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發展新標杆之萬榮模式

2021-01-11 中農富通長三角規劃所

萬榮縣位於汾河與黃河交匯處的黃河東岸,地處華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連接處的山西省西南部,東靠稷王山與聞喜、鹽湖區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韓城相望,南依孤峰山與臨猗接壤,北眺呂梁山與河津、稷山為鄰,隸屬黃河金三角地區的運城市。

萬榮作為二十四節氣及后土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文化重要傳播地區,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農耕文化、后土文化以及非遺文化。當地政府依託優質的傳統文化資源,採用多種手段大力宣傳和發揚傳統文化,構建了適合當地實際的傳統文化發展新模式——萬榮模式。

農耕文化

打造農耕主題旅遊路線,帶動文化推廣促進農民增收。

萬榮是傳統的農業縣,近些年當地轉變發展思路,持續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小麥、玉米、雜糧連年喜獲豐收,黃汾灘涂大米在種植模式、品質口感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在穩定糧食種植的同時,勤勞智慧的萬榮農民也把水果產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萬榮作為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所在地,為了讓全國各地遊客,特別是農民朋友更好地走進萬榮、品味萬榮、感悟萬榮,該縣旅遊部門搶抓時機開發了以領略黃河風情、體驗農耕文明的尋根文祖休閒遊主題線路,及以感受全面小康新成效,品鑑鄉村振興新成果為主題的三農交流體驗遊。藉助中國農業豐收節的契機推廣當地極具經濟價值的農耕文化資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萬榮蘋果園主題公園

后土文化

深挖文化內涵,提升歷史景點的開發質量

后土文化起源於遠古軒轅時期,據傳說軒轅戰勝蚩尤後,親赴「汾陰脽上」、「掃階而祭」后土娘娘。經過千年的洗禮朝代的更迭,原本祭祀廣闊平臺演成如今萬榮境內的后土祠。它是后土文化最具代表性建築,也是國內最具規模的后土祠廟,目前展示於世人眼前的后土祠始建於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海內祠廟之冠,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文明史的象徵。雖然后土祠幾經毀壞重建,但從官方到民間對后土文化的熱情從未停止,每年春分、秋分仍有大批當地及周邊民眾來此祭拜。當地政府深度挖掘后土文化內涵,將后土文化中的祭祀文化、家國文化、根祖文化充分發揚,每年都會組織全球后土祭拜儀式,活動現場身著漢服的司禮官按照古時的傳統習俗,獻花籃、淨手上香、誦讀祭文,再現千年祭祀典禮,同時還會配合現場直播,推廣旅遊資源的同時,有力的弘揚了我國傳統禮儀、愛國愛家的思想,實現了傳統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后土祠航拍圖

非遺文化

傳統文化注入新思路,實現非遺文化產業化發展

萬榮擁有大量的非遺文化項目,涵蓋民間文學、傳統技藝、傳統雜技、傳統醫藥、民俗等多個種類,在當地有關部門的大力尋找、保護下,大量的非遺文化得到了保護,並順利進入非遺文化名錄,其中國家級非遺5項,省級14項,市級14項,縣級25項。這些非遺文化不僅僅被寫進名錄裡,更重要的是在多方努力下,其一定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以省級非遺「萬榮麵塑」為例,它由解雲仙開創,當年解雲仙遠離家鄉拜師學藝,練就了精湛的雕花技藝後回鄉,創造了萬榮花饃。解雲仙手藝好,花饃生意越做越大,經過幾年的經營,不斷擴大規模,建成了總面積500平方米,捏花展廳、蒸饃車間、庫房等設施齊全的傳統工藝麵塑鋪。同時,還註冊了雲仙麵塑傳統工藝公司,真正把花饃做成了產業。其子趙銳從小痴愛花饃藝術,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跟隨母親學習花饃,並通過不斷改良,將花饃手藝提升為麵塑技藝。趙銳捏制的麵塑作品,將民間藝術與現代美學有機結合,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新派麵塑。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解雲仙和趙銳無償培訓800餘名麵塑學員,並積極參與政府組織的各類非遺文化宣傳活動,如《非遺零距離》非遺項目展演、民俗文化旅遊年等,促進了非遺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實現了非遺文化傳播和發揚。

趙銳的麵塑作品——萬榮笑話

文章來源:文章來源於第十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同期徵集的「2020鄉村振興優秀案例」。

