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 中國可以學到什麼

2021-01-08 金融界

來源:經濟觀察報

法蘭克福老城的中心——羅馬廣場上遊人如織,辛恩(SinnSpezialuhren)的鐘表行坐落在此。這裡是整個法蘭克福最為熱鬧的場所,市政廳就在200米的視線範圍內,不過,年屆七十的LotharSchmidt——辛恩的掌門人和他的手錶公司,卻偏居在安靜的城市郊區。

LotharSchmidt是一位笑容可掬的德國人,在高級鐘錶業,他也是一位足以被記住的人物。在公司總部那棟白色的小樓裡,他花了很長的時間為到訪者介紹辛恩手錶的歷史。對於辛恩過往幾十年的制表技術,他如數家珍並引以為傲,但當他說出那句:「只要我還活著,辛恩就不會成為一家大公司」,依然讓來自遙遠中國的一群訪問者感到了錯愕。

二十五年前,曾經身為萬國和朗格手錶技術部門負責人的LotharSchmidt決心將自己對於手錶的熱情投注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上,他接手了以軍工表起家的辛恩。此後的二十多年中,他帶領著這家手錶廠商,創造出了多項廣為業內稱道的制表技藝。

但辛恩依然不大。過去一年,這家手錶廠商生產了大約一萬四千隻手錶,與卓著的全球聲望相比,這個數字帶來的營收規模並不值得稱道。

辛恩代表了大量德國中小企業的範式:小而美,被全世界稱道,但低調到不主動甚至不願意宣傳自己,「隱形冠軍」的稱謂正因它們而起。

1986年,德國管理學大師赫爾曼·西蒙第一次提出了「隱形冠軍」的概念:其一,它必須擁有其產品國際市場份額排名前三的位置;其二,它是一家中小型公司,營業收入不高於50億美元;其三,它應該是一家社會知名度低的公司。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向經濟觀察報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在德國,99.5%的企業為中小型企業。整個德國境內分布著數量眾多的「隱形冠軍」,德國每100萬人口擁有16家隱形冠軍企業,這一比例為全球最高。

在漫長的企業發展史中,這些隱形冠軍表現出了突出的技術創新能力。一般認為,相較大企業,中小企業在資金、人員、企業對外影響力等各方面均處於劣勢,從而影響其創新的力量,但德國的中小企業證明了情況未必是這樣。

秘密究竟是什麼?LotharSchmidt的那句話像是一隻無形的手,推開了一扇窺探德國隱形冠軍的窗口。

被拋棄的速度

「德國人經營隱形冠軍的方式,就像是英國人護理自己的私人花園。你必須每天澆灌,每天修理,每天跟它的一草一木進行說話,而且是一百年持續不斷地這樣做。」

在柏林訪問期間,德國工商大會主席VolkerTreier用了這樣一個比喻。這精準地描述了隱形冠軍們孜孜以求的東西:追求極致的專業,傾向於拓展事業的深度,而不是廣度。

LotharSchmidt顯然就是在這樣打理著他的「花園」。1994年,他從創始人HelmutSinn那裡接過辛恩,25年間辛恩公司每年以1-2位數(百分比)的速度在增長,這是他理想的速度。

辛恩總部的白色辦公樓見證了這家手錶廠商的成長——兩年前,因為工作空間不夠,LotharSchmidt將這裡買下。LotharSchmidt告訴我們,將來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他考慮將樓層再加蓋一層半。

與辛恩一樣,位於斯圖加特市的漢臣同樣是一家步履緩慢的公司。這家公司從1925年創立至今,已經走過了94個年頭。

2018年,在這家設計生產液壓缸以及驅動系統的製造商步入了第93個年頭,公司的銷售額達到2200萬歐元。進入21世紀後,全球最大的工業機械市場——中國經歷了一個令世界側目的黃金十年,不過,這家公司卻一直沒有在中國建立分公司,直到2013年。

