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經〉直解》連載三|三摩地篇·農耕文化與森林文化

2021-02-19 光明之詩書傳家
第一部分 三摩地篇農耕文化與森林文化

中國文化是農耕文化。農耕文化是指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形成的政治制度、禮俗習慣、經濟模式等有關的文化系統。它主要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方式以及語言、戲曲、民歌、風俗及各類宗教活動等。

印度文化是森林文化。中世紀的印度(《瑜伽經》即形成於印度中世紀前期)人口在一億人左右,主要生活在農村。至今,印度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約有80%的人生活在鄉下。如果坐火車從德裡向東到加爾各答,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望無際的恆河大平原和大平原上星羅棋布的小村莊。村莊之外,除了雜草和叢林,便是田野和田野間的小道。

但是在印度古代,鄉村的景象卻不是現在這樣,那時到處都是蔥蘢的樹林,現在的田野在印度古代大多是成片的叢林或森林。玄奘大師的西行求法遊記——《大唐西域記》所載,在公元七世紀的印度恆河兩岸,密布著綿延不斷的叢林。印度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國,但它的文明卻不是農業文明。它的文明起源不在農村,而在森林。

自印度最古老的文獻——《吠陀》經典之後,最著名的典籍就是《森林書》和《奧義書》。《森林書》顯然是在遠離城鎮和鄉村的森林裡秘密傳授的,而《奧義書》也具有這種秘傳的性質,它同樣與森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奧義書」一詞的本義便是(在大樹之下)圍坐在某人的身邊。一方面是傳道,另一方面是授業與解惑。《森林書》和《奧義書》也被稱為「吠檀多」,其意是「吠陀的終結」。《森林書》和《奧義書》繼承了吠陀森林文明的傳統,同時又將這種傳統加以發展和延伸。

吠陀文化,這是印度文明的源頭,以及在吠陀文化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森林書和奧義書,即吠檀多文化,形成了印度傳統文化的核心與主流,印度文明亦可說是吠陀—吠檀多文明。這種文明有一個重要特徵:它非常注重宗教活動和向著生命深處的沉思與修行。

向著生命深處的沉思與修行需要一些場所,這些場所就是遠離人群的山川和森林。印度歷代聖賢皆與森林有著緊密的關係,可以說,沒有森林就沒有印度聖賢。森林是印度古代聖賢的修行場所和生活場所。用來修行的森林,名之為「淨修林」或「苦行林」。從吠陀時代,山川和森林在印度文明中就一直扮演著無比重要的角色。

印度古代的教育,即知識和智慧的傳承,同樣是在淨修林中完成的。聖人們不僅在森林中沉思生命和宇宙真相,同時也為來自外界、來自社會的學生們傳道與授業。他們的教導逐步形成了在印度文化中源遠流長的《吠陀經》《森林書》和《奧義書》。

在印度的史詩中,女人也常常隨男人去過林居生活,可能是史詩時代對林居生活的要求不像《吠陀經》和《奧義書》時代那樣嚴格。悉多就是在蟻垤的淨修林中生下了羅摩的兩個孩子。印度古代的託缽僧既可住在森林裡,也可離開森林,住在村莊或是城鎮,一切都著眼於他修行的需要。有不少託缽僧喜歡生活在森林裡,尤其是淨修林裡,因此他們又被稱為「森林的居住者(Aranyakas)」。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獻中有很多這樣的關於託缽僧或沙門的描繪。

從印度文明的起始,森林就與各種宗教儀式連為一體。歷代國王同樣很重視淨修林,並把維護淨修林的安靜與平和看成是自己的天職。印度古代作家和詩人們,常常把自然描寫為人類生活的背景,尤其是將森林裡的淨修林,作為人類享受美好自然和青春愛情的理想場所。

