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圖圖爸爸
前段時間去閨蜜家玩耍,當時她看到她家孩子一直在一旁玩手機就非常生氣,直接跑過去將孩子的手機扔掉。
孩子見狀也表現出怒的情緒,轉過來問她媽媽:「你在幹什麼?」
閨蜜怒吼:「我是為你好,你看現在都什麼時候了?要是每天還保持這樣懶散的狀態,到時候小升初,你看你能上個什麼學校?還有,我說的話你怎麼就聽不進去呢?讓你別一天到晚玩手機玩遊戲,你就是不聽,以後有你好果子吃。」
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又想起當時在《小歡喜》裡面所描述的情節:
劇裡面的扮演者宋倩,為了讓自己的女兒喬英子好好學習,展現出優秀的狀態,不管是衣食住行,吃穿用度,還是交友都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孩子好像是一個機器一樣,受了爸爸媽媽的制約。對於宋倩來說,她從來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問題,會直接選擇對孩子說:「我是為你好」,你現在不這樣,長大之後可要痛苦了。
好像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總是會考慮「我是為你好」這5個字。
可是大家所說的為你好,真的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更加快樂嗎?你所說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或許孩子內心的想法並不像父母所想的這樣。
媽媽:我是為你好,最近這兩天真的別看電視劇了,好好複習一下,期末考試要到了,要是這次考試再沒到第一名,媽媽可要生氣了。
孩子:看電視只是我放鬆的一個方式,你以為我不想好好學習嗎?
媽媽:你這孩子怎麼總是不聽話呢?說了讓你晚上早點回來,要是在外面遇到問題可怎麼辦?你別嫌我煩,我這是為你好。
孩子內心os:我今年已經成年了,我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很多父母總是無孔不入地插入孩子的生活,希望自己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定的指導。
在這個過程之中,父母也會以較為強硬的態度表示出來「我是為你好」,然後安排孩子的一切。
從小到大,孩子永遠逃脫不了父母的牢籠。就比如老鷹把自己的孩子生下之後,會選擇將他們從懸崖之上扔下去。
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想要去鍛鍊自己孩子展翅翱翔的能力。
只是對於現在一些父母來說,從來沒有思考過讓孩子自由地飛翔,而是想要把孩子所有的一切掌控於自己的手上。
希望這樣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安全、快樂、開心,殊不知卻給孩子帶來了無數的困擾。
就從《小歡喜》裡面喬英子最後形成抑鬱症,走向自殺的道路。我們就可以了解到,父母所說的為你好,或許並不能成為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父母該如何去應對孩子?
吃飯的時候我們會明白,如果吃多了肚子會撐,所以切忌暴飲暴食。當然如果吃得太少,可能又會肚子餓,所以適度是較為重要的。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其實也可以從飲食習慣入手,找出最為合適的狀態。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明明已經吃飽了,爸爸媽媽對他說「你再多吃點,媽媽這是為你好,做了這麼多飯菜」,孩子如果真的吃下去,不是會對他們的腸胃健康產生損害嗎?
