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熱播:情緒勒索,是毀掉孩子最好的武器

2020-12-23 頭頭是道家庭教育

最近朋友圈被《以家人之名》刷屏了。

自小被母親拋棄的凌霄和賀子秋,總是惹得觀眾一陣心疼....

好在兩個孩子都很幸運,遇見了李爸和李尖尖,才得以陽關快樂地成長。

不過,就在兩個孩子臨近高考時,凌霄的母親和賀子秋的父親突然回國,兩個孩子對他們曾經的遺棄心生怨懟,因此不願相認。

就在所有人以為生活重歸平靜時,凌霄的母親卻意外發生了車禍。

舅舅提出讓凌霄報考新加坡的大學,這樣便於照顧母親(母親離婚後嫁到新加坡)。

凌霄不想離開與自己相伴十餘年的家人,舅舅便怒氣衝衝地控訴凌霄:

可她畢竟是你媽媽,她都這樣了,你還想著回家,

你小的時候就因為你,你妹妹才沒了,你就是個冷血動物!

凌霄本就因為當年妹妹的意外去世,而倍感自責,舅舅的這一番話,就像一雙無形的手狠狠地扼住了他的咽喉,無法呼吸……

最終凌霄心軟,決定去新加坡上學,與生活了十幾年的李尖尖一家被迫分離。

賀子秋則更令人心疼,18年來,親生父親對他不管不問,只因現任妻子無生育能力,想有個兒子繼承香火,便使出卑鄙手段逼迫賀子秋離開李爸,還拿李爸的不易作為威脅:

擔心李爸因為承擔自己上大學的費用而倍加辛苦,賀子秋最終也聽從了親生父親的安排,選擇出國留學。

我們看到,無論是兒時的遺棄,還是成年後的被迫認親,兩個孩子都受到了家人的「情感勒索」,被「愛」逼迫而乖乖就範。

朱迪斯·西格爾曾說:

所有以愛之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

在親子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的方式都是情緒勒索。

當父母嘗試使用情緒勒索的方式,使孩子變得更加聽話時,

雖然往往能夠奏效,但孩子身上的單純和美好也在一次次的「親情綁架」中消耗殆盡。

心理學專家蘇珊·福沃德曾說:

當父母在用難聽的語言刺痛孩子時,是把親情做賭注,希望孩子能夠乖乖聽話,但卻會讓孩子認為「爸爸媽媽不要我了。」

感覺被拋棄的孩子,感受不到愛意,自然也無法表達愛,更不會愛自己。

拿破崙曾說:

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孩子只有學會情緒管理,才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受益良多。

但首先,父母要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當父母能夠掌控情緒,就不會輕易為孩子的所作所為失控,

因為這所有的情緒背後,都有一句潛臺詞:

孩子,雖然你很小,但是你要對爸爸媽媽的情緒負責。

孩子會在乎父母的每一種情緒,父母用自己的快樂綁架子女,

似乎是讓孩子聽話的最有效方式,但卻偏離了愛的初心。

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情緒負責,父母也並不例外,

當父母將情緒的掌控權交給孩子,就仿佛在孩子幼小的肩膀壓上了沉重的石頭。

孩子每走一步都被壓得喘不過來氣,人生的旅途又怎能一帆風順。

有人說:給孩子七分滿的愛,才是滿分家長。

七分是對孩子溫暖的愛,三分是對自己情緒的克制,

冷靜而自持的親子關係,是給孩子成長路上最珍貴的禮物。

願所有家長都能給孩子七分的愛,收穫成長途中滿分的孩子。

相關焦點

  • 《以家人之名》凌霄、子秋被逼離開家人:情緒勒索,是毀掉孩子最好...
    來源:教育ID:edu618最近,朋友圈被《以家人之名》刷屏了。自小被母親拋棄的凌霄和子秋,總是惹得觀眾一陣心疼,好在兩個孩子遇見了李爸和尖尖,才陽光快樂地長大了。劇情一播出,觀眾都在為兩個孩子的經歷而心痛,但一定程度上,兩個孩子都是被「愛」逼迫而乖乖就範了。朱迪斯·西格爾曾說:所有以愛之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在親子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的方式都是情緒勒索。
  • 親情勒索,以愛之名的情緒綁架,就算是愛也不能為所欲為
    在亞洲家庭中,尤其是華人社會,親情代表著孩子的臍帶永遠與父母親相連,不論孩子的成就、性格發展或是興趣養成,都成為了孩子愛不愛父母、孝不孝順的驗證途徑。孩子在家庭之中、父母面前,似乎永遠無法被視為獨立個體。
  • 《以家人之名》:賀子秋的討好型人格,是以家人之名最好的方式
    《以家人之名》最近正在熱播,由於主打親情題材,很多觀眾驚奇國產劇的進步, 本來滿懷期待,但還是要接受張雨劍的那句神預言:我的哥哥一開始是我的男朋友,後來成了我老公的現實。兩個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聚在一起,因為和李爸、凌爸和李尖尖組成的家庭,感受到家的溫暖,被愛治癒,也被現實弄得遍體鱗傷。凌霄,賀子秋帶著原生家庭的痛在另一個家庭感受到來自「家人」的溫暖,李尖尖是他們的光,是帶領他們走出陰暗的一束光,本是很好的兄妹情,但劇情走向還是出現了三人修羅場。一個宣布主權,一個傷心不安。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其實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豆豆的媽媽對於豆豆的管教,已經成為了一種情緒勒索的方式,很多家長都喜歡打著「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旗號,來要求孩子們無條件地滿足自己的要求,這無疑就是以愛的名義來行勒索之實。
  • 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別被孩子綁架,可嘗試冷處理對待
    冷處理:令"情緒勒索"失效兩到三歲的寶寶學會了察言觀色,從父母的表情、行為找那個看到情緒,聰明一點的孩子還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用情緒對付父母。孩子先會放聲大哭,用眼淚博取同情,"哭鬧"就成為了他和父母討價還價、用來滿足自己的籌碼。
  • 你是否在被情緒勒索著
    你是不是也在被情緒勒索著,當你情緒激動的時候,怒火湧上心頭,身體、大腦已經完全不受控制,就會把之前的記憶全部都翻出來,不管不顧,不分青紅皂白,無法冷靜地去判斷,加深記憶,重複過去痛苦的感覺,傷害身邊的人。
  • 情緒測試|你是容易被情緒勒索的人嗎
    《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一書提出了容易被情緒勒索的幾種性格:● 極需要別人的認同● 害怕別人生氣● 希望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維持表面的平靜● 容易為別人的生活負一些不必要的責任一般來說,需要被別人認同是很正常的情感,但是有些人是需要別人的肯定與認同,才能夠肯定自己的存在,這時候遇上了擅長勒索他人的人,自然成為其囊中之物!● 害怕別人生氣有些人,總是害怕衝突,只要有人生氣,就會想要快速平息不愉快。
  • 「情緒勒索」是孩子的慣用手段,為避免掉坑,父母要學會適時冷落
    現在有些孩子在溺愛中長大,從小被捧在手心裡,儼然家裡的「小皇帝」,長輩、父母都對他有求必應、百依百順,脾氣便驕縱、任性得過頭了。父母的處理方式越柔和,他們就越變本加厲。又由於接受的一直都是全家人的關注以及最好的物質生活,因此稍有不如意就容易發脾氣。
  • 情緒勒索有多可怕?
    這就是 Susan Forward(2004)所說的「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 )。 指的是有些時候我們為了維繫與重要的人的關係,為了不想要自己被貶低、為了降低焦慮,會重複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 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父母的這種付出是沒有私心的,但是很多父母卻不知道,這種付出會讓孩子無形之中被禁錮上一道精神枷鎖。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一種無形中讓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父母「情緒」中的枷鎖。情緒勒索是一種讓人窒息的互動模式,勒索者使用某些話術和手段,讓被勒索者即使感覺很痛苦,也還是不得不勉強答應他們的要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利用「情緒勒索」,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
