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與俄羅斯普希金

2021-02-19 俄羅斯研究

陶淵明與普希金

北京 文導微

近幾年,俄羅斯科學院陸續推出了一套由多位俄羅斯漢學家編寫的五卷本《中國精神文化大典》。在「語言文學卷」中,在「陶淵明」詞條的一開始,詞條作者葉·亞·謝列布裡亞科夫就引了老漢學家瓦·米·阿列克謝耶夫的一句話:陶淵明「在中國詩歌中所起的作用,大抵相當於我們的普希金在俄國文學中所起的作用」①。較遺憾的是,詞條作者此後再未回顧這句讓人眼前一亮的引文,且並未對此作出明確的進一步解釋。儘管阿列克謝耶夫的說法也許會讓我們稍感驚訝,畢竟,普希金在俄國文學領域已是至尊,是「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可我們卻不太會將陶淵明喻為「父」或「太陽」,但作為一名學習俄國文學的中國文學愛好者,筆者有意對俄羅斯漢學家如是說的理由稍作探究,並藉此機會繼續作些有關文學的思考。

源頭意義

阿列克謝耶夫將陶淵明與普希金並提的原因之一,大概是考慮到了二者在各自國家的文學史上留下的源頭意義。

俄國文學研究者王立業認為,19世紀的俄國詩人都或多或少地受過普希金的影響,貫穿19世紀俄國詩歌史始終的兩大陣營的代表,純藝術派的費特與民主派的涅克拉索夫,都爭相自稱為普希金詩歌的後繼者,前者承其沉鬱哀訴,後者承其公民性,直至20世紀的葉賽寧與馬雅可夫斯基,以及「悄聲細語派」與「大聲疾呼派」,都離不開這兩條線索;俄國文學研究者劉文飛曾將普希金對於俄國文學的意義總結如下:「普希金為俄國文學的傳統開了先河……他幾乎涉獵了所有的文學體裁,並在各個體裁領域中都留下了經典之作……後來構成19世紀俄國文學傳統之內涵的許多因素,也都發端於普希金的創作。」②可見普希金「俄國文學之父」的稱號受之無愧。陶淵明對中國文學的影響雖不像普希金那樣巨大,但也堪稱深遠。中國文學研究者袁行霈有文論及陶詩主題的創新,主要有回歸主題、飲酒主題、農耕主題、生死主題等③,在這些主題中,得到最多迴響的當屬回歸主題,李白的《桃源二首》、王維的《田園樂七首》、孟郊的《隱士》、元稹的《歸田》、白居易的《效陶潛體詩十六首》、蘇軾的「和陶詩」系列、王安石的《五柳》等,皆為例證。在《劍橋中國文學史》中,《陶淵明》一節的作者甚至寫到,單是桃花源的故事,就「為無數後代作家帶來靈感,本身開創了一個小型的文學傳統」④。我們認為,任何一種文學傳統,無論「大型」還是「小型」,都一樣具有源頭意義,影響都是深遠的。值得一提的是,普希金與陶淵明崇高的始祖地位都不是一開始就自然確立的,兩位後人知音——陀思妥耶夫斯基與蘇軾——為此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靜水深流:質樸的詩語與至情的詩心

上述「源頭意義」應是俄羅斯漢學家將二人並提的原因之一。此外,將二位詩人並提,我們也有自己的其他緣由。

淵明愛菊,人亦淡如菊,文如其人,故淵明之文淡如菊,本亦理所當然,但也值特別一提。事實上,談及陶文,「樸素的語言」總難繞過:蘇軾用「質」字來描述陶詩的語言,朱熹說陶詩「蕭散衝淡」,朱自清提到陶詩的「平淡」……在俄羅斯,謝列布裡亞科夫也用了「樸素與明晰」來形容,稱陶淵明「以一種樸素與明晰的語言令人信服地傾吐著日常生活的喜憂」⑤。謝列布裡亞科夫在這裡仿佛多用了一個「明晰」,實則恰好類似蕭統用的「抑揚爽朗」和周振甫用的「明白樸素」。而「樸素與明晰」這兩個修飾語,在俄國文學研究者看來,其實會像個老友,因為人們常用它們來形容普希金的語言特色。儘管俄國文學研究者和翻譯家、《普希金抒情詩選》與《普希金小說選》的譯者劉文飛認為,普希金詩語中那些猶如《靜夜思》一般的「樸素與明晰」,是最難盡譯的東西,但是,通過譯詩的詞語、句式、結構等,中國的讀者應該還是能夠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普希金語言的這種特色,只要想想我們最熟悉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我曾經愛過您》,就能有所體會。

