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2020-12-12 騰訊網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不得不說,《道德經》的哲學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再思考。

「上善若水」這個詞,被我們用來形容最高的德行和人的優秀品質,不爭名利。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現在很多人把這個詞寫成書法,掛在牆上,勉勵自己。

其中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呢?

老子的《道德經》第8章,不爭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人們都說,最高的德行就是如同水一樣,不爭。水善利萬物應該如何理解?上古,有大禹治水,水若利萬物,為何還要治理?

在遠古的傳說中,也不乏大洪水的記載,至今,仍有洪水泛濫之時。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波浪翻滾之時,又應該如何理解水的至善至美呢?

有人說,水最溫柔,所以最善。但是我們一定還會牢記「水滴石穿」的典故,所以水並不柔弱。水往低處流,我們可以理解為謙遜,水滴石穿是毅力,水能洗滌萬物是奉獻,海納百川是胸懷。水如何才是上善?

假若你讀到馬王堆《道德經》的原文,可能馬上就能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說「上善若水」,水是上善,而且藉此指代最為上乘的人的美德品質。

《道德經》甲本原文: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道德經》乙本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

從《道德經》甲本來看,說得最明白,水的本質是靜的,靜的水,是對萬物有利的一種狀態。洪水,並非水的緣故,而是大量的水處於運動的狀態,海中的波浪也是如此。因此運動的水,並非水的本質。

人最高的德行就是保持人本來的面貌,就像治理水一樣,讓水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

人的本來面貌如同水一樣,是「靜」。

但這種本來面貌「靜」卻和人的理想追求相反,「人往高處走,水往地處流」。這就形成了一對矛盾。但是水的這種「靜」的狀態,卻最接近「道」的本質。人若能做到像水一樣,才能無憂無慮。

從《道德經》乙本來分析,水對萬物有好處,卻也有互不相讓之時,當它處於與人的追求相反的時候,也就是「不爭」的時候,最符合「道」。人們喜愛平靜的水,自己卻喜歡「爭」,這就不符合「道」了。當人能做到「不爭」之時,具有「謙虛」的美德,這就是最符合道的時候。

上述兩個哲學邏輯,都值得人們深思,而且很有意思。這些突出顯示出了,我國先秦時期,人們對社會現象的洞察和探索,具有獨特的魅力且博大精深。

在通行本《道德經》中,這句演變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無爭」。直接點出了水的本質,至善的水。無疑顯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進步與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將事情看得越來越通透,當然可能同時也失去了其中的邏輯和轉折。

