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之子:對我來說,母親是一個長期臥病的病人

2020-12-14 思安瑣記

01

個個連環,永打不開,生是個結,又是個結。死的實在,一朵雲彩。(林徽因《死是安慰》)

我們印象中,很多人關於林徽因的描述,大多是才貌雙全、熠熠閃光的才女形象。但她的家人,看到的卻是林徽因為了學術研究、為了投身設計與病痛咬牙抗爭,與時間爭分奪秒的模樣。

兒子梁從誡回憶母親"人家說林徽因是個美麗的女子,是美麗的詩人。但對我來說,母親是一個長期臥病的病人,而且有的時候脾氣很急躁的"

1940年,為了繼續古建築研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隨中研院史語所前往李莊。梁、林夫婦在李莊生活的日子異常艱苦,他們寄給畢生好友費慰梅夫婦的信,紙張都是泛黃、褶皺,甚至是不完整的。有限的紙張空間中,林徽因不捨得浪費一處,寫滿了對友人的傾訴,這就像是她強大的精神寄託。

從這些信件中,我們能夠讀到生活的艱苦,卻能感受到林徽因強大的內心和韌勁。本以為,這個從名門望族走出來的大小姐會對捉襟見肘的生活抱怨幾分,但是她的話語中卻仍然充滿生的希望。

在李莊,林徽因患上肺結核,生活一度難以為繼。當時梁思成學會了修爐灶、運煤塊、做家務,在那時,梁思成學會了靜脈注射,用於給林徽因治病。他一邊照顧生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女,一邊開始撰寫醞釀數年的《中國建築史》。

02

一根繩索,永遠牽住,生是張風箏,難得飄遠,死是江霧,迷茫飛去。(林徽因《死是安慰》)

梁思成、林徽因赴美留學期間,得到了梁啓超寄來的古本《營造法式》。梁思成致力於破譯這本"天書",其中古文晦澀難懂,詞句、術語、名辭非常不好理解。為了破譯這本天書,梁、林夫婦摸索了十餘年。

1931年到1940年,梁思成、林徽因積累了將近200多個縣、2000多個古建築單位的資料,為《中國建築史》的撰寫工作積累大量素材。

梁思成與林徽因踏遍千山萬水考察,爬上高高的屋頂去測繪古建築的鬥拱,去考據建築的年代,他們拿著當年在美國梁啓超寄來的《營造法式》,一點點摸索、探尋,試圖梳理中國古建築的歷史脈絡,重現古建築的宏偉圖式。

林徽因即使當時深受肺病困擾,但還堅持輔助梁思成完成著作。林徽因負責史料方面的研究,研讀《史記》《漢書》。梁思成在與費慰梅夫婦的信件中寫到"假如她持續如此研究下去,她會成為一位博學的年輕女漢學家"。

1944年,長期臥病在床的林徽因藉助美國友人費慰梅夫婦清寄來的研究資料,開始思考戰後中國建設低租住宅的問題,並發表《現代住宅設計的參考》文章。林徽因即便在病榻之上,也心繫祖國未來建設,具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

1945年,抗戰勝利。林徽因告別5年的李莊生活,到達重慶。大部分時間,林徽因只能臥床靜養。在重慶,最有名的胸科醫生為她做了檢查,她的雙肺和腎臟均已感染,最多還有5年光景。那時,她已無力站著和朋友合影。

1946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結束9年流亡生涯,回到北平。1947年接受手術,切除了一個腎,雖然病情得到一定控制,但她的身體還是十分虛弱。

03

長條旅程,永在中途,生是串腳步,泥般沉重。死是盡處,不再辛苦。(林徽因《死是安慰》)

1949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參與到新中國建設中。經過1947年底的大手術,林徽因在病床長躺了將近7年,看到梁思成一腔熱情投入工作,林徽因也迫不及待參與其中。

林徽因被聘為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並在清華大學教授《近代住宅》課程。

學生王其明、茹兢華晚年回憶,當年每周她們都去林徽因家中匯報論文進度,林徽因當時特別瘦弱,但討論起學術來精氣神兒十足,好像忘記了自己是個病人。只不過,學生每次去到家裡,都要等她一陣,受肺病困擾,她要咳嗽好一陣,把難受勁兒頂過去,才能與人交談。

