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項目寧缺毋濫,不搞貪多湊數,不能『新瓶裝舊酒』,更不搞一哄而上重複建設。」熱炒了幾個月的新基建建設,對於深圳具體怎麼建,今天上午,在深圳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基建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曾堅朋介紹,深圳首批規劃了新基建項目總計95個,總投資4119億元,預計本年度可形成投資1006億元。
曾堅朋表示,根據《深圳市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2020-2025)》(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的主要內容,深圳首次給予「新基建」這個概念明確定義: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具有數字驅動、技術迭代、產業賦能等特點,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大類。
在此基礎上,深圳明確力爭到2025年,深圳新基建的建設規模和創新水平位居全球前列,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智能泛在、融合高效、科產協同的城市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為帶動信息產業升級提供嶄新機遇,為拉動新一輪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能,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同時,根據《實施意見》提出了6大重點任務,梳理了20項主要工作,36項具體事項。
其中,超前部署信息基礎設施方面,主要是建設五張通信網絡、四類算力設施、三大數位技術設施,形成「泛在連接、高效計算、智能融合」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包括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領先的5G之都,打造「雙千兆城市」,以鵬城雲腦和深圳超算中心為依託打造全球智能計算和通用超算高地等。
在全面升級融合基礎設施方面,圍繞製造、交通、能源和市政等四大領域,加快老基建的轉型升級,突出工業網際網路對製造業的引領作用,打造全國領先的工業網際網路名城。還提出要加快構建智能化現代交通體系,營造互聯互通的智慧能源生態體系,打造國家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杆等。
在統籌布局創新基礎設施方面,聚焦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源頭創新突破和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為方向,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產業基礎設施集群,爭創國家實驗室,加快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基礎設施體系。到2025年,不少於5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投入使用。在構築數字經濟生態體系方面,據牛津研究院和華為的《數字溢出》報告研究認為,數位技術投資回報率是傳統的6.7倍,因此《實施意見》提出要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等等。
一方面是從規劃上,另一方面則是從項目上。曾堅朋透露,為加快深圳新基建建設進度,市區兩級聯動謀劃梳理出了首批新基建項目總計95個,總投資4119億元,預計本年度可形成投資1006億元。其中,社會投資項目34個,總投資2447億元,投資佔比60%;政府投資項目61個,總投資1672億元,投資佔比40%。也就是說,社會投資和政府投資的投資佔比為六四開。
另外,從項目的類型看,5G網絡、衛星通訊、算力設施等信息基礎設施28個,總投資2452億元;集成電路、8K超高清、生物醫藥等創新基礎設施42個,總投資1016億元;智能製造、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融合基礎設施25個,總投資651億元。
據悉,下一步深圳將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以優先布局信息基礎設施為主線,構築數字時代「硬核」環境,培育壯大深圳新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