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典詩詞還有可能恢復往日的輝煌嗎?

2020-12-17 蕭硯歌

中國的古典詩詞大概率是不可能恢復往日的輝煌了。

沒有舊形式的衰亡,也就不會產生新的形式。詩詞作為一種傳統文學,它不可避免地沿著發生、發展、興盛、蛻變、衰落的歷史必然之路走下去。

當然,詩詞的興衰有著極其複雜的歷史原因,但其自身發展變化的規律,其形式體格的變異,卻起著巨大作用。

簡要回顧一下古典詩詞的歷程就可明了。律絕詩的成熟,是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塊豐碑;但它發展到了唐代,已登上了極盛的峰巔。隨之而來的是向下坡路滑行,故宋詩只好另闢蹊徑,別尋出路,於是促使被稱作「詩餘」的詞的興盛。

一種文學形式從興到衰,並不意味著它的退化,恰恰相反,這正是一種進步的表現。沒有這種興衰,文學就會凝固、僵化,甚至走向總體的死亡。

宋以後,詩詞的創作是每下愈況。到了清代,相比唐宋更是沒有好詩文,有一份聰明的人都去做學問了:訓話,論釋,整理國故,出了一幫了不起的學問家,但詩人沒有一個很了不起的,龔自珍之後,更不在話下。

古典詩詞已日漸衰落,其成就可說是明清不及唐宋,現代比不上近代,今天就更無庸多說了,這是詩詞發展的總趨勢。

古典詩詞的衰落已是人所共睹的事實。在今天這個時代裡,古典詩詞別說恢復到往日的輝煌,復興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具體而言,我認為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的原因:

01 形式限制了內容的表達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現實社會呈現出複雜的多維性,它在瞬息萬變。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融合,使文學現象構成了一幅光怪陸離甚至令人眼花繚亂的圖景。

外來語言不可避免地影響、浸入中國民族語言,新詞彙的大量增加,特別是多音詞(三音以上)的大量增加,使原有語言結構的成份、結構的方式被打破了。

這樣,在封建社會裡產生、成熟、定型甚至僵化的舊體詩詞形式,隨著生活的變化,文學語言的變化,它早就出現了不能適應的局面。

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的演變極其緩慢,這在發展同樣緩慢的封建社會裡,還未顯出矛盾的尖銳性。今天,這種封閉型的樣式實在跟不上開放的改革的社會。

舊體詩詞原有的種種排列組合方式,從總的方面來說已顯得過時了,它尤具不適宜去表現這個時代的新思想和新事物。

要利用舊體詩詞的形式去反映日新月異的新內容,並要做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這實在是高估了這種形式的作用。

從晚清時維新派提倡的「詩界革命」就可窺知。「詩界革命」的倡導者們提出了「後賢兼舊制」、「歷代各清規」的理論。所謂「後賢兼舊制」,其實就是一種「舊瓶裝新酒」的改良運動。

在這場運動裡,有卓越成就的首推黃遵憲。他就主張:

「舉今日之官書會典方言俗諺,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闢之境,耳目所歷,皆筆而書之。」(《人境廬詩草自序》)

黃遵憲的時代,西方資本主義早已打開了中國封建主義的大門,社會狀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黃遵憲正是認為要在詩歌裡反映這個時代的新貌。

但是,黃遵憲的詩歌理論和創作,都只是在舊體詩的範圍內求變,大都以「堆積滿紙新名詞為革命」。因此,這種「詩界革命」終究歸於失敗了。

今天的社會,比起黃遵憲的時代更有著根本性的變革,欲以古典詩詞的形式去表現這個社會,談何容易?