當年,林徽因承擔人民英雄紀念浮雕圖案設計,梁思成擔任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副主任。剛剛畢業的關肇鄴每天都要到梁、林家報到,在林徽因指導下繪製浮雕圖案,早上8點到下午5點,一個多月不間斷。

關肇鄴回憶,雖然林徽因身體不好,但是談論到她熱愛的古建築、文學藝術,她依然滔滔不絕。說多了,她就用手捏住嗓子咳嗽幾下,然後繼續說。

有一次,林徽因指導關肇鄴繪畫浮雕,關肇鄴繪製的時候線條顯得比較柔軟,林徽因評價"你這是乾隆趣味",也就是說這種風格比較"俗氣",她說"這種東西不能代表我們的英雄"。

而後,林徽因由此話題展開為學生講解關於乾隆時期藝術特徵、歷史等等,最後她建議從盛唐時期的建築風格找找靈感。就這樣,在林徽因利用她的豐富學識和藝術品位摸索、指導著浮雕設計工作。1952年,人民英雄紀念碑破土動工。

50年代初,林徽因對中國裝飾藝術演變進行研究和梳理,她在與梁思成多年的古建築考察中,深深著迷於那一處處佛像、浮雕、佛龕等歷史建築中遺留下的文化瑰寶,而後將古建築中的靈感帶入到後來的設計工作中

04

一曲溪澗,日夜流水,生是種奔逝,永在離別!死只一回,它是安慰。(林徽因《死是安慰》)

梁思成、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選擇參軍,母親林徽因的身體越來越差,父母對其不舍,又不願阻攔女兒的志向,於是便約定,梁再冰可以參軍,但一年後需要返回北京完成北大的學業。

1950年,梁再冰回京。本以為把自己千盼萬盼回來,母親林徽因肯定會異常高興。結果梁再冰到家發現,林徽因正在全神貫注設計國徽的圖案。"我覺得就好像我剛上街買了一顆白菜回到家那樣",母親林徽因把精力全部投入在設計工作中,連熱烈歡迎的態度都顧不上了。

後來,清華建築系整理資料時,發現林徽因尚未完成的《敦煌邊飾研究初步》手稿。常沙娜曾被梁思成、林徽因特意聘請到清華擔任助教。她回憶,林徽因曾經教誨她,我們中國歷史這麼長,我們一定要把中國的圖案匯集起來。

林徽因工作起來特別拼命,特別忘我,工作完了就要歇好久。"她其實要真正養病,她不至於走那麼早",說到這裡,常沙娜滿是惋惜。

林徽因生命尾聲寫給費慰梅夫婦信件中說"有時我坐在那,假裝慵懶地休息、聊天,實際上我實在偷偷地倒氣。別人說的話我一個字也聽不清。每當有伴兒的時候我非常盡興,但事後總是會非常疲憊、痛苦不堪。但是,如果我讓別人知道事後會是這個情形,恐怕再也不會有誰願意走進我的身邊。"

1955年,林徽因住進醫院。女兒梁再冰剛剛生完女兒,遺憾的是,因為肺病,醫院沒能同意梁再冰將外孫女抱來給外婆林徽因看看,1955年4月1日凌晨,林徽因去世。

如果我們對於林徽因的理解僅僅拘泥於她的各類情感故事,那麼對於這位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師的理解實在過於片面。林徽因在海外求學歸來,一直陪伴在梁思成身邊,協助其研究中國古建築及建築史,在學術研究上不遺餘力,在古建繼承上竭盡所能。