那麼,中俄二位詩人何以憑藉「簡單」的語言獲得眾多讚許?似乎「樸素與明晰」並非看上去的那樣簡單,是最少的,也是最多的,是若無還有,是蘇軾所言的「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看似簡單的詩語為何不簡單?原因便在於詩語中所藏的詩心。恰如田曉菲所說,「文風的簡單不應當掩蓋詩人強烈的自覺性和複雜思想,而這在他的同時代人修辭相對繁複但情感相對單純的寫作中很難找到」⑥,這樣的評價幾乎同樣適用於普希金。有趣的是,事實往往如此:就像靜水深流一般,越是豐富的思想、深刻的感情,化為言語之時,反倒越發平淡,可平淡詩語之中那更為本質也更為珍貴的至情詩心,我們卻難以抗拒。我們被一首詩打動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詩之心。好詩同好曲,總非力發於指,而是力發於心,也許正因此故,陶淵明並不在意他的古琴是否有弦。

也許,至情的詩心,才是二位大詩人比「樸素與明晰」的語言風格更為本質的相似之處。宗白華所言極是,他認為:「晉人雖超,未能忘情……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陶淵明、謝靈運這般人的山水詩那樣的好,是由於他們對於自然有那一股新鮮發現時身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⑦先生此言道明了陶詩之好的由內而外的緣故,是詩人內心的深情賦予了山水靈氣。同樣,唯有詩人內心的深情才能賦予紙面文字以生氣,方可使筆下人物永遠活在讀者心裡,比如凱恩,就由於普希金的一首《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被萬千讀者留在了心裡。雖然這位俄國詩人寫過情詩無數,女主人公也千變萬化,但一切都只因為,如他自己於詩歌《在喬治亞的山岡上》中坦言的,詩人的「心兒不能不愛」,這便又有些類似宗白華對晉人的評價,即「是哀樂過人,不同流俗」⑧。

自由之鄉:桃源或大海

當「不同流俗」的至情之心落入俗世,尤其是俗世中的惡濁官場,詩人便會感到被束縛,想要歸去:「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讓我們一同飛走吧!/我們都是自由的鳥兒……讓我們飛到那兒,大海閃耀著青色的光芒」⑨。我們留意到,二位詩人都用鳥兒喻過自己,都用過鳥的意象作為承擔自由心意的載體,只不過陶詩的鳥兒想歸向山林,普詩的鳥兒想飛往大海。山林意象與大海意象的不同選用,與詩人身處的不同地域有關,但它們的象徵意義卻是相似的,都象徵著一片相對的淨土,詩人心裡的自由之鄉。

在陶淵明筆下,自由之鄉最為經典的形象,就是風景純粹、民風淳樸的桃花源;而大海之於普希金,也就像桃花源之於陶淵明。大海,在普希金眼裡,是「自由奔放的大海」,是詩人渴望的自由自在的地方:「回到蔚藍的大海裡去吧,/在那兒自由自在地漫遊。」但不管是陶淵明的桃花源,還是普希金的大海,都並非容易抵達的彼岸,機緣未遇之時,也只能望洋興嘆:武陵人雖「處處志之」,但當太守遣人隨其往,卻「不復得路」;普希金雖然聽到了大海的召喚,自己「卻被束縛住;/我的心靈的掙扎完全歸於枉然/……我留在你的岸旁」。不過最終,陶淵明還是在四十一歲辭去了彭澤令,歸耕田園;而普希金儘管並未隱遁,甚至活躍於各種沙龍與盛宴之中,經常出入皇宮,可他卻並不享受這些表面的榮耀,因為代價是不自由。因此,他有意奔赴那場陰謀的決鬥,在決鬥中死去,終究徹底擺脫了俗世的羈絆。這場決鬥,未嘗不是這位俄國詩人另一種方式的永久的歸隱,是他的天鵝之曲,是他的《歸去來兮辭》,歸向他的永恆之海、自由之鄉。

