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孩子越推越遠的「軟暴力」,多數父母難逃「情緒勒索」的陷阱

2020-12-23 小風兒童心理學

有些家長為了孩子以後能有好生活,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為孩子計劃將來,將所有的愛全部給予孩子,希望未來自己家孩子可以比別人家孩子更好。不過,家長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過多的愛會變得沉重,壓的孩子喘不過氣。家長自稱著「為你好」這種話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枷鎖,束縛住孩子的身心健康。

大家所熟知的電視劇《小歡喜》中演繹過這樣的一幕:喬英子在單親家庭中長大,被媽媽獨自一人帶大的她承載了媽媽很高的期望,媽媽對她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都很嚴厲。甚至為她想好要考哪個大學、學習什麼專業,不顧英子的個人想法一味地要求孩子妥協。最後,喬英子得上了抑鬱症想要跳海自殺,好在最後媽媽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改正孩子以往對孩子的態度言語,幫助孩子走出陰影。

不過,電視劇裡的結局很多時候都是美好的、圓滿的,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一定有這麼好的結局。很多家長都不了解「情緒勒索」的含義,更別提能發現自己對孩子的言語態度是一種「情緒勒索」了。其實,我們可以把「情緒勒索」稱之為軟暴力,相對於動手打孩子的硬暴力來說,軟暴力更容易摧毀孩子的精神世界,造成更大的傷害。

家長「情緒勒索」的種類有哪些?

1.「爸爸/媽媽還能害你嗎?」

這樣的話語是家長對孩子進行言語上的綁架,也是很多家長名義上的「為了孩子好」。這會讓孩子不情願地接受父母強加的想法,當孩子內心帶著牴觸情緒時,孩子會越來越不想聽家長的話。

2.「說了很多遍,你怎麼就是不聽!」

這句話家長會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對孩子吼叫,說出這話的家長往往是情緒失控的,孩子犯錯並不是惹怒你,可是你自己就被情緒左右了。孩子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時,會害怕的不知所措,永遠也解決不了該解決的問題。

3.「我們一天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你!你能不能爭點氣?」

家長把出人頭地、改變命運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不能因此給孩子施加壓力,這樣並不會讓孩子感恩父母的付出,反而會讓孩子感到自卑羞愧,覺得自己很沒用,無形之中就降低了孩子的自信心,還怎麼能出人頭地呢?

4.「XXX怎麼就可以?你就不行?」

這是典型的拿別人家的小孩和自己孩子做比較的方式,不是說不能和別的孩子比,而是不能事事比、一直比,這會讓孩子覺得家長更愛別人家的小孩,產生自我懷疑:爸爸媽媽是愛我的嗎?甚至會導致自我放棄,永遠覺得不如別人、努力也沒用。

家長不經意的話語實際上已經給孩子帶來了莫大的傷害,「情緒勒索」不僅僅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還直接將親子關係惡化,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情感冷漠,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親近、講心裡話,最後變得孤立自閉。相信這樣的情況,每個家長都不希望發生,那麼就請從現在開始遏制「情緒勒索」現象的出現,不要對孩子說難聽的話來對孩子進行情感綁架式的勒索,讓孩子擁有健康美好的童年回憶。