她是砥礪風雨的"四月天",有愛,有暖,有堅強。

本文參考視頻素材:央視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

相關焦點

  • 晚年林徽因: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林徽因晚年臥病在床 晚年林徽因 文/梁從誡 一九四七年冬,結核菌侵入了她的一個腎 母親的病沒有起色,但她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方式,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姐姐參軍南下,我進入大學,都不在家。 對於母親那幾年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我沒有細緻的了解。
  • 林徽因,一個為了中國建築學獻出終生的偉人
    導語:在回憶自己的一生時,林徽因是這樣說的:「我沒有時間去盤問自己的胸懷。」 回國開創中國建築學新篇章 1925年對於林徽因來說是非常難過的一年,父親的不幸去世使她失去了生活來源不得不放棄學業,但是所幸梁思成的父親對她表達出了極大的支持,即使那時的梁家也並不好過,但是他們依舊咬牙支持梁思成與林徽因讀完了大學。
  • 林徽因的回答,讓兒子重新認識了她
    她的好友費慰梅(著名漢學家費正清的妻子)多次勸她去美國治療,都被林徽因拒絕,林徽因在給費慰梅的回信中說道: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假如我們必須死在刺刀或炸彈下,我們也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林徽因說到做到,面對疾病和生活上的困苦,林徽因始終沒有離開祖國,那時的她是抱著必死之心生活的。
  • 林徽因 | 你是人間四月天.
    16歲之前,林徽因的人生都屬於灰暗那一面林徽因的母親是一位舊式婦女父親留學日本後,便被冷落下來怨憤的母親,終日以淚洗面不許她到前院找同父異母的姊妹玩,否則就打她年幼的她,要代替母親操持家務要周旋父母之間不可逆轉的關係16歲之前,林徽因很少真正發自內心地笑過她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許給了書籍
  • 1947年秋天,我和女神林徽因對飆英文
    編者按:今年4月1日是林徽因去世65周年忌日,應本報之約,總政著名作曲家、指揮家,92歲的陸祖龍先生撰文懷念他親歷的林徽因先生。「我也是一名90後,當年20多名清華子弟高考,包括梁思成林徽因的女兒,我是唯一一個考上北大的。林先生誇我不簡單……」電話裡的陸祖龍先生聲音洪亮,氣韻十足。陸祖龍的父親陸近仁是我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曾和梁思成、林徽因是清華同事。
  • 林徽因的人生給了我們答案
    林徽因就是這樣一個人。 她不應該囿於灶堂,不應該只被提及文學上的成就,更不應該是茶餘飯後的八卦中心。她是中國的第一位女建築師,是思想超前的新時代女性。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2018年4月1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林徽因的舊訃文。
  • 徐志摩的獨子,高壽102歲還健在,說母親同情陸小曼不恨林徽因
    有著這樣的深厚背景,張幼儀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才色兼備的大家閨秀,在15歲那年,經父兄撮合,張幼儀嫁給了當時已初露鋒芒的徐志摩。 然而,也許是古老的包辦式婚姻模式讓天性崇尚浪漫、自由的徐志摩早早就產生了厭倦感,他一直以來都不太待見這位結髮之妻。兩人雖然早早結婚,但徐志摩一直不愛她,倆人育有一子徐積鍇。
  • 林徽因顏值到底有多高?從小到大12張舊照,告訴你何謂絕代風華
    風華絕代林徽因林徽因,就是這樣一個故事,這樣一縷暗香,這樣一個傳奇,這樣一首詩歌: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往事如煙,往事又並不如煙,很多人物、場景、暢談、交往、勾留、討論,以及回眸之笑,不舍之情,都在她的照片裡可觀察一二,林徽因從小到大12張經典照片,張張驚豔,如同一場視覺盛宴:第一張:4歲的林徽因1904年,林徽因出生於杭州陸家巷,家人根據《詩經》典故「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取名徽音
  • 圖說林徽因|與大佛對望,也是與一個時代對望
    一個低首垂顧,一個仰首凝望,佛與人之間,那一刻似乎靈犀相通。
  • 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
    然而,站在結束「瓜分恐懼」的1949年,這樣一種由民族立場出發的感激之情,感情上的高度認同和皈依,已足夠推動他們,從各個途徑去學習、去接近。1949年10月1日,梁思成在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他後來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感想: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下午,當我走上天安門的時候,往下一看,一個完全未曾想像過的,永遠不能忘記的景象突然呈現在我眼前:一片紅色的海洋!
