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刻葫蘆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間技藝,主要用刀或者針在葫蘆表面進行陰刻,來體現中國傳統繪畫山水、花鳥、人物和書法,然後塗上松墨,令其線條明晰。隨著技藝高超的歷代民間藝術家的不斷發展創新,蘭州刻葫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欣賞收藏的藝術品。刻葫蘆和蘭州牛肉麵、羊皮筏子並稱蘭州三寶。坊間有:「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的說法。蘭州刻葫蘆,融詩書畫於一體,主要是以刀和針為工具,運用雕刻技法加以表現,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其刻繪之線條多源自中國傳統白描繪畫,圖案豐富,許多好的作品要在國家級博物館才能見到。蘭州刻葫蘆,凝集了歷代蘭州葫蘆藝人的文化修養、藝術遐想、精湛技藝和高潔的情懷,是中國民間工藝中的珍品。
最初,許多人從事刻葫蘆只是一種業餘愛好,後來開始將作品送給親朋好友,再後來刻葫蘆擺上了街頭,進入了市場。今天,在蘭州,刻葫蘆藝人多在城隍廟設攤雕刻。小小的刻葫蘆,作為集蘭州傳統文化、民間工藝和地域特色於一身的工藝品,漸漸走出了蘭州、走出了甘肅。隨著小葫蘆的聲名遠播,如今,刻葫蘆不再只是人們把玩、收藏的物件,小葫蘆蘊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風景,開創出一片大市場。
現在,儘管在山西地區、河北地區、河南地區也出現了刻花葫蘆工藝品,但蘭州刻葫蘆由於刻工精細絕妙,注重傳神寫意,藝術感染力強,具有濃鬱的民族地方特色,仍然是饋贈親友、工藝收藏之首選,深受國內外鑑賞者所喜愛。如今,刻葫蘆名家輩出、高手如林,雕刻技藝和工藝水平達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不少精絕奇妙的驚世之作被國家乃至海外有關部門收藏。五光十色、技藝精美的刻葫蘆,遠銷英、德、日、美等國,成為蘭州市出口的傳統工藝品之一,每年出口量在萬枚以上。
說起剪紙,人們往往會想起慶陽剪紙,其實蘭州也有剪紙大師,蘭州的非遺傳承人葉長友在二十多年前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在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二平臺,有一個「葉長友剪紙藝術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蘭州的民間工藝美術家葉長友的剪紙創作生涯長達半個世紀,致力為這傳統手工藝煥發新的生命力。
葉長友並非土生土長的蘭州人,今年七十餘歲的他出生於江蘇揚州的一個藝術世家,父親是揚州著名剪紙藝人葉坤崗。在父親的言傳身教和自己的不斷研習之下,葉長友很快掌握了鉸、刻兩種基本的剪紙技巧,為以後的剪紙藝術生涯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長期的剪紙藝術創作中,對於這項民間藝術,他漸漸有了自己的見解——如果不創新,這項傳統藝術遲早會被淘汰。
因此,葉長友致力在題材造型上求突破,而蘭州水車、敦煌壁畫、甘肅彩陶、馬踏飛燕等甘肅獨特的文化景觀為其創作提供了素材,這些代表甘肅文化的文化遺產經過葉長友的二次創作,為剪紙藝術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裡,葉長友從剪第一件窗花紙作品開始,到敦煌舞伎、彩陶等承載甘肅文化的稀世珍寶,通過他的手,從博物館、原始洞窟走向民間。從追尋「美、精、色」的剪紙世界裡,葉長友點染剪刻之間已活出了不同於別人的精彩。而我們也看到了他傾注在藝術上的心血,厚厚幾十本剪紙作品的圖樣以及成型的小件作品,涉獵了人物、動物、風景、花鳥等數十個內容以及有數百種顏色的色彩圖。
值得一提的是,葉長友不僅在題材和造型上力求對傳統的剪紙藝術進行突破,還在剪紙的技藝上進行了創新,獨創了「葉長友點染套色剪紙品種」。