這同樣可以看出這家公司對於市場擴張的保守態度。公司第三代接班人StenfanHaenchen始終強調長遠的發展,他認為,這已經成為「德國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家族企業無需關心股票,資本市場的壓力也與我們無關,我們只關心怎樣將產品和技術做得更好。」StenfanHaenchen介紹,上個世紀60年代末,法國空客飛機從其第一架A300機型的研發開始使用漢臣提供的結構測試服務,如今漢臣也和中國的C919飛機建立了合作。

赫爾曼·西蒙認為,「隱形冠軍」和大企業之間在創新上的巨大區別在於,前者的戰略是價值主導,而非價格主導,換言之,在把技術和客戶需求相結合方面,前者表現地更加突出。相應地,隱形冠軍做大市場的途徑是全球化,但不會輕易地多元化。

根據《隱形冠軍》提供的數據:從專利技術的產出看,每一千名隱形冠軍企業員工擁有的專利數量為31個,而大型企業只有6個,隱形冠軍的單位員工產出率比一般的公司多出5倍,而專利的成本則只有一般企業的1/5。

儘管和大公司相比,中小企業財力、場地等方面均不能匹敵,但辛恩手錶的掌門人LotharSchmidt也認為,中小企業在創新方面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在他看來,它們的長處是更善於發揮自己的想像,一些商業運用上的靈巧構思往往在中小企業裡更容易發生。

這未必需要巨大的財力支撐,但需要將構想轉化為現實的堅持,中小企業靈活、簡單的決策和分工機制,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在理性決策的大公司,實踐奇思妙想的難度其實會更大,但中小企業卻願意為此臥薪嘗膽。事實上,辛恩手錶的一系列傑出工藝、技術創新,就是因此而產生。

掌控的欲望

所有的企業都謀求基業長青,德國人則是用一種更加謹小慎微的態度,力求將企業延續下去。「只要我還活著,辛恩就不會成為一家大公司。」LotharSchmidt的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對於擴大規模這件事具有明顯的排斥情緒,但他繼續解釋說:「我不反對任何增長,但這種增長必須可控。」

同樣的傾向也表現在了StenfanHaenchen的身上。二戰後,漢臣先後因戰爭、政治等原因經歷了數次遷徙,每一次對公司來說都意味著從零開始,這讓漢臣覺得,企業生命的延續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事實上,中小企業主對於企業總體管理能力和行業專業能力之間存在著潛在的矛盾衝突有著普遍而深刻的認知。「我們也有弱點,那就是不能犯錯,否則很容易破產,所以我需要審慎的發展。」LotharSchmidt說,「不僅是增長的穩健,也包括足夠安全的融資。」他對於上市沒有太大的興趣。根據他的回憶,過去在急需資金時,辛恩曾因一家銀行的貸款避免了走向股份公司這一步,他認為這是一種幸運。

為什麼如此強調可控?赫爾曼·西蒙認為,在一個典型的隱形冠軍企業中,存在著這樣一個穩定的管理結構:一個強有力的、時刻要求可控的的領導,和一個能夠發揮創造力、影響力、同時獲得足夠存在感的員工隊伍。

在這樣二元結構中,企業擁有強有力的領導人,即富有權威性,又在細節方面保持靈活,同時,員工隊伍保持了高績效和高穩定性特徵。

CueneytSen是漢臣公司一位年輕的中層,負責公司的海外市場維護。十年前,他也曾經得到大企業的工作機會,但他還是選擇了家族企業。「在中小企業,員工和企業之間有著更加親密的關係,員工可以受到最大的尊重,」CueneytSen說,「同時,員工的意見更容易得到重視,由此能夠在組織中施展自己的影響力。"

政治的距離

在柏林交流期間,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署長JuergenFriedrich告訴經濟觀察報,德國數量龐大的隱形冠軍,分布在整個德國境內。儘管,因為兩德分治,使得今天處於原東德地區的隱形冠軍數量低於原西德地區。

戰爭和政治的變遷,不可避免地給企業帶來創傷。如果從這一點考察,過去一百多年的德國,正是災難最為深重的地區之一,但企業何以走出戰爭的傷害並一次次死而復生?JuergenFriedrich對此反問:「戰後這些企業能怎麼辦?難道什麼都不做等著挨餓嗎?事實上最好的選擇就是重新站起來。」

