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典詩詞大概率是不可能恢復往日的輝煌了。
沒有舊形式的衰亡,也就不會產生新的形式。詩詞作為一種傳統文學,它不可避免地沿著發生、發展、興盛、蛻變、衰落的歷史必然之路走下去。
當然,詩詞的興衰有著極其複雜的歷史原因,但其自身發展變化的規律,其形式體格的變異,卻起著巨大作用。
簡要回顧一下古典詩詞的歷程就可明了。律絕詩的成熟,是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塊豐碑;但它發展到了唐代,已登上了極盛的峰巔。隨之而來的是向下坡路滑行,故宋詩只好另闢蹊徑,別尋出路,於是促使被稱作「詩餘」的詞的興盛。
一種文學形式從興到衰,並不意味著它的退化,恰恰相反,這正是一種進步的表現。沒有這種興衰,文學就會凝固、僵化,甚至走向總體的死亡。
宋以後,詩詞的創作是每下愈況。到了清代,相比唐宋更是沒有好詩文,有一份聰明的人都去做學問了:訓話,論釋,整理國故,出了一幫了不起的學問家,但詩人沒有一個很了不起的,龔自珍之後,更不在話下。
古典詩詞已日漸衰落,其成就可說是明清不及唐宋,現代比不上近代,今天就更無庸多說了,這是詩詞發展的總趨勢。
古典詩詞的衰落已是人所共睹的事實。在今天這個時代裡,古典詩詞別說恢復到往日的輝煌,復興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具體而言,我認為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的原因:
01 形式限制了內容的表達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現實社會呈現出複雜的多維性,它在瞬息萬變。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融合,使文學現象構成了一幅光怪陸離甚至令人眼花繚亂的圖景。
外來語言不可避免地影響、浸入中國民族語言,新詞彙的大量增加,特別是多音詞(三音以上)的大量增加,使原有語言結構的成份、結構的方式被打破了。
這樣,在封建社會裡產生、成熟、定型甚至僵化的舊體詩詞形式,隨著生活的變化,文學語言的變化,它早就出現了不能適應的局面。
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的演變極其緩慢,這在發展同樣緩慢的封建社會裡,還未顯出矛盾的尖銳性。今天,這種封閉型的樣式實在跟不上開放的改革的社會。
舊體詩詞原有的種種排列組合方式,從總的方面來說已顯得過時了,它尤具不適宜去表現這個時代的新思想和新事物。
要利用舊體詩詞的形式去反映日新月異的新內容,並要做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這實在是高估了這種形式的作用。
從晚清時維新派提倡的「詩界革命」就可窺知。「詩界革命」的倡導者們提出了「後賢兼舊制」、「歷代各清規」的理論。所謂「後賢兼舊制」,其實就是一種「舊瓶裝新酒」的改良運動。
在這場運動裡,有卓越成就的首推黃遵憲。他就主張:
「舉今日之官書會典方言俗諺,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闢之境,耳目所歷,皆筆而書之。」(《人境廬詩草自序》)
黃遵憲的時代,西方資本主義早已打開了中國封建主義的大門,社會狀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黃遵憲正是認為要在詩歌裡反映這個時代的新貌。
但是,黃遵憲的詩歌理論和創作,都只是在舊體詩的範圍內求變,大都以「堆積滿紙新名詞為革命」。因此,這種「詩界革命」終究歸於失敗了。
今天的社會,比起黃遵憲的時代更有著根本性的變革,欲以古典詩詞的形式去表現這個社會,談何容易?
