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建立伊始,首要任務就是選都城。新中國建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在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確定北平更名為北京,從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關於首都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當時主要有哈爾濱、西安、南京、開封、洛陽、北平等六大備選城市,那為何最終定了北京呢?
其實早在1948年3月,毛澤東和黨中央就在考慮這個問題了,當時選定的目標是哈爾濱。哈爾濱是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1945年8月,趕走日本侵略者之後,它就一直是中共中央東北局所在地,堪稱是東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哈爾濱靠近蘇聯,便於對方支援和幫助,安全性也很高。但是後來隨著國民黨瘋狂向東北增兵,並強佔了交通要道,中共中央果斷放棄了這個決定。那接下來閃現在眼前的就是南京、西安、洛陽、開封、北平了,那為何最終將目光鎖定了北平呢?
首先是南京,地理位置險要,素來有「虎踞龍盤」之稱,但回顧歷史上定都在南京的王朝,都很短命,遠的不說,擺在眼前的國民黨政府就是個例子,中共中央自然是不信歷史宿命論這一套的。但考慮到南京靠近東南沿海,就國際形勢而言,這是一大缺陷,作為都城安全性不高。
其次就是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自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地理上易守難攻,但是由於乾燥缺水,不能支撐起作為首都的功能。而且隨著經濟中心的東移,西安位置太偏西,無論是交通條件還是水資源方面,均負擔太大。
洛陽和開封也是歷史古都,有著悠久的文化積澱,又處於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平原糧食供應充足。但河南地區的經濟實在欠發達,而且這也不是短期內就能改善的問題。再一個兩地均位於黃河沿岸,歷史上經常遭遇水患,這是個大問題。再加之平原一馬平川,戰事一起,無險可守,這也是作為首都的大忌。
那北京就是理想的選擇嗎?首先北京也是古都,歷史文化底蘊這點就不多說了;其次屬於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而且也是連接東北與關內的咽喉要地,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距離蘇聯、蒙古較近,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極低,安全性高;雖然東部靠海,但渤海屬於內海,又有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拱衛,即使發生國際戰事,也不會立即震動都城。
除了以上所說,北平還是明清兩朝的帝都,對於老百姓從心理上也容易接受,綜合以上有利條件考慮,中央決定都城應該定在北京。
在今天看來,開國元勳們是多麼的高瞻遠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