戴望舒在《詩論零札》中指出:

「倘把詩的情緒去適應呆滯的、表面的舊規律,就和自己的足去穿另一人的鞋子一樣。愚劣的人們削足適履,比較聰明點的人選擇比較合腳的鞋子,但是智者卻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腳的鞋子。」

這話還是很有道理的。要跟上時代步伐,反映時代精神,實在有必要拋掉束手束腳的鐐銬,以科學的態度去尋求與新時代的內容相一致的形式。

時代發展的趨勢,決定著詩歌形式的變革。古典詩詞的不可能復興已是時代使然,這是人力所難以扭轉的。

02 「士大夫」文學的迂腐氣,促使古典詩詞的衰落

在各種文學體裁中,詩歌本來是最敏銳的,它應該站在時代的前頭,最大膽地接觸、最及時地反映時代風雲的變化,但是,當代詩人創作的舊體詩詞,卻幾乎變成了一種「士大夫」文學。

這種「士大夫」文學的迂腐氣,促使舊體詩詞的衰落,也是舊體詩詞所以不能復興的原因之一。

比如,十年文化動蕩帶給了人民災難。痛定思痛,新時期的文學,在小說、戲曲、電影等領域裡,已經自覺地不斷地承擔起對這段歷史的思考、總結和評判。

即使有人認為新時期的文學,只是一種尋根、回歸,卻不能否認它的現實主義精神:

對醜惡事物的鞭撻,對人性復歸的肯定,從橫截面、從縱切面,都表現出難能可貴的現實批判精神。

人們通過這些作品,加深了對歷史的認識。但是,又有多少古典詩詞去涉足這個陣地?去投入這個漩渦?

古典詩詞缺少的正是這種對歷史的反思精神,而幾乎隨著武陵漁人走進了世外桃源。抒寫遊山玩水的閒情逸志,渲染節日活動的燈紅酒綠,描繪隨團訪問的異國風光,應制式的酬唱,模式化的即席吟詠,卻不去表現冷峻的人生,不去鞭撻黑暗的角落,大大地脫離了這個真實意義上的社會。

和唐宋時代那些偉大作家相比,那種批判時代、反映時代重大題材、敢於大開拓、大創新的精神,已經銷磨得差不多了。就連明清以後那種反封建精神,今天的舊體詩詞作者也是難望其頂背的。

倒是十年動蕩中那些充滿現實批判精神的現代詩詞,還可直追前代,出現突破性的生機。但它卻只是特殊歷史環境中的特殊產物,這種青春熱血的迸發並不具有普遍性的意義。

說當代的舊體詩詞是一種「士大夫」文學,除了它缺乏時代批判精神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它的「高雅」屬性。「雅文學」從來就屬於「士大夫文學」,這與創作者的身份有關,也和欣賞對象的層次有關。

雅俗文學的對立當然不是絕對的,有時雅文學也會吸收一些俗文學的東西,但它畢竟是士大夫階層的創作,其思想意識、文學語言等都難以與俗文學同化。它對俗文學往往是不屑吸收,也無力消化的。

雖然到了近代,這種雅俗文學出現了變化、接近甚至融合的趨向,但舊體詩詞依然不肯屈尊相就,它仍然是一種特殊性文體,始終無法化為通俗文學。

當然,片面地強調文學的通俗性,也會妨礙作品質量的提高;但是,一味的陽春白雪,也肯定不會獲得大量的讀者。缺乏讀者群的舊體詩詞,還有什麼必要提倡復興呢。

03 讀者欣賞水平的下降以及興趣的轉移

所謂欣賞水平的下降,主要是對古典文學而言。民族文化固然有著它不可割斷的歷史延續性,今天的文學也正是從前代的文學發展而成的。

但是,古典文學作為歷史的東西,它畢竟只能成為少數人研究的對象,不可能大家都在這方面達到較高的水平。

事實上,今大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對古典詩詞的興趣已大大減弱了,有不少人甚至把它視為高不可攀的東西,覺得它艱深難懂,讀而不知所謂。

即使是今天的文學系學生,又有多少人願意在古典文學這塊土地上耕耘呢?為什麼古典文學研究工作者要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搞古詩文的白話翻譯?為什麼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員會要組織力量搞一套古文史今譯叢書?

