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為何要改國號後金為大清?

2021-02-13 地圖帝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末年由遼東地區的建州女真人建立起來的,然後經過徵伐成功入主中原。清朝最初是由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的,原本叫後金,但是二十年後,即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皇太極為何要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呢?

女真族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歷史上有多個名稱,如挹婁、勿吉、黑水靺鞨等。女真之名最早出現在唐朝初年。到了遼朝時,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遼朝曾設置大王府對女真各部進行高壓統治,後來女真完顏部逐漸強大,完顏阿骨打逐步統一女真各部,起兵反遼,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縣)稱帝,建立金朝。金朝發展迅速,聯宋滅遼後,回頭又幹掉北宋,同南宋南北分治。

隨著蒙古人的崛起,大金和南宋都亡於蒙元之手。明朝取代元朝後,在東北地區設遼東都司和奴兒幹都司。女真各部雖然臣服明朝,但是明朝對那裡的管理比較鬆散,屬於有些羈縻性質,各衛所長官均為女真人擔任,這給了女真再次崛起的機會。

建州女真生活在蘇子河流域(今遼寧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的蘇子河上遊),築「六祖城」,以此為基礎向外擴張,逐漸勢力逐漸強大。但有李成梁坐鎮遼東,有威名赫赫的遼東鐵騎震懾之下,女真各部之間雖有征伐,並不敢對明朝有太大的動作。

生於赫圖阿拉城的努爾哈赤在機緣巧合下,得到李成梁的賞識和栽培。後來努爾哈赤離開李成梁,返回女真部落,積極擴展勢力,逐漸統一女真各部。在李成梁死後第二年,1616年,努爾哈赤就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起兵反明。

我國古代國號為彰顯正統,一般以一字為尊,二字次之。從商朝到宋朝基本上都遵循這樣的規則,國號大都是單字,尤其是大一統的王朝更是如此。我們常說的大漢、大唐等,實際上是在國號前面加「大」字以示尊崇。我們在書中常見到有的國號前面加「東」、「西」、「南」、「北」、「前」、「後」等字,如東晉、西漢、南唐、北宋、前秦、後趙等,均是後人為了區分擁有相同國號的不同時期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用法,並不意味著它們的國號就是那樣,如北宋、南宋國號都是「宋」,大唐、南唐國號都為「唐」。

但是「後金」卻是努爾哈赤定的國號,沒錯,是兩個字的國號。估計努爾哈赤認為他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國家,自然和女真老祖宗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一脈相承,所以就用了後金作為國號。「後金」就是後來的金國的意思,自己給自己取這樣的帶「後」字的國號,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大概努爾哈赤也沒有料到後金後來能夠入主中原吧。

實際上,兩個字的國號從元朝已經開始了,元朝國號「大元」(見《建國號詔》),明朝國號「大明」(見明太祖即位詔)。元朝還可以理解,明朝卻是為何?之前國號大都源於封號,而元朝沒有,明朝也沒有,所以明朝就向元朝學習了一次,或者說叫因襲舊制。這在明代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二「國號」條就有記載:「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大元、大明雖然是兩個字,聽起來還是比較有氣勢的,但是後金聽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也難怪後來皇太極會改掉這個國號了呢。其實,皇太極在沒將國號改為「大清」之前,也很少用「後金」,而是代之「金」或「大金」。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位。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這也是兩個字的國號。為何要改國號為「大清」呢?有好幾個說法。

