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雲·看蘭州文化之——魅力非遺

2021-02-07 蘭州新聞綜合頻道

    蘭州刻葫蘆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間技藝,主要用刀或者針在葫蘆表面進行陰刻,來體現中國傳統繪畫山水、花鳥、人物和書法,然後塗上松墨,令其線條明晰。隨著技藝高超的歷代民間藝術家的不斷發展創新,蘭州刻葫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欣賞收藏的藝術品。刻葫蘆和蘭州牛肉麵、羊皮筏子並稱蘭州三寶。坊間有:「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的說法。蘭州刻葫蘆,融詩書畫於一體,主要是以刀和針為工具,運用雕刻技法加以表現,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其刻繪之線條多源自中國傳統白描繪畫,圖案豐富,許多好的作品要在國家級博物館才能見到。蘭州刻葫蘆,凝集了歷代蘭州葫蘆藝人的文化修養、藝術遐想、精湛技藝和高潔的情懷,是中國民間工藝中的珍品。

最初,許多人從事刻葫蘆只是一種業餘愛好,後來開始將作品送給親朋好友,再後來刻葫蘆擺上了街頭,進入了市場。今天,在蘭州,刻葫蘆藝人多在城隍廟設攤雕刻。小小的刻葫蘆,作為集蘭州傳統文化、民間工藝和地域特色於一身的工藝品,漸漸走出了蘭州、走出了甘肅。隨著小葫蘆的聲名遠播,如今,刻葫蘆不再只是人們把玩、收藏的物件,小葫蘆蘊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風景,開創出一片大市場。

現在,儘管在山西地區、河北地區、河南地區也出現了刻花葫蘆工藝品,但蘭州刻葫蘆由於刻工精細絕妙,注重傳神寫意,藝術感染力強,具有濃鬱的民族地方特色,仍然是饋贈親友、工藝收藏之首選,深受國內外鑑賞者所喜愛。如今,刻葫蘆名家輩出、高手如林,雕刻技藝和工藝水平達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不少精絕奇妙的驚世之作被國家乃至海外有關部門收藏。五光十色、技藝精美的刻葫蘆,遠銷英、德、日、美等國,成為蘭州市出口的傳統工藝品之一,每年出口量在萬枚以上。


說起剪紙,人們往往會想起慶陽剪紙,其實蘭州也有剪紙大師,蘭州的非遺傳承人葉長友在二十多年前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在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二平臺,有一個「葉長友剪紙藝術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蘭州的民間工藝美術家葉長友的剪紙創作生涯長達半個世紀,致力為這傳統手工藝煥發新的生命力。



葉長友並非土生土長的蘭州人,今年七十餘歲的他出生於江蘇揚州的一個藝術世家,父親是揚州著名剪紙藝人葉坤崗。在父親的言傳身教和自己的不斷研習之下,葉長友很快掌握了鉸、刻兩種基本的剪紙技巧,為以後的剪紙藝術生涯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長期的剪紙藝術創作中,對於這項民間藝術,他漸漸有了自己的見解——如果不創新,這項傳統藝術遲早會被淘汰。

因此,葉長友致力在題材造型上求突破,而蘭州水車、敦煌壁畫、甘肅彩陶、馬踏飛燕等甘肅獨特的文化景觀為其創作提供了素材,這些代表甘肅文化的文化遺產經過葉長友的二次創作,為剪紙藝術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裡,葉長友從剪第一件窗花紙作品開始,到敦煌舞伎、彩陶等承載甘肅文化的稀世珍寶,通過他的手,從博物館、原始洞窟走向民間。從追尋「美、精、色」的剪紙世界裡,葉長友點染剪刻之間已活出了不同於別人的精彩。而我們也看到了他傾注在藝術上的心血,厚厚幾十本剪紙作品的圖樣以及成型的小件作品,涉獵了人物、動物、風景、花鳥等數十個內容以及有數百種顏色的色彩圖。

值得一提的是,葉長友不僅在題材和造型上力求對傳統的剪紙藝術進行突破,還在剪紙的技藝上進行了創新,獨創了「葉長友點染套色剪紙品種」。







走進位於白塔山下、黃河之濱的金城關「嶽雲生泥塑館」,千姿百態的泥塑便呈現在你的眼帘。這一尊尊性格鮮明的、栩栩如生的泥塑,或站或蹲的以各種姿態向觀者講述著人物固有的時代下所特有的故事,只要你有想像力,或者說你有過類似的生活經歷,那麼,你所看到的泥塑就是一個會講故事的、活靈活現的人物。