退一步講,若要使中國的歷史文化不專屬於少數學人的知識,使能看報紙的人,都能讀懂《史記》這樣偉大的著作。這正需要大量的古典知識普及工作,否則,古典文學就不可能變為大眾的知識。

近幾年來,自媒體領域增多了古典詩詞的內容,還有一些當代詩詞作者的詩詞專集問世,其中戴建業教授講授的古典詩詞短視頻大火,似乎真的有「方興未艾」的景象。

可是,那些真正的古典詩詞刊物、專集卻是很少有人問津的,致使有人慨嘆當今古體詩詞作者的人數比讀者還多。

以上種種,若還堅持要去復興古典詩詞,可就是竹籃打水了,讓古典詩詞恢復往日輝煌更是妄談了罷。

相關焦點

  • 對中國古典詩詞的最好傳承就是不斷的創作詩詞
    《中國詩詞大會》捧紅了彭敏、陳更、武亦姝、外賣哥等參賽選手,一大批古典詩詞通過問答、搶答、飛花令、嘉賓點評等環節得到了華麗綻放。欄目自開播以來,深受中小學生和廣大詩詞愛好者的喜愛,對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 96歲葉嘉瑩:一起去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
    中國的古典詩詞伴隨了我一生。我從一個童稚天真的詩詞愛好者,逐漸步入古典詩詞創作、教學、理論研究的道路。而在教學的道路上,我確確實實投入了自己大部分的生命。我更願意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投注到引領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們,一起去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去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 用中國古典詩詞給寶寶起名 這麼唯美的名字你不參考一下嗎?
    用中國古典詩詞給寶寶起名是當下很多父母的新選擇,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我們的古典詩詞起名是非常的好聽大氣的,所以各位家長們這麼唯美的名字你不參考一下嗎?出自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寶寶名字推薦出自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寶寶名字推薦 名字唯美大氣微雨: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 【原創】「書香湘潭」全民閱讀——古典詩詞分享活動之「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月亮意象」
    本次活動特邀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吳廣平先生作為主講嘉賓,分享有關「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月亮意象」的閱讀講座。由於長期浸淫在中國古典詩詞之中,我們不僅在吳教授的字裡行間能讀到詩詞歌賦給其帶來的語言魅力,而且從教授的言傳身教中更能感受到那飽含熱情的家國情懷。
  • #百家號古詩詞教學#十月原創金秋輝煌詩詞三十首
    《十月原創金秋輝煌詩詞三十首》1《輝煌成就,歷史見證》詩詞原創張大河站起來民族一心 ,富起來你追我趕。 強起來中國特色,和平鴿唱祖國贊。中國強民心強,中國美人心美。中國浪文化浪,中國富國民富。2019年10月1日於中國海林。
  • 從古典詩詞中汲取戰疫力量——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綜述 - 中華...
    全國報名人數40萬人,是第一季的13倍;首重播吸引不重複觀眾3.95億人,電視節目和融媒體產品全網累計視頻播放、互動和閱讀量超7.48億次……一項項數據,曬出了2020年春節期間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驕人的成績單。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原創語言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得到社會大眾普遍肯定,實現了「五季聯播」「五季熱播」。
  • 中國臺灣《古典詩詞郵票(2020年版)》明日發行!
    中國臺灣《古典詩詞郵票(2020年版)》首日實寄封(成品套寄) 發行資料 郵票編號 SP697 郵票名稱 特697 古典詩詞郵票(2020年版)
  • 悠韻翩飛沁心脾—淺析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
    傳統古典詩詞以其豐富的內容,優美的文筆,深遠的意蘊打動了一代代的讀者。而今,流行歌曲的創作也存在傳統詩詞的滲透現象。本文試從近年頗受大眾關注和喜歡的流行歌曲出發,分析在流行歌曲中所出現的古典詩詞的幾種形式。流行歌曲是廣為人們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
  • 探尋古典詩詞的意義闡釋空間
    中國古典詩詞自產生那天起,就以詩性特徵詮釋著中國文學的意義。自然的抒情意境、詩性的審美境界、意象化的思維,為中國文學提供了從歷史到未來的豐富的闡釋空間。第一,回歸自然的抒情意境。古典詩詞裡的自然、田園等,是抒情意境的關鍵詞,它們包含作者之「意」和世界之「境」。作者的感知與外部世界相遇,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形成文本,構建出心中的理想世界。
  •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象徵修辭及其英譯研究——以描寫菊花的詩詞...
    象徵修辭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些象徵修辭有哪些文化特徵, 其象徵意義能否成功地譯介出去,如果效果不理想的話,又該如何操作?在對外譯介過程中,到底該如何處理象徵背後的文化記憶或審美化的集體無意識,是否有一定的線索可供追尋?本文主要以描寫菊花的象徵詩詞為例,嘗試探討這些問題。
