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言志,歌永言。從前期舉行的河南詩詞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河南賽區地方推薦選拔的報名、初賽以及即將舉行的決賽,從盛夏到初秋,從6月至今,詩詞,讓南陽在詩韻中走向全國。
一「詩」激起千重浪。被譽為「綜藝清流」的《中國詩詞大會》已經走過五季,但它所喚起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共鳴依然熱烈真摯,尤其是《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河南賽區地方推薦選拔工作在南陽進行,讓這個有著超高口碑的節目與南陽人有了如此近距離長時間的接觸,不由引來社會各界好評如雲、熱議如潮。
詩韻流光,彰顯南陽文化魅力
從《詩經》首篇《關雎》流行南陽到屈原於丹陽寫下名篇《國殤》,從張衡的《南都賦》到李白的《南都行》,千百年來,詩歌已經深深地紮根於南陽的山山水水。《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選擇在南陽開展河南賽區地方推薦選拔工作,無疑是對南陽厚重歷史文化的認同和肯定,詩韻流光裡,南陽歷史文化魅力盡現。
著名作家、市文聯原主席廖華歌說,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南陽優越的地理位置與深厚的人文內涵並重,既孕育出了歷代諸多詩人,也吸引了很多才子名士前來爭相吟詠。那些璀璨的名家詩篇傳遞出超越時空的詩書之魂,讓南陽這塊文化熱土一直弦歌不輟,詩詞文脈始終薪火相傳,「也許正因為此,才有了《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與南陽的結緣,這是一個契機,讓人們在關注詩詞大會、領略傳統文化魅力同時,也感受到南陽歷史文化的厚重魅力。」
「自西周初期到清朝末年,從歷史名人到地方作家,前人遺留下來的與南陽相關的詩賦有兩千餘首(篇)。」南陽民俗專家白萬獻說。白萬獻與李仁瑞、張曉剛一起編著過《歷代詩人詠南陽》,在他看來,南陽詩詞文化土壤豐厚,詩文流韻,燦然生輝,「城市建設離不開人文之美,離不開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之美,《中國詩詞大會》相關活動,既能讓源遠流長的南陽詩詞文化得以展示,也會讓傳統詩詞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喚醒詩心,詩意更濃遠方更遠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個個才華橫溢的南陽詩人,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一首首經典詩詞,讓詩歌深深地融入南陽人的血脈,古往今來,吟詩誦詞已是南陽的一種文化現象。《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的選手選拔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南陽人的詩心,讀詩誦詩,賞詩寫詩,既會讓詩意更濃讓遠方更遠,也會為南陽文化增添深度、厚度和亮度。
南陽文化學者張兼維說,《中國詩詞大會》回望傳統詩詞,對傳承中華文化和當今文化建設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結緣南陽是對南陽傳統文學的肯定,它一下子喚醒了我們對傳統經典的回憶,同時它也會對南陽當代詩詞和文學創作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讓當代南陽作家群通過詩詞及文學創作更好地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在增強市民文化自信中為城市發展注入精氣神。」
在宛城區政府黨組成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姚河予看來,《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河南賽區地方推薦選拔放在南陽舉辦,是對南陽人文化學養的一次檢驗,
「一句詩詞、一個典故,都折射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程度,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藉此機會,擴大詩詞儲備,從詩詞文化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提升自己。」
「南陽有眾多的傳統文化愛好者,且不僅僅只停留在欣賞與背誦層面上,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創作早已在這片沃土上蓬勃生長。」南陽詩詞學會副會長、南陽女子詩社社長丁夢說,南陽擁有一個非常活躍的詩詞楹聯文化創作隊伍,《中國詩詞大會》相關工作在南陽開展,藉助主流媒體的傳播弘揚,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及傳承「融」為一體,必將在南陽乃至河南和全國掀起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的新高潮,也必將充分激發大家的創作熱情,讓傳統文化的傳承生生不息。
親近詩詞,奠定人生美好底色
優美的詩詞是流淌在國人血液裡的文化基因,無論「醉裡挑燈看劍」的灑脫,還是「一覽眾山小」的豪邁,無論李白的浪漫情懷還是杜甫的現實主義,詩詞總能喚起我們一種深層次的體驗和感受,這種藝術魅力直抵人心,在潤物無聲中提升文化涵養、也讓人生多了美好與希望。
南陽師院文史學院副教授、南開大學文學博士張培陽說,詩詞大會讓傳統經典詩詞回歸大眾,「大家學習傳統詩詞有多重好處,一是有助於寫作,適當地引用詩詞能使文章富有文採和哲理。二是有助於擴大知識面,記誦傳統詩詞能多識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之名,同時也是認識自然、親近自然的一種便捷方式。三是有助於認識和理解古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是與他們『邂逅相知』的一種絕佳途徑,反過來,長期地與古人為伍,耳濡目染,也有助於提升讀詩人自己的精神境界。」
成立「爾雅讀書社」,讓廣大師生全員參與經典詠誦,讓誦讀成為一種習慣、形成一種氣質,這是市第十九中學教育集團在打造文明校園、弘揚傳統文化上取得的顯著成效。市第十九中學教育集團校長劉俊峰說,傳統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透射著人文光芒和至理常道,其精神力量不可估價。親近詩詞,誦讀經典,走進古代文人墨客、今人詩賦文豪的生活,聆聽其心聲,感知其情懷,能夠提升人生的境界,「站在經典的基石上,讓師生收穫了知識、積澱了文化智慧、提升了人格魅力,尤其讓學生在學習和成長中奠定了人生美好底色。」
全媒體記者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