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啥意思?原來人們都誤解了,帛書本出世後才真相大白

2020-12-12 無風卻起念

被稱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但就是這樣一本這麼重要的名著,竟然被人們篡改。被篡改後的《道德經》還成為了通用版本,誤導了人們很長一段時間。

通用版本的《道德經》是這麼說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而實際上帛書上所寫的原文應為:

「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乍一看,我們會發現也沒什麼出入,無非就是三個地方有所不同,但我們也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不同,其含義是相差很大的。

一是「上善若水」和「上善似水」,這裡看起來其實意思差別並不大,「若」是好像的意思,「若」也是好像的意思,所以改版與原版在這裡相差並不大。

二是「不爭」和「有靜」,雖然大意上都是在說水不爭不搶的本性。但是我們要注意,水不是人,它是一種客觀的事物,沒有生命特徵,所以自然也不會有爭與不爭,所以「靜」比「不爭」在這裡會更加合適形容水的狀態,更加地客觀。

以上兩點還不是出入最大的,下面我們要討論的這個差別,才是完完全全顛倒了原文的意思,那就是「與善仁」和「予善天」。首先,我們要知道,老子對於「仁」一直都是處於一種否認的態度的,他曾經說過「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老子是道教的代表人,他認同的是「天道」,而不是孔子所推崇的「仁義」。所以改版的「與善仁」,很明顯就是和老子思想相反的,一看就不是老子的本意。

而帛書中的「予善天」,才是老子的思想推崇所在,因為只有天,也就是老子所支持的「天道」才能做到真正地予人。天是「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根據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來幫助他人,而不是像「仁義」一樣,列出一堆對人們為人處世的規則,拘束人們的思想。因為每一個人的天性都有所不同,如果在沒有認真地了解一個人,就胡亂地用所謂的「道德」去束縛他,是很容易釀成大禍的。

老子作為道家的鼻祖,提出了著名的「辯證法思想」,主張的是無為而治,不僅在古代就倍受人們,直至現在就一直被人們推崇學習。

德國人尤利斯·噶爾評價老子說:「也許是老子的那個時代沒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許真正認識老子的時代至今還沒有到來,老子已不再是一個人,不再是一個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動未來的能動力量,他比任何現代的,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而我們更要以更加嚴謹的態度,對待這些著作,儘量減少這種字眼錯誤的再次發生,以免對人們的學習造成誤導。