  • 從以愛之名看情緒界限
    過不了一會兒,她就會梨花帶雨抽抽噎噎的蹭到我身邊來……昨晚夜深人靜,重溫了一下吳娟瑜老師的《情緒勒索》系列課程,聯想到前面兩個場景,心中不禁莞爾:我與小神獸不知不覺相互勒索了一場——我要勒索她對「媽媽要離開」的焦慮和恐懼,她要勒索我對「寶寶哭鬧」的心疼和不安,只不過我們勒索之時尚不自知,並且有幸打成平手,誰也沒勒索到誰,哈哈哈!
  • 將孩子越推越遠的「軟暴力」,多數父母難逃「情緒勒索」的陷阱
    甚至為她想好要考哪個大學、學習什麼專業,不顧英子的個人想法一味地要求孩子妥協。最後,喬英子得上了抑鬱症想要跳海自殺,好在最後媽媽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改正孩子以往對孩子的態度言語,幫助孩子走出陰影。不過,電視劇裡的結局很多時候都是美好的、圓滿的,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一定有這麼好的結局。
  • 你也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嗎?《情緒勒索》為你揭開情緒勒索的真相
    這是最不易發覺的一種情感勒索。因為它在物質或者精神獎勵外裹上了與正常親密關係相似的外衣,卻暗行操控之實,使情感勒索者達成控制他人生活的目的。事實上,這四種類型間沒有絕對界限,有集大成者或者兩種以上的情感勒索者。甚至,我們自己也可以同時成為勒索者和被害者。02 情感勒索會產生什麼影響?情感勒索有六項致命特徵:要求、抵抗、施壓、威脅、屈服、重啟。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不可否認,朱媽媽為孩子失去了自我,付出了全部,但這樣對孩子反倒是種傷害。好在節目最後,朱媽媽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做法可能有些不妥,表示以後會努力改變。其實,朱媽媽對兒子的這種愛,屬於情緒勒索,生活中很多人都在遭遇,只是沒有這麼極端。
  • 《以家人之名》熱播 孫銥乖巧學霸上線
    近日,由丁梓光執導,譚松韻、宋威龍領銜主演,張新成特別出演,塗松巖、孫銥等主演,張晞臨友情出演的青春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已經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及網絡平臺同步播出了。劇中,由孫銥飾演的齊明月是一位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作為排名從未跌出過班級前三名的學霸,齊明月是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孩子」。乖巧聽話,儘管有自己的想法,但也依舊遵從長輩的意思;成績拔尖,不是在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是老師眼中的優等生,更是家長們口中別人家的小孩。
  • 「我都是為你好」---來自父母的情緒勒索,為的是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少接受心理治療的個案與家人間的互動就是如此。 缺乏理性思考與面對挫折的勇氣,也不願意進行溝通。動不動就說要去死,其實就是一種懶惰與情感的勒索。藉由死亡要脅來讓對方產生同情與罪惡感,迫使對方讓步,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以獲得關係上的勝利。 這些人雖然總是以生命要脅,卻從沒真的尋死過。
  • 三大熱播劇主角聚首,以家人之名來襲,宋威龍:我的妹妹是大佬
    《以家人之名》來的真是恰到好處。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因為正值暑期,暑期檔一年一遇。一切美好都如約而至。三大熱播劇主角聚首,《以家人之名》來襲《以家人之名》有經得起推敲的劇本,金牌製作班底,以及強大的演員陣容,因而,備受眾多網友和粉絲期待。這部劇之所以備受期待,首先是因為該劇的幕後製作班底太強了,製作班底是熱播劇《下一站是幸福》的原班主創團隊。
  • 《情感勒索》:心理傷害,才是毀掉人生的最大傷害
    生活中有一種來自親朋好友的傷害,輕則讓我們產生恐懼感和罪惡感,重則毀掉我們的幸福,這種傷害就是情感勒索。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以下現象:如果你要去工作,我們就一刀兩斷。如果你不答應我的條件,我的遺囑上就不會有你的名字。如果你要跟我離婚,你就別想見到孩子。別跟我吵,我要得抑鬱症了。
  • 這三類最容易受情緒勒索的人要小心了
    什麼樣的人最容易受到情緒的勒索呢?具體來說有三類,分別是總想當好人,總是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還有過度希望得到別人認可的人這三種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覺得自己不重要。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告訴我們要做個好孩子,要聽大人的話,這就是對權威的服從。權威可以來自於父母、師長、專家或者上司,所以,情緒勒索的雙方常常出現在地位不平等的關係中。即使你是一個很獨立,有想法的人,也難免會受到來自權威的壓力。比如說,對父母孝順、對組織忠誠都是美德,但愚忠愚孝就過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