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的水字是什麼意思?「特別之處」也許你想不到

2021-01-09 致青春的華華

我們常常說:「水是萬物之源」。眾所周知,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水,你一天可以不吃飯但是不能不喝水。同時我們也知道有個詞叫做「上善若水」,水滋潤了萬物,給予萬物各種各樣的好處,但它卻從來不向我們索取,不和任何人比較高下,這也許就是水的善。我們常聽人說上善若水,這就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像水那樣善良的對待身邊的每個人。但除此之外,水本身也有自己的特別之處被世人歌頌。讓我們來看看「上善若水」的水字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特別之處?

首先「水」就是水的淡定和從容。世界上任何事物離開了水都會失去它原本的樣子,如果我們要來讚揚水的貢獻,那麼幾天幾夜都是說不完的。水被看作萬物之源,但它卻從來沒有因此而浮躁張揚,依舊保持自己淡定從容的心,安靜地流向低處,並且總能在低洼處看到水聚集在一起。如果我們也能夠像水一樣,相信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會有所改變。

其次就是是水的凝聚力。我們都知道水沒有形狀但卻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就像是我們生活中看到的雲霧、蒸汽、冰雪……但無論是哪種形態,最終它都會融為一體,會向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前進。而這一點又恰恰是我們現在很多人所缺失的。我們現在能經常看到在一個團隊中,每個人都很努力地朝著自己的方向進步,但是又因為缺乏凝聚力,往往事與願違,對於水的這種品質在這裡顯得尤其珍貴。

水又是公平的。我們用來盛水的器皿,不論鍋碗瓢盆、金銀銅鐵,又不管是木碗金碗還是陶瓷碗,水都會一視同仁,不會因為自己容身於哪種地方而有所變化。如果有誰想要瘋狂破壞,水就會毫不客氣的溢出。反觀我們現在的社會,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好像有關係走後門到哪裡都很受用,但是這些對於毫無背景的人有失公允,因此水的這種品質正好是我們這個社會很需要的。

最後一點,水是透明的。我們看到的墨水有黑藍紅各種顏色,但這個時候它已經不能稱之為水了,而是後來添加的東西。因此對於水來說,那麼沒有顏色的永遠就是它,這也就是它問心無愧、始終如一的模樣。這樣的品質恐怕也是我們所需要的。所以現在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上善若水,並不只是簡單的像水一樣「水利萬物」,它身上的很多品質,值得我們永遠學習。這些「特別之處」也許你想不到。好了,今天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希望大家能積極評論哦!

