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個個連環,永打不開,生是個結,又是個結。死的實在,一朵雲彩。(林徽因《死是安慰》)
我們印象中,很多人關於林徽因的描述,大多是才貌雙全、熠熠閃光的才女形象。但她的家人,看到的卻是林徽因為了學術研究、為了投身設計與病痛咬牙抗爭,與時間爭分奪秒的模樣。
兒子梁從誡回憶母親"人家說林徽因是個美麗的女子,是美麗的詩人。但對我來說,母親是一個長期臥病的病人,而且有的時候脾氣很急躁的"
1940年,為了繼續古建築研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隨中研院史語所前往李莊。梁、林夫婦在李莊生活的日子異常艱苦,他們寄給畢生好友費慰梅夫婦的信,紙張都是泛黃、褶皺,甚至是不完整的。有限的紙張空間中,林徽因不捨得浪費一處,寫滿了對友人的傾訴,這就像是她強大的精神寄託。
從這些信件中,我們能夠讀到生活的艱苦,卻能感受到林徽因強大的內心和韌勁。本以為,這個從名門望族走出來的大小姐會對捉襟見肘的生活抱怨幾分,但是她的話語中卻仍然充滿生的希望。
在李莊,林徽因患上肺結核,生活一度難以為繼。當時梁思成學會了修爐灶、運煤塊、做家務,在那時,梁思成學會了靜脈注射,用於給林徽因治病。他一邊照顧生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女,一邊開始撰寫醞釀數年的《中國建築史》。
02
一根繩索,永遠牽住,生是張風箏,難得飄遠,死是江霧,迷茫飛去。(林徽因《死是安慰》)
梁思成、林徽因赴美留學期間,得到了梁啓超寄來的古本《營造法式》。梁思成致力於破譯這本"天書",其中古文晦澀難懂,詞句、術語、名辭非常不好理解。為了破譯這本天書,梁、林夫婦摸索了十餘年。
1931年到1940年,梁思成、林徽因積累了將近200多個縣、2000多個古建築單位的資料,為《中國建築史》的撰寫工作積累大量素材。
梁思成與林徽因踏遍千山萬水考察,爬上高高的屋頂去測繪古建築的鬥拱,去考據建築的年代,他們拿著當年在美國梁啓超寄來的《營造法式》,一點點摸索、探尋,試圖梳理中國古建築的歷史脈絡,重現古建築的宏偉圖式。
林徽因即使當時深受肺病困擾,但還堅持輔助梁思成完成著作。林徽因負責史料方面的研究,研讀《史記》《漢書》。梁思成在與費慰梅夫婦的信件中寫到"假如她持續如此研究下去,她會成為一位博學的年輕女漢學家"。
1944年,長期臥病在床的林徽因藉助美國友人費慰梅夫婦清寄來的研究資料,開始思考戰後中國建設低租住宅的問題,並發表《現代住宅設計的參考》文章。林徽因即便在病榻之上,也心繫祖國未來建設,具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
1945年,抗戰勝利。林徽因告別5年的李莊生活,到達重慶。大部分時間,林徽因只能臥床靜養。在重慶,最有名的胸科醫生為她做了檢查,她的雙肺和腎臟均已感染,最多還有5年光景。那時,她已無力站著和朋友合影。
1946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結束9年流亡生涯,回到北平。1947年接受手術,切除了一個腎,雖然病情得到一定控制,但她的身體還是十分虛弱。
03
長條旅程,永在中途,生是串腳步,泥般沉重。死是盡處,不再辛苦。(林徽因《死是安慰》)
1949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參與到新中國建設中。經過1947年底的大手術,林徽因在病床長躺了將近7年,看到梁思成一腔熱情投入工作,林徽因也迫不及待參與其中。
