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2020-12-23 豆寶奶奶育兒經

「文/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總是懷有無盡的愛意與包容,但我們需要明白,「水滿則溢」的道理。

有時父母過於沉重的愛,會把孩子們困在一個由親情織就的牢籠中,父母反而成為了那個親手摺斷孩子翅膀的人。

案例

豆豆今年剛上三年級,但是他卻和同齡的孩子格格不入,總是顯得敏感而內向,每天放學他都是早早收拾書包,率先衝出教室往家趕的人,別的小朋友都是兩三成群,可是豆豆卻總是形單影隻。

原來,豆豆的爸爸長期在外地工作,而豆豆媽獨自一人撫養他長大,對豆豆的管教甚是「嚴格」。

豆豆媽要求豆豆,每天放學要馬上回家,不能和任何的小朋友出去玩耍,媽媽認為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而且自己為他付出了那麼多,就應該拿學習成績來回報她。

豆豆的成績一旦有了少許的下滑,媽媽就會大發脾氣,對豆豆一通大罵後哭著說:「我天天管著你都是為你好,你考成這樣對得起我嗎?」

豆豆每次面對媽媽這樣的責難,都顯得非常的委屈,他覺得自己明明已經很聽話了,為什麼媽媽還總是不開心呢?難道媽媽不愛我了嗎?

其實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豆豆的媽媽對於豆豆的管教,已經成為了一種情緒勒索的方式,很多家長都喜歡打著「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旗號,來要求孩子們無條件地滿足自己的要求,這無疑就是以愛的名義來行勒索之實

一、在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家長對孩子進行的情緒勒索

1)動輒就非打即罵

在很多父母的眼裡,孩子無異於自己的私有物品,往往孩子並沒有犯什麼大錯,甚至只是因為父母心情不好,就找來理由對孩子進行任意的打罵。

並且還要冠以「都是為你好」、「不打不成才」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孩子們總會因為父母的這些理由而產生莫名的愧疚感,但是又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裡,只能默默地承受父母對自己的打罵。

2)冷暴力

有些父母,在孩子犯了錯或是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時,雖然沒有對孩子進行打罵,但是卻通過言語和行為上的冷暴力,對孩子施加壓力。

比如孩子不小心犯了錯,有些家長就會反問,「你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嗎?沒想明白之前,就不用來和媽媽講話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也許真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家長又用這樣一種冷暴力的行為來對待孩子,無疑給了孩子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迫使孩子產生愧疚感。

3)渲染悲情

當孩子們對父母的決定或要求表示抗議時,很多家長們,總會採取這樣的「懷柔政策」:「媽媽都是為你好呀,每天早晨5點起來給你做早餐,你不吃完對得起媽媽嗎?」、「媽媽為你連工作都放棄了,你竟然只考了這樣的分數,媽媽太失望了。」

這些話語,相信對於很多孩子來說並不陌生,家長們總是喜歡用這樣讓孩子產生負罪感的話語,讓孩子來乖乖聽話

二、家長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會造成哪些傷害

上文中幾種方式,許多家長們屢試不爽,而且效果立竿見影,孩子們馬上就會聽話,但是家長們往往忽略了,這背後所要付出的代價——情緒勒索的方式,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

1)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

父母常常以情緒勒索的方式,來要挾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會常常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卻因為父母的情感勒索而滿懷愧疚。

長此以往,孩子漸漸就會變得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逐漸產生出自卑的心理,在正常的學習生活中,面對他人的些許質疑或建議,孩子就容易敏感多思,從而產生挫敗感。

2)讓孩子變得叛逆

我們都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當孩子長期懷著莫名的愧疚感後,這樣的感情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需要尋找出口,最終爆發為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巨大矛盾。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認知也將慢慢與社會接軌,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會漸漸明白,父母在用一種情感綁架的方式來要挾自己,於是就會採取爭吵甚至動手,這樣激烈的方式,來對父母進行對抗。

三、被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自救

1)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時,往往會偷換概念,把自己的價值觀,強行地灌輸給孩子,孩子們應該保持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思考

比如父母說「我都是為了你好,你這樣做怎麼對得起我」,孩子們要進行深一步的思考就會明白,即使自己沒有做到這件事,對父母也不會造成任何的傷害,在不違背道德法律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不必為此感到害怕和內疚。

2)有效的溝通

往往很多父母對孩子,採用情緒勒索的方式,是因為在日常的生活中,沒有和孩子進行有效且深入的溝通。

當孩子們發現自己被情緒勒索時,可以嘗試和父母心平氣和的進行一場開誠布公的交流,堅定自己的立場,充分表達自己的觀念,讓父母了解到孩子擁有自己的想法,不會被輕易地左右。