相關焦點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
  • 太極拳,上善若水
    中華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就是一本歷史教科書,一代一代地教會我們為人處世之道。老子曰:「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裡聖人以水的形象來演道。聖人已作古千年,但其言論在如今社會,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都誤解了
    我們經常聽到的成語「上善若水」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當時老子教導孔子說,你要學仁德,應該跟水去學,上等的德行就好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有謙之德,這就叫「上善若水」。「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呢?其實很簡單,只是很多人會誤以為,它單純指一個人的德行出眾,就像水一樣綿延不絕。
  • 原來「上善若水」是這個意思,受教了
    【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習】「上善若水」這個詞正出於此,這也是《道德經》裡極為重要的一句話,用來解釋什麼是「道」。 「道」如「水」,至柔卻能馳騁天下之至堅,能以最柔的特性駕御天下最剛強的東西。
  • 老子的「上善若水」是何意?其實意思很淺顯,被很多人想複雜了
    「上善若水」,就是出自《老子》中的一個成語,整句為: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說的是一個人的至高品性,應該是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較高下或爭一時之長短。 實際上儒家所倡導的君子之道,與這種思想和理論有重疊的地方。說的都是一個高尚的人的德行,就應該像水的品性一樣,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五,天長地久,上善若水
    這兩句話其實是一句話,也許是古人作文時的習慣或者是某種作文的技法。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聖人明白本末的道理,時刻保持著心靜無欲的修行,在這種修行下,身體反而是最先獲得益處。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 從「上善若水」感悟的人生智慧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叫「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其實這句話蘊含了很多智慧。今天子曰就來給大家聊一聊。上善若水,第一層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最高尚的善就如同水一樣。水代表了善於滋潤萬物而不爭。最善的人,所處的位置自然最不引人注目,做事善於保持冷靜,待人和善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守信用,做事善於發揮自己所長。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 海洋日說水:上善若水,水有水德
    恰巧今天是國際海洋日,在海洋日說水,從中國的「上善若水」說起。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現已成為一個時髦的文化標籤。不一定每一個使用這一標籤的人,都理解這句話裡的靈魂:水。水?不理解?是的,你了解水,但你知道水有水德嗎?常言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說出了中國人的一種思考模式:山水萬物皆有德性。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各人有各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也出自老子《道德經》。其意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萬物卻與事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的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就是厚德載物的品質。
  • 成語: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多人不大理解其中的真諦
    今天呢,小編就給大家說說成語「上善若水」的意思。想必大家在生活中或多活少的聽說過這個成語了,而且很大一部分的人都很喜歡這個成語。那麼這個成語到底是啥意思,為何會惹得大眾這麼喜愛呢?其實很多人不大理解其中的真諦,小編今兒個就給大家淺析一下,好讓你有個基本的理解。「上善」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行」,「若」就是「像」,「上善若水」就是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
  • 一直聽說「上善若水」,原來是這個意思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人為善,心中有善念,途中便有天使,從善如流,福報綿長!周遭的人世,世情冷暖,宛如流水的人生,願你我都能隨緣隨心隨性而活。1、心是一竿稱,量人先量己人心如鏡,一個人心存什麼念頭,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心中所想之物。
  • 「上善若水」啥意思?原來人們都誤解了,帛書本出世後才真相大白
    通用版本的《道德經》是這麼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而實際上帛書上所寫的原文應為:「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 名言名句欣賞,上善若水,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老子著作《道德經》裡上善若水章中寫過這麼一段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水呢是最善的,人應該向水學習。水永遠不和利益去爭,反而為萬物奉獻自己或為萬物。很多人不喜歡的地方,它也願意去,不嫌棄。例如:馬桶中它也願意待著,也沒有怨言。它接近宇宙的規律,但也完全不是宇宙的道。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如何理解世人口中的「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一個被世人熟知的成語,你知道它的出處和意思嗎?今天朝運萊傳統文化課堂就給大家講一下這個成語。上善若水一詞出自《老子》,原文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道家精髓: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卻理解錯了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子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老子這句話的是:你與其問學於我,何為不去學習「水」的優良品德呢?孔子很疑惑,不明老子是什麼意思,於是問道:「水有何德?」面對孔子的疑問,老子說出了一句經典的詞語:「上善若水」,看似隨意說來,其實卻透露著道家思想的精髓,道理也很簡單,老子隨後解釋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
  • 上善若水告訴我們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
    首先,我們要弄清:人的本質是什麼?人體有365個穴位, 一年剛好365天;人體有12條經絡, 一年剛好12個月。 脊椎有24節, 一年剛好24個節氣,人與大自然完全吻合! 人本天地之氣而生,故而人體必須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
  • 上善若水,老子為何認為只有水,才是最接近道的
    周秋鵬道是什麼,老子在《道德經》中,並未言明。他在開頭寫道:道可道,非常道。他認為道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描述的。一旦形成語言和文字,大家就會執著於字面上的含義,而無法了知到真實的內涵。就像「玫瑰花」三個字,字面的含義和那個植物的真正內涵,實際沒什麼關係。
  • 孫思燦:上善若水,博愛師道
    但我能夠用沐浴老師陽光雨露的學生和接受培育的新時代預備老師的身份心連心、肩並肩地體會和感悟出"上善若水"是老師"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一角縮影和"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展示,"博愛無言"是老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的詮釋。師道博愛高如珠穆朗瑪峰高山之高,我心銘恩深深如太平洋海水之深。
  • 我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到底隱含著什麼樣的人生智慧?
    為什麼那麼多大佬都喜歡在辦公室或家裡掛上一幅「上善若水」的字畫?因為水最接近於道,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它的原文是:【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我讀經典】古文今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