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不得不說,《道德經》的哲學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再思考。
「上善若水」這個詞,被我們用來形容最高的德行和人的優秀品質,不爭名利。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現在很多人把這個詞寫成書法,掛在牆上,勉勵自己。
其中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呢?
老子的《道德經》第8章,不爭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人們都說,最高的德行就是如同水一樣,不爭。水善利萬物應該如何理解?上古,有大禹治水,水若利萬物,為何還要治理?
在遠古的傳說中,也不乏大洪水的記載,至今,仍有洪水泛濫之時。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波浪翻滾之時,又應該如何理解水的至善至美呢?
有人說,水最溫柔,所以最善。但是我們一定還會牢記「水滴石穿」的典故,所以水並不柔弱。水往低處流,我們可以理解為謙遜,水滴石穿是毅力,水能洗滌萬物是奉獻,海納百川是胸懷。水如何才是上善?
假若你讀到馬王堆《道德經》的原文,可能馬上就能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說「上善若水」,水是上善,而且藉此指代最為上乘的人的美德品質。
《道德經》甲本原文: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道德經》乙本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
從《道德經》甲本來看,說得最明白,水的本質是靜的,靜的水,是對萬物有利的一種狀態。洪水,並非水的緣故,而是大量的水處於運動的狀態,海中的波浪也是如此。因此運動的水,並非水的本質。
人最高的德行就是保持人本來的面貌,就像治理水一樣,讓水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
人的本來面貌如同水一樣,是「靜」。
但這種本來面貌「靜」卻和人的理想追求相反,「人往高處走,水往地處流」。這就形成了一對矛盾。但是水的這種「靜」的狀態,卻最接近「道」的本質。人若能做到像水一樣,才能無憂無慮。
從《道德經》乙本來分析,水對萬物有好處,卻也有互不相讓之時,當它處於與人的追求相反的時候,也就是「不爭」的時候,最符合「道」。人們喜愛平靜的水,自己卻喜歡「爭」,這就不符合「道」了。當人能做到「不爭」之時,具有「謙虛」的美德,這就是最符合道的時候。
上述兩個哲學邏輯,都值得人們深思,而且很有意思。這些突出顯示出了,我國先秦時期,人們對社會現象的洞察和探索,具有獨特的魅力且博大精深。
在通行本《道德經》中,這句演變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無爭」。直接點出了水的本質,至善的水。無疑顯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進步與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將事情看得越來越通透,當然可能同時也失去了其中的邏輯和轉折。
由此,我更加喜歡「上善若水」這個詞。
版權聲明:本文由李秀筆記原創首發,作者李秀,多平臺原創作者,籤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