陶淵明的桃源與普希金的大海之所以被銘記至今,除了純藝術方面的因素,也許還因為,詩人對自由看似痴愚的執著追求、對俗世的不妥協,以及對高潔的精神家園的堅守,都是極為動人的。田曉菲敏銳地指出,陶淵明的詩歌「不是天真地頌揚田園之樂或者自然與人的和諧……他的詩歌在很多方面來講都是一種私人價值觀的辯護,追求個人的自我實現」⑩。「個人的自我實現」對每一個體來說都很重要,對詩人個體來說尤其如此,因為唯有保存著自我,詩心才可以存活。誠然,生活於世間的人們難以免俗,但可貴的正是,在俗世中仍能堅持自己的初心,即使只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自由保障著堅守,堅守可以得到更寬闊的自由。自由與堅守對詩人而言尤為重要,如一位德國作家在2013年中德作家論壇上所說:「文學必須堅持那些與眾不同的東西,信守獨一無二的東西,它需要……自己的節奏。」

①⑤米·列·吉塔連科主編:《中國精神文化大典》(五卷本)之語言文學卷,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學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444頁,第444頁。

②劉文飛:《閱讀普希金》,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頁。

③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3—102頁。

④⑥⑩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1375年之前),劉倩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255頁,第254頁,第254—255頁。

陶淵明與普希金

北京 文導微

近幾年,俄羅斯科學院陸續推出了一套由多位俄羅斯漢學家編寫的五卷本《中國精神文化大典》。在「語言文學卷」中,在「陶淵明」詞條的一開始,詞條作者葉·亞·謝列布裡亞科夫就引了老漢學家瓦·米·阿列克謝耶夫的一句話:陶淵明「在中國詩歌中所起的作用,大抵相當於我們的普希金在俄國文學中所起的作用」①。較遺憾的是,詞條作者此後再未回顧這句讓人眼前一亮的引文,且並未對此作出明確的進一步解釋。儘管阿列克謝耶夫的說法也許會讓我們稍感驚訝,畢竟,普希金在俄國文學領域已是至尊,是「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可我們卻不太會將陶淵明喻為「父」或「太陽」,但作為一名學習俄國文學的中國文學愛好者,筆者有意對俄羅斯漢學家如是說的理由稍作探究,並藉此機會繼續作些有關文學的思考。

源頭意義

阿列克謝耶夫將陶淵明與普希金並提的原因之一,大概是考慮到了二者在各自國家的文學史上留下的源頭意義。

俄國文學研究者王立業認為,19世紀的俄國詩人都或多或少地受過普希金的影響,貫穿19世紀俄國詩歌史始終的兩大陣營的代表,純藝術派的費特與民主派的涅克拉索夫,都爭相自稱為普希金詩歌的後繼者,前者承其沉鬱哀訴,後者承其公民性,直至20世紀的葉賽寧與馬雅可夫斯基,以及「悄聲細語派」與「大聲疾呼派」,都離不開這兩條線索;俄國文學研究者劉文飛曾將普希金對於俄國文學的意義總結如下:「普希金為俄國文學的傳統開了先河……他幾乎涉獵了所有的文學體裁,並在各個體裁領域中都留下了經典之作……後來構成19世紀俄國文學傳統之內涵的許多因素,也都發端於普希金的創作。」②可見普希金「俄國文學之父」的稱號受之無愧。陶淵明對中國文學的影響雖不像普希金那樣巨大,但也堪稱深遠。中國文學研究者袁行霈有文論及陶詩主題的創新,主要有回歸主題、飲酒主題、農耕主題、生死主題等③,在這些主題中,得到最多迴響的當屬回歸主題,李白的《桃源二首》、王維的《田園樂七首》、孟郊的《隱士》、元稹的《歸田》、白居易的《效陶潛體詩十六首》、蘇軾的「和陶詩」系列、王安石的《五柳》等,皆為例證。在《劍橋中國文學史》中,《陶淵明》一節的作者甚至寫到,單是桃花源的故事,就「為無數後代作家帶來靈感,本身開創了一個小型的文學傳統」④。我們認為,任何一種文學傳統,無論「大型」還是「小型」,都一樣具有源頭意義,影響都是深遠的。值得一提的是,普希金與陶淵明崇高的始祖地位都不是一開始就自然確立的,兩位後人知音——陀思妥耶夫斯基與蘇軾——為此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靜水深流:質樸的詩語與至情的詩心

