多時候不得不獨自一人撐起大局身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的錢老意識到中國面臨航天人才緊缺的窘境
  • 伊朗的航天夢-虎嗅網
    當下,一個國家若是想躋身世界大國之列,掌握航天技術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投入航天競賽,必定以發達的經濟與先進的科技作為基礎,航天成就背後是實打實的國家實力。為了自保,伊朗在拿著巴列維王朝時期的老底子加速推進核計劃的同時,重新打起了自行開展航天工程的念頭。航天工程除了可以鼓舞民心,還另有玄機。
  • 中國首次載人航天危險度有多大?致敬:中國太空人英雄楊利偉!
    「飛天」自古以來都是人類的夢想,明朝萬戶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雖然失敗,但是這種夢想一直存在。美蘇在「冷戰」期間,蘇聯率先將太空人加加林送入了太空,從此太空這一未知領域被打開,美國為了趕超蘇聯,在1969年率先完成載人登月的世界壯舉,那中國的首次載人航天危險度有多大?我們應該致敬:中國太空人英雄楊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