儘管任何企業都必須身處一定的政治環境中,但JuergenFriedrich認為,德國的企業和政治一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漢臣第三代繼承人StenfanHaenchen認為,在漫長的百年發展歷史中,漢臣的發展始終依靠的是自身的能力,較少藉助政治的力量。儘管在2009年金融危機之時,漢臣的工人曾經得到過政府的一小部分補助,此外,公司在碳材料的研發上得到過一些政府的資金幫助,但這樣的補助,金額極為有限。

在法蘭克福交流期間,法蘭克福市主抓經濟工作的副市長MarkusFrank則告訴經濟觀察報,在德國政府對於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基本不出臺具體的政策措施。「政府沒有針對任何產業的規劃,」MarkusFrank說,「總的原則是,政府應當支持所有的企業,政府做的事情,需要讓所有的企業,而不是部分企業從中受益。」MarkusFrank認為,政府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長遠的計劃,提升整個城市或地區的吸引力。

全球化中的力量

2018年,中國、美國和德國分別位列全球出口國前三位。過去多年,中國與德國始終是全球貿易經濟體中最主要的力量之一。

2018年6月23日,赫爾曼·西蒙在中國舉行的世界中小企業大會上發表演說,中、德和其它國家在出口方面最大的區別,在於中小型企業扮演角色的不同:在中國,68%的出口來自於少於2千員工的企業,在德國,最大的出口貢獻者同樣來自於中小企業。中小型企業在出口當中發揮了最為重要的作用,這是兩國在對外貿易中最大的共同點。

根據赫爾曼的數據,2018年,德國人均隱形冠軍的比例已經達到16%,這些隱形冠軍支撐了德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同樣,在中國也存在著大量的隱形冠軍企業,它們也勢必在今後全球化的發展中成為重要的推動力。

事實上,無論是從對市場佔有率的進取心上,還是在技術創新的潛力上,甚至是從組織管理和個體價值實現的角度,中小企業都有充分的理由獲得足夠的關注。而真正的全球化成功,不是依賴大企業,恰是依靠無數中小型企業中的隱形冠軍。「在全球化的環境中,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它讓我們思考,一個國家的根在哪裡,」赫爾曼說。

在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署長JuergenFriedrich看來,德國隱形冠軍的形成是諸多因素的共同造就,19世紀的小國邦聯歷史,尊重技藝的傳統,雙軌制的職業培訓體系,地緣戰略中心的地理位置,以及德國很早就有的全球化意識等等,甚至,如果深入探究,隱形冠軍的現象很可能和民族的語言也具有隱秘的關聯。

正基於此,隱形冠軍的成功是一種偶然,也是種必然,它很難被全盤複製,不過,其中的一些經驗依然值得借鑑和深思,這也讓中小企業眾多的中國和德國在這方面擁有了共同的語言。

JuergenFriedrich講述了一個隱形冠軍的故事:那是一個和電力有關的企業,儘管坐落在德國一個令人「悲傷」的小鎮(意為位置偏僻,沒有人在意),但在當地,它是一個重要的企業,解決當地就業,與員工之間形成良好的僱傭關係,同時承擔了諸多的社會責任。

