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小視頻丨「荷花舞」是農耕文化源頭的歷史遺存

2020-12-11 隴上非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荷花舞」原名「雲朵子」「地遊子」,又稱「地飄兒」「雲影子」「地雲子」等,隨著歷史的變遷也叫「跑花燈」「蓮花燈」「荷花舞」,主要流傳於慶陽市西峰區。「荷花舞」源於周族的賽社祭祀活動,在巫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一種「乞雨」的巫神活動。西峰區內廟宇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廟會或春節時,社火隊都排演「雲朵子」,是民間社火中長期保留的娛樂節目,是中國農耕文化源頭的歷史遺存

投稿郵箱:343254522@qq.com

須知:非遺項目、圖片、視頻

相關焦點

  • 非遺文化 | 涼州攻鼓淵源考——西涼樂舞的遺存
    二、涼州攻鼓子是西涼樂舞的遺存許多學者認為,涼州攻鼓子是西涼樂舞的遺存。涼州攻鼓子因為其威武雄壯,粗獷豪放的風格,被認為源於漢唐軍旅出徵樂舞,其實主要指的就是《秦王破陣樂》。《秦王破陣樂》是「雄健」的「武樂武舞」之祖宗,「鑼鼓雜戲源於秦王破陣」,作為「武腰鼓」的典型代表,被認為與秦王破陣樂淵源頗深就不足為怪了。
  • 黃岡師範學院:大別山農耕文化博物館
    大別山農耕文化博物館 館內一角大別山農耕文化博物館 服飾展廳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家,農耕文明佔據了很長的歷史時段,幾千年來,中國的農耕文化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影響著世界文明的發展。燦爛的農耕文明中華民族重要的見證,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輝。
  • 非遺小視頻丨熱辣動聽的正寧民謠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正寧民謠源遠流長,遠在周代,就產生了吟詠古豳社會和先民生活的詩篇,如《豳風·七月》《大雅·公劉》《小雅·採薇》《豳風·東山》等等。正寧民謠不受任何限制,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是農耕文化的產物,按內容可分為愛情謠、生活謠、習俗謠、時政謠、儀式謠、童謠6類。
  • 山西農耕文化:千年文明的守望與傳承
    回來後,在朋友圈裡分享了一大堆出遊體會,層窯疊院、祠堂、黃土嶺、石板路、吊橋院……學歷史專業的小餘出遊喜歡選擇遊覽名勝古蹟,她覺得古老文化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係和當時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等特殊時期過去,我要遊遍山西的名勝古蹟。」小餘憧憬道。 五千年中國文明看山西。
  • 王本榮:追本溯源,細說平遙農耕文化.
    那麼,源究竟是什麼,我始終認為,源就是農耕文化。人不吃東西就得死,還有談論什麼文化之類的興趣呢。食從何來,最初就是憑著採集、耕種、狩獵來維持生命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所說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在這個意義上講,農耕文化就是本源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僅體現於文字傳播、也不僅僅體現於技藝傳承、而且有諸多的物質遺存來印證這種樸素的農耕文化。
  • 甌視頻丨網紅直播吆喝「非遺」
    甌視頻丨網紅直播吆喝「非遺」 2020/12/20 11:51 來源: 編輯:遊歷 瀏覽:857
  • 繪本《我愛我的家鄉》向小讀者呈現傳統農耕文化
    整套繪本向小讀者們呈現了濃鬱的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據了解,農業農村部、教育部今年9月聯合下發了關於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農事節慶的教育價值,為青少年農耕文化教育提供實踐課堂。
  • 農耕文化發展新標杆之萬榮模式
    萬榮作為二十四節氣及后土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文化重要傳播地區,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農耕文化、后土文化以及非遺文化。當地政府依託優質的傳統文化資源,採用多種手段大力宣傳和發揚傳統文化,構建了適合當地實際的傳統文化發展新模式——萬榮模式。農耕文化打造農耕主題旅遊路線,帶動文化推廣促進農民增收。
  • 揭秘中華民族創世神話的完整性|盤古女媧文化遺存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深厚的底蘊,有著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優勢。遺憾的是長期以來,中華民族創世說卻被神話學界認定為是分散的、孤立的、不完整的,結論是我國不存在像西方國家崇拜的創世人物和創世神話。這個在學術上、理論上難以解答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考量著中華非遺原點文化研究的學者們。我國創世主人真的缺位嗎?
  • 首屆三峽「泥倉子」農耕文化旅遊節舉行
    中國與聯合國75年繪出多彩畫卷,你最pick哪種顏中國秋糧豐收已成定局 韓長賦:意義不同尋常2020萬聖節將現罕見「藍月亮」 下次要等19年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因新冠疫情改為線上舉行中新網湖北新聞9月24日電 (鍾欣 姚紅 史明倩)以「慶豐收迎小康,鄉約田園枝江,體驗非遺文化
