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父母切忌情緒勒索,給孩子造成傷害

2021-01-19 蓓蓓育兒經

作者/蓓蓓編輯/蓓蓓

導語

在每個人的印象中,肯定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父母總是會拿那些優秀的孩子與自己比較,想以此達到激勵自家孩子的目的,但父母卻沒有想到這樣的做法,會讓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自家孩子的噩夢。

所以,"你看看阿姨家的孩子"、"別人能做到你怎麼不能"等這些就變成了從小聽到大的語言,父母自認為是為我們好,可殊不知到了長大成人後的我們再聽到這些話,也會有些許反感。

其實,這類話語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對孩子構成了"暴力",但這是一種新型暴力形式,稱為"軟暴力",只是父母們並沒有察覺。

分析

什麼是軟暴力?

軟暴力就是一種不同於肢體對別人造成傷害的行為,同時也叫做"精神暴力",通過讓對方的精神出現焦慮,讓對方產生害怕或者恐懼心理的行為。

軟暴力通常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特點,"施暴者"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對別人使用了軟暴力,所以軟暴力的危害經常會被人們忽視,這也是軟暴力為什麼這麼可怕的原因。

軟暴力最初始的樣子就是語言暴力,而這正是大多數家長都會犯的錯誤。家長試圖通過用自己認為正確的語言來激勵孩子,可是家長們不知道的是自己的行為往往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方法針對孩子的教育非常有效,之後屢試不爽,但這種傷害是積少成多的,孩子最終會在某個點徹底爆發。

那麼軟暴力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呢?

軟暴力無時無刻都存在著,只要父母自己沒有發現,那麼這種暴力將會伴隨孩子的成長過程,影響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長期受到軟暴力對孩子容易陷入自卑,甚至喪失和外界的溝通,陷入自閉。

當孩子被父母實施"軟暴力"之後,他們沒有辦法擺脫,也沒有辦法抗拒,所以他們會將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不和任何人說話,僅僅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自己的世界裡騰出一片空地。

研究表明:從小自卑的孩子,長大後成功的機率會更低。所以父母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已經對孩子實施了軟暴力,如果有,就應該立馬停止對他們的傷害,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

此外,孩子還有可能會對親情產生恐懼。

如果父母讓孩子開始感到厭煩或者孩子對自己的教育產生了抗拒,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已經對親情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所以一旦父母開始否定孩子的努力,甚至否定孩子的存在,那麼他們就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共情能力也會變差,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變得暴躁、喜怒無常。

所以,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儘量避免對孩子實施軟暴力。

如何杜絕軟暴力的發生?

首先,從改變語言開始。

想要激勵孩子,讓他們變得更加努力和優秀,家長要改變自己的激勵語言。大多數人的方式都是對比別人家的孩子,但是這種方式卻是孩子最不喜歡的,所用家長一定要杜絕這樣的激勵方式,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其次,學會鼓勵和肯定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給予相應的鼓勵,肯定孩子的成就。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給孩子適當的物質獎勵,無需擔心過多的鼓勵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只要家長把握好度,運用正確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這樣孩子才會不斷地進步。

最後,試著成為孩子的朋友。

家長們在孩子面前,總是覺得自己是個過來人,總覺得孩子什麼都得聽自己的。

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想讓教育事半功倍,家長們可以試著像和朋友相處一樣和孩子溝通,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

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當孩子有了最基本的自我認知之後,他們才有動力去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也許我們覺得再平常不過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舉動,可能就會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就像軟暴力一樣,慢慢地侵略孩子的思想、慢慢腐蝕孩子的內心。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我們要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教導,切忌對孩子情緒勒索,給他們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想了解更多育兒經,可以關注我。