一、按五行相剋講,明朝屬火,後金屬金,火克金,後金會被明朝壓制;改為大清以後,大清屬水,水克火,就可以壓制住明朝,進而取代明朝一統中原了。

二、宋朝時和金朝經常打仗,中原王朝還被金朝欺負,有過靖康之恥,中原人對後金一定會很牴觸,想要更順利地入主中原就要改國號。

三、傳說皇太極被明軍追殺的時候,騎著一匹大青馬逃脫追擊,等他脫離危險,馬卻累死了。皇太極發誓若得天下,就定國號為大青,後來覺得不好,就改為大清。

細想一下就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都有些牽強附會或不足之處,即使真有其事,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師,崇禎帝殉國,明朝才滅亡。也就是說,皇太極1626年繼位後並沒有馬上改國號,改國號是10年後,此時明朝還在,後金還沒有入關。當時後金雖然實力不可小覷,但是始終未能正面攻破山海關防線,而且從綜合實力上來看,和明朝還是有差距的。入主中原在當時還只能算是一個夢,能否夢想成真還未可知。若是說為了消除中原人對金朝的不好印象,即位就早做不更好嗎,為何要拖到10年後?傳說就更不知道是誰編的故事了。

實際上,皇太極改國號的根本原因在於當時因為一件重要的歷史事件,使得後金所面對的格局(周圍形勢)有了巨大的變化。1634年,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去世,其子額哲成為可汗。1635年,在多爾袞等率軍攻擊下,額哲攜大元傳國玉璽歸降後金,並娶了皇太極的次女固倫溫莊長公主馬喀塔。漠南蒙古諸部皆臣服後金,奉皇太極之為「 博克達徹辰汗」,這對後金的意義不言而喻。皇太極的眼界更加開闊,或者說野心更大了,稱帝、改元、改國號就勢在必行了。

「大清」的滿語為【daicing】,這個詞來源於蒙語【daicin】,讀作「代青」或「岱青」,意為戰爭、善戰者,多爾袞就曾被封為「墨爾根代青貝勒」。皇太極選這個滿蒙都熟悉的詞作為國號,一方面有崇尚武力的因素,另一方面應該有體現滿蒙聯盟的意思在裡面。為何音譯到漢語裡就成了「大清」?「大」本身是個多音字,讀【dà】或者【dài】(大夫、山大王)都可以,當然讀【dà】更好,更有氣勢,而且前面有大元、大明,後金改「大清」也不顯得突兀,這就顯示出漢語的絕妙了。

