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關於這個外星氣旋瀕臨死亡的報導或許是在誇大其詞。
這張木星大紅斑全彩圖由民間科學家Jason Major,使用NASA朱諾號上朱諾相機成像器提供的數據創作。(圖片致謝:NASA/美國西南研究院/馬林空間系統公司/Jason Major)
有新的研究表明,木星的大紅斑並不是在每個方向收縮。
就在幾個世紀以前,大名鼎鼎的木星氣旋寬度達地球的三倍,但現在這團怒氣衝衝颶風漩渦的直徑已和我們的地球家園相當了,如此劇烈的變化引得許多人猜測大紅斑正在消亡。
然而,一些研究卻發現供給颶風能量的渦流仍經久不息。新的發現給這些研究提供了支持:過去的四十年多來,儘管大紅斑在面積延伸上急劇縮減,它的厚度卻保持不變。
在新發現中,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學者Daphné Lemasquerier和她的同事共同從多個角度調研了一些木星大旋風。例如,他們進行了數值模擬,並在裝滿鹽和水的 20in x 20in x 28in(50cm x 50cm x 70cm) 樹脂玻璃水缸中做實驗。
這些不同形式的研究使得科學家們確定了鑄造木星旋風薄餅形狀的平衡力。反之,得益於更深一層的理解,研究者們能夠預測個體旋風和他們的進化過程。
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新報告中寫道:「特別是對於大紅斑,我們預測的水平維度與1979年旅行者號任務以來的雲層測量結果吻合得很好。」。(美國宇航局的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都是在1979年飛越過木星的。)
科學家們還預測,木星的大紅斑大約有170千米厚,自從航行者號抵達木星,這個大紅斑的厚度變化不大。
由於木星不透明的大氣,很難觀察到木星的風暴高度,因此木星大紅斑的厚度難以進行測試。但是研究團隊人員說,NASA的木星探測器朱諾號,從2016年7月開始已經圍繞這顆巨大的行星運轉,是有能力做到預測大紅斑的厚度這件事。朱諾號一直用各種各樣的儀器緊緊地監測著木星的大氣厚度。別忘了,朱諾號還要尋找關於木星的組成成分、構造、演化歷史的證據。
雷馬斯克裡耶和她的同事在新的研究報告中寫道:「我們的結果正在等待與即將到來的朱諾號觀測結果進行比較。」。
相關知識
「大紅斑」是木星大氣層中持續存在的一塊的高壓區,它會在木星赤道以南22度的地方產生太陽系最大的反氣旋風暴。這種風暴從1830年起就被不間斷地監測。自1665年到1713年的早期發現也被認定為這種風暴。如果這一觀點正確,那麼這種反氣旋風暴至少已經存在了360年。
圖解:據旅行者1號於1979年觀測到的木星和大紅斑的廣域視圖顯示,「大紅斑」正下方的白色橢圓型風暴的直徑近似於地球。
關於致使「大紅斑」的形成或呈現紅色的具體原因,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理論。但相關實驗室有大量研究正在測試宇宙射線或太陽紫外線對木星雲層的化學成分構成的影響。而問題是這種深紅色是否是太陽輻射與木星外層氣體中的氫硫化銨發生反應導致的。研究顯示由於激流,風暴會產生大量的重力波和聲波。
圖解:先鋒10號在1974年拍攝到的木星圖像顯示的有色斑點比後來旅行者1號在1979年拍到的更為顯著。
聲波垂直移動到風暴上方500英裡(800公裡)高的地方會在上層大氣中破裂,從而波能轉化為熱量。如此將產生一個1600開氏度(1330攝氏度;華氏2430度)的高空大氣區域,其溫度比木星上同海拔的其它區高几百開爾文。這種效應被描述為就像「海浪撞毀在海灘上」。「大紅斑」產生的風暴持續存在了幾個世紀的原因是,沒有行星表面摩擦力(只有一個氫液態核)。循環氣漩渦在大氣中由於沒有東西阻擋它的角動量從而可以持續很久。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Mike Wall-小樸先森、Dawn,螢火蟲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