    這些栩栩如生的泥塑便出自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嶽雲生之手。

嶽雲生的泥塑作品題材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醜臉」系列,另一類是「山民」系列。「山民」系列表現他在農村的經歷和見聞,再現農村的一些生活場景和勞動場景。農村生活場景千千萬萬,嶽雲生就提煉出有情趣、有內涵,群眾喜聞樂見的場景,用泥塑表現出來。嶽雲生的泥塑作品非常質樸,鄉土氣息濃厚,泥塑人物造型顯示出西部的蒼涼、粗獷,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蘭州地方泥塑藝術的斷層,對西北民俗文化中的民俗心理、民俗審美形式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同時,嶽雲生的泥塑作品能夠反映出當時特徵,體現出極高的人文關懷精神。




第一次聽到蘭州鼓子,除了心底的震撼,就是悲愴與豪邁。演唱者聲腔悽愴,如訴如慕,濃鬱的蘭州方言唱出了西北的蒼涼。

都說黃河裡面舀一瓢,一半泥沙一半水。蘭州鼓子被黃河浸潤久了,也有了黃河的性子——在蘭州鼓子曲調中,不僅可以欣賞到中原音樂如水的細膩溫和,也可以感受到西域音樂風沙般的粗獷豪放。


蘭州鼓子是流行於蘭州地區的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曲藝形式。鼓子唱腔清雅婉轉,音域幽廣,以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濃鬱的鄉土氣息流傳在蘭州的各個縣區,活躍在城鄉的家庭院落、茶館酒肆,深深地植根於這片古老的黃土地上。

1983年,哈佛大學美籍華人趙如蘭教授來到金城,錄製了蘭州鼓子,回到美國後翻譯成英文放映,引起了國外專家的關注,譽其為「古樸典雅的東方音樂」,甚至被一些美國音樂家視為「中國的瑰寶」。2006年5月,蘭州鼓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開始,蘭州市非遺中心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實施散點保護的方式,確認和命名了蘭州鼓子什川傳習所、水阜傳習所、七裡河傳習所、安寧傳習所、榆中南山傳習所和金城關傳習所,每個傳習所聚集了十幾到二十多不等的鼓子好家,構建起了布局相對合理的蘭州鼓子傳承網點。


蘭州鼓子在民間

口耳傳承了近千年,

不僅構成了深厚的

民族文化底蘊,

也承載著民間文化

淵源的基因。



























































































蘭州太平鼓是一種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漢族鼓舞,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主要流傳於甘肅省蘭州、皋蘭、永登、酒泉、張掖、靖遠等地。太平鼓作為蘭州地區城鄉人民喜愛的漢族民間表演形式之一,含有慶賀新年太平之意。太平鼓是蘭州的名片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平鼓敲法和別的鼓不一樣,要一邊舞蹈一邊打,甚至會把鼓舞過頭頂,進行360度旋轉。

蘭州太平鼓外形十分獨特,長80一85釐米、徑37釐米,重達5公斤左右。鼓面用牛皮蒙制,鼓錘用牛皮筋擰成長鞭狀。鼓身顏色多為黑紅油漆相間,上繪有獅子滾繡球、牡丹、龍鳳、虎等彩繪圖案;鼓面中心繪太極八卦圖,以增加鼓的神奇威力,寓以驚天動地、雲雷怒吼之意;鼓帶細長,鼓手斜挎肩上,便於擊打,同時又可將鼓拋向任何一個方向。鼓的造型雖然又大又重,但鼓手舞動起來顯得很自如,很有力度。蘭州太平鼓的伴奏器樂主要是錢和鑼,演出時按規定的節拍擊打鼓、被和鑼,使其產生和諧的音響,形成排山倒海的轟鳴效果,表達人們的情感。



