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有多可怕?

2020-12-23 騰訊網

媽媽對你說:沒關係,你可以不要回來啊!

婆婆對你說:你真的很自私,怎麼都只想到你自己?

老闆對你說:我因為看好你才把這份工作交給你的,你不想做沒關係呀,後面還排一堆人等著要做。

……

在感情、工作或家庭裡,你有沒有「不想做,但還是勉強做」的體驗?

有沒有誰一直壓榨你,你卻又因為害怕不敢吭聲?

這就是 Susan Forward(2004)所說的「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 )。

指的是有些時候我們為了維繫與重要的人的關係,為了不想要自己被貶低、為了降低焦慮,會重複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被勒索的人,往往擔心如果不照做的後果,但有趣的是,他們擔心的後果經常不會發生,卻因為一次又一次的犧牲,把自己困在那個恐懼的迷霧當中。

「情感勒索的本質是為了愛,情感勒索者就像沒有獲得滿足的嬰兒一樣,勒索是為了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不是被拋棄的,世界對他是有愛的。」武志紅分析,中國式的情感勒索更普遍的原因在於,絕大多數的成年人都還是嬰兒,也就是「成年嬰兒」。

心理學家科胡特分析,嬰兒認為媽媽是我的「自體客體」,也就是自身的一部分。嬰兒不會說話,他的無所不能感如果要獲得滿足,就需要媽媽有一種能力,要能懂它。「但大多數中國父母不強調情感,只強調規矩,很多父母並不明白心靈溝通,沒有心,頭腦再去努力,還是不能明白孩子要什麼,所以,中國很多成年人都還停留在『成年嬰兒』的狀態。」武志紅說,普遍存在的想法是,如果你愛我,就應該知道我在想什麼,「在很多『成年嬰兒』的觀念中,你必須服從,不服從我的世界就崩潰就完蛋了,所以成年後大多數人的關係都面臨威脅。」

這不是愛,也不會創造愛。

為什麼你總是無法拒絕別人?

因為我們重視這段關係大於自己,因為我們把焦點放在對方的需要和情緒上面,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緒。

因此,我們不斷告訴自己:

媳婦本來就應該聽婆婆的話。

我才剛進公司,新人多做一點是應該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其實,不論是被情緒勒索的人,或是勒索別人的人,最底層的一個擔心都是「不安全感」。

【被勒索者】

害怕關係會結束、害怕被討厭、總是覺得自己要做點什麼,才不會被淘汰或丟掉,所以會以他人的需要為第一,而忽略自己的需求。

這種「把自尊建立在他人身上」的人,心理學家 Knee 等人(2008)稱之為「關係依存自尊」( relational contingentself-esteem ) 者,會為愛、為工作、為重要他人,變得患得患失。

【勒索者】

當自己要的東西沒有辦法到手的時候,就會產生焦慮和擔心,讓他懷疑:「難道是我不好嗎?是不是對方不在乎我」。

不過他很快就會把這個想法投射在被勒索者身上:「是你不好吧、我才不在乎你!你不想關心就不要關心!」

說穿了,就是兩個不安的人,用不恰當的方式互相取暖,卻又各自讓彼此受傷。

情感勒索者本身就是「成年嬰兒」,他們的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由於需要不停地餵養內心巨大的愛的空洞,「成年嬰兒」無法真正地去愛,也無法坦然地被愛,在親密關係中,他們只能以情感勒索這種行為模式與他人相處,且句句打著愛的名義:「我是因為愛你!」「我看你是不愛我!」「你不懂愛!」「向我證明你愛我!」

以愛之名或「我是為你好」這個吃遍天下的最強大理由,勒索者剝奪被勒索者活成自己樣子的自由。「勒索者讓我們知道,他們之所以會贏是因為他們想要的結果更令人喜愛、更開放、更成熟,也是最好的,而且也是他們應該得到的。與此同時——有時候以一種極禮貌的方式——他們會說我們自私、幼稚、愚蠢、不領情和脆弱。」蘇珊·福沃德說,情感勒索者透過對被勒索者的角色塑造來控制關係:一方面用褒義的形容詞來形容勒索者和向他們妥協的人,一方面用貶義的形容詞來修飾拒絕他們的被勒索者。

對情感勒索說「不」

情感勒索不是獨角戲,我們也有重要戲份。為了打破這種勒索夥伴關係,我們必須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看看是什麼因素讓我們不知不覺地參與了情感勒索。

蘇珊· 福沃德說,我們具有的一些防衛性的特質,為情感勒索打開了大門,它們是:對認同的過分需求,對憤怒的強烈恐懼,為了獲得平靜的生活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傾向於對別人的生活負擔起過多的責任,高度的自我懷疑。所以,是時候做出從觀念認識到行為的改變了。

開始行動之前,和自己籤一份合同,列出你要遵守的基本原則,每天大聲念出來,並且練習在勒索者施壓時,對自己說「我能經受得起」。

當你感覺要陷入情感勒索的壓力之中時,給自己發出一個SOS 信號,也就是停下來(stop)、觀察( observe)和謀劃(strategize),與不安的感覺對話,讓自己成為一個旁觀者。