戴望舒在《詩論零札》中指出:
「倘把詩的情緒去適應呆滯的、表面的舊規律,就和自己的足去穿另一人的鞋子一樣。愚劣的人們削足適履,比較聰明點的人選擇比較合腳的鞋子,但是智者卻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腳的鞋子。」
這話還是很有道理的。要跟上時代步伐,反映時代精神,實在有必要拋掉束手束腳的鐐銬,以科學的態度去尋求與新時代的內容相一致的形式。
時代發展的趨勢,決定著詩歌形式的變革。古典詩詞的不可能復興已是時代使然,這是人力所難以扭轉的。
02 「士大夫」文學的迂腐氣,促使古典詩詞的衰落
在各種文學體裁中,詩歌本來是最敏銳的,它應該站在時代的前頭,最大膽地接觸、最及時地反映時代風雲的變化,但是,當代詩人創作的舊體詩詞,卻幾乎變成了一種「士大夫」文學。
這種「士大夫」文學的迂腐氣,促使舊體詩詞的衰落,也是舊體詩詞所以不能復興的原因之一。
比如,十年文化動蕩帶給了人民災難。痛定思痛,新時期的文學,在小說、戲曲、電影等領域裡,已經自覺地不斷地承擔起對這段歷史的思考、總結和評判。
即使有人認為新時期的文學,只是一種尋根、回歸,卻不能否認它的現實主義精神:
對醜惡事物的鞭撻,對人性復歸的肯定,從橫截面、從縱切面,都表現出難能可貴的現實批判精神。
人們通過這些作品,加深了對歷史的認識。但是,又有多少古典詩詞去涉足這個陣地?去投入這個漩渦?
古典詩詞缺少的正是這種對歷史的反思精神,而幾乎隨著武陵漁人走進了世外桃源。抒寫遊山玩水的閒情逸志,渲染節日活動的燈紅酒綠,描繪隨團訪問的異國風光,應制式的酬唱,模式化的即席吟詠,卻不去表現冷峻的人生,不去鞭撻黑暗的角落,大大地脫離了這個真實意義上的社會。
和唐宋時代那些偉大作家相比,那種批判時代、反映時代重大題材、敢於大開拓、大創新的精神,已經銷磨得差不多了。就連明清以後那種反封建精神,今天的舊體詩詞作者也是難望其頂背的。
倒是十年動蕩中那些充滿現實批判精神的現代詩詞,還可直追前代,出現突破性的生機。但它卻只是特殊歷史環境中的特殊產物,這種青春熱血的迸發並不具有普遍性的意義。
說當代的舊體詩詞是一種「士大夫」文學,除了它缺乏時代批判精神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它的「高雅」屬性。「雅文學」從來就屬於「士大夫文學」,這與創作者的身份有關,也和欣賞對象的層次有關。
雅俗文學的對立當然不是絕對的,有時雅文學也會吸收一些俗文學的東西,但它畢竟是士大夫階層的創作,其思想意識、文學語言等都難以與俗文學同化。它對俗文學往往是不屑吸收,也無力消化的。
雖然到了近代,這種雅俗文學出現了變化、接近甚至融合的趨向,但舊體詩詞依然不肯屈尊相就,它仍然是一種特殊性文體,始終無法化為通俗文學。
當然,片面地強調文學的通俗性,也會妨礙作品質量的提高;但是,一味的陽春白雪,也肯定不會獲得大量的讀者。缺乏讀者群的舊體詩詞,還有什麼必要提倡復興呢。
03 讀者欣賞水平的下降以及興趣的轉移
所謂欣賞水平的下降,主要是對古典文學而言。民族文化固然有著它不可割斷的歷史延續性,今天的文學也正是從前代的文學發展而成的。
但是,古典文學作為歷史的東西,它畢竟只能成為少數人研究的對象,不可能大家都在這方面達到較高的水平。
事實上,今大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對古典詩詞的興趣已大大減弱了,有不少人甚至把它視為高不可攀的東西,覺得它艱深難懂,讀而不知所謂。
即使是今天的文學系學生,又有多少人願意在古典文學這塊土地上耕耘呢?為什麼古典文學研究工作者要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搞古詩文的白話翻譯?為什麼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員會要組織力量搞一套古文史今譯叢書?
退一步講,若要使中國的歷史文化不專屬於少數學人的知識,使能看報紙的人,都能讀懂《史記》這樣偉大的著作。這正需要大量的古典知識普及工作,否則,古典文學就不可能變為大眾的知識。
近幾年來,自媒體領域增多了古典詩詞的內容,還有一些當代詩詞作者的詩詞專集問世,其中戴建業教授講授的古典詩詞短視頻大火,似乎真的有「方興未艾」的景象。
可是,那些真正的古典詩詞刊物、專集卻是很少有人問津的,致使有人慨嘆當今古體詩詞作者的人數比讀者還多。
以上種種,若還堅持要去復興古典詩詞,可就是竹籃打水了,讓古典詩詞恢復往日輝煌更是妄談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