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選首都,6大備選城市都很強勁,為何最終定了北京?

2020-12-11 史風獵獵

新朝建立伊始,首要任務就是選都城。新中國建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在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確定北平更名為北京,從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關於首都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當時主要有哈爾濱、西安、南京、開封、洛陽、北平等六大備選城市,那為何最終定了北京呢?

其實早在1948年3月,毛澤東和黨中央就在考慮這個問題了,當時選定的目標是哈爾濱。哈爾濱是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1945年8月,趕走日本侵略者之後,它就一直是中共中央東北局所在地,堪稱是東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哈爾濱靠近蘇聯,便於對方支援和幫助,安全性也很高。但是後來隨著國民黨瘋狂向東北增兵,並強佔了交通要道,中共中央果斷放棄了這個決定。那接下來閃現在眼前的就是南京、西安、洛陽、開封、北平了,那為何最終將目光鎖定了北平呢?

首先是南京,地理位置險要,素來有「虎踞龍盤」之稱,但回顧歷史上定都在南京的王朝,都很短命,遠的不說,擺在眼前的國民黨政府就是個例子,中共中央自然是不信歷史宿命論這一套的。但考慮到南京靠近東南沿海,就國際形勢而言,這是一大缺陷,作為都城安全性不高。

其次就是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自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地理上易守難攻,但是由於乾燥缺水,不能支撐起作為首都的功能。而且隨著經濟中心的東移,西安位置太偏西,無論是交通條件還是水資源方面,均負擔太大。

洛陽和開封也是歷史古都,有著悠久的文化積澱,又處於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平原糧食供應充足。但河南地區的經濟實在欠發達,而且這也不是短期內就能改善的問題。再一個兩地均位於黃河沿岸,歷史上經常遭遇水患,這是個大問題。再加之平原一馬平川,戰事一起,無險可守,這也是作為首都的大忌。

那北京就是理想的選擇嗎?首先北京也是古都,歷史文化底蘊這點就不多說了;其次屬於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而且也是連接東北與關內的咽喉要地,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距離蘇聯、蒙古較近,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極低,安全性高;雖然東部靠海,但渤海屬於內海,又有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拱衛,即使發生國際戰事,也不會立即震動都城。

除了以上所說,北平還是明清兩朝的帝都,對於老百姓從心理上也容易接受,綜合以上有利條件考慮,中央決定都城應該定在北京。

在今天看來,開國元勳們是多麼的高瞻遠矚!