JuergenFriedrich認為,一個國家需要大量這樣的企業。

相關焦點

  • 塗料界的「德國隱形冠軍企業」
    這除了德國有戴姆勒、寶馬、大眾、西門子等大型高端工業製造企業外,還因為這裡誕生了1307家小而強的「隱形冠軍」企業,它們才是「德國製造」的先驅和領袖。   何為隱形冠軍企業?   1986年,德國著名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第一次提出「隱形冠軍」的概念:它是同行業世界前三或者所在大洲第一名的企業,是市場上的領先者;從全球的維度來看,它是一個中型企業。這些隱形冠軍雖然在行業領先,但並不被大眾所熟知。
  • 培育隱形冠軍的德國經驗
    隱形冠軍企業在加快技術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可以起到排頭兵作用。德國作為製造業強國,其培育隱形冠軍的經驗和做法,對我國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當前,我國正在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隱形冠軍企業在加快技術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可以起到排頭兵作用。從世界範圍看,德國作為製造業強國,其隱形冠軍企業的發展非常引人矚目。在德國近400萬家企業中,有超過1400家是隱形冠軍,佔世界總量的將近一半,其培育隱形冠軍的經驗和做法,對我國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理解德國隱形冠軍的「隱秘」優勢
    按照這樣的標準,世界共有2734家,其中德國1307家,排名第一;加德語系的奧地利和瑞士共1499家;第二是美國;第三是日本;第四是中國,共68家。近30多年來,中國的隱形冠軍企業發展迅速,2019年10月,西蒙教授專門到中國考察隱形冠軍企業現狀。我也長期關注隱形冠軍,並於2019年10月底去德國考察。
  • 「隱形冠軍之父」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稱:「隱形冠軍」企業在...
    打個比方,德國一家「隱形冠軍」在中國和斯洛伐克分別設立工廠。以前,中國的工廠向美國出口產品,斯洛伐克工廠則為歐洲市場提供產品。由於貿易爭端,現在中國工廠的產品出口到歐洲,斯洛伐克工廠則為美國提供產品,但這樣運輸費就增加了一倍。相比較,「隱形冠軍」的避險能力較強,能支撐德國繼續成為出口大國。
  • 全球隱形冠軍企業,德國有1307家,日本220家,中國多少?
    全球「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在過去二十餘年間,對全球2734家隱形冠軍企業的數據進行了收集、調查。調查發現,德國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隱形冠軍企業,數量高達1307家,佔比接近一半。美國、日本、中國依次排在後面,隱形冠軍企業數量分別為366家、220家和68家。
  • 各具特色的中國隱形冠軍企業們如何「過冬」?
    和德國隱形冠軍企業普遍對技術實施嚴格保護、不會輕易將業務外包、很少構建戰略聯盟不同,中國的一些隱形冠軍企業往往會在國內甚至全球範圍內尋找產業鏈上的合作夥伴,共同做大市場。逐步加速國際化正是中國隱形冠軍企業在本土化取得重大突破後,為了謀取更大的市場而開啟的全球化布局。不同於德國隱形冠軍企業有一半以上的銷售額都是在國際市場實現的,中國隱形冠軍企業的國際化探索剛剛開始,國際化程度還比較低,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 德國的「隱形冠軍」是怎麼煉成的?
    在柏林的一次專訪中,德國工商大會總經理Volker Treier博士表示。 歷經一周,輾轉德國多個城市,從德國政府官員到企業CEO和員工,《財經》記者通過走訪發現了德國隱形冠軍身上的奧秘。
  • 訊特講堂(3)-德國隱形冠軍企業介紹
    西蒙教授對隱形冠軍的定義有三個標準: 1.       它是同行業世界前三或者所在大洲第一名的企業,是市場上的領先者;2.       它的年收入少於50億歐元,從全球的維度看,它是一個中型企業。3.       這些隱形冠軍並不被大眾所熟知。
  • 赫爾曼·西蒙最新演講:我們該向隱形冠軍學些什麼?
    如果我們看人均,這裡可以看到每百萬人隱形冠軍的數量。德國的領先是非常大,每百萬人的隱形冠軍,這個在其他國家是看不到,中等企業是主要的隱形冠軍。這是德國經濟的強勢,也是德國經濟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的離職率是2.7%,這個基本上是同等於0的離職率。我跟中國的隱形冠軍公司說,中國也要這樣,因為我們對員工非常好,他們非常榮幸在我們這裡工作,如果有人離開公司了,他所有的技術和客戶關係都走了,這是非常重要的。最後一個也很重要的,就是隱形冠軍的領袖。
  • 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推出「德國隱形冠軍企業高端裝備路演專場」