我是小風,一個基於事實、專注內容的育兒作者,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可以關注我查看更多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父母切忌情緒勒索,給孩子造成傷害
    小時候,父母總是會拿那些優秀的孩子與自己比較,想以此達到激勵自家孩子的目的,但父母卻沒有想到這樣的做法,會讓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自家孩子的噩夢。所以,"你看看阿姨家的孩子"、"別人能做到你怎麼不能"等這些就變成了從小聽到大的語言,父母自認為是為我們好,可殊不知到了長大成人後的我們再聽到這些話,也會有些許反感。
  • 中國式「情緒勒索」: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這種軟暴力看似無害,卻要求另一方滿足自己的願望,而且被要求者從未發覺,這樣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被要求陷入要求者的情緒勒索中,無法逃脫。被要求者總是害怕要求者對自己失望,他們通過別人的肯定建立自信,正因為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極低。
  • 「軟暴力」正在幼兒園蔓延,很多孩子「中招」,多數家長沒有察覺
    和小學初中等相比,更為自由的幼兒園,成了「軟暴力」蔓延的地方。很多孩子紛紛「中招」,但由於跡象不明顯難察覺,多數家長沒有察覺!下面我們簡單地說一下孩子中了「軟暴力」時會有的表現,父母要留心:①抗拒學校,有厭學的情緒如果孩子在學校裡遭受到了「軟暴力」,比如被同學鼓勵,被老師懲罰、責罵。他們都會對學校產生一定的牴觸情緒,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發現這一點。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喜歡用情緒控制孩子,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你要是不好吃吃飯,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其實,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勒索」。什麼是情緒勒索?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這樣的情況,而用這種手段勒索我們的,往往是親密的父母、子女、夫妻或者上司,讓你不知所措。而被情緒勒索的人,通常都會有巨大的心理負擔,時刻告訴自己:不要讓人失望。若父母有情緒勒索的傾向,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影響人格形成甚至生活的所有細節。
  • 「情緒勒索」是孩子的慣用手段,為避免掉坑,父母要學會適時冷落
    現在有些孩子在溺愛中長大,從小被捧在手心裡,儼然家裡的「小皇帝」,長輩、父母都對他有求必應、百依百順,脾氣便驕縱、任性得過頭了。父母的處理方式越柔和,他們就越變本加厲。又由於接受的一直都是全家人的關注以及最好的物質生活,因此稍有不如意就容易發脾氣。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媽,你能少愛我一點嗎」,情緒勒索,在壓垮一個又一個孩子
    現在人們都在抵制家庭暴力,可是對孩子來說,比起暴力和吼罵,他們更害怕的是父母對自己實施的「軟暴力」。跟孩子哭窮,是一種軟暴力顯然,文章開頭的這位媽媽自以為抓住了教育女兒最佳時機,即表明了經濟不佳的狀況,從側面教育了孩子勤儉節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媽媽傳達的信息小女孩是否接收到了?未可知。但她吃這頓飯的心情一定是很糟糕的。
  • 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別被孩子綁架,可嘗試冷處理對待
    冷處理:令"情緒勒索"失效兩到三歲的寶寶學會了察言觀色,從父母的表情、行為找那個看到情緒,聰明一點的孩子還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用情緒對付父母。孩子先會放聲大哭,用眼淚博取同情,"哭鬧"就成為了他和父母討價還價、用來滿足自己的籌碼。
  • 「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1)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父母常常以情緒勒索的方式,來要挾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會常常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卻因為父母的情感勒索而滿懷愧疚。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認知也將慢慢與社會接軌,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會漸漸明白,父母在用一種情感綁架的方式來要挾自己,於是就會採取爭吵甚至動手,這樣激烈的方式,來對父母進行對抗。
  • 孩子哭鬧逼父母妥協?面對娃的「情緒勒索」,不妨試試「冷處理」
    孩子真的是什麼都不懂嗎?錯!其實孩子最擅長運用的就是情感勒索,利用父母對自己的愛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目的。一哭二鬧三上吊,孩子每一步都運用的爐火純青,當然他們不會真的上吊,但是卻會同樣做出自殘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其實在默默的和父母較勁,因為誰先妥協誰就輸了,但是很多時候,因為孩子深知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只會變本加厲,絕不會妥協退讓。面對孩子的情感勒索,父母很容易陷入情感綁架之中,這讓他們進退兩難。其實如果父母真的不知如何選擇,那麼不妨就不做選擇。
  • 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父母的這種付出是沒有私心的,但是很多父母卻不知道,這種付出會讓孩子無形之中被禁錮上一道精神枷鎖。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一種無形中讓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父母「情緒」中的枷鎖。情緒勒索是一種讓人窒息的互動模式,勒索者使用某些話術和手段,讓被勒索者即使感覺很痛苦,也還是不得不勉強答應他們的要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利用「情緒勒索」,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
  • 「我給你買,別哭了」,父母一味地妥協,只會讓孩子情緒勒索
    如果說教育孩子的時候,最頭疼的一點是什麼,那肯定就是孩子又哭又鬧。有的時候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要求,他們就會對父母展現出哭鬧的樣子,來逼迫父母不得不付出一些東西,而很多父母在這個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被動的。張先生帶著孩子去逛商場的時候,路過了一家玩具店。
  • 《以家人之名》熱播:情緒勒索,是毀掉孩子最好的武器
    在親子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的方式都是情緒勒索。當父母嘗試使用情緒勒索的方式,使孩子變得更加聽話時,雖然往往能夠奏效,但孩子身上的單純和美好也在一次次的「親情綁架」中消耗殆盡。當父母能夠掌控情緒,就不會輕易為孩子的所作所為失控,因為這所有的情緒背後,都有一句潛臺詞:孩子,雖然你很小,但是你要對爸爸媽媽的情緒負責。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面對「情感勒索」,要學會「冷處理」
    其實,這就是比較常見的情感勒索,在父母沒有回應孩子想要的東西時,則用家長最為頭疼的方式勒索家長,逼迫家長妥協。 雖說有家長會因為受不了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哭鬧而不予以理會,但是仍舊有家長不想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嚎而被迫接受孩子的"勒索"。
  • 情緒勒索有多可怕?
    這就是 Susan Forward(2004)所說的「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 )。 指的是有些時候我們為了維繫與重要的人的關係,為了不想要自己被貶低、為了降低焦慮,會重複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 袁詠自曝曾帶兒子看心理醫生:父母總做這件事,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在和孩子的相處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他們經常意識不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總是覺得是孩子錯了。著名演員袁詠儀就是這樣一位媽媽,有一段時間,她突然發現自己的兒子魔童好像是心理出現了問題。
  • 親情勒索,以愛之名的情緒綁架,就算是愛也不能為所欲為
    在亞洲家庭中,尤其是華人社會,親情代表著孩子的臍帶永遠與父母親相連,不論孩子的成就、性格發展或是興趣養成,都成為了孩子愛不愛父母、孝不孝順的驗證途徑。孩子在家庭之中、父母面前,似乎永遠無法被視為獨立個體。
  • 情感勒索:為什麼說父母皆禍害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認為,通過貶低對方的能力,使他人迫於由此產生的愧疚感、責任感和恐懼感,服從自己的安排,是一種「情感勒索」。除了蘇珊·福沃德的《情感勒索》,市面上還有兩本幾乎與之同名的《情緒勒索》值得注意,一本來自臺灣心理諮詢師周慕姿,她對蘇珊·福沃德的理論做了更多中國本土化的琢磨;另一本來自朱迪斯·P.西格爾,她專攻婚姻和家庭問題,對情緒慫恿下的過度反應有著更為細緻的考量。
  • 你也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嗎?《情緒勒索》為你揭開情緒勒索的真相
    - 自虐者:將威脅內化,強調如果不讓步,他們會做出某些傷害自己的舉動。常用句式:你不答應複合,我就不吃飯。這類人極度渴望依賴,因此將對方的責任感作為勒索的重點。如果說施暴者把他人當作幼稚的小孩,那麼自虐者就是將自己當作小孩。- 悲情者:強扣罪名,使別人產生罪惡感。常用句式:你不幫我,我就要被炒魷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