由此,我更加喜歡「上善若水」這個詞。

版權聲明:本文由李秀筆記原創首發,作者李秀,多平臺原創作者,籤約作家。

相關焦點

  • 除了「上善若水」,你還應該知道這些《道德經》裡的至理名言
    《道德經》原名《老子》又稱《五千言》,漢代的河上公著有《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為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之後才有了《道德經》這個名字。關於老子的史籍記載很少,在西漢的司馬遷編寫《史記》時就已經不能搜集到詳細的資料了。
  • 聆聽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千百年前的賢聖大德們為什麼讓我們崇敬,敬仰,因為他們的精神,德行,和智慧的光芒始終照耀和激勵著後世的人,為什麼他們的生命力長盛不衰,因為他們的生命融入了道,彰顯了德老子(道德經)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 我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到底隱含著什麼樣的人生智慧?
    為什麼那麼多大佬都喜歡在辦公室或家裡掛上一幅「上善若水」的字畫?因為水最接近於道,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它的原文是:【原文】上善若水。【我讀經典】古文今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
  • 「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上善若水。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老子用水打比方,道出了最高境界的善(上善)是何等狀態。老子說,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總是利益、成就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而且甘於處低,所以接近於道,因為道就在低處。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就大海的格局和深邃。
  • 原來「上善若水」是這個意思,受教了
    【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習】「上善若水」這個詞正出於此,這也是《道德經》裡極為重要的一句話,用來解釋什麼是「道」。 「道」如「水」,至柔卻能馳騁天下之至堅,能以最柔的特性駕御天下最剛強的東西。 水,至善至柔,綿綿密密,細則無聲,巨則洶湧。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在老子看來,水又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是最接近於道的。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卻能做到,不管你是來自山川上的積雪融化成水,還是大江大河裡的水,不管是溪流湖泊裡的水,還是天上降下來的雨水,也不管你是清水還是混水,照單全收,全部都容納於心。人在社會上立足也是如此。
  • 《道德經》禪解: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文/炳睿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這一段是闡釋像水一樣的不爭的美德,這種美德就處處都是善的。謙虛不爭這種美德,是上等的善,這就像水的特徵,所以說上善若水。佛法之道也是如此,恆順眾生而不諍,讓眾生歡喜即是讓諸佛菩薩歡喜,然後才能善巧方便的去渡化眾生。
  • 海洋日說水:上善若水,水有水德
    恰巧今天是國際海洋日,在海洋日說水,從中國的「上善若水」說起。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現已成為一個時髦的文化標籤。不一定每一個使用這一標籤的人,都理解這句話裡的靈魂:水。水?不理解?是的,你了解水,但你知道水有水德嗎?常言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說出了中國人的一種思考模式:山水萬物皆有德性。
  • 從「上善若水」感悟的人生智慧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叫「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其實這句話蘊含了很多智慧。今天子曰就來給大家聊一聊。上善若水,第一層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最高尚的善就如同水一樣。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
  • 古詩《道德經》中,大道無形,上善若水,老子之道,玄之又玄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作的,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古代當時的很重要的道德哲理的來源。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原文的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 詩苓說《道德經》:居善地,心善淵,上善的人都有這七種能力!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我們為什麼要好好學習研究《道德經》
    你也能想起他們的經典傳世著作,《論語》,《道德經》,等等。有多少人深入學習研究過聖人們的著作,並用來指導人生?在中小學課本裡,我們學到了一些有關的篇章,記得那些世代傳誦的語句「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也會知道「上善若水,不爭即為爭」的道理。你是否覺得,在千年以前,這些先賢們就能有這樣的先進思想,真的很了不起?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五,天長地久,上善若水
    從道生萬物卻又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的這些表現中,不難看出道的運行是無欲無求的。是沒有動機的,一切都本於自然。它不會因為萬物的生發而改變自己的運行,道之動也因此能周行不殆,道之用也綿綿不絕。天地所以能長且久是因為天地法道,以道的法則來運行。天地以道為本,與道相合。所以四時的變化與萬物的生長就表現出了花謝花又開,春去春又來的現象。
  • 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和現實解讀
    眾所周知:上善若水是一種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其真正含義是什麼?有什麼現實意義?於是,水,在成就別人的時候,落得個自由自在。入杯即杯,入罐即罐。貌似沒有原則,實則瀟灑自如。並且,無論社會有多複雜,都永遠為自己為他人保留一份善良和童真。何其幸哉!「上善若水」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
  • 上善真的若水嗎,水真的利萬物而不爭嗎,《道德經》誤民兩千年
    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應該來說老子是值得尊敬的,為什麼要痛批他呢?生活中常常見到名人解讀老子之言,比如魯迅、林語堂、南懷瑾、於丹、曾仕強、白巖松等,而且講國學必然提到或聯想到老子。然而這些人所解讀的老子《道德經》基本全部都是停留在內部打轉,始終無法突破它的束縛。
  • 《道德經》:道法自然,知常曰明,上善若水
    理解、把握了常道,才能有包容之心,做到如天無私覆那樣的公道、寬容,可以凝聚人心,這才是天下為公、天長地久、長治久安之道。如果做到了,你可終身無虞。上善若水老子不僅以虛無為用,又以反向為用。道的變化、功用有一定的規律:舉凡自然、社會、人生,各種事物現象,無不向相反的方向運行。柔弱往往會走向雄強,生命漸漸會走向死亡。老子看到了事物相互依存、彼消此長的狀況。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都誤解了
    《荀子》裡記載了一個很有趣的情節。孔子和學生子貢一起看「東流之水」,子貢好奇地問老師:「為什麼君子見『大水』必須要觀看呢?」孔子解釋說,水和很多東西都相似,它似德、似法、似義、似道、似勇、似正、似志、似察、似善化,包容萬象,妙不可言。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腦海中隨之浮現的畫面,就是影視劇裡,修道之人施展神通和術法的場景。但是在現實之中,那些場景顯然不大可能出現。道教,對於很多人而言,依然很神秘。雖然道教尊老子為祖師,是為太清道德天尊,即民間的太上老君。但道教,卻不是老子創立的。道教,起源於戰國中期的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