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縣位於汾河與黃河交匯處的黃河東岸,地處華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連接處的山西省西南部,東靠稷王山與聞喜、鹽湖區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韓城相望,南依孤峰山與臨猗接壤,北眺呂梁山與河津、稷山為鄰,隸屬黃河金三角地區的運城市。
萬榮作為二十四節氣及后土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文化重要傳播地區,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農耕文化、后土文化以及非遺文化。當地政府依託優質的傳統文化資源,採用多種手段大力宣傳和發揚傳統文化,構建了適合當地實際的傳統文化發展新模式——萬榮模式。
農耕文化
打造農耕主題旅遊路線,帶動文化推廣促進農民增收。
萬榮是傳統的農業縣,近些年當地轉變發展思路,持續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小麥、玉米、雜糧連年喜獲豐收,黃汾灘涂大米在種植模式、品質口感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在穩定糧食種植的同時,勤勞智慧的萬榮農民也把水果產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萬榮作為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所在地,為了讓全國各地遊客,特別是農民朋友更好地走進萬榮、品味萬榮、感悟萬榮,該縣旅遊部門搶抓時機開發了以領略黃河風情、體驗農耕文明的尋根文祖休閒遊主題線路,及以感受全面小康新成效,品鑑鄉村振興新成果為主題的三農交流體驗遊。藉助中國農業豐收節的契機推廣當地極具經濟價值的農耕文化資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后土文化
深挖文化內涵,提升歷史景點的開發質量
后土文化起源於遠古軒轅時期,據傳說軒轅戰勝蚩尤後,親赴「汾陰脽上」、「掃階而祭」后土娘娘。經過千年的洗禮朝代的更迭,原本祭祀廣闊平臺演成如今萬榮境內的后土祠。它是后土文化最具代表性建築,也是國內最具規模的后土祠廟,目前展示於世人眼前的后土祠始建於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海內祠廟之冠,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文明史的象徵。雖然后土祠幾經毀壞重建,但從官方到民間對后土文化的熱情從未停止,每年春分、秋分仍有大批當地及周邊民眾來此祭拜。當地政府深度挖掘后土文化內涵,將后土文化中的祭祀文化、家國文化、根祖文化充分發揚,每年都會組織全球后土祭拜儀式,活動現場身著漢服的司禮官按照古時的傳統習俗,獻花籃、淨手上香、誦讀祭文,再現千年祭祀典禮,同時還會配合現場直播,推廣旅遊資源的同時,有力的弘揚了我國傳統禮儀、愛國愛家的思想,實現了傳統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非遺文化
傳統文化注入新思路,實現非遺文化產業化發展
萬榮擁有大量的非遺文化項目,涵蓋民間文學、傳統技藝、傳統雜技、傳統醫藥、民俗等多個種類,在當地有關部門的大力尋找、保護下,大量的非遺文化得到了保護,並順利進入非遺文化名錄,其中國家級非遺5項,省級14項,市級14項,縣級25項。這些非遺文化不僅僅被寫進名錄裡,更重要的是在多方努力下,其一定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以省級非遺「萬榮麵塑」為例,它由解雲仙開創,當年解雲仙遠離家鄉拜師學藝,練就了精湛的雕花技藝後回鄉,創造了萬榮花饃。解雲仙手藝好,花饃生意越做越大,經過幾年的經營,不斷擴大規模,建成了總面積500平方米,捏花展廳、蒸饃車間、庫房等設施齊全的傳統工藝麵塑鋪。同時,還註冊了雲仙麵塑傳統工藝公司,真正把花饃做成了產業。其子趙銳從小痴愛花饃藝術,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跟隨母親學習花饃,並通過不斷改良,將花饃手藝提升為麵塑技藝。趙銳捏制的麵塑作品,將民間藝術與現代美學有機結合,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新派麵塑。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解雲仙和趙銳無償培訓800餘名麵塑學員,並積極參與政府組織的各類非遺文化宣傳活動,如《非遺零距離》非遺項目展演、民俗文化旅遊年等,促進了非遺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實現了非遺文化傳播和發揚。
文章來源:文章來源於第十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同期徵集的「2020鄉村振興優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