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報
法蘭克福老城的中心——羅馬廣場上遊人如織,辛恩(SinnSpezialuhren)的鐘表行坐落在此。這裡是整個法蘭克福最為熱鬧的場所,市政廳就在200米的視線範圍內,不過,年屆七十的LotharSchmidt——辛恩的掌門人和他的手錶公司,卻偏居在安靜的城市郊區。
LotharSchmidt是一位笑容可掬的德國人,在高級鐘錶業,他也是一位足以被記住的人物。在公司總部那棟白色的小樓裡,他花了很長的時間為到訪者介紹辛恩手錶的歷史。對於辛恩過往幾十年的制表技術,他如數家珍並引以為傲,但當他說出那句:「只要我還活著,辛恩就不會成為一家大公司」,依然讓來自遙遠中國的一群訪問者感到了錯愕。
二十五年前,曾經身為萬國和朗格手錶技術部門負責人的LotharSchmidt決心將自己對於手錶的熱情投注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上,他接手了以軍工表起家的辛恩。此後的二十多年中,他帶領著這家手錶廠商,創造出了多項廣為業內稱道的制表技藝。
但辛恩依然不大。過去一年,這家手錶廠商生產了大約一萬四千隻手錶,與卓著的全球聲望相比,這個數字帶來的營收規模並不值得稱道。
辛恩代表了大量德國中小企業的範式:小而美,被全世界稱道,但低調到不主動甚至不願意宣傳自己,「隱形冠軍」的稱謂正因它們而起。
1986年,德國管理學大師赫爾曼·西蒙第一次提出了「隱形冠軍」的概念:其一,它必須擁有其產品國際市場份額排名前三的位置;其二,它是一家中小型公司,營業收入不高於50億美元;其三,它應該是一家社會知名度低的公司。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向經濟觀察報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在德國,99.5%的企業為中小型企業。整個德國境內分布著數量眾多的「隱形冠軍」,德國每100萬人口擁有16家隱形冠軍企業,這一比例為全球最高。
在漫長的企業發展史中,這些隱形冠軍表現出了突出的技術創新能力。一般認為,相較大企業,中小企業在資金、人員、企業對外影響力等各方面均處於劣勢,從而影響其創新的力量,但德國的中小企業證明了情況未必是這樣。
秘密究竟是什麼?LotharSchmidt的那句話像是一隻無形的手,推開了一扇窺探德國隱形冠軍的窗口。
被拋棄的速度
「德國人經營隱形冠軍的方式,就像是英國人護理自己的私人花園。你必須每天澆灌,每天修理,每天跟它的一草一木進行說話,而且是一百年持續不斷地這樣做。」
在柏林訪問期間,德國工商大會主席VolkerTreier用了這樣一個比喻。這精準地描述了隱形冠軍們孜孜以求的東西:追求極致的專業,傾向於拓展事業的深度,而不是廣度。
LotharSchmidt顯然就是在這樣打理著他的「花園」。1994年,他從創始人HelmutSinn那裡接過辛恩,25年間辛恩公司每年以1-2位數(百分比)的速度在增長,這是他理想的速度。
辛恩總部的白色辦公樓見證了這家手錶廠商的成長——兩年前,因為工作空間不夠,LotharSchmidt將這裡買下。LotharSchmidt告訴我們,將來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他考慮將樓層再加蓋一層半。
與辛恩一樣,位於斯圖加特市的漢臣同樣是一家步履緩慢的公司。這家公司從1925年創立至今,已經走過了94個年頭。
2018年,在這家設計生產液壓缸以及驅動系統的製造商步入了第93個年頭,公司的銷售額達到2200萬歐元。進入21世紀後,全球最大的工業機械市場——中國經歷了一個令世界側目的黃金十年,不過,這家公司卻一直沒有在中國建立分公司,直到2013年。
這同樣可以看出這家公司對於市場擴張的保守態度。公司第三代接班人StenfanHaenchen始終強調長遠的發展,他認為,這已經成為「德國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家族企業無需關心股票,資本市場的壓力也與我們無關,我們只關心怎樣將產品和技術做得更好。」StenfanHaenchen介紹,上個世紀60年代末,法國空客飛機從其第一架A300機型的研發開始使用漢臣提供的結構測試服務,如今漢臣也和中國的C919飛機建立了合作。
赫爾曼·西蒙認為,「隱形冠軍」和大企業之間在創新上的巨大區別在於,前者的戰略是價值主導,而非價格主導,換言之,在把技術和客戶需求相結合方面,前者表現地更加突出。相應地,隱形冠軍做大市場的途徑是全球化,但不會輕易地多元化。
根據《隱形冠軍》提供的數據:從專利技術的產出看,每一千名隱形冠軍企業員工擁有的專利數量為31個,而大型企業只有6個,隱形冠軍的單位員工產出率比一般的公司多出5倍,而專利的成本則只有一般企業的1/5。
儘管和大公司相比,中小企業財力、場地等方面均不能匹敵,但辛恩手錶的掌門人LotharSchmidt也認為,中小企業在創新方面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在他看來,它們的長處是更善於發揮自己的想像,一些商業運用上的靈巧構思往往在中小企業裡更容易發生。
這未必需要巨大的財力支撐,但需要將構想轉化為現實的堅持,中小企業靈活、簡單的決策和分工機制,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在理性決策的大公司,實踐奇思妙想的難度其實會更大,但中小企業卻願意為此臥薪嘗膽。事實上,辛恩手錶的一系列傑出工藝、技術創新,就是因此而產生。
掌控的欲望
所有的企業都謀求基業長青,德國人則是用一種更加謹小慎微的態度,力求將企業延續下去。「只要我還活著,辛恩就不會成為一家大公司。」LotharSchmidt的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對於擴大規模這件事具有明顯的排斥情緒,但他繼續解釋說:「我不反對任何增長,但這種增長必須可控。」