哲學家沉思於森林,瑜伽行者修行於森林,託缽僧苦行於森林,教育家傳授學問於森林,宗教家舉行儀式於森林,政治家致力於保護森林,文學家和詩人鍾情於謳歌森林,印度傳統習俗中人到老年後必須退隱於森林……凡此種種,皆在說明,整個印度傳統文化皆是圍繞著「森林」而展開的文化,即森林文化。

森林文化又可名之為隱士文化。自印度上古時期直到當代,始終有一個很龐大的隱士群落,這個隱士群落由社會上最傑出的精英組成,他們是推動印度文明前進的核心動力。歷史上出現的對印度文明有過重大推動和開創的聖賢們,幾乎全部是山林隱士,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耆那教創始人瑪哈維亞,瑜伽之父帕坦伽利等等,皆屬印度這個山林隱士傳統中的傑出代表。釋迦牟尼在山林修道開悟後,開創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耆那教創始人瑪哈維亞則是森林中苦行者的最傑出代表,由他開始的苦行宗教——耆那教至今仍然是印度苦行傳統中最重要部分;帕坦伽利在山林修道開悟後,通過《瑜伽經》開創了印度正統六派哲學體系之一的「瑜伽學派」和瑜伽修行體系。瑜伽學派和瑜伽修行體系在印度歷史上和當代世界影響越來越大,如今的瑜伽熱已遍及世界各個角落。

包括《瑜伽經》在內的印度傳統各哲學流派的經典,皆在字裡行間浸潤著濃濃的森林文化或叫隱士文化的氣息,飽含著深奧、幽遠、出世、聖潔、般若、生命、神性、清淨、解脫等等這些共有特徵。這就要求《瑜伽經》乃至整個印度文化的研習者,首先得喜愛上這種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個性,這一點非常重要。若非如此,作為在另一個文化背景下長大的異域人來說,我們幾乎不可能悟入這個非常特殊的文化體系和文化生命,契合無間而有所感悟。走進一個文化的前提是必須真心喜愛它——喜愛它的風格、特色、個性和氣質,這就是所謂的感性認識。先在感性上,與這個文化建立起一個很好的關係,才能有望儘快進入到對這門文化思想的知性思考之中。

文字丨摘自潘麟先生著作《〈瑜伽經〉直解》,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2017年2月;美國學術出版社出版,2019年3月