如果你做了以上練習,面對勒索時,你可以有意識地讓步,有條件地同意,並採用拖延策略來緩和。

切斷自己的恐懼(害怕改變,害怕被拋棄等),停止負面思維,切斷讓自己替人負責、內疚的思維,在內心的矛盾中不斷練習。

當你知道自己想要的之後,可以用非防禦性的方式說出你的決定,等待他們的回答,並且堅定你的立場,用一些策略性語言來應對他們的威脅。

然後,等待一步步改變的奇蹟。

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的建議是:

1、你需要界定自己對他人所擔負責任的邊界,堅定地向對方清楚地表達,你是你,我是我,我和你想像的是不一樣的。

2、成年人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勇敢地表達內心的想法,但要向對方表明我是愛你的,理解你的。

3、遭遇情感勒索時,要先做好衝突的準備,同時要明白,勒索者只是一個感覺受傷的嬰兒,勒索越緊他們的內心越脆弱。

4、如果被勒索者是孩子,父母首先要做出改變,主動和孩子釐清界限。

5、大部分情況下,你需要的只是勇氣和決心。請對自己耐心點,要有恆心。

當你為一個人做事情只是因為害怕而不是因為愛的時候,這個「害怕」換來的也不會是愛,只會換來暫時的焦慮減輕,以及往後更多的害怕。

「請試著問問自己:我總是擔心自己對不起別人,但是,我對得起自己嗎?那時,或許你才會看得到,深埋在你內心深處的委屈與傷痛。」

當你終於可以看見自己的感覺是什麼、並且願意真的去「感受」這個感覺,而不是逃避它,或許你終於就可以看到,一直以來你是如何努力的善待別人,卻虧待了自己。

「我相信,我不需要總是得做到什麼,或證明什麼,才代表自己是有價值的。就算我有一些缺點,甚至我有時候會失敗……但我都相信,這些事情,是因為我『沒做好』,而不是『我不好』。只要我好好努力,我相信我可以做得好,而我也不會因為這個失敗,就懷疑自己存在於世界的意義。這就是:對自己,完全的接納。

