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我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盧勤教授曾經說: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沒必要總去和別人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昨天進步,你就應該祝賀他,這就是母親對孩子的賞識。
有這樣兩位媽媽在一起談論自己的孩子,一位媽媽說:「我兒子最近會背30首古詩了,你的兒子呢?」另一位媽媽皺了皺眉頭,說:「別提了,我兒子最近不努力,只記20多個單詞,我還得讓孩子再加把勁兒呢!」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父母存在著這樣的攀比傾向,他們喜歡拿孩子平時的表現、 學習成績和別的孩子進行對比。對比之後,一些父母對孩子產生了無為的抱怨:「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又考了第一名,你看看你的成績!」「人家孩子多懂事,看見熟人會主動I招呼,你怎麼見了熟人,怎麼就不會說話了呢?」「人家的孩子一 回家就學習,你就知玩遊戲!」……
父母這種比較的心理來自哪裡?難道是單純地希望孩子好?不見得吧。
年輕的父母們,請你們仔細回想一下,是不是每次拿孩子和別人比較完後,如果自己的孩子略勝一 籌,覺得很有面子?如果被比下去了,會覺得臉上無光,甚至心裡對孩子產生不滿?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攀比心理已經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害。
麗麗和歡歡是同班同學,兩個孩子從小一起長大,有一起上學,而且是很要好的朋友,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也都不錯。兩孩子的媽媽經常暗地裡比較她們的成績。有一次期末考試,麗麗考了年級第一名,歡歡卻只考了30多名。
歡歡的媽媽因此心理產生了不平衡,就不給歡歡好臉色看,還強迫地利用假期上英語、數學補習班,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內容。這期間媽媽還告誡歡歡說:「你必須好好學,給媽媽爭口氣,超過麗麗。」
可是,事與願違,在這種高壓之下,歡歡的成績不僅沒有提高,與麗麗的關係還越來越僵化,又因為心情長期處於壓抑狀態,歡歡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每位父母都要認真反省,有沒有對孩子寄予太高的期望,希望他處處比別入強,甚至恨不得孩子小小年紀就出人頭地?
如果有,恐怕孩子還沒成長起來,就已經在父母的高壓之下,失去了積極進取的動力。又或者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和信心,甚至會壓迫的孩子做出極端的傻事來。相信這是每位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
每一個孩子從生命形成的那刻開始, 基因就決定了他們之間的差別,再加上家庭環境、父母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 職業、育兒經驗等各方面的不同,可以說,遺傳和環境的差異必然會培養出不同的孩子。
如果非要進行比較,父母就要先從自己的育兒理念和投入,在家庭教育上時間以及精力進行對比,那樣一定可以找到孩子間存在差異的原因。當然,如果真想從根本上找,就請問問自己在孕育這個孩子的時候,是否真的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孩子是「有備而來",還是隨意而來?這點,相信每位父母都清楚得很。
所以,面對孩子的成長和進步,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反思的,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作者: 煙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