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活一輩子,不是活幾年幾月幾天,而是活那麼幾個瞬間。」來自蘇聯作家鮑利斯·帕斯捷爾納克。
有種直擊天靈蓋的清爽感。
當然,這句來用來形容今天的主角,也是極為貼切的。
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 林徽因就是這樣一個人。
她不應該囿於灶堂,不應該只被提及文學上的成就,更不應該是茶餘飯後的八卦中心。她是中國的第一位女建築師,是思想超前的新時代女性。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2018年4月1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林徽因的舊訃文。
為什麼時隔63年,《紐約時報》才發出這篇報導?
它是這樣解釋的,自《紐約時報》1983年創刊以來,刊登的訃文一直以白人男性為主。現在想將功補過,彌補當年「性別歧視」造成的遺憾。
林徽因的國際影響可見一斑。
1955年,在林徽因的追悼會上,她的好友金嶽霖和鄧以蟄聯名寫了一副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人間四月天」似乎一直是林徽因的代號,其實,這只是她一生中渺小到不能計數的一個瞬間罷了。甚至,那幾句「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寫給她兒子梁從誡的。
林徽因和梁思成之子,梁從誡 和大多數人認為的不一樣。
「母親愛文學,但只是一種業餘愛好,往往是靈感來時才欣然命筆,更不會去為賦新詞強說愁。然而,對於古建築,她卻和父親一樣,一開始就是當做一種近乎神聖的事業來獻身的。」這是梁從誡在《回憶我的母親林徽因》一文中寫的。
這裡,對林徽因年少時的求學、成年後的奔走略去,只談五十年代初期,她和她的丈夫梁思回到北京之後,為這座城市作出的努力。
當時,她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的一級教授、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人民英雄紀念碑委員會委員,她還當選為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她參與設計了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許多新的構思都是她首次提出並勾畫成草圖的。
她倡導北京傳統手工藝品的設計改革,比如當時瀕於失傳的景泰藍、燒磁等手工藝。
她參與為北京市做遠景規劃。她到處疾呼,呼籲留下北京城牆,認為保護中國古建比設計現代建築更有意義。
當然,這是她未能完成的畫卷。1955年,因肺病去世時,林徽因才51歲。
家世顯赫又恰巧長得美,關於林徽因的傳說故事從來不缺。但其實,她的一生,艱辛多過於順利。
是什麼支撐著她在戰亂時期,和丈夫顛沛流離尋訪2000處古建築。在生命垂危之際,還為古城保護奔走發聲。也許,是她那些神採飛揚的時刻。
人到底為什麼而活?
混沌又喧雜的一天天,還要爭取幾個有熱愛和真心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