    中國日報北京4月16日電(記者 張之豪)為促進中國製造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我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發展,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於北京時間4月14日下午15時舉辦「德國隱形冠軍企業高端裝備路演專場」線上對接活動,同時啟動「國際技術交易服務聯盟平臺」。
  • 山東隱形冠軍全國第一,德國經驗如何「錦上添花」?
    去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及擬通過覆核的第一批製造業單項冠軍名單,山東20家企業榜上有名。累計前四批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中,山東已有60家企業上榜,排名全國第一。當前,我國正在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隱形冠軍企業在加快技術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可以起到排頭兵作用。
  • 跟隱形冠軍企業聊了聊天,有被「凡」到
    你被「凡」到了嗎?想不到低調的「隱形冠軍企業」,才是行業裡真正的「凡爾賽」。「隱形冠軍」這個概念最早由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提出,是指那些不為公眾所熟知,卻在某個細分行業或市場佔據領先地位,擁有核心競爭力和明確戰略,其產品、服務難以被超越和模仿的中小型企業。
  • 中德世界隱形冠軍企業合作大幕拉開
    他說,這個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時刻,我們去年大會組委會決定與中國工信部,中國工業聯合總會和中國吉林省政府今年在中國長春合作舉辦「首屆世界隱形冠軍暨中國單項冠軍大會」,作為聯合主辦方我和中國吉林省政府景俊海省長先生已聯名給部分貴賓發了邀請函,今天在此特邀請與會的世界隱形冠軍企業參加!多林主席的講話引起全場表達支持的一陣掌聲!
  • 德國中小企業為何有那麼「隱形冠軍」?有何生存之道?
    西蒙所言其冠軍之所以「隱形」,是因為這一類企業通常屬於中小型企業,年銷售總量遠遠達不到世界各大上市企業的一半。不管是在企業通識成就的哪一項標準裡,他們幾乎都不佔上風,卻默默成為了世界上小有名氣、並且為德國出口額創下巨大戰績的「隱形冠軍」企業。
  • 德國又一隱形冠軍企業,液壓缸技術全球領先,年銷售額上億
    德國有超1300家隱形冠軍企業,這些企業也許聲名不顯,但在各自的領域做到了全球領先甚至第一的成績。比如在全球液壓缸行業,德國的漢臣公司絕對首屈一指,在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市場份額始終名列前茅。資料顯示,漢臣公司創辦於1925年,主要設計、生產運用於工業領域的液壓缸及驅動系統等。
  • 中國隱形冠軍們如何「過冬」?
    和德國隱形冠軍企業普遍對技術實施嚴格保護、不會輕易將業務外包、很少構建戰略聯盟不同,中國的一些隱形冠軍企業往往會在國內甚至全球範圍內尋找產業鏈上的合作夥伴,共同做大市場。德國三分之二的出口也是來自中等規模企業。所以,如果要加速出口,就需要有非常強大的中小企業規模。」逐步加速國際化正是中國隱形冠軍企業在本土化取得重大突破後,為了謀取更大的市場而開啟的全球化布局。不同於德國隱形冠軍企業有一半以上的銷售額都是在國際市場實現的,中國隱形冠軍企業的國際化探索剛剛開始,國際化程度還比較低,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 德國「隱形冠軍」:對資本說不,把員工當寶
    漢臣、辛恩等隱形冠軍企業在德國有1707家,德國也由此在全球範圍內成為隱形冠軍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美國擁有366家,位居第二;日本則以220家位居第三。 為此,德國管理學教授赫爾曼·西蒙(HermannSimon)早在1986年就給它們取了一個獨特的名字:隱形冠軍。他對「隱形冠軍」企業的定義是: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或第二;年產值在20億歐元左右;鮮為大眾所知。而西蒙本人也由此被稱為德國的「隱形冠軍之父」。
  • 世界隱形冠軍超級大比拼:德國1307家!美國366家!中國68家!
    西蒙教授在一次講座上,分享了隱形冠軍的業務層面,並介紹了他們為什麼如此成功?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 1、宏大的目標首先西蒙觀察到的是這些隱形冠軍,他們都有極端宏大的目標,極端的野心,他們關注的是增長以及在市場取得領導的地位。
  • 德國碧然德Brita【世界隱形冠軍系列】
    1986年,德國著名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第一次提出「隱形冠軍」的概念。
  • 【世界隱形冠軍系列】德國克萊斯管風琴
    1986年,德國著名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第一次提出「隱形冠軍」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