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驅逐艦在90年代後技術爆炸,相繼又052C/D和055大驅這樣的經典艦艇出現,而且通過下餃子也形成了相當的規模。但是國產驅逐艦的垂髮雖然採用冷熱共架,但是尚未達到一彈四坑技術,這也是很多軍迷的心病。
而最近052D「西寧號」驅逐艦進行的防空演練中,通過艦上火控系統指示並捕捉多個目標,首次實現了「混裝共架發射」,而且是一次齊射4枚,外界猜測這正是國產驅逐艦已經實裝一彈四坑的顯著標誌。
其實冷熱共架發射並不新鮮,早在2020年3月的時候,就採取這種方式發射了鷹擊18和HHQ-9。但是一般防空飛彈發射頻率在1秒左右,發射4枚就需要4秒,而這次混裝共架發射達到1秒4枚,問題就很不簡單了。
按照052D的64個垂髮單元計算,鷹擊-18需要佔用8個,魚-8反潛魚雷佔用8個,分給HQ-9B的位置只有48個左右。因此在大編隊作戰抗飽和攻擊時,按照2枚攔截一枚的保險方式,只能抗擊24個目標左右。而如果有一半的位置可以混裝其他武器,形成一坑四彈,那麼就可以將防空武器數量提升到120枚左右,可以同時攔截60個左右的目標,這基本將052D的作戰能力提高了一個量級。
而這次共架混裝的到底是什麼呢?外界猜測或是一種新型中程防空武器,或許就是DK-10的一種升級版本。其實早在2017年時,DK-10A緊湊型艦空武器已經出現,被認為是國產版海麻雀EMMS。主要作用是填補FL-3000N和HHQ-9B之間的空白區域,是對HHQ-9B攔截近程極限之前到水天線之間的一種合理補充。而由於其緊湊的外形,而且採用了摺疊彈翼設計,因此可以保證一坑四彈的裝載性。而這次測試1秒4發齊射,可能是DK-10B或者是更先進型號,其可能已經具備很強的實戰化能力。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DK-10B並不能代替HHQ-9B,只能是對於該武器的一個補充,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防空武器的數量優勢。但是從攔截區域來說,實際上和HHQ-9有一定的重複,也可以增加毀傷效率。但如果要代替HHQ-9B,形成全部的一坑四彈,那麼可能還要寄希望於一種「35彈」,也就是外界猜測在研發中的,具備飛行速度5馬赫、過載50G、射程50公裡這3大指標的新型防空攔截彈。其採用小型相控陣制導和多模式技術,抗幹擾能力強,將是下一代中程防空系統的主力。
而可以預見的是,一旦一坑四彈技術和新中程防空攔截彈成熟,受惠的將是所有水面艦艇。包括未來可能出現054B型護衛艦,可以在有限的噸位下獲得更強的能力,對抗周邊大型護衛艦。而055大驅和下一代通用驅逐艦的作戰能力還將進一步增強。這可能也是繼垂髮、相控陣之後國產驅逐艦的有一大技術進步,將讓藍水海軍在遠洋具備更好的大編隊防空能力,為航母撐起強大的區域防空網絡,更好的掩護艦載機發揮遠程打擊能力。
當然以上只是對目前情況的一種合理猜測,因為畢竟還缺乏最為正式的說明,不過越是先進的系統就越是如此。就好像在珠海航展時,有記者問楊偉總師何時具備矢量技術,楊偉總師回答你怎麼知道我們沒用?其實這個回答也可以推而廣之,你怎麼知道我們沒用一坑四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