相關焦點

  • 貫徹「文化微治理」模式,激發農耕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12月2日,導讀人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兼培養辦主任廖蕾,以「發揚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助力鄉村社會治理」為交流主題,在全國政協書院「新時代鄉村振興」湖南讀書群與湖南省政協委員們繼續重點學習《習近平關於「三農」工作論述摘編》中的第七章「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化」,圍繞如何進一步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如何用中華優秀農耕文化推動鄉村社會治理創新發展等方面開展深入討論。
  • 農耕主題教育 | 人文與發展學院舉辦農耕文化調研活動
    本網訊 9月21至22日,為慶祝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我校人發學院社會學與人類學系何慧麗教授帶領7位同學組隊赴河南省蘭考縣進行集體化與合作化經濟調研,開展農耕文化調研活動,並舉辦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農耕文化研學基地」揭牌儀式。
  • 休閒農業的發展模式
    在19世紀初,休閒農業在歐洲萌芽,後來發展成為以觀光為目的的農業活動。20世紀80年代以後,從單純的觀光農業向休閒,度假,體驗,環保,教育農業發展,新興了有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觀光採摘園等。90年代,出現了節慶活動,民俗風情等活動,休閒農業的內涵在逐漸提高,模式也在多樣化。
  • 理論研究|王躍文:傳承發展農耕文明 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文化作為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以以其先導性、戰略性,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激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要從三個方面著力,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助推鄉村振興。
  • 黃岡師範學院:大別山農耕文化博物館
    大別山範圍大別山地區人口的遷徙促使這裡成為江淮文化、吳越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集中交匯之地,也孕育了多種多樣的傳統生活方式。勤勞的人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當中創造了與生活相適應的生活用具。石器、陶瓷、植物類編織、起居日用、居家家什等。傳承流布於鄉野村居的千家萬戶之中,無不閃耀著傳統生活民俗的智慧和勤勞。
  • 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築出爐 引領建築新發展 彰顯文化新標杆
    原標題: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築出爐  2019「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築」評選結果昨日出爐。上海中心大廈、上海虹橋樞紐中心、金茂大廈、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國際傳媒港、上海新天地、進博會展覽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東方體育中心、上海大劇院、世博文化中心入選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築。
  • 誰不說咱萬榮好
    城鎮二中,十大工程立壯志;廉租住房,十件實事建新功。水到農家,萬戶歡頌;情暖山坳,千山奏鳴。外加劑,立足萬榮向全國;旅遊業,壯大龍頭展新容。油路村村戶戶通,風來八面;綠樹山山坡坡栽,春滿萬榮。唏噓哉!路漫漫其修遠兮,何有止境;天浩浩其廣大兮,無限風情!休陶然,古韻新風須接力;信前路,繁花更勝今年紅。有道是:萬榮萬榮,萬象爭榮;萬榮萬榮,萬事繁榮!
  • 萬榮人,不一樣的笑話鄉
    小兄弟也是天然一副萬榮笑臉,每一段見面都有報喜,從不言敗。其實創業何其難,誰也是一肚子辛酸淚。萬榮笑臉在危機時刻,總能呼喚到轉運神。才幾年下來,趙老闆發展的讓人眼花繚亂,汽車改裝企業從山西殺奔到山東青島,又從青島侵略到湖北。迅速的成就,並不說明萬榮人有特別的智商。一般的人遇到困難,難邁的資金坎人坎都會愁眉苦臉,怨氣十足,牢騷滿腹。萬榮人不,自嘲自貶一下,從不認孫子,笑著說,我能行!
  • 從農耕文化中追尋學校根與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育人...
    原標題:從農耕文化中追尋學校根與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育人成效凸顯■新時代 新職教 新徵程(江蘇篇)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農耕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農業技術,是中華文明的根基。如何做好農耕文化的傳承,培養更多優秀的農業人才,是每一位涉農教育工作者共同奮鬥的目標。
  • 農民豐收節:弘揚農耕文化的重要一環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傳承數千年的農耕文化一度被社會所遺忘,傳統農耕文化「無用論」「落後論」不絕於耳。一直關注傳統村落保護的中國民協名譽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認為:「不要認為農村的文明一定落後於城市的文明。」其實在農耕時代的村落裡,不乏有先進科學的村規、村約、村俗等治理之道。從耕讀傳家的農耕生活傳統中,能夠提煉出許多發人深省的東西來。