林徽因被聘為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並在清華大學教授《近代住宅》課程。
學生王其明、茹兢華晚年回憶,當年每周她們都去林徽因家中匯報論文進度,林徽因當時特別瘦弱,但討論起學術來精氣神兒十足,好像忘記了自己是個病人。只不過,學生每次去到家裡,都要等她一陣,受肺病困擾,她要咳嗽好一陣,把難受勁兒頂過去,才能與人交談。
當年,林徽因承擔人民英雄紀念浮雕圖案設計,梁思成擔任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副主任。剛剛畢業的關肇鄴每天都要到梁、林家報到,在林徽因指導下繪製浮雕圖案,早上8點到下午5點,一個多月不間斷。
關肇鄴回憶,雖然林徽因身體不好,但是談論到她熱愛的古建築、文學藝術,她依然滔滔不絕。說多了,她就用手捏住嗓子咳嗽幾下,然後繼續說。
有一次,林徽因指導關肇鄴繪畫浮雕,關肇鄴繪製的時候線條顯得比較柔軟,林徽因評價"你這是乾隆趣味",也就是說這種風格比較"俗氣",她說"這種東西不能代表我們的英雄"。
而後,林徽因由此話題展開為學生講解關於乾隆時期藝術特徵、歷史等等,最後她建議從盛唐時期的建築風格找找靈感。就這樣,在林徽因利用她的豐富學識和藝術品位摸索、指導著浮雕設計工作。1952年,人民英雄紀念碑破土動工。
50年代初,林徽因對中國裝飾藝術演變進行研究和梳理,她在與梁思成多年的古建築考察中,深深著迷於那一處處佛像、浮雕、佛龕等歷史建築中遺留下的文化瑰寶,而後將古建築中的靈感帶入到後來的設計工作中
04
一曲溪澗,日夜流水,生是種奔逝,永在離別!死只一回,它是安慰。(林徽因《死是安慰》)
梁思成、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選擇參軍,母親林徽因的身體越來越差,父母對其不舍,又不願阻攔女兒的志向,於是便約定,梁再冰可以參軍,但一年後需要返回北京完成北大的學業。
1950年,梁再冰回京。本以為把自己千盼萬盼回來,母親林徽因肯定會異常高興。結果梁再冰到家發現,林徽因正在全神貫注設計國徽的圖案。"我覺得就好像我剛上街買了一顆白菜回到家那樣",母親林徽因把精力全部投入在設計工作中,連熱烈歡迎的態度都顧不上了。
後來,清華建築系整理資料時,發現林徽因尚未完成的《敦煌邊飾研究初步》手稿。常沙娜曾被梁思成、林徽因特意聘請到清華擔任助教。她回憶,林徽因曾經教誨她,我們中國歷史這麼長,我們一定要把中國的圖案匯集起來。
林徽因工作起來特別拼命,特別忘我,工作完了就要歇好久。"她其實要真正養病,她不至於走那麼早",說到這裡,常沙娜滿是惋惜。
林徽因生命尾聲寫給費慰梅夫婦信件中說"有時我坐在那,假裝慵懶地休息、聊天,實際上我實在偷偷地倒氣。別人說的話我一個字也聽不清。每當有伴兒的時候我非常盡興,但事後總是會非常疲憊、痛苦不堪。但是,如果我讓別人知道事後會是這個情形,恐怕再也不會有誰願意走進我的身邊。"
1955年,林徽因住進醫院。女兒梁再冰剛剛生完女兒,遺憾的是,因為肺病,醫院沒能同意梁再冰將外孫女抱來給外婆林徽因看看,1955年4月1日凌晨,林徽因去世。
如果我們對於林徽因的理解僅僅拘泥於她的各類情感故事,那麼對於這位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師的理解實在過於片面。林徽因在海外求學歸來,一直陪伴在梁思成身邊,協助其研究中國古建築及建築史,在學術研究上不遺餘力,在古建繼承上竭盡所能。
她是砥礪風雨的"四月天",有愛,有暖,有堅強。
本文參考視頻素材:央視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