圖文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中國式「情緒勒索」: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母親或許想用這句話激勵孩子更努力地學習,但她卻不知道這句話會給予孩子太多的精神壓力。這種看似示弱的話語其實也是語言暴力的一種,俗稱「軟暴力」。其實比暴力更可怕的,是中國式情緒勒索:軟暴力。不是只有打人才叫暴力相信作為孩子,我們從父母口中聽到的最多的話是:我每天起早貪黑,辛辛苦苦,都是為了你,你一定要給我爭氣呀!
  • 將孩子越推越遠的「軟暴力」,多數父母難逃「情緒勒索」的陷阱
    甚至為她想好要考哪個大學、學習什麼專業,不顧英子的個人想法一味地要求孩子妥協。最後,喬英子得上了抑鬱症想要跳海自殺,好在最後媽媽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改正孩子以往對孩子的態度言語,幫助孩子走出陰影。不過,電視劇裡的結局很多時候都是美好的、圓滿的,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一定有這麼好的結局。
  • 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父母的這種付出是沒有私心的,但是很多父母卻不知道,這種付出會讓孩子無形之中被禁錮上一道精神枷鎖。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一種無形中讓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父母「情緒」中的枷鎖。情緒勒索是一種讓人窒息的互動模式,勒索者使用某些話術和手段,讓被勒索者即使感覺很痛苦,也還是不得不勉強答應他們的要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利用「情緒勒索」,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
  • 你以為只是說幾句,卻不知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軟暴力」會更傷人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只要不對孩子動手、不打孩子,就不是對孩子的暴力傷害。但是,這就是家長們的誤區,暴力從來不是身體生理的專屬,對孩子心靈傷害的「軟暴力」也是一種暴力!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不可否認,朱媽媽為孩子失去了自我,付出了全部,但這樣對孩子反倒是種傷害。好在節目最後,朱媽媽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做法可能有些不妥,表示以後會努力改變。其實,朱媽媽對兒子的這種愛,屬於情緒勒索,生活中很多人都在遭遇,只是沒有這麼極端。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喜歡用情緒控制孩子,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你要是不好吃吃飯,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其實,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勒索」。什麼是情緒勒索?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媽,你能少愛我一點嗎」,情緒勒索,在壓垮一個又一個孩子
    現在人們都在抵制家庭暴力,可是對孩子來說,比起暴力和吼罵,他們更害怕的是父母對自己實施的「軟暴力」。跟孩子哭窮,是一種軟暴力顯然,文章開頭的這位媽媽自以為抓住了教育女兒最佳時機,即表明了經濟不佳的狀況,從側面教育了孩子勤儉節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媽媽傳達的信息小女孩是否接收到了?未可知。但她吃這頓飯的心情一定是很糟糕的。
  • 軟暴力有多可怕?《隱秘的角落》和《搜索》來告訴你
    軟暴力由於其隱蔽性,不容易被發現,因此常常被人忽視。但其危害性絲毫不亞於肢體暴力,甚至更勝一籌!因為它能殺人不見血,傷人於無形,且這種傷害可能伴隨終身!最近大火的網劇《隱秘的角落》,掀起了國產懸疑劇的熱潮。
  • 「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二、家長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會造成哪些傷害上文中幾種方式,許多家長們屢試不爽,而且效果立竿見影,孩子們馬上就會聽話,但是家長們往往忽略了,這背後所要付出的代價——情緒勒索的方式,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1)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父母常常以情緒勒索的方式,來要挾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會常常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卻因為父母的情感勒索而滿懷愧疚。
  • 「軟暴力」正在幼兒園蔓延,很多孩子「中招」,多數家長沒有察覺
    校園暴力是讓我們深惡痛絕的事情,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被欺負。所以近些年來,學校、社會、家庭對校園暴力更為關注。但在關注校園暴力的同時,也要注意提防「校園軟暴力」!一、何為校園軟暴力我們可以把「軟暴力」理解為非肢體接觸的暴力,比如語言謾罵、歧視、孤立等對孩子心裡造成創傷的行為。和校園暴力一樣,在學校裡「軟暴力」的施加主體,也不僅僅是學生,還有可能是老師。