相關焦點

  • 清朝本叫後金,為何皇太極更改國號為「大清」
    因為後金正是經過他的勵精圖治才強大起來,並且改國號為清,也就是我們今後所熟知的清朝。皇太極被推舉為大汗之後,在位僅僅十七年,如果與其後世的康熙、乾隆皇帝相比,在位時間是比較短的,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對於後金做出的貢獻,他在位期間對於清朝的貢獻也是名列前茅。
  • 清朝本叫後金,皇太極如何登上汗位,如何修改國號為「清」!
    清朝的前身叫「後金」,是因為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而滿族又是女真人的一支,女真人在宋朝時期建立了稱霸一方的金國,又因為"愛新覺羅」在滿語的意思就是「金子一樣的姓」,所以,最初定國號為「後金」,那麼「後金」是如何改成「清」的呢?那就需要先知道皇太極是如何登上汗位的。
  • 皇太極作為後金奠基人,到底算不算「中國人」?
    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圓臉兔 對於大清王朝來說,1643年的秋天,似乎要比往年更蕭瑟一點。 9月21日,清太宗皇太極,告別了這個他一手創建的王朝,帶著他一生的悲歡與功績,於盛京猝死。
  • 國號之大|國號如此重要,中國古代為什麼還有朝代更改國號
    ,而中山在戰國是趙國的一部分,故而改國號為趙。相比起大吳,大明可是要響亮的多,這個國號也在歷史留下了近三百年的歷史。金—大清努爾哈赤建立政權時,女真還只是一個地方性政權,而女真族歷史上最盛之時就是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努爾哈赤追之,遂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
  • 「大清」是滿語中的一個蒙古語借詞
    皇太極是在多爾袞獲得元玉璽以後才改國號為「大清」的,他想當的是一個代表滿蒙漢三大民族的大中國的皇帝,由於當時的明國的地盤僅有遼東併入滿洲國的版圖,他承繼的蒙古汗國的汗統,此時成立的大清實為由滿洲國擴大而成的滿蒙之國。為了聯合蒙古,熟悉蒙古文化的皇太極作為滿蒙之主,很可能以蒙古語作為他的新國號。
  • 《話說大清》之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所以在母親去世後雖然艱難,但沒有忘記母親的叮囑,使得皇太極雖為滿人卻是一個漢事通。在後來更艱難的經歷中,皇太極立下了誓言,要讓滿洲的鐵騎踏遍萬理河山。登基為帝,勒改國號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後,任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四貝勒皇太極為四大貝勒,而皇太極不在此列,而原因何在呢?還是太祖不怎麼喜歡皇太極,而因為一件事,卻讓太祖對皇太極有所改變,這也得易於母親對皇太極的教育。
  • 努爾哈赤去世後,此人為大權獨攬想出一計謀,正式建立大清政權
    明軍佔據有利地勢,城樓上又架設數門紅衣大炮,致使後金部隊屢屢受挫,努爾哈赤也在攻城戰中受傷。幾個月後,努爾哈赤在憂憤中死去。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即位,改年號為「天聰」。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在八大貝勒中排名第四,所以人稱「四貝勒」。皇太極自幼練習騎射,練就了一身嫻熟的武藝,20歲開始便跟隨父親南徵北戰,在戰火中成長為果敢善戰的將軍。24歲時皇太極開始獨當一面掌管一旗。
  • 朝鮮最窩囊的國王,帶著全家向皇太極三跪九叩,兒子兒媳淪為人質
    事後,朝鮮仁祖對光海君充滿怨恨,他發誓一定要報仇。由於光海君在位期間荒淫殘暴,與面前的朝鮮國王燕山君是一丘之貉,所以他的統治不得人心,被取代是早晚的事情而取代光海君的人正是朝鮮仁祖。不過,真正讓光海君眾叛親離的是他的外交政策,他破天荒地創造了「不背明,不怒金」。不背明不怒金,簡單來說就是不背叛宗主國大明,也不幫助蠻夷國後金。
  • 後金天聰初年,皇太極為何下令,將兩白旗和兩黃旗互換?
    那麼問題來了,皇太極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備註,以下內容皆為昊童個人見解,不喜勿噴,謝謝。 其一,黃色為正統清朝的主體是滿族,而滿族雖然是少數民族卻非常完善的學習並繼承了明朝的大部分制度。眾所周知,有明一朝,黃色一直是皇權專屬,即除了皇帝和皇室之外其他人是不能隨意使用的。而清朝同樣如此,所以在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的初期,他自己便親領兩黃旗,並將其他旗分給自己的各個子侄。
  • 「女真族」為何改名叫「滿族」?看完漲知識
    於是皇太極邁出了第一步,那就是登基稱帝做皇帝,後改「金」國號為「清」,並改族名「女真」為「滿洲」。而在這裡我糾正題主的問題,那就是女真族改名後其實不叫滿族,而是滿洲族。那麼為什麼皇太極要把女真族改名為滿洲族呢?這裡到底有何用意呢?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滿洲絕非是地名。
  • 皇太極的後宮:五宮並立,姑姑侄女分居三宮,林丹汗遺孀福晉穩居其餘...
    努爾哈赤薨逝後,其四子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在瀋陽稱帝,並改瀋陽為盛京,改國號為大清,從此大清成為與大明並立的政權,並將入關作為戰略目標。
