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六個候選城市中,北京有怎樣的優勢被選定

2020-12-11 四海創客

新中國建立前夕,首要任務就是選都城,當時主要有哈爾濱、西安、南京、北京、開封和洛陽,這些城市各具特色,各有優勢,1949年9月27日,確定北平更名為北京。從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但最終選定北京之後,許多人為此感到好奇,為什麼是北京呢?但最終選定北京之後,許多人為此感到好奇,為什麼是北京呢?今天我們分析一下這六座候選城市的優劣勢。

首要說的是哈爾濱,在華北,哈爾濱具有突出的優勢,其經濟富裕、交通發達、人口素質與城市化率都較高,並且幾乎集中了全國所有的重工業資源,

不僅如此,哈爾濱距離蘇聯很近。當時中蘇關係很好,建國後,還需要蘇聯的幫助,但其劣勢也同樣突出,一是哈爾濱冬季太冷,戰亂時期人和物資因避險需要能形成集聚,但和平時期就很難留住人,保住經濟活動,二是位置過於靠北。

第二就是南京,南京地處長江下遊,通江達海,地勢以低山緩崗為主,素來有虎踞龍盤之稱,身為六朝古都,自古富庶,近代又曾是民國首都,有先天的歷史繼承優勢。

但是,在南京作為首都的歷朝歷代之中,大部分王朝壽命都比較短,所以,一般情況下,南京只能作為備選,而非首選。所以,南京作為都城的提案也被否決了

第三就是西安,同位於陝西的延安與西安地理位置接近,其中延安是抗戰時期的中心,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西安則曾經是十三朝古都,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地理上易守難攻,但是當地由於環境資源與水資源存在很大壓力,並不能支撐首都的功能,而且隨著經濟中心的東移,西安位置太偏西,無論是交通條件還是水資源方面負擔太重,也被排除了。

接下來就是河南的洛陽和開封,和西安一樣,洛陽和開封都是古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沉澱。又處於中原腹地,交通便利,糧食供應充足。但當時的河南地區,太窮了,經濟上太弱,無法形成輻射效應。並且地勢平緩,此地無險可守。這也是作為首都的大忌,所以洛陽和開封也被排除

為啥最終定了北京呢?首先北京屬於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在地理位置上,北京扼守東北與中原地區連接的關鍵,進可攻,退可守,北有群山環繞,東可入關,南可直進中原,俯瞰華北,得天獨厚。

雖然北京東部靠近沿海,但並不靠海,並且這個海是中國唯一的內海渤海,有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扼守渤海通道

其次,北京同樣是古都,他比西安、洛陽、開封更具優勢的是,他是元明清三個連續朝代的古都,對於老百姓從心理上也容易接受

北京便因其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方面的優勢,被最終定為了新中國的首都。今天看來定都北京,這是多麼高瞻遠矚的決定。