  • 《林徽因傳》:從起名開始,就是一個很高的起點
    這是我的自由25點,每天一小時,請和我一起與書本為伴。」2020年4月23日 這是和呆呆一起讀書的第一天,今天的我心情有些浮躁,選擇了《林徽因傳》,其實這本書在我們書架中已經很久,零零散散,一直沒有把她認真讀完。這一周,讓我們一起來讀完它吧!
  • 民國女神林徽因:人間四月天的情,如春日暖陽,如春風拂面
    其實主要的爭議就是林徽因和徐志摩的那段感情,明明知道徐志摩已經結婚了還要再接受他的感情,這種插足別人情感的愛情,說實話我也是看不上插足別人家庭的人,畢竟這是我的道德底線。拋開她的感情不說,我對林徽因在文學上的造詣還是非常崇敬的,通過她筆下的文字,讓我認識到不一樣的林徽因。
  • 林徽因告訴我們:一個女人最美的靈魂,是這兩個字
    在中國的許多地方,她都是一副瘦弱的身體,她並不介意自己吃苦受累,在她心中,唯一的目標,就是找到一個又一個古老的建築,圓她的建築夢。在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同時,她還寫了大量有價值的作品,這些作品對當時的中國來說,簡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除此之外,她還利用其他時間來學習舞臺設計,寫作,繪畫,演出等等,這些都讓她的生活充滿了充滿了各種東西,滴水不漏。
  • 徐志摩的兒子徐積鍇:我幾乎不太恨陸小曼,但卻無法原諒林徽因
    徐志摩的兒子徐積鍇:我幾乎不太恨陸小曼,但卻原諒林徽因林徽因,是一個被過度消費和過度仰慕的才女和女神,可惜流傳中她的事跡大多被以訛傳訛。她的被神化,給一些看電視劇長大或者一些並不年輕卻不求甚解的中老年人們一種純情甚至情聖的感覺,今天小編就想談談被人忽略甚至少有人知的林徽因的另一面。1918年,張幼儀生了兒子阿歡(乳名),即徐積鍇,之取名「積鍇」蘊有深意,「鍇」是「良鐵」的意思。徐家希望這個長孫,像良鐵金屬一樣,具有剛強、正直、果斷、公正的品質。
  • 才女林徽因病危,彌留之際留下14字,卻成了梁思成一生最大的遺憾
    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免有集才華與相貌於一身的天驕,比如說民國四大美女「校園皇后」陸小曼、「金嗓子」周旋、「默片影星」阮玲玉,而其中最為人所熟知也是最具才華的一位便是林徽因了。林徽因在無數的男人心中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在動蕩浮躁的歲月她就是最溫暖的最閃亮大的一道光。
  • 林徽因:做一個潔淨的女子,心似蓮花開
    林徽因出身名門,在家庭氛圍的薰陶下,她的美麗,只會是充滿書香之氣的,而不是帶著世俗的胭脂俗氣。所以,她的美,是從骨子裡折射出來的。她臉上嫻靜的微笑,是一種無害的誘惑。這種誘惑,讓她所認識的三個男人,都為她傾倒。一個女人的美,不在於表象,而在於從內在的美而折射到臉上的從容與恬靜。
  • 林徽因與徐志摩的愛情,悄悄地我走了
    這個從煙雨迷濛的江南水鄉走出來的小姑娘,已經出落成了一個風姿綽約的美麗少女。從那起,徐志摩拜訪林父的次數越來越多,最終目地也為了見到林徽因。徐志摩是個視愛情如生命的浪漫詩人,他曾經說道:「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因為林徽因已經大步走進了他的內心,成為他終生的靈魂伴侶。
  • 福州女兒——林徽因
    199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和香港三聯周刊聯合出版「中國現代作家選集」叢書,選取了五十位中國現代作家的作品,林徽因是其中唯一不曾出過書的「非專業」作家。1993年林徽因的兒女梁再冰和梁從誡將系列叢書之一的《窗子內外憶徽因》贈與母親生前助手、好友常沙娜。
  • 郭沫若堅決要拆除古城牆,林徽因被氣病倒,現今後悔莫及!
    北京古城牆對於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來說,它的歷史應該並不陌生,曾經郭沫若是堅決要拆除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和梁思成都堅決反對,林先生因此被氣得臥病在床,現在卻後悔莫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懷念林徽因|讀了林徽因的9首詩,才知她竟如此浪漫
    林徽因一定會上榜。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了。從此,中國文壇像注入了一股清洌的泉水,甘甜而靈動。林徽因是建築家、詩人,也是一個母親。無論在什麼位置上,她的表現都十分出眾。她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妻子,一個堅強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