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立前夕,首要任務就是選都城,當時主要有哈爾濱、西安、南京、北京、開封和洛陽,這些城市各具特色,各有優勢,1949年9月27日,確定北平更名為北京。從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但最終選定北京之後,許多人為此感到好奇,為什麼是北京呢?但最終選定北京之後,許多人為此感到好奇,為什麼是北京呢?今天我們分析一下這六座候選城市的優劣勢。
首要說的是哈爾濱,在華北,哈爾濱具有突出的優勢,其經濟富裕、交通發達、人口素質與城市化率都較高,並且幾乎集中了全國所有的重工業資源,
不僅如此,哈爾濱距離蘇聯很近。當時中蘇關係很好,建國後,還需要蘇聯的幫助,但其劣勢也同樣突出,一是哈爾濱冬季太冷,戰亂時期人和物資因避險需要能形成集聚,但和平時期就很難留住人,保住經濟活動,二是位置過於靠北。
第二就是南京,南京地處長江下遊,通江達海,地勢以低山緩崗為主,素來有虎踞龍盤之稱,身為六朝古都,自古富庶,近代又曾是民國首都,有先天的歷史繼承優勢。
但是,在南京作為首都的歷朝歷代之中,大部分王朝壽命都比較短,所以,一般情況下,南京只能作為備選,而非首選。所以,南京作為都城的提案也被否決了
第三就是西安,同位於陝西的延安與西安地理位置接近,其中延安是抗戰時期的中心,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西安則曾經是十三朝古都,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地理上易守難攻,但是當地由於環境資源與水資源存在很大壓力,並不能支撐首都的功能,而且隨著經濟中心的東移,西安位置太偏西,無論是交通條件還是水資源方面負擔太重,也被排除了。
接下來就是河南的洛陽和開封,和西安一樣,洛陽和開封都是古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沉澱。又處於中原腹地,交通便利,糧食供應充足。但當時的河南地區,太窮了,經濟上太弱,無法形成輻射效應。並且地勢平緩,此地無險可守。這也是作為首都的大忌,所以洛陽和開封也被排除
為啥最終定了北京呢?首先北京屬於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在地理位置上,北京扼守東北與中原地區連接的關鍵,進可攻,退可守,北有群山環繞,東可入關,南可直進中原,俯瞰華北,得天獨厚。
雖然北京東部靠近沿海,但並不靠海,並且這個海是中國唯一的內海渤海,有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扼守渤海通道
其次,北京同樣是古都,他比西安、洛陽、開封更具優勢的是,他是元明清三個連續朝代的古都,對於老百姓從心理上也容易接受
北京便因其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方面的優勢,被最終定為了新中國的首都。今天看來定都北京,這是多麼高瞻遠矚的決定。
對此大家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