上述「源頭意義」應是俄羅斯漢學家將二人並提的原因之一。此外,將二位詩人並提,我們也有自己的其他緣由。

淵明愛菊,人亦淡如菊,文如其人,故淵明之文淡如菊,本亦理所當然,但也值特別一提。事實上,談及陶文,「樸素的語言」總難繞過:蘇軾用「質」字來描述陶詩的語言,朱熹說陶詩「蕭散衝淡」,朱自清提到陶詩的「平淡」……在俄羅斯,謝列布裡亞科夫也用了「樸素與明晰」來形容,稱陶淵明「以一種樸素與明晰的語言令人信服地傾吐著日常生活的喜憂」⑤。謝列布裡亞科夫在這裡仿佛多用了一個「明晰」,實則恰好類似蕭統用的「抑揚爽朗」和周振甫用的「明白樸素」。而「樸素與明晰」這兩個修飾語,在俄國文學研究者看來,其實會像個老友,因為人們常用它們來形容普希金的語言特色。儘管俄國文學研究者和翻譯家、《普希金抒情詩選》與《普希金小說選》的譯者劉文飛認為,普希金詩語中那些猶如《靜夜思》一般的「樸素與明晰」,是最難盡譯的東西,但是,通過譯詩的詞語、句式、結構等,中國的讀者應該還是能夠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普希金語言的這種特色,只要想想我們最熟悉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我曾經愛過您》,就能有所體會。

那麼,中俄二位詩人何以憑藉「簡單」的語言獲得眾多讚許?似乎「樸素與明晰」並非看上去的那樣簡單,是最少的,也是最多的,是若無還有,是蘇軾所言的「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看似簡單的詩語為何不簡單?原因便在於詩語中所藏的詩心。恰如田曉菲所說,「文風的簡單不應當掩蓋詩人強烈的自覺性和複雜思想,而這在他的同時代人修辭相對繁複但情感相對單純的寫作中很難找到」⑥,這樣的評價幾乎同樣適用於普希金。有趣的是,事實往往如此:就像靜水深流一般,越是豐富的思想、深刻的感情,化為言語之時,反倒越發平淡,可平淡詩語之中那更為本質也更為珍貴的至情詩心,我們卻難以抗拒。我們被一首詩打動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詩之心。好詩同好曲,總非力發於指,而是力發於心,也許正因此故,陶淵明並不在意他的古琴是否有弦。

也許,至情的詩心,才是二位大詩人比「樸素與明晰」的語言風格更為本質的相似之處。宗白華所言極是,他認為:「晉人雖超,未能忘情……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陶淵明、謝靈運這般人的山水詩那樣的好,是由於他們對於自然有那一股新鮮發現時身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⑦先生此言道明了陶詩之好的由內而外的緣故,是詩人內心的深情賦予了山水靈氣。同樣,唯有詩人內心的深情才能賦予紙面文字以生氣,方可使筆下人物永遠活在讀者心裡,比如凱恩,就由於普希金的一首《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被萬千讀者留在了心裡。雖然這位俄國詩人寫過情詩無數,女主人公也千變萬化,但一切都只因為,如他自己於詩歌《在喬治亞的山岡上》中坦言的,詩人的「心兒不能不愛」,這便又有些類似宗白華對晉人的評價,即「是哀樂過人,不同流俗」⑧。

自由之鄉:桃源或大海

當「不同流俗」的至情之心落入俗世,尤其是俗世中的惡濁官場,詩人便會感到被束縛,想要歸去:「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讓我們一同飛走吧!/我們都是自由的鳥兒……讓我們飛到那兒,大海閃耀著青色的光芒」⑨。我們留意到,二位詩人都用鳥兒喻過自己,都用過鳥的意象作為承擔自由心意的載體,只不過陶詩的鳥兒想歸向山林,普詩的鳥兒想飛往大海。山林意象與大海意象的不同選用,與詩人身處的不同地域有關,但它們的象徵意義卻是相似的,都象徵著一片相對的淨土,詩人心裡的自由之鄉。