相關焦點

  • 1949年選首都,一共11座城市備選,為何舊都重慶、南京落選了?
    1927年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將南京稱之為首都,這也是中國第一次擁有「首都」的叫法,並將該詞沿用至今。首都一般是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城市,是國家主權的代表城市。在世界上有的國家不只一個首都,也是有的國家有過遷都。而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各朝各代的都城選擇也各不相同。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可我們也知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並非每一個朝代都是定都在北京的,比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其首都是鹹陽;北宋的首都是汴梁(汴京);唐朝的首都是長安等等;所以你看,古代的很多王朝,其首都並不都是在北京。定都北京的王朝在歷史上一共也只有7個而已。即便是到了民國時期,將北京定為都城的也只有中華民國北方政府,至於後來的「中華民國」,其首都是南京,而不是北京。
  • 1949年建國時選首都,有11個候選城市,為何最終定在北京?
    需要通過對城市未來發展進行規劃之後,選定更適宜長期發展的城市作為首都,這樣一來選取哪個城市作為首都需要滿足的條件是非常嚴格的。首都通常作為國家行政中心,屬於政府所在地,在行政方面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國家機器能夠有效運轉。
  • 新中國成立,6個首都備選城市,為什麼最後定都北京?
    新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首都是北京。在新中國建立前夕,首要的任務就是選首都。1949年9月27日確定將北平更名為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在1949年初期,當時並沒有一開始就把北京當成首都,甚至還考慮過另外五個城市。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當時六個備選城市。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基本摧毀了國民黨主力部隊,解放全中國也是指日可待,新中國籌建工作也提上日程。建國必須確定國家的首都,這時候毛主席和國家領導早已在甄選首都城市了。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最終選定了北京?
    其實「首都」這一詞彙真正誕生是在1927年,民國政府成立時,選定南京為首都。第一次拋棄了「國都」的稱呼,並且一直沿用至今。如今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我國的首都是北京,是我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可是在建國初期時,有11個城市為候選首都,為何偏偏選擇北京?
  • 當年新中國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這十一個城市能夠進入首都的候選名單,說明它們不論是在政治還是文化因素上面都有著非常高的內涵。那麼既然有著這麼多城市可供選擇,為什麼最終新中國確立了北京市作為首都呢?首先我們先可以來看看哈爾濱和上海這兩個城市,哈爾濱重工業非常發達,這座城市的工業基礎要遠超其他區域。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後選定了北京?
    然而等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也就是1949年的時候,在選立都城的時候,為什麼確定國家的首都在北京呢?根據相應的了解,在當時除了北京之外,還有11個城市是備選城市,也就意味著如果當時沒有選定北京,那我們國家的首都很有可能就是剩下的這11個城市中的某一個。其實首都的位置選定在哪個地方是特別重要的事情,這不僅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尊嚴,也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發展。
  • 1949年選首都,共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終定了北京?
    北京是新中國的首都,也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新中國定都北京這一決策卻有一個曲折的故事。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基本摧毀了國民黨主力部隊,解放全中國也是指日可待,新中國籌建工作也提上日程。建國必須確定國家的首都,這時候毛主席和國家領導早已在甄選首都城市了。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六個候選城市中,北京有怎樣的優勢被選定
    新中國建立前夕,首要任務就是選都城,當時主要有哈爾濱、西安、南京、北京、開封和洛陽,這些城市各具特色,各有優勢,1949年9月27日,確定北平更名為北京。從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但最終選定北京之後,許多人為此感到好奇,為什麼是北京呢?
  • 1949年選擇首都,一共有11座城市入選,為何呼聲最高的南京落選了
    這麼做有個好處,便是無需勞民傷財再去建一所新的都城,只需就地取材即可。 那麼問題來了,眾所周知,我國如今的首都是在北京,對比長安和南京這種多朝古都,北京這種元明清的三朝古都無疑要「年輕」不少。更何況,當時民國政府的首都是定在重慶、武漢和南京。如果參照前人的首都,按理說怎麼著也輪不到北京,為何當時其就當選了呢?
  • 新中國選首都時,為什麼選擇北京作為首都呢?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朝代,每個朝代在剛建立時都會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選擇首都,首都需要結合當下的經濟、城市的交通、氣候等各種因素,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當時入選的有11個城市,為什麼最後選擇北京呢?
  • 它曾是世界第一大城市,新中國備選首都,如今卻淪落成四線城市
    首都(National Capital City),又被稱為國都、都城,是一個國家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的所在地,象徵著國家主權,毫無疑問,首都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存在,故而選擇一個城市定都,得經過慎重的考慮。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時,有11個城市入選,為何最後敲定北京?
    首都是國家政治中心,也是國家主權的象徵城市,所以它的程度很在意。縱觀世界各國首都,可能會有一些有趣的特殊情況,如各種首都、首都,甚至是外首都,這些都是根據國家的具體情況慎重考慮後決定的。中國目前的首都也經過多方考慮最終確定。
  • 新中國選首都時,11座城市候選,為什麼最後選定北京?
    而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定都。而選擇一個國家的首都,需要從很多方面去考量,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地理、歷史等等多方面。當然,我們都知道,最後選定了現在的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但其實,但是除了北京之外,還有廣州、上海、哈爾濱、西安、延安、成都、洛陽、開封、南京、重慶這十座城市。而他們則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刷下來,北京成為了最佳的選擇。
  • 1949年選擇首都時,有這11個城市入選了,最後為何定都北京?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朝代,每個朝代剛建立時都會面臨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選擇首都是尤為重要的事情,需要結合當下的經濟、城市的交通、氣候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素來選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當時入選的城市有11個,為什麼會選擇了北京呢?
  • 1949年建立新中國,選新首都時有11個候選城市,為何選擇了北京?
    ——愛因斯坦導語:中國的首都在北京,歷史上北京也曾經作為一個國家的首府。有的人就會非常好奇,我們中國還有許多城市,同樣氣候非常的好,環境也很棒,很適合作為首府可為什麼偏偏就選擇了北京?就像西安古都以及南京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古都,選擇哪一個城市來作為中國的首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要經過很多人的討論,深思熟慮才能夠做出最終的決定。
  • 古代王朝建都於北京有哪些風水依據?新中國為何也選北京為首都?
    忽必烈非常認可這個說法,他也認為北京「地扼襟喉趨朔漠,天留鎖鑰枕雄關。」從而定都於北京。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時,本來也想建都於北京,但又忌諱元朝的亡國之氣,而將都城定在了應天府(今南京市)。新中國建立前,當時在選擇首都的時候除了北京外,像南京、西安、洛陽等歷史上的古都也是作為新中國首都的熱門城市,但最終還是選定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這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第一,北京自金朝到清朝800年來一直是王朝的建都之地,這裡有著寶貴的文化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也是近代新文化思潮的發源地。
  • 1949年選首都時,我國11個城市入選了,為何最後定都北京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許多城市都建立過國都,比如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漢、王莽新朝、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在西安建都;洛陽是九朝古都,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後梁和後唐在洛陽建都;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古都,東吳、東晉、南朝的宋、
  • 胡志明市是越南最繁華城市,為何越南卻將首都定在靠近中國的河內
    胡志明市比河內更繁華,為何越南政府卻執意要把首都定在河內?在歷史上與中國有些摩擦,但是這些都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漸漸淡化了,現在的越南和中國的關係非常不錯。我們國家每年也會有很多人到越南旅行,大大推動了越南的旅遊業。而中國人去的最多的兩個城就是,越南首都河內和越南最大城市胡志明市。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越南的首都不定在最繁華的胡志明市,而是定在偏北方的河內呢?其中又有什麼歷史意義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河內和胡志明兩個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