相關焦點

  • 遊莫尼山非遺小鎮 尋非遺文化魅力
    非遺文化連接歷史與未來,有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自信,擦亮文化瑰寶,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蒙古族皮雕皮畫、翁牛特蒙古族服飾、託克託麵塑……一件件非遺產品,既是歷史生活的一個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載體。
  • 兩岸非遺聚首 「雲」上傾情對話
    12月6日(今天),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聯合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臺港澳辦、福建省臺聯主辦,東南廣播公司、福建經濟廣播電臺承辦的2020「親親閩臺緣」兩岸非遺文化「雲」交流活動在廈門集美拉開帷幕。
  • 感受貝雕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感受貝雕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2020-12-15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線上遊展館、看非遺、聽講座,疫情常態化下,靜安文化服務不缺位
    歷史文化名街陝西北路,又有了新標識——2016年至今,每月一期的「網文講臺」集聚網絡大咖作家,為讀者展現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南京西路,高端時尚大牌扎堆,也是老字號集聚地,「文『遺』靜安·非『嘗』之旅——主播帶你玩轉靜安非遺」活動,將南京西路沿線的10個非遺項目串聯起來,主播帶著網友在「亨生西服」門店試穿西服,雷允上試吃特色膏方,試穿大美華布鞋
  • 清鎮:傳承非遺文化 遇見魅力花燈
    12月22日,清鎮市濱湖街道邀請了清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民間花燈傳承人王汝明老先生給街道幹部職工上了一堂精彩的花燈民俗文化課,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製作花燈。已有85歲高齡的王汝明從16歲開始接觸花燈,一做就是幾十年。如今,已經收了十多名徒弟。
  • 戲曲雜技精彩不間斷 抖音直播間裡看「非遺」
    越來越多的非遺技藝傳承人,選擇入駐抖音,成為優質內容創作者,通過直播和短視頻的形式,分享非遺文化背後的故事,弘揚非遺文化內涵,與網友們不斷碰撞出多元化的表達方式。在陝西,來自西安美術學院、省國畫院、中國書協、中國美協的文化藝術大咖們做客抖音直播間,與網友在線分享傳統書法、山水國畫、傳統藝術花鳥畫、瓷器丹青、現代油畫等藝術的魅力。書畫藝術家為國風代言,喜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網友可足不出戶與全國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實時交流藝術體驗和感悟。
  • 【視頻】蘭州原創音樂電視《全家福》向全市人民拜年!
    MV的大部分鏡頭在有蘭州符號的「中山鐵橋」「蘭州老街」「黃河母親」等文化景點拍攝,也為歌曲融入了濃濃的蘭州味兒。  這首喜慶的MV已登錄網易雲音樂、騰訊音樂、騰訊視頻、抖音、快手等國內各大音樂平臺,春節期間將在蘭州電視臺、甘肅移動電視網、移動電視頻道、Iptv29頻道、視聽甘肅APP等媒體輪番播出。
  • 非遺小視頻丨「荷花舞」是農耕文化源頭的歷史遺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荷花舞」原名「雲朵子」「地遊子」,又稱「地飄兒」「雲影子」「地雲子」等,隨著歷史的變遷也叫「跑花燈」「蓮花燈」「荷花舞」,主要流傳於慶陽市西峰區「荷花舞」源於周族的賽社祭祀活動,在巫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一種「乞雨」的巫神活動。西峰區內廟宇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廟會或春節時,社火隊都排演「雲朵子」,是民間社火中長期保留的娛樂節目,是中國農耕文化源頭的歷史遺存。
  • 看豫劇、賞民俗 河南民眾盡享「雲」上文化盛宴
    1月16日,百姓文化雲2.0版本正式上線,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譚福森在上線儀式上致辭。 闞力 攝中新網鄭州1月16日電(闞力)非遺記錄片、傳統文化講座、戲曲表演……在16日上線的河南2.0版本「百姓文化雲」平臺上,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讓酷愛豫劇的老楊興奮不已。
  • 廣州文化之「魂」煥發新魅力
    保護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嶺南文化中心的廣州主動作為,在共建人文灣區中發揮核心引領作用。  8月8日晚,「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項目正式啟動,最傳統的經典魅力與最現代的時尚動感在城市地標廣州塔相遇,折射的是廣州得到重視、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決心和擔當。  11月的第一個周末,「廣州·潮州非遺精品展」在廣州塔一樓精彩亮相。
  • 旅遊達人和田感受艾德萊斯綢非遺文化魅力
    旅遊達人和田感受艾德萊斯綢非遺文化魅力 2020-09-24 20:4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濮陽非遺文化知多少?非遺「探秘」,安排!