在陶淵明筆下,自由之鄉最為經典的形象,就是風景純粹、民風淳樸的桃花源;而大海之於普希金,也就像桃花源之於陶淵明。大海,在普希金眼裡,是「自由奔放的大海」,是詩人渴望的自由自在的地方:「回到蔚藍的大海裡去吧,/在那兒自由自在地漫遊。」但不管是陶淵明的桃花源,還是普希金的大海,都並非容易抵達的彼岸,機緣未遇之時,也只能望洋興嘆:武陵人雖「處處志之」,但當太守遣人隨其往,卻「不復得路」;普希金雖然聽到了大海的召喚,自己「卻被束縛住;/我的心靈的掙扎完全歸於枉然/……我留在你的岸旁」。不過最終,陶淵明還是在四十一歲辭去了彭澤令,歸耕田園;而普希金儘管並未隱遁,甚至活躍於各種沙龍與盛宴之中,經常出入皇宮,可他卻並不享受這些表面的榮耀,因為代價是不自由。因此,他有意奔赴那場陰謀的決鬥,在決鬥中死去,終究徹底擺脫了俗世的羈絆。這場決鬥,未嘗不是這位俄國詩人另一種方式的永久的歸隱,是他的天鵝之曲,是他的《歸去來兮辭》,歸向他的永恆之海、自由之鄉。

陶淵明的桃源與普希金的大海之所以被銘記至今,除了純藝術方面的因素,也許還因為,詩人對自由看似痴愚的執著追求、對俗世的不妥協,以及對高潔的精神家園的堅守,都是極為動人的。田曉菲敏銳地指出,陶淵明的詩歌「不是天真地頌揚田園之樂或者自然與人的和諧……他的詩歌在很多方面來講都是一種私人價值觀的辯護,追求個人的自我實現」⑩。「個人的自我實現」對每一個體來說都很重要,對詩人個體來說尤其如此,因為唯有保存著自我,詩心才可以存活。誠然,生活於世間的人們難以免俗,但可貴的正是,在俗世中仍能堅持自己的初心,即使只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自由保障著堅守,堅守可以得到更寬闊的自由。自由與堅守對詩人而言尤為重要,如一位德國作家在2013年中德作家論壇上所說:「文學必須堅持那些與眾不同的東西,信守獨一無二的東西,它需要……自己的節奏。」

①⑤米·列·吉塔連科主編:《中國精神文化大典》(五卷本)之語言文學卷,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學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444頁,第444頁。

②劉文飛:《閱讀普希金》,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頁。

③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3—102頁。

④⑥⑩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1375年之前),劉倩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255頁,第254頁,第254—255頁。

⑦⑧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215頁,第214頁。

⑨本節所引普詩皆出自普希金:《普希金詩集》,戈寶權譯,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作 者:文導微,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俄羅斯文學研究室。

⑦⑧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215頁,第214頁。

⑨本節所引普詩皆出自普希金:《普希金詩集》,戈寶權譯,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作 者:文導微,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俄羅斯文學研究室。

