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葉嘉瑩:一起去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

2020-12-22 騰訊網

讀書就好比到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家裡去串門。——楊絳

4月23日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紅星新聞特別策劃「讀書打卡周」,特邀十餘位文化名人作為「領讀人」,在本周與大家分享,他們正在讀什麼書?這是一本怎麼樣的書?

每日,一位大咖,一本好書,與你的偶像,共赴一年一度的閱讀之約吧!

【今日領讀人】

葉嘉瑩

|葉嘉瑩:我為什麼喜歡這本書?

中國的古典詩詞伴隨了我一生。我從一個童稚天真的詩詞愛好者,逐漸步入古典詩詞創作、教學、理論研究的道路。而在教學的道路上,我確確實實投入了自己大部分的生命。我更願意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投注到引領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們,一起去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去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因此,我曾在天津、臺北、溫哥華、北京等地給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們面對面講授過古典詩詞。

這本《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共收錄作品218首,其中包括177首詩和41首詞,唯一的編選原則就是要適合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對於只以刻畫工巧取勝者不予選錄,超出孩子認知水平者亦不選錄,所選諸詩對時代、作家、體裁等數量之比例也沒有限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象主要應以青少年為主。一個人如果能夠在青少年時期閱讀、記誦一些優秀的古典詩詞,可以對他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認為少兒古典詩詞的教育決不能只停留在字、詞、句、篇的白話翻譯上。我們應通過選編經典、教青少年們誦讀、並且要引領他們從詩篇得到感發,讓孩子們感受到古詩詞與自己的生命之間是有聯繫的,才能讓孩子們真正喜歡上古詩詞,也才能提升孩子們的品格與修養,中國的古典詩詞也才能得到傳承。

葉嘉瑩談古詩詞

葉嘉瑩出生於1924年,已經96歲高齡的她,一生致力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研究與普及,足跡遍布全球各地,教的學生有幼兒園的小朋友,有大學博士,從青年到老年,有教無類。她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把當代西方文學概念融會、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討和詮釋,被不少網友稱為「詩詞女神」。

出生於書香門第的葉嘉瑩,從3歲起便開始背《唐詩三百首》《論語》之類的古典文學。葉先生回憶,自己的開蒙書是《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像我的女兒後來在學校讀的是『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遊戲』『大狗叫,小狗跳』的課本,我們開始背誦的就是聖賢之言。」

「詩是心靈裡最美好的情感,是人生中最純真最高貴的東西,能夠在自己孩童時期接觸甚至記誦一些經典詩作,確實是人生一大幸事。」葉嘉瑩說,「我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從小就喜歡讀詩、背詩,從事古典詩詞的教學工作也已經70年了。這本不是出於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而是出於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在這一份感發生命中,蓄積了古代偉大之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所以中國傳統一直有『詩教』之說。」

曾有人問她:「中國古典詩詞會滅亡嗎?」葉嘉瑩的回答是:「我以為不會。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身世經歷、生活體驗,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寫的;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了出來,千百年後再讀其作品,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所以說,中國古典詩詞絕對不會滅亡。因為,只要是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就一定能夠讀出詩詞中所蘊含的真誠的、充滿興發感動之力的生命,這種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晚年的葉先生曾自比「殘荷」,雖然零落,但蓮蓬裡面有蓮子,蓮子有蓮心,只要有蓮心,蓮花就不會死。「我在等待,等待年輕人中有沒有一粒種子,因為我的講解而留在你的心裡……我要等著,等著這一粒種子有一天會發芽,會長葉,會開花,會結果。」

|《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是本怎樣的書?

《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是「給孩子系列」第三部《給孩子的古詩詞》的進階版。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為了讓更多的讀者能領會到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感動和召喚,花費近一年時間,親自為孩子選編、講解、吟誦218首經典古詩詞。

書中根據詩詞內容精心選配了52幅中國古典繪畫作品,並附二維碼,掃描即可聆聽葉嘉瑩先生逐首吟誦及講解全書所有古詩詞。

葉嘉瑩先生所作的講解,包括作者生平的介紹、具體詩句的解釋、單字的發音,以及詩詞內涵的解讀。內容豐富、知識性強之外,文字淺白易懂、親切自然,蘊含葉嘉瑩先生對古典詩詞的真誠熱愛。