當你不再老是扛著他們,或者是你終於可以「選擇」要不要扛,長期坐在你肩膀上的人,才有自己下來走的可能。

相關焦點

  • 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一種無形中讓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父母「情緒」中的枷鎖。情緒勒索是一種讓人窒息的互動模式,勒索者使用某些話術和手段,讓被勒索者即使感覺很痛苦,也還是不得不勉強答應他們的要求。
  • 中國式「情緒勒索」: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這種軟暴力看似無害,卻要求另一方滿足自己的願望,而且被要求者從未發覺,這樣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被要求陷入要求者的情緒勒索中,無法逃脫。被要求者總是害怕要求者對自己失望,他們通過別人的肯定建立自信,正因為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極低。
  • 警惕身邊的情緒勒索
    親密關係裡的情緒勒索就像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一樣,現在看來,還是有點絕望的。這裡想說的是,警惕身邊親近的人的情緒勒索,而不是警惕身邊的人,不然會讓自己更加沒有安全感。情緒勒索的幾大特徵當一個人在伴侶、親子、職場等場合中,感到非常不舒服,難以和對方相處,這很有可能是因為他遭遇了情緒勒索。
  • 情緒勒索:老好人逃不掉的劫
    對於身邊隨時釋放負面情緒的人,你不一定要選擇報復,但一定要果斷遠離,不要讓自己再受傷害。2、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情緒勒索」。「勒索方」通過打壓被勒索方的自我價值感、增強他們的罪惡感等方式,讓對方產生挫敗、虧欠、恐懼等不好的情緒。為了擺脫這些情緒,被勒索方會不自覺地妥協,按對方的要求去辦。聽起來有些「可怕」,其實它普遍存在於各種社會關係中,我們深受其害,卻又無知無覺。
  • 你也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嗎?《情緒勒索》為你揭開情緒勒索的真相
    這是最不易發覺的一種情感勒索。因為它在物質或者精神獎勵外裹上了與正常親密關係相似的外衣,卻暗行操控之實,使情感勒索者達成控制他人生活的目的。事實上,這四種類型間沒有絕對界限,有集大成者或者兩種以上的情感勒索者。甚至,我們自己也可以同時成為勒索者和被害者。02 情感勒索會產生什麼影響?情感勒索有六項致命特徵:要求、抵抗、施壓、威脅、屈服、重啟。
  • 情緒測試|你是容易被情緒勒索的人嗎
    勒索者 被勒索者情緒勒索,一定要有一個勒索者和一個被勒索者。這場戲,如果只有勒索者,而沒有被勒索者,就無法唱成。也就是說,情緒勒索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遊戲,所以當你被勒索的時候,通常也是你給了對方機會!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喜歡用情緒控制孩子,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你要是不好吃吃飯,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其實,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勒索」。什麼是情緒勒索?
  • 情緒勒索:別拿你的邏輯來要挾我
    這些,都是典型的「情緒勒索」。那些重要的人,只需要一句話,一個眼神,一聲嘆息,就能夠左右你的情緒。情緒勒索,是破壞我們親密關係的「慢性毒藥」。於是,在與情緒勒索者的互動過程中,你開始小心翼翼,察言觀色,生怕自己的一言一行,會再次觸碰到對方的雷區。你要實時照顧他的感受,而他可以無視你的感受。然後,你慢慢失去了自我。最可怕的是,一旦你順從之後,這種勒索可能永無止境。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你是否在被情緒勒索著
    你是不是也在被情緒勒索著,當你情緒激動的時候,怒火湧上心頭,身體、大腦已經完全不受控制,就會把之前的記憶全部都翻出來,不管不顧,不分青紅皂白,無法冷靜地去判斷,加深記憶,重複過去痛苦的感覺,傷害身邊的人。
  • 這不是愛,是勒索——心理學:愛與「情緒勒索」的3個區別
    治療師朱迪斯 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闡述了親密關係中一系列的「情緒勒索」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情緒勒索」等同於「愛」。  這種錯誤的認知,是親密關係中壓迫感形成的一種重要原因。  那麼,「情緒勒索」與「愛」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父母切忌情緒勒索,給孩子造成傷害
    作者/蓓蓓編輯/蓓蓓導語在每個人的印象中,肯定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父母總是會拿那些優秀的孩子與自己比較,想以此達到激勵自家孩子的目的,但父母卻沒有想到這樣的做法,會讓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自家孩子的噩夢。
  • 沒有情緒起伏的人有多可怕?城府有多深?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的兩種人,一種人的情緒起伏很大,我們通常可以通過他的情緒看出他的內心想法,從而判斷這個人的內心想法,另一種人,則是沒有什麼情緒起伏,如同一汪深潭,深不見底,你無法知道這個人在想什麼,我們也最怕遇到沒有情緒起伏的人,因為這種人城府很深,那麼沒有情緒起伏的人有多可怕
  • 「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其實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豆豆的媽媽對於豆豆的管教,已經成為了一種情緒勒索的方式,很多家長都喜歡打著「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旗號,來要求孩子們無條件地滿足自己的要求,這無疑就是以愛的名義來行勒索之實。
  • 心理小課堂丨又被情緒勒索了嗎?心理學教你說No!
    HI大家好,我是阿樂,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很多時候出現情緒困擾,不是自己本身,而是受到其他人的影響。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指的是我們為了維繫與人的關係,為了不想自己被貶低,為了降低焦慮,會重複被逼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例如被迫做跑腿,被迫出席家庭活動,被迫做害羞的事。
  • 情緒勒索:總是害怕拒絕別人,心理專家:滿足別人不是你的義務
    你在追求他人滿意的遊戲中,逐漸迷失自己、失去自己,可是你有沒有聆聽過自己的聲音?你可能是勒索者,也可能是被勒索者什麼是情緒勒索?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這個概念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提出,簡而言之,情緒勒索就是表面看起來沒有用任何武力去脅迫,而是運用情感聯結去控制他人行為。同時,也是指在一段關係中,不願意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而意圖以威脅利誘控制他人的行為模式。
  • 「情緒勒索」是孩子的慣用手段,為避免掉坑,父母要學會適時冷落
    又由於接受的一直都是全家人的關注以及最好的物質生活,因此稍有不如意就容易發脾氣。這種結果的產生是必然的,孩子的行為方式往往來源於對生活經驗的總結。比如第1次哭鬧發現父母妥協了,往後孩子就會更上一層樓,將討價還價、情感勒索發揮到極致。
  • 這三類最容易受情緒勒索的人要小心了
    什麼樣的人最容易受到情緒的勒索呢?具體來說有三類,分別是總想當好人,總是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還有過度希望得到別人認可的人這三種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覺得自己不重要。權威可以來自於父母、師長、專家或者上司,所以,情緒勒索的雙方常常出現在地位不平等的關係中。即使你是一個很獨立,有想法的人,也難免會受到來自權威的壓力。比如說,對父母孝順、對組織忠誠都是美德,但愚忠愚孝就過度了。
  • 親情勒索,以愛之名的情緒綁架,就算是愛也不能為所欲為
    親情勒索或是情緒勒索,究竟是什麼呢?第一位提出這個詞彙的是學者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她所撰寫的書籍《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中將自己擔任心理諮商師時的經驗與改善方法匯整後出版。
  • 「我想分手,男友卻威脅我要自殺」:小心身邊的情緒勒索
    這種可能發生在友情、愛情、親情等任何社交關係中的情況,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情緒勒索」。 1、什麼是情緒勒索? 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蘇珊·佛沃在她的著作《情緒勒索》中提出「情緒勒索」這個概念,它指的是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情緒勒索者以威脅、沉默、要求等間接或直接的方式,迫使被勒索者產生焦慮、內疚、不安等負面情緒,最終在這些情緒影響下答應勒索方的要求,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