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喜歡拿孩子和別人比較:攀比,對孩子傷害有多大,你知道嗎?

2020-12-22 劉老師教育研究工作室

#什麼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我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盧勤教授曾經說: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沒必要總去和別人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昨天進步,你就應該祝賀他,這就是母親對孩子的賞識。

有這樣兩位媽媽在一起談論自己的孩子,一位媽媽說:「我兒子最近會背30首古詩了,你的兒子呢?」另一位媽媽皺了皺眉頭,說:「別提了,我兒子最近不努力,只記20多個單詞,我還得讓孩子再加把勁兒呢!」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父母存在著這樣的攀比傾向,他們喜歡拿孩子平時的表現、 學習成績和別的孩子進行對比。對比之後,一些父母對孩子產生了無為的抱怨:「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又考了第一名,你看看你的成績!」「人家孩子多懂事,看見熟人會主動I招呼,你怎麼見了熟人,怎麼就不會說話了呢?」「人家的孩子一 回家就學習,你就知玩遊戲!」……

父母這種比較的心理來自哪裡?難道是單純地希望孩子好?不見得吧。

年輕的父母們,請你們仔細回想一下,是不是每次拿孩子和別人比較完後,如果自己的孩子略勝一 籌,覺得很有面子?如果被比下去了,會覺得臉上無光,甚至心裡對孩子產生不滿?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攀比心理已經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害。

麗麗和歡歡是同班同學,兩個孩子從小一起長大,有一起上學,而且是很要好的朋友,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也都不錯。兩孩子的媽媽經常暗地裡比較她們的成績。有一次期末考試,麗麗考了年級第一名,歡歡卻只考了30多名。

歡歡的媽媽因此心理產生了不平衡,就不給歡歡好臉色看,還強迫地利用假期上英語、數學補習班,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內容。這期間媽媽還告誡歡歡說:「你必須好好學,給媽媽爭口氣,超過麗麗。」

可是,事與願違,在這種高壓之下,歡歡的成績不僅沒有提高,與麗麗的關係還越來越僵化,又因為心情長期處於壓抑狀態,歡歡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每位父母都要認真反省,有沒有對孩子寄予太高的期望,希望他處處比別入強,甚至恨不得孩子小小年紀就出人頭地?

如果有,恐怕孩子還沒成長起來,就已經在父母的高壓之下,失去了積極進取的動力。又或者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和信心,甚至會壓迫的孩子做出極端的傻事來。相信這是每位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

每一個孩子從生命形成的那刻開始, 基因就決定了他們之間的差別,再加上家庭環境、父母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 職業、育兒經驗等各方面的不同,可以說,遺傳和環境的差異必然會培養出不同的孩子。

如果非要進行比較,父母就要先從自己的育兒理念和投入,在家庭教育上時間以及精力進行對比,那樣一定可以找到孩子間存在差異的原因。當然,如果真想從根本上找,就請問問自己在孕育這個孩子的時候,是否真的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孩子是「有備而來",還是隨意而來?這點,相信每位父母都清楚得很。

所以,面對孩子的成長和進步,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反思的,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作者: 煙 柳)