父母平時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如果過度地管控孩子的人生,就有可能影響到他們本身的成長,甚至會對心理和身體造成一定的危害。
適度或許才是最重要的,過度、少量,都會產生不適感
在心理學上有過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主人家裡有一頭驢,每天基本上都會選擇給驢弄很多的青草。
只是對於驢來說,它卻覺得這些草沒有任何的味道。有一天可能是主人公不小心將鹽撒到了青草裡面,發現驢吃得非常的開心。
後來主人公又多次給驢所吃的青草撒鹽,沒想到卻發現驢的食慾欠佳。
大家看來這或許僅僅只是飲食與鹽的關係,實際上從教育理論來看,我們就應該明白,撒的鹽應該適度,而教育孩子也要考慮適度。如果我們過度地關注孩子的生活,只會讓他們更加煩躁。
過度地管控孩子的生活,這些危害會越來越明顯
如果父母以自己的想法去照顧孩子,只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而無法使孩子真正的快樂。
特別是在父母過度強調「為你好」的狀況之下,孩子也有可能出現這些問題:
1)不再反抗父母、過度依賴
當孩子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並不能讓父母回心轉意之時,必然會選擇依賴父母的狀態。因為在這個過程之中,孩子就像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一樣。
只需要聽從父母的安排就可以,他們缺乏思維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因為所有的事情爸爸媽媽已經被安排好了。
只是這樣行屍走肉的生活真的會讓孩子開心嗎?顯然是不會的,孩子長時間如此自然而然心理也會出現一定的問題。
2)缺乏自理能力
「我是為你好」的理念之下,爸爸媽媽確實會幫助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但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卻沒有學習的欲望,因為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處理好。
或許在嬰幼兒階段,父母的處理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方便,但是慢慢地長大之後,他們進入到社會和其他人相處。
誰又能夠幫他們去處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呢?這時候所缺乏的自理能力會讓孩子喪失更多的機會。
之前就有一部分父母表達出來讓孩子專心致志地學習,不用洗衣做飯是為他們好。
可是在得知自己孩子不懂洗衣服,無法和舍友更好相處被退學時,卻又流下悔恨的淚水,這其實就是孩子在長期「為你好」的狀況之下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影響到了他們未來的生活。
3)孩子心理受挫
「我家孩子這麼開心,他怎麼會不舒服呢?天天幫他做好所有的事情,他只需要學習,自然而然也會十分幸福。」
在父母的想法之中,自己付出那麼多,自然而然需要得到孩子的感謝。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或許並不會存在這樣的情緒,最重要的是,有一部分孩子或許會刻意地去壓制自己內心對於父母的反叛。
等到有一天突然醒悟,就會將自己之前的生活全盤推翻,表現出來叛逆的情況。
就像喬英子最後選擇自殺的情緒一樣,一個極度乖巧懂事的孩子最後卻走上這樣的道路,難道還不能證明孩子心理受挫的痛苦狀態嗎?
父母該如何正確給予孩子關愛,避免過度強調「我是為你好」?
①擺正自己的位置
在孩子三歲之前,他們確實需要父母的照顧,因為自己缺乏一定的自立能力。
但是在三歲之後,孩子會進行自我的選擇,慢慢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能幫助他們逐漸地獨立。在孩子10歲左右的時候,獨立能力已經逐漸建立。
也就是說,在孩子10歲之前,父母或許可以以一種管理者的態度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但是在10歲之後,孩子也會有自我的判斷,父母就應該以領導者的姿態去和孩子相處。
擺正自己的位置較為重要,避免將所有的事情給孩子安排好。
②把選擇權給孩子
在「我是為你好」的過程之中,孩子確實會缺乏選擇的能力。因為爸爸媽媽已經將所有的事情安排好,但這對於孩子的影響是較為明顯的。
每一位家長也應該清楚,我們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就應該將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們在具有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思考能力之下進行決策。
長期如此,孩子也會獨當一面,展現出來他們的本領,當然,在這個過程之中,父母也應該適當地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
③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避免願望強加
很多父母在進行「我是為你好」的思維安慰之時,總是會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孩子該走的彎路一條都不會少。
即使父母給孩子安排得再好,他們沒有走過這條路,就不知道這其中的滋味。
父母千般阻礙,只會對他們的成長發育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們也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避免自己內心的願望強加。
除此之外,有一部分父母或許會考慮自己之前,沒有實現的願望,讓孩子來通過努力進步不斷地實現,這也是錯誤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每一位父母對於孩子都包含著比較明顯的關愛,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自己的關愛是否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危害?
大部分父母所說的「我是為你好」其實已經影響到了孩子的生活,希望大家能夠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以相互交流的姿態相處,避免給孩子做決定,讓孩子具有自主能力具有選擇權,才能讓他們不斷的成長。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