節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講解:這首詩是八句五言的律詩。五言律詩中,第三句跟第四句是應該對句的,第五句跟第六句也是應該對句的,也就是說,五言律詩除了有平仄的聲調的講求,另外還有對偶的講求,這是我們中國語言文字的特色,只有我們中國的語言文字有對偶,別的國族的語言文字是沒有對偶的。因為在中文裡,「天」是一個字,「地」是一個字;「花」是一個字,「草」也是一個字——都是獨體、單音才可以對。換作英文,flowers(花)的音節很長,而moon(月)卻只有很短的一個音節,所以不能對起來。對偶是中國語言的特色,也成為了中國詩歌的特色,因此律詩中才有對句。這首五言律詩,甚至從開頭兩句就有對偶:「三秦」對 「五津」。

紅星新聞記者 張世豪 圖據受訪者

編輯 李潔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葉嘉瑩先生關於《中國詩詞大會》的對話
    編者按:葉嘉瑩先生生於1924年,1945年開始教學生涯,至今已經70餘年。葉先生說: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葉先生是用整個生命去傳承和傳播古典詩詞,同時她非常關心古典詩詞的普及工作。最近,葉先生和她的弟子南開大學的張靜老師,由《中國詩詞大會》緣起,談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薪火相傳,她欣喜於各行各業的中國人對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葉先生專門講道:要將這篇談話發表在《學習時報》,同願中華古典詩詞成為更多中國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燈!
  • 古典詩詞「引渡人」葉嘉瑩 | 一輩子都在和古詩詞談戀愛
    近日,講述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項。該片自10月中旬在院線上映以來,得到網民普遍讚譽,大家認為,「該片是看過的最美的紀錄片」「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 最後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她復活了詩詞,詩詞拯救了她
    古典詩最後的大家、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附著在葉嘉瑩身上的光環有許多,卻無法囊括她一生的成就。10月16日,葉嘉瑩為主人公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公映,影片對她所獲得的成就淡然描摹,以溫潤沉靜的日常展現了一個女性的百年孤獨。
  • 葉嘉瑩:我這一生幾經苦難,幸好還有詩詞相伴
    可是,古典詩詞中蓄積了古代偉大之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誦讀古典詩詞,可以讓你的心靈不死。」文|沈公子2014年6月24日,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90歲生日,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發來賀詞,稱讚她:心靈純淨,志向高尚,詩作給人力量。多難、真實和審美的一生將教育後人。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影片充滿意境的畫面和葉嘉瑩先生身上散發出來的古典雅致的氣質相得益彰,深深感染了觀眾。(《北京晚報》評) 《掬水月在手》沒有用浮華的熱鬧去烘託葉嘉瑩先生的成就,沒有在形式和節奏上討好觀眾,創作團隊以敬業的態度堅守著自己的藝術追求,這與葉嘉瑩先生的精神一脈相承。
  • 葉嘉瑩:執教70載,詩詞在心中溢滿芬芳
    看點:近日,著名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電影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
  •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2020-12-16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17歲喪母,52歲喪女,葉嘉瑩:坎坷中走出來的詩詞女神
    在《朗讀者》上,董卿這樣介紹過她: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詩詞國度的路標和燈塔。她站在那,就宛如一首古典雋永的詩詞,並用這詩心,感染著無數渴求美好的靈魂。
  • 詩詞之外的葉嘉瑩:用大半生時間走完返鄉之旅
    她畢生研究中國古典詩詞,人們稱她為先生、「穿裙子的士」。但很多人或許不了解,這位如今已96歲高齡的老人,用了大半生時間才走完自己的返鄉之旅。這,也是這部紀錄片要講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資料圖:葉嘉瑩 1945年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飄零時間來到1948年。這一年,24歲的葉嘉瑩在南京結婚,不久在戰亂中隨丈夫遷居臺灣。
  • 若有詩詞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葉嘉瑩先生
    葉嘉瑩是中國古典屆可堪先生之名者,不僅包容的情懷,任風吹雨打需耐得住寂寞、在通往詩詞王國的道路上,誨人不倦,渡人無數,在浮躁喧囂中,引領眾生回歸心靈。作為一個承習"舊道德,新知識」家教的女子,葉嘉瑩借他度過憂禍,獲得療愈。在詩詞這樣一種古老而蘊藉的文學形式中,葉嘉瑩開了自己多難、真實而又審美的一生。