同樣的傾向也表現在了StenfanHaenchen的身上。二戰後,漢臣先後因戰爭、政治等原因經歷了數次遷徙,每一次對公司來說都意味著從零開始,這讓漢臣覺得,企業生命的延續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事實上,中小企業主對於企業總體管理能力和行業專業能力之間存在著潛在的矛盾衝突有著普遍而深刻的認知。「我們也有弱點,那就是不能犯錯,否則很容易破產,所以我需要審慎的發展。」LotharSchmidt說,「不僅是增長的穩健,也包括足夠安全的融資。」他對於上市沒有太大的興趣。根據他的回憶,過去在急需資金時,辛恩曾因一家銀行的貸款避免了走向股份公司這一步,他認為這是一種幸運。
為什麼如此強調可控?赫爾曼·西蒙認為,在一個典型的隱形冠軍企業中,存在著這樣一個穩定的管理結構:一個強有力的、時刻要求可控的的領導,和一個能夠發揮創造力、影響力、同時獲得足夠存在感的員工隊伍。
在這樣二元結構中,企業擁有強有力的領導人,即富有權威性,又在細節方面保持靈活,同時,員工隊伍保持了高績效和高穩定性特徵。
CueneytSen是漢臣公司一位年輕的中層,負責公司的海外市場維護。十年前,他也曾經得到大企業的工作機會,但他還是選擇了家族企業。「在中小企業,員工和企業之間有著更加親密的關係,員工可以受到最大的尊重,」CueneytSen說,「同時,員工的意見更容易得到重視,由此能夠在組織中施展自己的影響力。"
政治的距離
在柏林交流期間,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署長JuergenFriedrich告訴經濟觀察報,德國數量龐大的隱形冠軍,分布在整個德國境內。儘管,因為兩德分治,使得今天處於原東德地區的隱形冠軍數量低於原西德地區。
戰爭和政治的變遷,不可避免地給企業帶來創傷。如果從這一點考察,過去一百多年的德國,正是災難最為深重的地區之一,但企業何以走出戰爭的傷害並一次次死而復生?JuergenFriedrich對此反問:「戰後這些企業能怎麼辦?難道什麼都不做等著挨餓嗎?事實上最好的選擇就是重新站起來。」
儘管任何企業都必須身處一定的政治環境中,但JuergenFriedrich認為,德國的企業和政治一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漢臣第三代繼承人StenfanHaenchen認為,在漫長的百年發展歷史中,漢臣的發展始終依靠的是自身的能力,較少藉助政治的力量。儘管在2009年金融危機之時,漢臣的工人曾經得到過政府的一小部分補助,此外,公司在碳材料的研發上得到過一些政府的資金幫助,但這樣的補助,金額極為有限。
在法蘭克福交流期間,法蘭克福市主抓經濟工作的副市長MarkusFrank則告訴經濟觀察報,在德國政府對於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基本不出臺具體的政策措施。「政府沒有針對任何產業的規劃,」MarkusFrank說,「總的原則是,政府應當支持所有的企業,政府做的事情,需要讓所有的企業,而不是部分企業從中受益。」MarkusFrank認為,政府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長遠的計劃,提升整個城市或地區的吸引力。
全球化中的力量
2018年,中國、美國和德國分別位列全球出口國前三位。過去多年,中國與德國始終是全球貿易經濟體中最主要的力量之一。
2018年6月23日,赫爾曼·西蒙在中國舉行的世界中小企業大會上發表演說,中、德和其它國家在出口方面最大的區別,在於中小型企業扮演角色的不同:在中國,68%的出口來自於少於2千員工的企業,在德國,最大的出口貢獻者同樣來自於中小企業。中小型企業在出口當中發揮了最為重要的作用,這是兩國在對外貿易中最大的共同點。
根據赫爾曼的數據,2018年,德國人均隱形冠軍的比例已經達到16%,這些隱形冠軍支撐了德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同樣,在中國也存在著大量的隱形冠軍企業,它們也勢必在今後全球化的發展中成為重要的推動力。
事實上,無論是從對市場佔有率的進取心上,還是在技術創新的潛力上,甚至是從組織管理和個體價值實現的角度,中小企業都有充分的理由獲得足夠的關注。而真正的全球化成功,不是依賴大企業,恰是依靠無數中小型企業中的隱形冠軍。「在全球化的環境中,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它讓我們思考,一個國家的根在哪裡,」赫爾曼說。
在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署長JuergenFriedrich看來,德國隱形冠軍的形成是諸多因素的共同造就,19世紀的小國邦聯歷史,尊重技藝的傳統,雙軌制的職業培訓體系,地緣戰略中心的地理位置,以及德國很早就有的全球化意識等等,甚至,如果深入探究,隱形冠軍的現象很可能和民族的語言也具有隱秘的關聯。
正基於此,隱形冠軍的成功是一種偶然,也是種必然,它很難被全盤複製,不過,其中的一些經驗依然值得借鑑和深思,這也讓中小企業眾多的中國和德國在這方面擁有了共同的語言。
JuergenFriedrich講述了一個隱形冠軍的故事:那是一個和電力有關的企業,儘管坐落在德國一個令人「悲傷」的小鎮(意為位置偏僻,沒有人在意),但在當地,它是一個重要的企業,解決當地就業,與員工之間形成良好的僱傭關係,同時承擔了諸多的社會責任。
JuergenFriedrich認為,一個國家需要大量這樣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