相關焦點

  • 你是不是經常拿自己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那可是苦了你家孩子
    你經常這樣傷害你家孩子嗎? 許多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他們總是以充滿讚嘆的口吻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看某某多好,讚揚別人家的孩子,貶低自己的孩子,這是許多父母常犯的一個錯誤。 在生活中,相當多的家長出於嚴重的攀比心理,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孩子往往成為模式化教育的犧牲品。
  • 你還在拿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做比較?這其中的危害值得家長反思
    父母愛比較的原因中國家長都有這麼一個特點,總喜歡拿別人家的小孩跟自己的孩子比,於是,別人家的小孩就變成了自家孩子揮之不去的噩夢。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顯示,有83.4%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為什麼家長老愛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 炫娃、攀比!父母的「愛面子」令孩子難堪又自卑,別再沾沾自喜了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電視劇裡常有這樣的父母角色,喜歡在外面吹噓自己對孩子教育得有多好,把孩子的優異成績全都算在自己的功勞上。例如《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裡面的「學渣」媽媽李青桐。
  • 父母的語言暴力,對孩子有多大的傷害?最傷人的往往不是拳頭,而是舌頭
    「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 「就沒見過你這樣笨的!」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 這樣類似的語言,你對孩子說過嗎?也許我們沒有說這麼激烈的暴力語言,但是可能我們的某些言語也對孩子形成了類似的傷害。
  • 「當眾出醜」,原來對孩子的傷害這麼大,和你想的一樣嗎?
    2、拿孩子的糗事當玩笑開大多數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老喜歡拿自家孩子的糗事當玩笑去開。家長覺得這只是為了逗大家一笑,但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傷害。更何況,孩子心中對父母的信任感是慢慢建立培養起來的,如果家長老是拿他們的糗事,比如尿床等事去取笑他們,甚至當眾調笑他們的這些缺點,那孩子就會逐漸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甚至不願意再依賴父母。
  • 孩子虛榮愛攀比,和家庭教育脫不開身,家長3招杜絕孩子的虛榮心
    但事實上,孩子所表現出的虛榮心實際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家長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反思家庭教育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孩子的虛榮往往反映著家長的攀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的父母對自己並不自信,需要通過外界的認可、欽佩和讚揚來獲得肯定。
  •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看看衰衰和臉臉的父母就知道了!
    囡囡醬從很小的時候就喜歡模仿父母,但有時候學到了不好的事還會挨揍,衰衰和臉臉跟囡囡類似,也是非常喜歡模仿父母的性格和舉動,可這天臉媽和衰爸居然在課堂上打了起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一起跟隨囡囡找找答案吧!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看看衰衰和臉臉的父母就知道了!
  • 大聲的吼孩子,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你知道嗎?看看這3點影響吧
    那麼作為父母,大聲吼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呢?1、讓孩子變得更加的暴躁;當父母在孩子面前發洩情緒的時候,這個時候父母的暴躁就直接影響了孩子,也會造成孩子更加的暴躁。孩子的暴躁,大多數和父母的情緒有關,父母的情緒穩定,孩子的情緒就穩定了。
  • 不要總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在一封孩子寫給父母的信中,寫道:有一種奇特的生物叫別人家的孩子,這種生物不玩遊戲、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並且每次都拿年級第一……「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每個孩子童年繞不過去的存在。他們聰明懂事,樣樣精通。
  • 2歲孩子輸比賽被訓斥:父母有多虛榮,孩子受的傷就有多重
    可惜沒有如果,小女孩已經被傷害了,今後也許都不能正常的對待平衡車了。 不得不說,父母不考慮孩子的意願,只從自己的心理需求出發,要求孩子替自己爭輸贏,是一種很自私的行為。 不把孩子當作私有附屬品和攀比的工具,是做父母最基本的素養。 波普曾說,每一個人的虛榮是和他的愚蠢程度相等的。
  • 給孩子買衣服,低級的價值觀是「貴」,高級的父母卻很少知道
    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很多家長之間都喜歡攀比,特別是針對給孩子買衣服這件事上,有的家長會讓孩子去穿一些比較貴的衣服,覺得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在外面得到重視,而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穿衣服的尺碼不固定,衣服買的太貴容易浪費。所以當下只要買的衣服比較經濟實用就可以,這樣就形成了兩個極端,有的家長認為給孩子買更貴的衣服是正確的,有的家長認為給孩子買衣服不需要太貴,追求經濟實惠最好。
  • 孩子不如別人機靈會說,和家長這一習慣關係大,別再傷害了
    文|文兒有段時間網絡上有一個名詞,一度很火爆,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詞在多數的家庭裡出現的頻率也是相當高的,很多家長總是時不時的就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來做比較。小時候比誰可愛,上學比誰學習好,孩子成年之後比工作,比伴侶,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中國青年報曾對部分父母進行的一項調查,其中68.8%的家長表示對孩子有很高期待,然後57.7%的家長坦言會羨慕別人家孩子優秀。你看,我們的家長總是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好,卻總覺得自己家孩子不夠好。
  •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那些離異家庭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由於離異家庭環境所影響,許多孩子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缺少父母雙方的關愛,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往往會顯得格格不入,他們缺少關愛,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做出異於常人的行為,所以現在「問題少年」也日漸增多,而其中離異家庭的孩子所佔比例遠遠高於普通家庭。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 「你比他差遠了」!家長拿孩子作比較,影響他們的心理成長
    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又無法阻止我的成長。升級為家長後,才明白父母當時的用意。用這樣的激將法,可以激發孩子進步的鬥志。父母拿孩子作比較,對其產生的心理影響。經濟學家馬歇爾曾說:競爭可能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
  • 真正的富養,是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因為他覺得父母沒什麼錢,只開得起十幾萬的日產車,而他同學爸媽開的都是寶馬,同學用的手機都是最新款的iPhone,而他爸媽只給他買幾百元的兒童手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教育成了一種消費比賽。雖然攀比是人類的天性,但孩子小小年紀就有超強的攀比心理,很大程度上源於父母錯誤的觀念引導。
  • 做父母請關掉你的「烏鴉嘴」,小心讓孩子一步步證實你的「預言」
    小範本來也是大學畢業,父母每天想方設法勸女兒出去找工作,反而都演變成一次次喋喋不休的爭吵和互懟。小時候的小範也是個很有靈氣的孩子,喜歡自己設計衣服和鞋子。無奈母親父親卻是向來喜歡用惡毒、刻薄的語言攻擊挖苦她,每當她興奮地拿自己的作品給母親看,都會換來一頓斥責:「你弄這些亂七八糟的有什麼用?看你的書去!」
  • 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父母切忌情緒勒索,給孩子造成傷害
    作者/蓓蓓編輯/蓓蓓導語在每個人的印象中,肯定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父母總是會拿那些優秀的孩子與自己比較,想以此達到激勵自家孩子的目的,但父母卻沒有想到這樣的做法,會讓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自家孩子的噩夢。
  • ,作為父母,你怎樣對待孩子的這個要求?
    她說要買最新款的,不能比別人的差。其實,不只這件事,在吃、穿上也處處和別人比,她現在一半的心思都在攀比上,你說我們做家長的該怎麼辦呢?」這是一次親子互動會上的家長發言,從中可以看出攀比心理在青春期女孩身上非常普遍,父母也很關心這個問題。
  • 「爸爸不愛吃給你吧」,父母無私的愛,到頭來帶給孩子的卻是傷害
    天下有一種愛叫「爸爸不喜歡吃」「媽媽不喜歡吃」。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話,小時候還天真的以為可能爸爸媽媽真的是不愛吃,所以自己就理所當然的都吃掉。可是直到長大之後才知道,原來那都是父母善意的謊言,是父母對孩子的無私的愛。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愛真的好嗎?
  • 思文爆媽媽離婚5次影響其婚姻觀,父母的婚姻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不少人覺得父母、周圍親朋的婚姻狀態會對子女有所影響,所以戀愛時會首選非單身家庭。父母的婚姻狀態對孩子的婚姻觀會有所影響嗎?如果有,影響會有多大?咱先看看壹粉怎麼說父母的婚姻或感情狀態不僅對孩子日後的婚姻觀有所影響,對其心理、性格乃至人生觀都會產生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