3)給彼此緩衝期

孩子們在面臨父母給予的情感勒索時,首先應該保持平穩的情緒,然後告訴父母,我們需要一段時間考慮一下。

這樣就相當於給彼此留下了一段緩衝期,避免矛盾的升級,而孩子們可以在這一段緩衝期中,穩定自己的情緒,並且思考對策,尋找這件事情更好的解決方法。

孩子的世界都是純潔無瑕的,父母們不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隨意制定孩子的人生,更不應該把自己的焦慮和壓力,通過情緒勒索的方式轉嫁到孩子身上,拒絕情緒勒索,才能還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今日話題:你認為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該怎麼表達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擴展一: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時,你是訓還是打?家長的反應影響孩子未來格局

擴展二:比起窮養父母,冷漠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更不利,不要做這樣的家長

相關焦點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朱雨辰覺得媽媽給他帶來了很大壓力,網友們也都覺得這樣的愛太沉重了。不可否認,朱媽媽為孩子失去了自我,付出了全部,但這樣對孩子反倒是種傷害。好在節目最後,朱媽媽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做法可能有些不妥,表示以後會努力改變。
  • 「我都是為你好」---來自父母的情緒勒索,為的是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表面上是以他人為出發點的關愛,但其實是一種情緒勒索,為的是達到自己的目的!! 曾經有一位媽媽哭著對著七歲的小孩喊:「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去死了!」沒想到這孩子竟然回答:「媽媽,如果妳不能愛妳自己,妳就沒資格愛我。」 誰才是心智成熟的人,高下立判。
  • 將孩子越推越遠的「軟暴力」,多數父母難逃「情緒勒索」的陷阱
    有些家長為了孩子以後能有好生活,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為孩子計劃將來,將所有的愛全部給予孩子,希望未來自己家孩子可以比別人家孩子更好。不過,家長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過多的愛會變得沉重,壓的孩子喘不過氣。家長自稱著「為你好」這種話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枷鎖,束縛住孩子的身心健康。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喜歡用情緒控制孩子,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你要是不好吃吃飯,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其實,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勒索」。什麼是情緒勒索?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父母的這種付出是沒有私心的,但是很多父母卻不知道,這種付出會讓孩子無形之中被禁錮上一道精神枷鎖。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一種無形中讓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父母「情緒」中的枷鎖。6大情緒勒索句型,別說你沒用過1、綁架式「我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我還能害了你嗎?」父母管的太過嚴格,孩子難免會有「反抗」,如果這個時候聽到家長說這句話,會感到不知所措,情緒波動大。
  • 父母嘴裡的「為你好」,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別再假惺惺了
    孩子見狀也表現出怒的情緒,轉過來問她媽媽:「你在幹什麼?」閨蜜怒吼:「我是為你好,你看現在都什麼時候了?要是每天還保持這樣懶散的狀態,到時候小升初,你看你能上個什麼學校?還有,我說的話你怎麼就聽不進去呢?讓你別一天到晚玩手機玩遊戲,你就是不聽,以後有你好果子吃。」
  • 《以家人之名》熱播:情緒勒索,是毀掉孩子最好的武器
    在親子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的方式都是情緒勒索。當父母嘗試使用情緒勒索的方式,使孩子變得更加聽話時,雖然往往能夠奏效,但孩子身上的單純和美好也在一次次的「親情綁架」中消耗殆盡。心理學專家蘇珊·福沃德曾說:當父母在用難聽的語言刺痛孩子時,是把親情做賭注,希望孩子能夠乖乖聽話,但卻會讓孩子認為「爸爸媽媽不要我了。」
  • 對孩子的「情感勒索」,你有出現過嗎?
    很多的父母真的是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卻常常無法讓孩子感受到這一份愛。反而把這些焦慮還有這些不安的情緒送到孩子的心裏面,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例如我昨天就看到一個爸爸帶著他的女兒出遊,結果孩子在哭鬧的時候指著他的女兒跟他講,說我有欠你嗎?我有欠你嗎?我們要見你,你為什麼要這樣子?
  • 「情緒勒索」是孩子的慣用手段,為避免掉坑,父母要學會適時冷落