  • 「情緒勒索」是孩子的慣用手段,為避免掉坑,父母要學會適時冷落
    02「情緒勒索」是孩子的慣用手段,父母要有所警覺仔細觀察的話,大家會發現一個很可怕的事實,這個孩子發脾氣每一步都是有計劃的。不要再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了,事實上,情感勒索是他們的慣用手段,他們難道不知道父母在意的是什麼嗎?事實上,孩子的哭鬧以及所有反抗行為,都是他與父母討價還價、滿足自我需求的籌碼。而情感勒索的現象之所以會產生並加劇,與父母的妥協和退讓是分不開的。
  • 父母溺愛比橄欖球課更暴力 (圖)
    漫畫 薛紅偉    南京市30所小學將於今年9月開設橄欖球課程,一些家長表示擔憂,稱太暴力了。(《揚子晚報》6月4日報導)    都說中國的父母愛孩子,一點不假,小小橄欖球就折射出父母對孩子強烈的保護意識,即我們常說的溺愛,換句話說,父母的溺愛比橄欖球課更暴力,這是一種軟暴力。固然,橄欖球屬於衝撞型的運動,但它也分很多種,學校開設橄欖球課程,必然先考慮到孩子身體的承受能力,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 情緒勒索有多可怕?
    武志紅分析,中國式的情感勒索更普遍的原因在於,絕大多數的成年人都還是嬰兒,也就是「成年嬰兒」。 心理學家科胡特分析,嬰兒認為媽媽是我的「自體客體」,也就是自身的一部分。嬰兒不會說話,他的無所不能感如果要獲得滿足,就需要媽媽有一種能力,要能懂它。
  • 孩子哭鬧逼父母妥協?面對娃的「情緒勒索」,不妨試試「冷處理」
    孩子真的是什麼都不懂嗎?錯!其實孩子最擅長運用的就是情感勒索,利用父母對自己的愛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目的。一哭二鬧三上吊,孩子每一步都運用的爐火純青,當然他們不會真的上吊,但是卻會同樣做出自殘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其實在默默的和父母較勁,因為誰先妥協誰就輸了,但是很多時候,因為孩子深知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只會變本加厲,絕不會妥協退讓。面對孩子的情感勒索,父母很容易陷入情感綁架之中,這讓他們進退兩難。其實如果父母真的不知如何選擇,那麼不妨就不做選擇。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面對「情感勒索」,要學會「冷處理」
    其實,這就是比較常見的情感勒索,在父母沒有回應孩子想要的東西時,則用家長最為頭疼的方式勒索家長,逼迫家長妥協。 雖說有家長會因為受不了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哭鬧而不予以理會,但是仍舊有家長不想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嚎而被迫接受孩子的"勒索"。
  • 「我給你買,別哭了」,父母一味地妥協,只會讓孩子情緒勒索
    沒有原則的妥協,養成孩子情緒「勒索」的習慣大多數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哭鬧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所以就會想方設法地制止孩子去繼續哭鬧,因此父母就會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而這種行為也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他們覺得通過哭鬧的方式,能夠使父母乖乖就範,這也就導致了孩子找到了要挾父母的真正手段
  • 經常衝孩子大吼大叫,性格上造成的傷害,遠比父母想像的更嚴重
    一、衝孩子大吼大叫,後果真的很嚴重為人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保護孩子健康成長。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過,父母難免會有力不從心和焦慮的階段,這時憤怒上頭往往會消滅理智,從而對孩子大吼大叫,嚴重時還會動手教訓。最可怕的是,生活中有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角度上,都貫徹著這種「不吼不罵不成才」的理念,這才是對孩子最為殘酷的毀滅傷害!二、這3種情況下,家長最容易吼孩子1、孩子調皮闖禍時孩子貪玩任性是天性,這是無可厚非的。
  • 比打孩子一頓更可怕的是……
    很多家長知道打孩子不好,所以當孩子犯錯後,不會使用暴力。但是不打孩子不意味著做得好,如果處理的方式不對,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比如罵孩子和不理孩子就極可能變成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和冷暴力。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很多脫口而出自以為無心的話,其實已經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情感勒索》:心理傷害,才是毀掉人生的最大傷害
    生活中有一種來自親朋好友的傷害,輕則讓我們產生恐懼感和罪惡感,重則毀掉我們的幸福,這種傷害就是情感勒索。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以下現象:如果你要去工作,我們就一刀兩斷。如果你不答應我的條件,我的遺囑上就不會有你的名字。如果你要跟我離婚,你就別想見到孩子。別跟我吵,我要得抑鬱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