對此大家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後選定了北京?
    然而每一個王朝在新生之後都會建立都城對於我們新中國而言也是一樣的,就在1927年的時候,國民政府所選擇的都城在南京。然而等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也就是1949年的時候,在選立都城的時候,為什麼確定國家的首都在北京呢?根據相應的了解,在當時除了北京之外,還有11個城市是備選城市,也就意味著如果當時沒有選定北京,那我們國家的首都很有可能就是剩下的這11個城市中的某一個。
  • 1949年建立新中國,選新首都時有11個候選城市,為何選擇了北京?
    ——愛因斯坦導語:中國的首都在北京,歷史上北京也曾經作為一個國家的首府。有的人就會非常好奇,我們中國還有許多城市,同樣氣候非常的好,環境也很棒,很適合作為首府可為什麼偏偏就選擇了北京?就像西安古都以及南京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古都,選擇哪一個城市來作為中國的首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要經過很多人的討論,深思熟慮才能夠做出最終的決定。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可我們也知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並非每一個朝代都是定都在北京的,比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其首都是鹹陽;北宋的首都是汴梁(汴京);唐朝的首都是長安等等;所以你看,古代的很多王朝,其首都並不都是在北京。定都北京的王朝在歷史上一共也只有7個而已。即便是到了民國時期,將北京定為都城的也只有中華民國北方政府,至於後來的「中華民國」,其首都是南京,而不是北京。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最終選定了北京?
    其實「首都」這一詞彙真正誕生是在1927年,民國政府成立時,選定南京為首都。第一次拋棄了「國都」的稱呼,並且一直沿用至今。如今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我國的首都是北京,是我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可是在建國初期時,有11個城市為候選首都,為何偏偏選擇北京?
  • 新中國選首都時,11座城市候選,為什麼最後選定北京?
    1949年,新中國成立。而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定都。而選擇一個國家的首都,需要從很多方面去考量,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地理、歷史等等多方面。當然,我們都知道,最後選定了現在的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但其實,但是除了北京之外,還有廣州、上海、哈爾濱、西安、延安、成都、洛陽、開封、南京、重慶這十座城市。
  • 1949年選首都,共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終定了北京?
    北京是新中國的首都,也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新中國定都北京這一決策卻有一個曲折的故事。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基本摧毀了國民黨主力部隊,解放全中國也是指日可待,新中國籌建工作也提上日程。建國必須確定國家的首都,這時候毛主席和國家領導早已在甄選首都城市了。
  • 1949年建國時選首都,有11個候選城市,為何最終定在北京?
    唐朝初期著名詩人陳子昂在河北區留下的詩句,沒想到其身處的這片土地在幾千年後成為國家的首都。改朝換代必定首先進行選定都城,首都的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的,這關係到一個國家長遠的發展,需要從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考慮。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時,有11個城市入選,為何最後敲定北京?
    首都是國家政治中心,也是國家主權的象徵城市,所以它的程度很在意。縱觀世界各國首都,可能會有一些有趣的特殊情況,如各種首都、首都,甚至是外首都,這些都是根據國家的具體情況慎重考慮後決定的。中國目前的首都也經過多方考慮最終確定。
  • 新中國選首都時,為什麼選擇北京作為首都呢?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朝代,每個朝代在剛建立時都會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選擇首都,首都需要結合當下的經濟、城市的交通、氣候等各種因素,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當時入選的有11個城市,為什麼最後選擇北京呢?
  • 1949年選首都,一共11座城市備選,為何舊都重慶、南京落選了?
    1927年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將南京稱之為首都,這也是中國第一次擁有「首都」的叫法,並將該詞沿用至今。首都一般是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城市,是國家主權的代表城市。在世界上有的國家不只一個首都,也是有的國家有過遷都。而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各朝各代的都城選擇也各不相同。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基本摧毀了國民黨主力部隊,解放全中國也是指日可待,新中國籌建工作也提上日程。建國必須確定國家的首都,這時候毛主席和國家領導早已在甄選首都城市了。
  • 當年新中國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不過這三個城市要求的國力不一樣,南京是其中所需實力最低的,接下來是蘭州,最後則是伊犁。而民國時期的都城選擇也正是聽取了孫中山先生的意見,最終確定在了南京。1949年,新中國成立,此時新中國的國力自然是要比民國時期高出不少。所以當時可供選擇首都的城市一共有是一個,分別是北京、哈爾濱、上海、廣州、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以及南京。
  • 1949年選擇首都時,有這11個城市入選了,最後為何定都北京?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朝代,每個朝代剛建立時都會面臨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選擇首都是尤為重要的事情,需要結合當下的經濟、城市的交通、氣候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素來選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當時入選的城市有11個,為什麼會選擇了北京呢?
  • 1949年幕後的故事,誰最適合當新中國的首都?
    一棵青木遠方青木1949年,有一個問題擺在領導人的面前,哪座城市最適合當新中國的首都?在當年的定都問題上,上海、南京、北京、哈爾濱、延安、洛陽、西安這些城市都曾成為過候選城市。實際上,只有南京和北京才是真正的競爭者,其他候選城市不過是陪跑而已。但最終,北京以絕對優勢擊敗了南京,成為了新中國的首都。歷史重來10次,首都也一定是北京,不會有任何其他意外。下面給大家說說為什麼。
  • 新中國選首都,6大備選城市都很強勁,為何最終定了北京?
    新朝建立伊始,首要任務就是選都城。新中國建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在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確定北平更名為北京,從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 新中國成立,6個首都備選城市,為什麼最後定都北京?
    新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首都是北京。在新中國建立前夕,首要的任務就是選首都。1949年9月27日確定將北平更名為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在1949年初期,當時並沒有一開始就把北京當成首都,甚至還考慮過另外五個城市。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當時六個備選城市。
  • 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何最終選擇定都北京?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京。經過多方考慮,中央政府最終從11個城市中挑選北京作為中國新中國的首都。 北京與其他的城市相比有著眾多優勢,是中國的最佳選擇。它成為新中國的首是情理之中,更是眾望所歸。
  • 1949年選首都時,我國11個城市入選了,為何最後定都北京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許多城市都建立過國都,比如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漢、王莽新朝、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在西安建都;洛陽是九朝古都,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後梁和後唐在洛陽建都;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古都,東吳、東晉、南朝的宋、
  • 它曾是世界第一大城市,新中國備選首都,如今卻淪落成四線城市
    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年共有11座城市進入首都候選隊伍,分別是哈爾濱、西安、延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廣州、南京、上海以及北平(北京),這11座城市,都擁有各自的優勢,
  • 1949年選擇首都,一共有11座城市入選,為何呼聲最高的南京落選了
    這個百年龍脈或許還在都城,下個百年就已轉向別處。再加上戰爭和統治者喜好的影響,我國歷史上的都城也是千變萬化。 封建社會之前的夏朝和商湯,由於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都城位置歷史學界至今都是眾說紛紜。而我國有記載第一個確切的都城是秦朝的鹹陽,到了漢朝那會,便是長安、洛陽、許昌和南陽。從晉朝開始,南京也出現在了都城名單上。而北京第一次作為首都出現,則是在元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