    6月24日上午,由濮陽市委網信辦、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聯合舉辦的「原來你這麼有文化——探秘濮陽非遺」網友採風活動在市圖書館新館4樓正式啟動。來自我市的部分熱心網友參與了啟動儀式。儀式結束後,網友們集體前往華龍區、清豐縣、南樂縣等地展開了探秘濮陽非遺的精彩之旅。
  • 學剪紙、做巧果 在膠東文化大院感受非遺魅力
    在這裡,兩岸記者和煙臺大學首屆海峽兩岸交流生「齊魯文化」夏令營的師生們一起學剪紙,做巧果,感受這些千百年來傳承至今手工藝的無限魅力。  魯網8月19日訊(記者 範金鑫 王文馨)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非只是簡單的民俗、技藝,而是千百年來日常生活的結晶。
  • 2020年全省文化和旅遊局長會議在蘭州召開
    會議現場每日甘肅網1月20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楊)今天上午,2020年全省文化和旅遊局長會議在蘭州召開。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旅廳廳長陳衛中出席會議並講話。全域旅遊「內容雲」,數字節會、演藝、非遺、圖書館、博物館及數字莫高窟建設加快推進。第11屆中國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和第6屆四川國際旅遊交易博覽會,我省文創產品獲獎總數分別排名全國第3位和第5位。2019年,省文旅廳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推進綠色發展崛起的戰略布局,著力將文旅產業打造成十大生態產業首位產業。全省共接待遊客3.74億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68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2.5%和30%。
  • 【品非遺】賞非遺 品文化 購特產 秀湖水街(國際)非遺手藝特色小鎮...
    據悉,此次發布的璧山文化旅遊吉祥物「兔小儒、兔小雅」的創作靈感,一方面緣於兔子是璧山市民喜聞樂見的動物形象,同時也是璧山市民喜愛的美食——「璧山兔」。另一方面設計還充分結合當前璧山正著力唱響「儒雅璧山·田園都市」旅遊品牌,打造「國際化田園都市旅居目的地」這一元素。今後,「兔小儒、兔小雅」將作為璧山文旅宣傳的重要一員,宣傳和展示璧山生態之美、人文之美,讓世界共賞璧山魅力。
  • (都市圈)非遺「全家福」亮相!順德首個非遺文化主題專場活動來襲
    作為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活動之一,此次活動通過非遺活態展示、非遺文藝節目等方式展示順德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讓市民共享非遺保護成果,推動順德區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市民遊人在這裡可「一站式」感受順德非遺文化魅力,也可在動手體驗非遺製作,還可以試吃非遺美食,內容豐富,精彩紛呈!  記者了解到,為了提高順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水平,今年,順德區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紀錄片的拍攝工作,全年共拍攝包括香雲紗染整技藝、廣繡、洪拳、順德紅米酒釀造技藝、粵劇、八音鑼鼓、永春拳、龍舟雕刻技藝8個非遺傳承人搶救性紀錄片,並在活動上進行展播。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12月4日,絲弦鑼鼓之聲在紫茶小學報告廳響起,同學們興趣盎然,沉醉其中。當天,「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紫茶小學,粵劇大師們給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的戲曲盛宴。「別看古代的燈長得像個燈籠,做起來還挺複雜的呢。」在蓬江區棠下鎮沙富小學,五年級學生周博文上了一節特殊的手工課。
  • 學霍元甲的「迷蹤拳」看微電影《海派百工》非遺傳承集結年輕力量
    ,同時也是第一次以線上為主場,通過雲展、雲演、雲講、雲售、雲遊等多種方式,200多位非遺傳承人相聚在抖音,年輕不僅可以跟著王佩瑜學習京劇文化,還能感受一下霍元甲的迷蹤拳的厲害…… 彈幕,是京劇「叫好」的延伸 今天,上海京劇院做了一場「『大聖』說京劇、話非遺」的直播也同時在抖音、嗶哩嗶哩和一直播展開
  • 視頻|變身「南翔饅頭小當家」 感受傳統非遺魅力
    戴上迷你廚師帽,穿上小圍裙,在南翔饅頭店的第六代非遺傳承人遊玉敏的帶領下,孩子們親身體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翔小籠包捏技藝,感受傳統文化和傳統美食的魅力。據介紹,南翔小籠饅頭每隻都至少要有16個褶子,且小籠的外形都要像「寶塔」一樣才合格。但是對小朋友來說,只要捏出6個褶子,並且不漏餡就算成功。
  • 非遺「全家福」亮相 順德舉辦非遺文化主題活動
    作為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活動之一,此次活動通過非遺活態展示、非遺文藝節目等方式展示順德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讓市民共享非遺保護成果,推動順德區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此次活動由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指導,中共順德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順德區博物館、順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作為傳統嶺南水鄉,順德文化底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