參考資料:《道德經》

相關焦點

  • 成語: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多人不大理解其中的真諦
    而成語是根據古人的生活方式相承沿用下來的,而成語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故事或者典故。而成語本身富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並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根據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成語,就能事半功倍,相得益彰。今天呢,小編就給大家說說成語「上善若水」的意思。想必大家在生活中或多活少的聽說過這個成語了,而且很大一部分的人都很喜歡這個成語。那麼這個成語到底是啥意思,為何會惹得大眾這麼喜愛呢?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都誤解了
    孔子和學生子貢一起看「東流之水」,子貢好奇地問老師:「為什麼君子見『大水』必須要觀看呢?」孔子解釋說,水和很多東西都相似,它似德、似法、似義、似道、似勇、似正、似志、似察、似善化,包容萬象,妙不可言。其實,孔子自己也曾經向老子求學,從老子那裡學到了水的智慧。
  • 原來「上善若水」是這個意思,受教了
    【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習】「上善若水」這個詞正出於此,這也是《道德經》裡極為重要的一句話,用來解釋什麼是「道」。 「道」如「水」,至柔卻能馳騁天下之至堅,能以最柔的特性駕御天下最剛強的東西。 水,至善至柔,綿綿密密,細則無聲,巨則洶湧。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
  • 從「上善若水」感悟的人生智慧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叫「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其實這句話蘊含了很多智慧。今天子曰就來給大家聊一聊。上善若水,第一層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最高尚的善就如同水一樣。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
  • 太極拳,上善若水
    青龍堂、白虎堂、匯緣堂、詩畫堂、論道堂、禮品堂、道膳堂、三豐祖師殿、玄武池、太極碑、太清臺、上清臺、玉清臺、桂花園……每一處都充溢著尚武與道義的連接;每一處都彰顯著武學與修為的傳承;每一處都講述著生命與體驗的傳奇……太極是中華龍文化的精神體現,是儒釋道等多種傳統文化九九歸一的集大成者,是中華武士道精神與禪文化融合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命脈,是當代社會價值觀、財富觀
  • 一直聽說「上善若水」,原來是這個意思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人為善,心中有善念,途中便有天使,從善如流,福報綿長!周遭的人世,世情冷暖,宛如流水的人生,願你我都能隨緣隨心隨性而活。1、心是一竿稱,量人先量己人心如鏡,一個人心存什麼念頭,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心中所想之物。
  • 老子的「上善若水」是何意?其實意思很淺顯,被很多人想複雜了
    「上善若水」,就是出自《老子》中的一個成語,整句為: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而「上善若水」中的「水」,則是比喻那些與世無爭的聖人,這句話其實意思很淺顯,卻被很多人想複雜了。
  • 「上善若水」的水字是什麼意思?「特別之處」也許你想不到
    我們常常說:「水是萬物之源」。眾所周知,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水,你一天可以不吃飯但是不能不喝水。同時我們也知道有個詞叫做「上善若水」,水滋潤了萬物,給予萬物各種各樣的好處,但它卻從來不向我們索取,不和任何人比較高下,這也許就是水的善。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如何理解世人口中的「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一個被世人熟知的成語,你知道它的出處和意思嗎?今天朝運萊傳統文化課堂就給大家講一下這個成語。上善若水一詞出自《老子》,原文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海洋日說水:上善若水,水有水德
    恰巧今天是國際海洋日,在海洋日說水,從中國的「上善若水」說起。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現已成為一個時髦的文化標籤。不一定每一個使用這一標籤的人,都理解這句話裡的靈魂:水。高潔、堅毅、正直,就是「上善若水」裡面所說的「善」。這些善,在老子眼裡都是小善,不是大善,最大的善叫「上善」。上善是什麼?老子說:像水一樣這叫啥都沒說!別急,讀後面一句:利萬物而不爭。
  •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紀念那些與水結緣的哲人們
    上善若水水至柔,無形無界,潤物無聲;水至剛,滴水穿石,柔而克剛;水至大,百川歸海容納萬物;水至謙,廿居卑下,虛懷若谷;水至純,澄澈透明去汙除垢;水至善,澤被萬物不求回報……水,不僅滋養了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更見證了民族精神的不斷成長。讓我們把眼光探入歷史和文學的深處,去看看那些水中漾著的民族精神之花。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話出《易經》中,顧名思義厚德載物是用來比喻當一個人的德行積累到無限大之後,他就可以容納萬事萬物。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五,天長地久,上善若水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不僅解釋了天地不仁的原因,同時也強調了道本自然的特點。從道生萬物卻又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的這些表現中,不難看出道的運行是無欲無求的。是沒有動機的,一切都本於自然。它不會因為萬物的生發而改變自己的運行,道之動也因此能周行不殆,道之用也綿綿不絕。
  •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滋養萬物,奉獻不求回報嗎?
    老子常常以水作例子來宣傳這個道理。老子在第八章中論述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就是指最高的善,上善若水是說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為什麼呢?經文解釋說水具有利萬物而不爭的品格。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地位。何謂不爭呢?
  • 名言名句欣賞,上善若水,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老子著作《道德經》裡上善若水章中寫過這麼一段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水呢是最善的,人應該向水學習。水永遠不和利益去爭,反而為萬物奉獻自己或為萬物。很多人不喜歡的地方,它也願意去,不嫌棄。例如:馬桶中它也願意待著,也沒有怨言。它接近宇宙的規律,但也完全不是宇宙的道。
  •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不得不說,《道德經》的哲學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再思考。 「上善若水」這個詞,被我們用來形容最高的德行和人的優秀品質,不爭名利。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
  • 諸子百家簡單講之老子篇:懂上善若水,就會心若陽光,無謂悲傷
    我們都知道在老子眼中,水的本性最接近於道,道存在於萬物之中卻從不顯露,水滋潤萬物卻從不和萬物相爭。於是老子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一說。水為何在老子心中有如此地位,從孔子的話裡,我們可以得到答案。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在老子看來,水又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是最接近於道的。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備最好稟性的「人」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最接近於「道」。居處適應任何之地,心胸沉靜高遠,待人真誠友愛,說話言而有信,為政謀求清平,處事能方能圓,行動善擇時機。正是由於不與人爭的美德,所以永遠也沒有過失。
  • 上善若水告訴我們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
    意思就是說:大到宇宙天體運行,小到人體五臟六腑,其運行邏輯上都是一樣的,這也是我們所說的「道」。為什麼身邊有小人?為什麼事業不順?為什麼財運不暢?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裡實際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