  • 用歌曲向詩詞致敬 用詩詞表達「抗疫」決心
    他說,這首歌的創作過程很快,從一開始寫這詞的時候,主要是想到了兩點,一個是,中國的古典詩詞是五千年文明當中的一個代表,中國文學自發端也已有三千年的歷史,這也就是歌詞開頭「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詩章」的表述;其次,《中國詩詞大會》正在做的就是文明傳承,詩詞就是中華文明傳承的一種載體。這不就是「千秋我唱」嗎?
  • 孫詩幔:談中國古典舞高強度訓練後的放鬆恢復
    2.身體訓練與韻律風格的統一  中國古典舞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它反映著人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探尋,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具有毋庸置疑的民族屬性。當然,中國古典舞的基本功訓練也絕不可能只是機械的訓練身體,而是需要身體與靈魂高度統一契合的文化藝術。
  • 衛軍英:共讀古典詩詞是一種文化溝通方式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衛軍英分享辛棄疾的故事)衛軍英介紹,辛棄疾一生投身於抗金,為恢復中原而殫精竭慮。他青年時期就參與反對金殘酷統治的"耿京起義",率五十多人深入敵人大營擒叛徒張安國,回歸南宋後,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他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地方起事。
  • 中風後,臉歪眼斜,還能恢復嗎?堅持3個方法,可能讓自己重回往日
    中風後,臉歪眼斜,還能恢復嗎?堅持3個方法,可能讓自己重回往日。第一個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由於語言障礙,在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的時候,往往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他自己就特別容易發脾氣 ,而就是這一種行為,特別容易加重中風的症狀,使病情變得嚴重,不容易恢復。中醫認為,五志過極是引起中風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別暴怒傷肝,對於中風的病人來說更是禁忌。
  • 最後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她復活了詩詞,詩詞拯救了她
    古典詩最後的大家、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附著在葉嘉瑩身上的光環有許多,卻無法囊括她一生的成就。10月16日,葉嘉瑩為主人公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公映,影片對她所獲得的成就淡然描摹,以溫潤沉靜的日常展現了一個女性的百年孤獨。
  • 葉嘉瑩先生關於《中國詩詞大會》的對話
    葉先生說: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葉先生是用整個生命去傳承和傳播古典詩詞,同時她非常關心古典詩詞的普及工作。最近,葉先生和她的弟子南開大學的張靜老師,由《中國詩詞大會》緣起,談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薪火相傳,她欣喜於各行各業的中國人對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
  • 巴薩和皇馬沒有了往日的老將之後還能奪得曾經輝煌璀璨的成績嗎?
    10年過去了,巴薩現在已經不再是我們印象中的宇宙隊了,銀河戰艦的光芒在這幾年也暗淡了不少,接下來的巴薩和皇馬還有可能回到他們10年前的模樣嗎?但是如果僅憑這三位球員,巴薩是很難重現往日的輝煌的。換言之,能打出那個打法的球隊只有夢三巴薩,現在的巴薩還是以後的巴薩基本不可能打成10年前那樣了。
  • 古典詩詞「引渡人」葉嘉瑩 | 一輩子都在和古詩詞談戀愛
    近日,講述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項。該片自10月中旬在院線上映以來,得到網民普遍讚譽,大家認為,「該片是看過的最美的紀錄片」「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葉嘉瑩,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她幼承庭訓,17歲考入輔仁大學,受業於詩詞大師顧隨先生。她一生歷經戰亂、政治迫害、海外飄零,晚年回歸改革開放的中國,持續創作、傳承教學。她引入西方文論詮釋中國古典詩詞,對新詩亦抱持兼容並包之態度,來往穿梭於古典與現代之間。致力推廣對兒童的詩歌吟誦教育,傳承千年詩心。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流中,扮演著承前啟後的重要角色。
  • 我與古典詩詞的因緣
    原標題:我與古典詩詞的因緣電影衍生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也同期面世,多角度再現了葉嘉瑩先生滄桑多艱但秉持「弱德之美」的人生,凸顯了中國詩詞不朽的傳統和靈魂。本文內容摘編自該書第一部分《植本出蓬瀛》,標題為編者所加。——編者《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杜甫之所以成為杜甫,辛稼軒之所以成為辛稼軒,都自有一段因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