圖片丨段羽

相關焦點

  • 連載10丨桂陽—農耕文化挖掘與農業綜合體建設
    本期主題:《連載10丨桂陽—縣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案例解讀之農耕文化挖掘與農業綜合體建設》全域旅遊,今年一下子被各政府單位、設計機構、公眾號等用的不意樂乎。其實自從評選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這已然是一種信號罷了。
  • 《〈瑜伽經〉直解》連載五十丨漢英全文——第二部分 成就之道篇
    第二部分成就之道篇Part 2 The Path To Realization2.1 瑜伽修行由「苦行」(高度自律)、「好學」(讀誦經論)、「向著純粹覺醒成長」這三大類組成。2.2 瑜伽之目的是為了消除各種痛苦的根源和實現終極三摩地。2.2 Its purposes are to disarm the causes of suffering and achieve integration (samadhi).2.3 痛苦的根源來自不能如其所是地了解事物。
  • 王本榮:追本溯源,細說平遙農耕文化.
    人不吃東西就得死,還有談論什麼文化之類的興趣呢。食從何來,最初就是憑著採集、耕種、狩獵來維持生命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所說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在這個意義上講,農耕文化就是本源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僅體現於文字傳播、也不僅僅體現於技藝傳承、而且有諸多的物質遺存來印證這種樸素的農耕文化。
  • 從農耕文化中追尋學校根與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育人...
    原標題:從農耕文化中追尋學校根與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育人成效凸顯■新時代 新職教 新徵程(江蘇篇)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農耕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農業技術,是中華文明的根基。如何做好農耕文化的傳承,培養更多優秀的農業人才,是每一位涉農教育工作者共同奮鬥的目標。
  • 貫徹「文化微治理」模式,激發農耕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12月2日,導讀人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兼培養辦主任廖蕾,以「發揚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助力鄉村社會治理」為交流主題,在全國政協書院「新時代鄉村振興」湖南讀書群與湖南省政協委員們繼續重點學習《習近平關於「三農」工作論述摘編》中的第七章「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化」,圍繞如何進一步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如何用中華優秀農耕文化推動鄉村社會治理創新發展等方面開展深入討論。
  • 傳承弘揚農耕文化雕塑
    播種人物雕塑 農耕勞動雕塑 農耕文化擺件時至今日,農耕文化中的許多理念,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產生仍具有現實意義。農耕人物雕塑 農耕文化擺件 田園景觀雕塑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母體和基礎、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已發現了成千上萬處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的遺產、最早的當在一萬年以前。
  • 朝陽五穀示範園:打造農耕文化傳承地
    遠遠看去,近半米高的黍子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馬鈴薯已經開出白紫色的小花,大豆、苦蕎麥等生長旺盛,一片綠油油的顏色。兩位老農正在拿著鋤頭清理田地內的雜草。伴著微風吹動起的黍子,儼然一幅靈動的農耕畫卷。但進城後,就很少有機會見到這種農耕場景,孩子更是見都沒見過糧食長在地裡的樣子。」老人說道。五穀示範園不光為來往遊客增加農耕知識,園內還成為眾多單位、學校的農耕科普基地。「現在,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來說,別說是分辨『五穀』,就連『五穀』是哪五種作物也沒有多少人說得清。
  • 《〈瑜伽經〉直解》連載五十一丨漢英全文——第三部分 難思議之力...
    3.9 如瑜伽修行者不能很好地從有修有證的有為法中超越出來,進入到無修無證的無為法中,則意識深處的各種業種(即業力和業障的種子)將永難徹底化淨,使我們永遠被封限於業障之中不得解脫。3.22 同理,當我們不再固執地認同五官(是唯一了解事物的工具)時,便可以解脫對五官的束縛而用心靈直接去聽,用心靈直接去嗅,用心靈直接去嘗,用心靈直接去感知一切事物。
  • 走,到戰旗村逛農耕文化博物館
    上面這幾張圖對許多小夥伴來說可能既熟悉又陌生沒錯~這些啊就是你見過和沒見過的一些農耕工具接下來就跟著郫妹er逛戰旗村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漲漲知識吧什麼是農耕文化?農耕文化,是人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文化之一。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在哪裡?這座博物館在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緊鄰鄉村十八坊。
  • 黃岡師範學院:大別山農耕文化博物館
    大別山範圍大別山地區人口的遷徙促使這裡成為江淮文化、吳越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集中交匯之地,也孕育了多種多樣的傳統生活方式。勤勞的人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當中創造了與生活相適應的生活用具。石器、陶瓷、植物類編織、起居日用、居家家什等。傳承流布於鄉野村居的千家萬戶之中,無不閃耀著傳統生活民俗的智慧和勤勞。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象角頭三、封尾之形。牛作為古人早期馴化的大型牲畜,為人類的生活貢獻肉奶皮革,更是農田耕種的好幫手。為了表示對天地神靈祭祀的誠意,有「牛」作為祭祀犧牲被稱為「太牢」,無「牛」則是「少牢」。「牛」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一斑。周口這個三川匯聚之地與牛「結緣」更深,北岸「鎮河神牛」鐵水牛見證了三河兩岸的潮起潮落,南岸的「奮進大鐵牛」已成為周口人拼搏奮進、積極進取的象徵。