    02「情緒勒索」是孩子的慣用手段,父母要有所警覺仔細觀察的話,大家會發現一個很可怕的事實,這個孩子發脾氣每一步都是有計劃的。不要再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了,事實上,情感勒索是他們的慣用手段,他們難道不知道父母在意的是什麼嗎?事實上,孩子的哭鬧以及所有反抗行為,都是他與父母討價還價、滿足自我需求的籌碼。而情感勒索的現象之所以會產生並加劇,與父母的妥協和退讓是分不開的。
  • 「我給你買,別哭了」,父母一味地妥協,只會讓孩子情緒勒索
    可就在這個時候,孩子立刻哭了起來,並且撒潑打滾地說道:「我就是要買,你不給我買,我就不起來!」本來張先生的確是沒有這方面的打算的,可是看到身邊聚集的人越來越多,如果孩子再繼續撒潑打滾的話是很容易出醜的。於是他實在是沒有辦法,也只能滿足了孩子的要求。
  • 五種父母毀掉孩子自信,長大了越來越怨恨父母,家長必讀!
    文/教育界的領跑再遠的路一步一步也能到達,再近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在現在這個時代,大部分孩子都是屬於不太自信的那一種,而現在的父母卻喜歡為孩子設立一些不適當的目標或者對比這樣非常容易毀掉孩子們的自信心,父母帶來的一些消極情緒和過度保護孩子的行為也能夠毀掉孩子的自信,今天來給大家分享如何會毀掉孩子的自信,看看你是否踩坑了。
  • 孩子哭鬧逼父母妥協?面對娃的「情緒勒索」,不妨試試「冷處理」
    達到目的的強強開心的從地上爬了起來,就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拉著媽媽的手,嚷嚷著趕緊出去。孩子真的是什麼都不懂嗎?錯!其實孩子最擅長運用的就是情感勒索,利用父母對自己的愛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目的。恰恰相反,父母正在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他們所採取的這種冷處理方法,因為留給了孩子自我思考的空間,能夠讓孩子和自己的情緒都有緩衝期,所以問題有可能會迎刃而解。
  • 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父母切忌情緒勒索,給孩子造成傷害
    作者/蓓蓓編輯/蓓蓓導語在每個人的印象中,肯定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父母總是會拿那些優秀的孩子與自己比較,想以此達到激勵自家孩子的目的,但父母卻沒有想到這樣的做法,會讓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自家孩子的噩夢。
  • 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別被孩子綁架,可嘗試冷處理對待
    身為父母,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是不是過於疼愛了,甚至是有求必應?有或者是我的處理方式過於柔和,而令孩子鬧得變本加厲呢?此外,我們也別忘了,孩子學習能力很強,他懂得怎麼樣去"情感勒索"、綁架家長。
  • 情感勒索:為什麼說父母皆禍害
    你根本不知道,因為你除了自己誰都不在乎……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勢利眼……反正你也進不去那裡的學校,你連駕照都拿不到,你的學習狀態……或者說你不學習的狀態都不值州立學校的學費……你就應該去市立大學你知道嗎?就你這種學習熱情,就去市立大學,然後進監獄,然後再回到市立大學改造,然後你可能就振作精神,自力更生……」父母一句話能帶來天堂或地獄。
  • 中國式「情感勒索」家庭,還要毀掉多少人
    在現實中,有多少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一次又一次做了讓孩子傷心的事情,結果還以「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這樣的話來為自己的不當行為合理化。比如,家長幹涉孩子的婚姻,並且認為這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將來不後悔;家長幹涉孩子的工作,也是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等等。
  • 「我都是為你好,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情緒勒索10大金句,傳授這反擊...
    每次他在我朋友或老公面前說我有夠醜,想要別人附和她時,都搞得大家很尷尬,我也很不爽。 我嘗試問過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她卻突然健忘開始演鄉土劇,說:『天底下有哪個媽媽會說自己的女兒醜?我到底欠你什麼?我為你做得不夠多嗎?』,還會開始哭,說我忤逆她。
  • 有一種傷害,叫做「我這是為你好」
    《奇葩說》有一集的論題是「我這是為你好,是扯嗎?」想必這句話大家都深有感觸,可能被父母說過,可能被朋友說過,也有可能自己說過。在我看來,」我這是為你好「這句話的確是在扯淡。原因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三個。說實話,基本上沒有多少父母是帶著惡意給孩子提意見的,他們是真的想「為你好」,而身處各種迷茫期的我們,也的確需要一些指導意見。可問題是,你們的有太多經驗我都不適用。
  • 《以家人之名》凌霄、子秋被逼離開家人:情緒勒索,是毀掉孩子最好...
    劇情一播出,觀眾都在為兩個孩子的經歷而心痛,但一定程度上,兩個孩子都是被「愛」逼迫而乖乖就範了。朱迪斯·西格爾曾說:所有以愛之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在親子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的方式都是情緒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