相關焦點

  • 普希金之後,俄國再無詩人
    提及俄羅斯文學,就有一個繞不開的人物,那就是普希金,這位偉大的詩人,幾乎是一個人建立起來用俄語寫詩的標準,他的文章、詩句至今仍在俄羅斯廣為流傳,有著意味著無限的意義,無論是在整個文學史上,還是俄羅斯民族、俄羅斯語言自身。
  • 俄羅斯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總裁安東諾娃逝世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新聞中心發文稱,該館總裁伊琳娜·安東諾娃去世,享年98歲。安東諾娃生於莫斯科,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在偉大衛國戰爭時期曾做過護士。安東諾娃於1945年開始在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工作,負責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這一部分。
  • 俄羅斯國家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主席逝世,享年98歲
    2020年12月1日,根據俄羅斯媒體塔斯社的報導,俄羅斯國家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的主席伊琳娜·安東諾娃逝世,享年98歲。國家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是俄羅斯收藏古今藝術品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國家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的初期收藏有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建築的複製品、古希臘的文物古蹟、美麗的古代花瓶和錢幣、義大利18世紀至19世紀的繪畫作品。所有展品在20個展廳展出。
  • 多情詩人普希金,為何被稱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
    最初讓我認識普希金的,就是這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但當時對普希金的認識,就僅限於這首滾瓜爛熟的詩歌和普希金這個人名了。我對普希金的深刻了解,源於他的另一首詩歌《我曾經愛過你》。年少的感情,總是想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傳達,詩歌大概是最深刻而又浪漫的一種了。
  • 普希金沒死?!!!
    1999年,當代俄羅斯文壇最受歡迎的女作家之一,紅色伯爵阿•託爾斯泰的孫女塔•託爾斯泰婭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奧凱維爾河》。在這部短篇小說集中,收錄了其新的短篇——《情節》。1999年正值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普希金逝世200周年,普希金因決鬥逝世是所有俄羅斯人的心結,是所有知識分子痛心的遺憾。而短篇小說《情節》正是基於普希金的生平,大膽地想像之作。
  • 俄羅斯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總裁安東諾娃去世 享年98歲
    俄羅斯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新聞中心發文稱,該館總裁伊琳娜·安東諾娃去世,享年98歲。 SPUTNIK / VLADIMIR ASTAPKOVICH俄國立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成為The Art Newspaper Russia獎項的「年度博物館」安東諾娃生於莫斯科,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在偉大衛國戰爭時期曾做過護士。
  • 浪漫才子普希金,娶俄羅斯第一美女,37歲為妻子決鬥被情敵殺死
    相較於事業上的成就,我更感興趣的是名人們的感情經歷,豐富的感情經歷讓他們走下神壇,讓人覺得更親切,比如 :狄更斯對妻子沒感情,唯獨偏愛兩個小姨子;安徒生一生著作頗豐,三段情路卻歷盡坎坷;浪漫文豪雨果是個情種,從30歲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就墜入愛河,每天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愛人75歲去世從未間斷,寫了將近2萬封……俄羅斯浪漫主義大文豪普希金的人生經歷同樣精彩
  • 「沙皇的黑人」:普希金的非洲血統
    俄羅斯使臣救下他之後,便把他作為禮物獻給彼得大帝」。普希金的非洲血統如何影響他的創作與生活?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通過華裔作家李煒的敘述,回顧普希金與他所處時代的精神歷程。本文選自《永恆之間:一部與時間作對的西方詩歌史》,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 普希金,居家隔離人士中的「一股清流」
    夾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俄羅斯詩人、作家普希金也遇到了自己的難題——他剛剛經歷親人離散,又失戀,想外出散散心,結果因疫情發展迅猛,直接被隔離在了那個叫波爾金諾的小地方,期間兩次試圖離開未果,想到與未婚妻異地,感情問題沒個著落,生活也難保障,心裡足有一百分苦悶。
  • 黑人文學巨匠:大仲馬和普希金