  • 山西農耕文化:千年文明的守望與傳承
    家住太原的餘小靜女士自駕車去了一趟榆次後溝古村,由於非常時期遊客不是太多,卻能更多地體會到悠閒中的靜謐。回來後,在朋友圈裡分享了一大堆出遊體會,層窯疊院、祠堂、黃土嶺、石板路、吊橋院……學歷史專業的小餘出遊喜歡選擇遊覽名勝古蹟,她覺得古老文化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係和當時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等特殊時期過去,我要遊遍山西的名勝古蹟。」小餘憧憬道。
  • 農耕文化發展新標杆之萬榮模式
    萬榮作為二十四節氣及后土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文化重要傳播地區,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農耕文化、后土文化以及非遺文化。當地政府依託優質的傳統文化資源,採用多種手段大力宣傳和發揚傳統文化,構建了適合當地實際的傳統文化發展新模式——萬榮模式。農耕文化打造農耕主題旅遊路線,帶動文化推廣促進農民增收。
  • 農民豐收節:弘揚農耕文化的重要一環
    在第一個一百年目標即將實現之際,來觀察兩年前設立的這一節日,我們會發現它不只是一個凝重的文化符號,它是弘揚農耕文化的重要一環。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這個節日,禮讚勤勞的中國農民,弘揚優秀的農耕文化,體現的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與傳統農耕文明的交融。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 江西安源:弘揚農耕文化 助推鄉村振興
    央廣網安源7月17日消息 (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鄔斌 黃鋒)農耕文化是我們的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色,國家先後實行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這些都為農耕文化傳承和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重要契機。
  • 【水做的民族】傣族農耕文化
    雲南傣族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創造了燦爛的農耕稻作文化, 其先民最早進行了野生稻的人工馴化和栽培, 對我國的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 傣族是我國乃至東南亞諸民族中最早從事牛耕水田耕作的民族之一, 具有一套歷史悠久的稻田耕作農具、耕作方法和完善的水利設施系統。與此相適應的一套完整的農村公社制度及後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農奴制度, 便成為傣族農業發展的各重要特點。
  • 東源義合鎮舉辦「稻田文化節」 展示傳統農耕文化
    來自深圳的任先生開心地收穫第一名,他表示,參加這次稻田文化節,讓他回想起了小時候的生活,同時也希望讓孩子可以體驗到農耕的艱辛,更加認識到糧食的可貴。深圳遊客 任先生:「因為我們小時候是在農村長大的,所以覺得這種氛圍可以,很快樂、很和諧。」
  • 傳承農耕文明 弘揚漢字文化
    暨漢字在農耕文明中的演變大型科普教育展2020年9月19日鶴壁市全國科普日啟動儀式暨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鶴壁市太宗農耕文化博物館舉行。此次活動由鶴壁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市關工委、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健委、市應急管理局主辦,鶴壁市淇濱區科學技術協會、太宗農耕文化博物館、鶴壁市國學研究會漢字研究專委會聯合承辦。旨在宣傳、普及、傳承農耕文明,弘揚漢字文化。(講述漢字在農耕文化中的演變,提高農耕文明和漢字文化的認知水平,開展漢字學術交流。)
  • Ask Yogi: 什麼是帕坦伽利瑜伽經 Patanjali's Yoga Sutras?
    帕坦伽利整理了流傳的瑜伽片段,通過施展他在梵語上的才能,創造出瑜伽經,瑜伽的真正意義得以彰顯。雖然《瑜伽經》經常與經典的Raja Yoga聯繫在一起,它們的哲學和教義是所有瑜伽士靈感和提升精神的源泉。--------《瑜伽經講什麼》Page127-128瑜伽經分為四章,三摩地篇,修習實踐篇,力量篇,解脫篇三摩地篇第一章是關於瑜伽啟蒙的,重點是專注和冥想。五十一條經文討論合一的過程。
  • 農耕文化實踐教育有必要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和教育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於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通知指出,力爭用3年到5年時間,打造一批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實踐教育活動品牌。我國是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在中華文明中佔有重要位置。農民豐收節,蘊含著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新的時代內涵,有助於喚醒人們對農耕文化的記憶,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對青少年健康成長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時下中小學生「五穀不分」的情況普遍存在,認不清農作物、搞不清其生長規律,對孩子成長看似影響不大,從長遠看卻是一種教育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