走進位於白塔山下、黃河之濱的金城關「嶽雲生泥塑館」,千姿百態的泥塑便呈現在你的眼帘。這一尊尊性格鮮明的、栩栩如生的泥塑,或站或蹲的以各種姿態向觀者講述著人物固有的時代下所特有的故事,只要你有想像力,或者說你有過類似的生活經歷,那麼,你所看到的泥塑就是一個會講故事的、活靈活現的人物。
這些栩栩如生的泥塑便出自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嶽雲生之手。
嶽雲生的泥塑作品題材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醜臉」系列,另一類是「山民」系列。「山民」系列表現他在農村的經歷和見聞,再現農村的一些生活場景和勞動場景。農村生活場景千千萬萬,嶽雲生就提煉出有情趣、有內涵,群眾喜聞樂見的場景,用泥塑表現出來。嶽雲生的泥塑作品非常質樸,鄉土氣息濃厚,泥塑人物造型顯示出西部的蒼涼、粗獷,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蘭州地方泥塑藝術的斷層,對西北民俗文化中的民俗心理、民俗審美形式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同時,嶽雲生的泥塑作品能夠反映出當時特徵,體現出極高的人文關懷精神。
第一次聽到蘭州鼓子,除了心底的震撼,就是悲愴與豪邁。演唱者聲腔悽愴,如訴如慕,濃鬱的蘭州方言唱出了西北的蒼涼。
都說黃河裡面舀一瓢,一半泥沙一半水。蘭州鼓子被黃河浸潤久了,也有了黃河的性子——在蘭州鼓子曲調中,不僅可以欣賞到中原音樂如水的細膩溫和,也可以感受到西域音樂風沙般的粗獷豪放。
蘭州鼓子是流行於蘭州地區的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曲藝形式。鼓子唱腔清雅婉轉,音域幽廣,以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濃鬱的鄉土氣息流傳在蘭州的各個縣區,活躍在城鄉的家庭院落、茶館酒肆,深深地植根於這片古老的黃土地上。
1983年,哈佛大學美籍華人趙如蘭教授來到金城,錄製了蘭州鼓子,回到美國後翻譯成英文放映,引起了國外專家的關注,譽其為「古樸典雅的東方音樂」,甚至被一些美國音樂家視為「中國的瑰寶」。2006年5月,蘭州鼓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開始,蘭州市非遺中心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實施散點保護的方式,確認和命名了蘭州鼓子什川傳習所、水阜傳習所、七裡河傳習所、安寧傳習所、榆中南山傳習所和金城關傳習所,每個傳習所聚集了十幾到二十多不等的鼓子好家,構建起了布局相對合理的蘭州鼓子傳承網點。
蘭州鼓子在民間
口耳傳承了近千年,
不僅構成了深厚的
民族文化底蘊,
也承載著民間文化
淵源的基因。
蘭州太平鼓是一種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漢族鼓舞,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主要流傳於甘肅省蘭州、皋蘭、永登、酒泉、張掖、靖遠等地。太平鼓作為蘭州地區城鄉人民喜愛的漢族民間表演形式之一,含有慶賀新年太平之意。太平鼓是蘭州的名片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平鼓敲法和別的鼓不一樣,要一邊舞蹈一邊打,甚至會把鼓舞過頭頂,進行360度旋轉。
蘭州太平鼓外形十分獨特,長80一85釐米、徑37釐米,重達5公斤左右。鼓面用牛皮蒙制,鼓錘用牛皮筋擰成長鞭狀。鼓身顏色多為黑紅油漆相間,上繪有獅子滾繡球、牡丹、龍鳳、虎等彩繪圖案;鼓面中心繪太極八卦圖,以增加鼓的神奇威力,寓以驚天動地、雲雷怒吼之意;鼓帶細長,鼓手斜挎肩上,便於擊打,同時又可將鼓拋向任何一個方向。鼓的造型雖然又大又重,但鼓手舞動起來顯得很自如,很有力度。蘭州太平鼓的伴奏器樂主要是錢和鑼,演出時按規定的節拍擊打鼓、被和鑼,使其產生和諧的音響,形成排山倒海的轟鳴效果,表達人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