  • 南方周末:《掬水月在手》與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掬水月在手》通過葉嘉瑩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的源頭——詩的本質,也想回溯「詩如何作為人的生命的一種存在」。  在沈禕看來,葉嘉瑩的生命能量是炙熱的。「如果能量不是如此強大,先生也很難走過那些動蕩飄搖的歲月,走了將近一個世紀。」  87歲時,葉嘉瑩和席慕容一起去吉林尋找葉赫古城——她的祖先「葉赫那拉氏」來自那裡。古城高聳,維草萋萋。
  • 3歲學詩,從事詩詞教學70多年,葉嘉瑩認為讀古詩必做2點
    親朋好友一聚會,總是喜歡讓小孩表演節目,而這當中總有個保留節目——背古詩,可以說大多數父母都是把背古詩和教孩子學說話連在一起的。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穿裙子的士"的葉嘉瑩先生同樣如此。父母從她3、4歲時就開始教她背誦古詩詞,成年後的她則把古詩詞教學作為了自己一輩子的事業,教學歷程從臺灣到加拿大,從國外到國內,至今已經90多歲的她仍然堅持在詩詞教壇。
  • 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她和林徽因、楊絳、張愛玲同時代,被稱為中國最後的女先生: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一個女人的美,在世俗眼中,是有年齡限制的,一個94歲耄耋之年的老太太,卻偏偏被評選為中國最美教師,被人們讚不絕口。葉嘉瑩先生歷經坎坷流離,沒有被生活的困苦所打倒,卻穿越了時光的侵蝕,活出生命的純粹,靈魂的富足高貴。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這部小眾罕見的文學紀錄片,講述了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一生。當古典詩詞遇見千年學府,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今晚,我們走進這部影片,一同感受中華古典詩詞之美。期間,對葉嘉瑩先生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相繼採訪了42位與葉嘉瑩先生的相熟人士。如今,葉嘉瑩已經96歲高齡,不能親臨現場,但在長沙特映會開始前,仍通過一段視頻與星城觀眾打招呼,「《掬水月在手》的片名很好。你捧起水來,裡面就有一個月亮的倒影,但那月亮並不是真的我。」葉嘉瑩先生一生堅守對古典詩詞的熱愛,用畢生精力向世界傳播中華古典詩詞文化。
  • 葉嘉瑩:遺音滄海如能會 便是千秋共此時|感動中國2020
    當葉嘉瑩用飽經滄桑的聲音吟誦出流傳千年的詩篇,當龍門石窟飄雪披白、庭院竹林翠影閃爍,古典詩詞所講的意境,就這樣呈現在觀眾眼前。已經96歲高齡的葉嘉瑩,近年來依然孜孜不倦於古典詩詞的教育與傳承,但已絕少出現在公眾面前。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的導演陳傳興談到拍攝葉嘉瑩傳記電影的創作過程,如同翻越層層大山大河。「拍攝一開始,葉先生就問我的動心起念是什麼。
  • 葉嘉瑩:年輕人要多吟誦 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天津9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胡春豔 通訊員吳軍輝 藍芳 )9月10日,在全國第36個教師節當天,96歲高齡的中華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在輪椅上,分享了她從教75年來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和傳承中華古典詩詞文化的感悟,為師生帶來了一堂精彩的「開學第一課」。
  • 「詩詞的女兒」葉嘉瑩:一世最耽工部句,歸來為看草堂春
    紀錄片的主角是葉嘉瑩——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該紀錄片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主創團隊輾轉加拿大、美國和兩岸三地數十座城市,採訪了葉嘉瑩先生以及白先勇、席慕蓉、宇文所安等多位名家,歷時兩年製作完成,在如詩如歌的光影裡,將這位女先生與中國古典詩詞交織的一生娓娓道來。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 94歲時裸捐1857萬,葉嘉瑩:我想把吟誦留給世界!敬佩
    不知各位是否曾經葉嘉瑩的大名,這位才女的豁達值得所有人的敬佩! 葉嘉瑩是何許人? 葉嘉瑩,號迦陵,出生於北京,畢業於輔仁大學,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迦陵基金」創立者。
  • 96歲女詩人,北京電影節上的大女主!
    因為這部紀錄片講的就是一位詩人的故事,而且一位女詩人,一位已經96歲高齡的女詩人。這位電影節上的大女主究竟是誰呢?謎底揭開了!主人公就是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曾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的女詩人,葉嘉瑩。
  • 詩詞大家葉嘉瑩:清廉自守,你是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
    2019年5月,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向南開大學捐贈1711萬元,已經累計捐款3568萬元。畢生積累的所有財產,都將做傳播詩詞之用。名和利,沉與浮,終究不是她所追求的東西。葉嘉瑩1924年7月,葉嘉瑩先生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這是一個名家輩出的年代。那一年,呂碧城41歲,林徽因20歲,陸小曼21歲,蕭紅13歲,張愛玲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