    他的曾孫亞歷山大·普希金成為俄羅斯的重要人物,也是該國最偉大的文學人物之一。普希金在未完成的小說《彼得大帝的黑人》中紀念了他的曾祖父。亞歷山大·普希金普希金在俄羅斯被譽為民族英雄。以至於他的生日——6月6日——成了俄羅斯的一個節日,用來紀念他對俄羅斯文學的貢獻。
  • 普希金被高爾基譽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
    他創立了俄羅斯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在詩歌、小說、戲劇乃至童話等文學各個領域都給俄羅斯文學創立了典範。1811年,12歲的普希金進人被得堡的費族學校一皇村學校學習學生時代進行了大量的詩歌創作,普希金流傳下來的最早的詩歌是一首情詩《贈娜塔利亞》。
  • 「2019俄羅斯普希金國際詩歌藝術節」 暨「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詩歌藝術節」在莫斯科民族宮舉行
    、歐亞文明對話基金會、絲綢之路國際詩人聯合會共同主辦,中國詩歌春晚組委會協辦,在莫斯科民族宮舉辦了「2019俄羅斯普希金國際詩歌藝術節」「暨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詩歌藝術節」,以紀念享譽世界的大詩人「詩歌的太陽」普希金誕辰220周年,俄羅斯聯邦文化部長梅津斯基發來賀信。
  • 大文豪普希金:我的外曾祖父是彼得大帝乾兒子,還是個非洲人
    普希金,全稱是「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生於1799年,卒於1837年。他是俄羅斯著名文學家,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他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以及「俄羅斯詩歌的太陽」,代表作有《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致大海》等。然而普希金的身世和法國父子文學家大仲馬和小仲馬非常相似,那就是他們都有非洲血統。
  • 王岫廬︱普希金之後:讀路易絲·格麗克的《預兆》
    很多讀者可能是在格麗克的詩集《阿弗爾諾》(Averno,2006)中讀到這首詩,混雜在詩人其他的詩歌創作中,這行詩後附註的小字「寫於亞歷山大·普希金之後」,顯然更有含糊不清的意味,很容易讓人以為詩人創作此詩,是為了向另一位俄羅斯大師發出致敬或讚美。
  • 普希金筆下的小人物:小人物形象的發展演變
    19 世紀的俄羅斯文學與俄國社會革命運動密不可分,19 世紀上半葉發生的兩大歷史事件對俄羅斯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812 年的衛國戰爭在喚醒俄羅斯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之餘,更是激發了民族的自我意識。他們發現,與他們一起保衛家園的勞苦大眾在戰鬥中卻仍受欺壓,戰後也並未改變原本貧苦的生活狀況。
  • 賞讀普希金的《神射手》:英雄不屬於決鬥場
    作者:梅荷亞歷山大·普希金,是19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詩人,俄羅斯文學的鼻祖,被文學界稱為「近代俄羅斯之父」。高爾基稱他為:「集前人之大成,囊括一切新奇和機智的一代詩宗。」普希金筆下的主人公都是獨具個人鮮明特色的典型人物代表,他的《神射手》,表面上描述的是一個軍官的個人生活,實質上表達的是一個軍人的生命價值觀。
  • 普希金誕辰221周年:生活在極端歡樂和危險之中,他才感覺到幸福
    普希金詩神的地位在他生前就已經奠定了,死後經過屠格涅夫、別林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著名文學家的褒揚和推廣,他在俄羅斯文學中的地位進一步神化,而在20世紀蘇維埃時期,他成為萬眾景仰的詩神,名字遍布百餘個文化機構,他的畫像雕塑如同領袖的畫像雕塑一般隨處可見至今仍有增無減,2019年6月5日,在俄羅斯謝列梅捷沃機場豎起了一座人工建造的普希金紀念碑,這座俄羅斯第一大機場同時被冠以普希金的大名。
  • 普希金怎麼死的!施特勞斯也差一點被冤枉而步其後塵
    普希金怎麼死的!大家都知道,因為美女,決鬥負重傷,不治身亡,年僅38歲,一代天才大詩人,可惜了。同樣,音樂大師施特勞斯也差一點被冤枉步普希金後塵,但他以自己的智慧化解了這場危機,採取請鮮花作證的辦法,平息了無謂的決鬥,同時還完成了聞名於世的《心胸開朗圓舞曲》。
  • 阿爾巴特是莫斯科一條老街,與琉璃廠相似又不同,普希金曾在此居住
    在這樣一種社會環境下,深受十二月黨人思想影響的普希金, 以其代表的自由主義詩歌創作,開啟了俄羅斯現代詩歌變革的先河,在當時產生著十分廣泛的影響。此前,他就曾寫出了抨擊農奴制度,歌頌自由進步的詩作《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茨岡》以及詩劇《鮑裡斯·戈爾諾夫》等,矛頭直指沙皇政府。
  • 普希金的詩與炫技「神曲」
    雷健正如西歐許多作曲家喜歡取材於歌德和拜倫的詩歌一樣,俄羅斯作曲家常從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的詩歌中得到創作靈感。格林卡的《魯斯蘭與柳德米拉》,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野蜂飛舞》都取材於普希金的詩歌。1822年普希金在被沙皇流放到南俄基什尼奧夫時,聽到當地民間流傳的沙皇薩爾旦的故事,1824年普希金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又聽老奶娘阿琳娜·羅季奧諾夫娜講述了這個童話故事並記下故事梗概。1831年他在彼得堡皇村寫下這篇一千多行的長篇童話詩,取名《沙皇薩爾旦、他的兒子光榮而有力的勇士格維東·薩爾旦·諾維奇公爵和美麗的天鵝公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