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對你說:沒關係,你可以不要回來啊!
婆婆對你說:你真的很自私,怎麼都只想到你自己?
老闆對你說:我因為看好你才把這份工作交給你的,你不想做沒關係呀,後面還排一堆人等著要做。
……
在感情、工作或家庭裡,你有沒有「不想做,但還是勉強做」的體驗?
有沒有誰一直壓榨你,你卻又因為害怕不敢吭聲?
這就是 Susan Forward(2004)所說的「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 )。
指的是有些時候我們為了維繫與重要的人的關係,為了不想要自己被貶低、為了降低焦慮,會重複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被勒索的人,往往擔心如果不照做的後果,但有趣的是,他們擔心的後果經常不會發生,卻因為一次又一次的犧牲,把自己困在那個恐懼的迷霧當中。
「情感勒索的本質是為了愛,情感勒索者就像沒有獲得滿足的嬰兒一樣,勒索是為了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不是被拋棄的,世界對他是有愛的。」武志紅分析,中國式的情感勒索更普遍的原因在於,絕大多數的成年人都還是嬰兒,也就是「成年嬰兒」。
心理學家科胡特分析,嬰兒認為媽媽是我的「自體客體」,也就是自身的一部分。嬰兒不會說話,他的無所不能感如果要獲得滿足,就需要媽媽有一種能力,要能懂它。「但大多數中國父母不強調情感,只強調規矩,很多父母並不明白心靈溝通,沒有心,頭腦再去努力,還是不能明白孩子要什麼,所以,中國很多成年人都還停留在『成年嬰兒』的狀態。」武志紅說,普遍存在的想法是,如果你愛我,就應該知道我在想什麼,「在很多『成年嬰兒』的觀念中,你必須服從,不服從我的世界就崩潰就完蛋了,所以成年後大多數人的關係都面臨威脅。」
這不是愛,也不會創造愛。
為什麼你總是無法拒絕別人?
因為我們重視這段關係大於自己,因為我們把焦點放在對方的需要和情緒上面,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緒。
因此,我們不斷告訴自己:
媳婦本來就應該聽婆婆的話。
我才剛進公司,新人多做一點是應該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其實,不論是被情緒勒索的人,或是勒索別人的人,最底層的一個擔心都是「不安全感」。
【被勒索者】
害怕關係會結束、害怕被討厭、總是覺得自己要做點什麼,才不會被淘汰或丟掉,所以會以他人的需要為第一,而忽略自己的需求。
這種「把自尊建立在他人身上」的人,心理學家 Knee 等人(2008)稱之為「關係依存自尊」( relational contingentself-esteem ) 者,會為愛、為工作、為重要他人,變得患得患失。
【勒索者】
當自己要的東西沒有辦法到手的時候,就會產生焦慮和擔心,讓他懷疑:「難道是我不好嗎?是不是對方不在乎我」。
不過他很快就會把這個想法投射在被勒索者身上:「是你不好吧、我才不在乎你!你不想關心就不要關心!」
說穿了,就是兩個不安的人,用不恰當的方式互相取暖,卻又各自讓彼此受傷。
情感勒索者本身就是「成年嬰兒」,他們的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由於需要不停地餵養內心巨大的愛的空洞,「成年嬰兒」無法真正地去愛,也無法坦然地被愛,在親密關係中,他們只能以情感勒索這種行為模式與他人相處,且句句打著愛的名義:「我是因為愛你!」「我看你是不愛我!」「你不懂愛!」「向我證明你愛我!」
以愛之名或「我是為你好」這個吃遍天下的最強大理由,勒索者剝奪被勒索者活成自己樣子的自由。「勒索者讓我們知道,他們之所以會贏是因為他們想要的結果更令人喜愛、更開放、更成熟,也是最好的,而且也是他們應該得到的。與此同時——有時候以一種極禮貌的方式——他們會說我們自私、幼稚、愚蠢、不領情和脆弱。」蘇珊·福沃德說,情感勒索者透過對被勒索者的角色塑造來控制關係:一方面用褒義的形容詞來形容勒索者和向他們妥協的人,一方面用貶義的形容詞來修飾拒絕他們的被勒索者。
對情感勒索說「不」
情感勒索不是獨角戲,我們也有重要戲份。為了打破這種勒索夥伴關係,我們必須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看看是什麼因素讓我們不知不覺地參與了情感勒索。
蘇珊· 福沃德說,我們具有的一些防衛性的特質,為情感勒索打開了大門,它們是:對認同的過分需求,對憤怒的強烈恐懼,為了獲得平靜的生活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傾向於對別人的生活負擔起過多的責任,高度的自我懷疑。所以,是時候做出從觀念認識到行為的改變了。
開始行動之前,和自己籤一份合同,列出你要遵守的基本原則,每天大聲念出來,並且練習在勒索者施壓時,對自己說「我能經受得起」。
當你感覺要陷入情感勒索的壓力之中時,給自己發出一個SOS 信號,也就是停下來(stop)、觀察( observe)和謀劃(strategize),與不安的感覺對話,讓自己成為一個旁觀者。
如果你做了以上練習,面對勒索時,你可以有意識地讓步,有條件地同意,並採用拖延策略來緩和。
切斷自己的恐懼(害怕改變,害怕被拋棄等),停止負面思維,切斷讓自己替人負責、內疚的思維,在內心的矛盾中不斷練習。
當你知道自己想要的之後,可以用非防禦性的方式說出你的決定,等待他們的回答,並且堅定你的立場,用一些策略性語言來應對他們的威脅。
然後,等待一步步改變的奇蹟。
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的建議是:
1、你需要界定自己對他人所擔負責任的邊界,堅定地向對方清楚地表達,你是你,我是我,我和你想像的是不一樣的。
2、成年人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勇敢地表達內心的想法,但要向對方表明我是愛你的,理解你的。
3、遭遇情感勒索時,要先做好衝突的準備,同時要明白,勒索者只是一個感覺受傷的嬰兒,勒索越緊他們的內心越脆弱。
4、如果被勒索者是孩子,父母首先要做出改變,主動和孩子釐清界限。
5、大部分情況下,你需要的只是勇氣和決心。請對自己耐心點,要有恆心。
當你為一個人做事情只是因為害怕而不是因為愛的時候,這個「害怕」換來的也不會是愛,只會換來暫時的焦慮減輕,以及往後更多的害怕。
「請試著問問自己:我總是擔心自己對不起別人,但是,我對得起自己嗎?那時,或許你才會看得到,深埋在你內心深處的委屈與傷痛。」
當你終於可以看見自己的感覺是什麼、並且願意真的去「感受」這個感覺,而不是逃避它,或許你終於就可以看到,一直以來你是如何努力的善待別人,卻虧待了自己。
「我相信,我不需要總是得做到什麼,或證明什麼,才代表自己是有價值的。就算我有一些缺點,甚至我有時候會失敗……但我都相信,這些事情,是因為我『沒做好』,而不是『我不好』。只要我好好努力,我相信我可以做得好,而我也不會因為這個失敗,就懷疑自己存在於世界的意義。這就是:對自己,完全的接納。」
當你不再老是扛著他們,或者是你終於可以「選擇」要不要扛,長期坐在你肩膀上的人,才有自己下來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