  • 萬榮油糕
    萬榮油糕是伴隨著鄉土文化,趕集廟會、東臺舞戲、紅火熱鬧應運而生的。少說也有上千年的歷史。每逢村裡鬧熱鬧,唱大戲,油糕攤子就紅火起來。你要十個,他要八個,一碗一碟吃得人怪多。萬榮油糕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個不起眼的小生意。只能夠一家一戶養家餬口,掙個活錢。可是發展到今天,竟成了一種產業。走遍大江南北,繁華街頭都市,一家人託兒帶小都來到城裡煮油糕。有的還僱上幫工、鐘點工。
  • 寮國首條高速萬象至萬榮段通車
    人民網昆明12月20日電 (程浩)12月20日,由中國和寮國共同投資建設的寮國首都萬象至中老邊境磨憨磨丁口岸高速公路萬象至萬榮段通車儀式,在寮國萬象和雲南昆明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同時舉行。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先行實施了萬象至萬榮段。據悉,萬象至萬榮段比預計提前13個月建成通車,結束了寮國不通高速的歷史。通車後,萬象至萬榮將從現在的3.5小時縮短至1小時,節省2.5小時。萬象至萬榮段由雲南建投集團和寮國財政部共同組建的老中聯合高速公路開發有限公司採用BOT模式運營50年,其中,雲南建投集團控股95%,寮國財政部參股5%。
  • 耕讀傳家興文化 懷化市啟動2020「新時代鄉村閱讀季」農耕文化暨...
    懷化新聞網訊 7月20日,由市委宣傳部、市農業農村局與市新華書店聯合舉辦的懷化2020「新時代鄉村閱讀季」農耕文化暨「掃黃打非﹒綠書籤」活動在新晃舉行。活動現場,22名來自新晃一完小的同學們參觀了古夜郎侗族農耕文化博物館,接受了主辦方贈予的以農耕文化為題材的書籍《田野裡的自然歷史課》,新晃古夜郎侗族農耕文化博物館負責人結合地理文化、自然資源和本土文化,為同學們上一堂生動有趣的農耕文化課。
  • 從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土壤中發展的耕讀文化
    從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土壤中發展的耕讀文化耕讀文化:是中國古代一些知識分子,以半耕半讀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讀傳家」,耕讀結合,為價值取向,形成了一種"耕讀文化"。孔孟的觀點,應作其在兩千多年前的農耕文明時代,已有了清醒的社會分工意識,只是希望與引導更多人學習詩禮,以令社會更加美好,若進行指責,應是曲解了孔、孟原話本意。中國耕讀文化孕育了眾多的農學家,產生了大量的古農書。中國古農書,其數量之多,水平之高是其他國家少有的。古代的農書大都出自有過耕讀生活的知識分子之手。
  • 【水做的民族】傣族農耕文化
    雲南傣族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創造了燦爛的農耕稻作文化, 其先民最早進行了野生稻的人工馴化和栽培, 對我國的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 傣族是我國乃至東南亞諸民族中最早從事牛耕水田耕作的民族之一, 具有一套歷史悠久的稻田耕作農具、耕作方法和完善的水利設施系統。與此相適應的一套完整的農村公社制度及後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農奴制度, 便成為傣族農業發展的各重要特點。
  • 長豐縣雙墩鎮:傳承弘揚農耕文化,繪就特色發展路徑
    孩子們在海寶村體驗農耕文化。(雙墩鎮供圖) 近日,位於安徽省長豐縣海寶村的海寶耕讀園落成並對外開放,成為當地一處傳承弘揚農耕文化的對外窗口。 海寶耕讀園的建設基礎是由廢棄的海寶小學,利用整合扶貧旅遊資金改造而來,是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館舍,在形式上分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農耕講堂、黨建室、村情室、研學手工作坊、農產品展示室(雙墩鎮消費扶貧地方館);南部為農耕學堂,農耕農具展室;北部為休息區,有二十四節氣和休閒長廊。
  • 當好農業高質量發展新標杆
    原標題:當好農業高質量發展新標杆   隨著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菜籃子」
  • 《農耕文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農耕文化雕像 玻璃鋼雕塑追溯中國農耕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他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子,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則說明「農耕」由此(或更早)產生。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但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
  • 弘揚優秀農耕文化 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繼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文化為鄉村振興培根鑄魂。「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部將按照全會精神要求,從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傳承弘揚優秀農耕文化和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等方面做好鄉村文化建設工作,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司長李偉國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倡導誠信道德規範,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