  • 清朝為何非要從入關的1644年算起享國268年呢?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建元崇德。1644年滿清入關,開始成為全國性政權。其實認真來說1644年只是清朝成為全國性政權的開始,之後滿清與大順、大西、南明三個政權開始混戰,尤其是與南明展開了多年拉鋸戰。期間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成為自萬曆年間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明庭對清的最輝煌戰績。
  • 范文程為何忠於大清?他的結局如何?
    寫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被追諡為「文正」(諡號中最為高貴的一種)。出生在名門,血管裡流淌著忠臣良相血脈的范文程,在後金攻打自己的國家時,主給努爾哈赤投懷送抱,表達忠心。清朝建立前後,范文程積極討伐明朝,對大清建立新制建議獻策,被看做是清朝開國文臣之首。他一生輔佐四位清朝帝王,死後康熙帝親筆書寫祭文,並賜予諡號「文肅」。
  • 從勢力最弱的四貝勒到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的權力遊戲
    皇太極這個人物,大家都熟悉得不得了。太祖努爾哈赤之子,順治帝福臨之父,大清帝國的構建者。將原始的後金變革為強盛的大清,這位帝王使出了渾身解數。行走在政治的刀鋒上,皇太極究竟上演了怎樣的權力遊戲。「皇太極」這個稱呼在整個清代帝王名稱中顯得尤為氣派。因為滿語需要音譯為漢文,這個稱謂實際上是乾隆時期才敲定的。皇太極(hong taiji)可以翻譯為黃臺吉或者洪臺吉。臺吉是蒙古的貴族子弟稱謂,可以理解為「阿哥」。所以皇太極真實姓名可能是洪。《清史稿》記載:「上儀表奇偉,聰睿絕倫,顏如渥丹,嚴寒不慄。」一張大紅臉了解一下!
  • 朱元璋曾被封為吳王,為何國號是明朝而非吳朝?
    秦國的國號是周朝天子所定的,所以秦國統一天下後,命名為秦朝。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所以他的國號就被稱為大漢。曹操被封為魏王所以他的國家被稱為衛國。隋文帝稱帝前被稱為隨國公。李淵在建立唐朝之前被稱為唐國公。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而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同學為了混口飯吃,只好參加了郭子興起義軍。
  • 蒙古太后改嫁皇太極,一生三個子女,為何結局都不好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博爾濟吉特氏嫁給努爾哈赤的同時,她的堂姐也嫁給了皇太極,就是皇太極的大福晉哲哲。皇太極建立清朝後,冊封了著名的「崇德五宮」,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被冊立為皇后的哲哲。而這五位妃子,全部都是來自蒙古,可以說滿蒙聯姻,在皇太極執政時期,達到了巔峰。
  • 清太宗皇太極:你可知「皇太極」,不是我真名?
    說起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可謂名聲赫赫,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是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在努爾哈赤封為「貝勒」 的子侄中排行第四,也稱「四貝勒」,是大清王朝的建立者。皇太極名字威武霸氣,聽起來就是天潢貴胄,自帶王者光環,這樣的人君臨天下似乎理所當然。
  • 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九大王朝的國號分別是怎麼來的?
    曹魏時期,司馬昭被魏帝曹奐封為晉公,後又加封為晉王。司馬炎先襲封晉王,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登基後改國號為「晉」。李家世代公卿,從李淵的祖父李虎開始就獲封唐國公,李淵先承襲爵位,後推翻隋朝,改國號為「唐」。
  • 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國號的由來
    日後某個朝代的建立者,其發跡之地在某處,便以此地的名稱為國號,如秦,如漢。上面說有些朝代的國號來自建立者原來的封號或爵位,而有趣的是,古代統治者給臣下封的爵位,也多出自受封之人所在的地域。這些人建立新朝之後,以封號為國號,其實也與地名有關。如三國時期的曹魏,其國號來自曹操曾經的爵位「魏公」或「魏王」。曹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爵位?
  • 中國歷代的國號都是什麼含義?
    隋  朝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曾被封 隨國公,楊堅後來承襲了這個爵位,但因為隨有走的含義,所以改為了隋。唐  朝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被北周追封為唐國公,爵位承傳到了李淵。後來李淵起兵,自稱唐王,以爵位為國號。李淵起兵之地古代為晉地,唐叔虞所封,或亦與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