  • 天天非遺丨影響深遠的公劉祭典
    公劉,出生於甘肅慶陽,是周族遠古領袖,中國農耕文化的開拓者。其功跡在《詩經·公劉》作了專篇敘述。《史記·周本紀》也有「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懶其慶,多徒而保歸焉。周道之興之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的記載。《括地誌》《元和志》《一統志》《慶陽府志》均印證了這一史實。
  • 貫徹「文化微治理」模式,激發農耕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優秀農耕文化擁有強大生命力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傳統的農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以傳統耕作方式作為載體的農耕文明中,所蘊含著的文化基因仍需要我們傳承和繼承。
  • 李子柒參加豐收節主場群眾聯歡活動,傳承與發揚中華農耕文化
    9月22日,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群眾聯歡活動在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黃河農耕文明博覽園拉開帷幕。此次活動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活動主會場設立了農副產品展區、電商帶貨展區、非遺文化展區等,通過豐富多樣的節慶內容充分展現了「三農」發展的巨大成就、中華農耕文化的豐富燦爛和農民群眾的時代風採。
  • 走,到戰旗村逛農耕文化博物館
    上面這幾張圖對許多小夥伴來說可能既熟悉又陌生沒錯~這些啊就是你見過和沒見過的一些農耕工具接下來就跟著郫妹er逛戰旗村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漲漲知識吧什麼是農耕文化?農耕文化,是人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文化之一。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在哪裡?這座博物館在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緊鄰鄉村十八坊。
  • 三峽「泥倉子」:傳承和弘揚中華農耕文明
    首屆三峽「泥倉子」農耕文化旅遊節在這裡舉行,農耕民俗「泥倉子」以實景演繹的形式再度亮相。枝江地處江漢平原西緣,農耕歷史悠久,境內有著距今4000至6000年的關廟山遺址。「泥倉子」是一種勞動田祭遺風,在枝江沿襲了近千年,已被列為宜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工業遺存成了文創中心 臨安打造鄉村振興文化新地標
    品嘗一杯香濃的咖啡,翻看一本記錄著時光的書籍,眼前是地方特色鮮明的非遺文化創意作品,耳邊是悅耳動聽的輕音樂……近日,臨安昌化鎮一座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老建築迅速在朋友圈走紅。原來,這是8300文化體驗中心即將「新鮮上市」的「臨安線上市集」,也是當地部門通力協作將工業遺存改造提升的「又一力作」。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昌化、昌北山區等地建設了企業,它們填補了臨安電子工業的空白,也為臨安區精密元器件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 《〈瑜伽經〉直解》連載三|三摩地篇·農耕文化與森林文化
    第一部分 三摩地篇農耕文化與森林文化中國文化是農耕文化。農耕文化是指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形成的政治制度、禮俗習慣、經濟模式等有關的文化系統。它主要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方式以及語言、戲曲、民歌、風俗及各類宗教活動等。印度文化是森林文化。
  • 遊莫尼山非遺小鎮 尋非遺文化魅力
    非遺文化連接歷史與未來,有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自信,擦亮文化瑰寶,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蒙古族皮雕皮畫、翁牛特蒙古族服飾、託克託麵塑……一件件非遺產品,既是歷史生活的一個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載體。
  • 省政協委員常偉:讓關中文化「火」起來 推動黃河文明發揚光大
    陝西網訊(記者 南楠)「關中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富集著黃河文明的重要歷史遺存、文化景觀,蘊含著黃河文明的內容精髓、思想精華,與黃河文化一脈相承,在革故鼎新中推動著黃河文明的進步與發展。」談起關中文化脈絡,省政協委員常偉極盡溢美之詞。
  • 《芒果小當家·非遺潮起來》系列短視頻獲獎啦!
    《芒果小當家·非遺潮起來》系列短視頻獲獎啦!由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芒果影業、湖南破冰教育、珠海誠豐聯合製作的《芒果小當家·非遺潮起來》系列短視頻在眾多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喜獲網絡短視頻類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