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層面的一句話,全民擺攤了,有單位無單位,有工作無工作的都湧上街頭,似乎國家允許擺攤了就是一個天大機遇,發家致富的機會來了,改變命運的時刻來了,更有很多人鼓吹擺攤每天收入幾千上萬,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只要能上街擺攤了,也許下一刻就會變成另外一個馬雲、劉強東。真實情況是這樣嗎,擺攤真的那麼好掙錢嗎?筆者曾經也擺過攤,所以很清楚擺攤其中的酸甜苦辣。排除現在響應政府號召踴躍擺攤湊熱鬧蹭流量的人,真正擺攤的有三類人:
一、補貼家用型的。這類人一般沒有什麼文化,年齡偏大,或者是周邊農民,出來擺攤掙多掙少都能補貼一下家用。
二、鍛鍊型的。這類人一般是年輕人,有自己的工作,或者是學生,利用課餘假期時間出來擺攤讓自己多接觸一下社會,能不能賺到錢是其次,主要是想鍛鍊自己。
三、過度型的。這類人一般是失業人群,在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之前出來擺攤多少掙點緩解經濟壓力。
現在各地相繼打開擺攤限制,其目的也是保就業,穩民生,讓失業人群擁有謀生的綠色通道。這裡說的擺攤是傳統意義上的擺攤,不是現在一些企業為了蹭流量搞的戶外推廣活動,或者一些單位組織員工上街造人氣,要將這類擺攤排除在外。我們說的擺攤就是民眾基於自身條件限制尋求生存發展進行的一種簡單商業買賣行為。擺攤的顯著特點有三點:
一、低成本。擺攤只需要手裡有貨,在街上找個位置就可以開賣,比起店鋪成本低多了。
二、低運營。擺攤不需要什麼商業運營策劃,只要會吆喝就行了。
三、靈活。靈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出攤時間自由,自己加油根據實際情況決定什麼時候出攤或者不出攤。再一個是擺攤位置靈活,這個地段不理想可以換一個地方試試。
擺攤能不能賺到錢,俗話說行行出狀元 ,兩個攤賣一樣的東西,可能會一個冷冷清清,一個生意火爆。有的人確實擺攤賺到錢,但是更多的人卻是一番辛苦之後黯然離場。幾個因素決定了擺攤不是長久之計。
一、收入不穩定。也許今天出攤生意好賺了好幾百上千,到了明天可能就生意不景氣了只賣幾十塊,這種情況擺攤很常見的。還要看天吃飯,有時候剛出來就打雷下雨得趕緊收攤,忙乎一場分文沒有。
二、複製性強。有人說擺攤要選好商品,這話沒錯,好的商品一下子就可以出個爆款,卻忽略了一個事實,你選的商品再出其不意,看你賣火了,不出三天周圍攤位都是你的同類商品。
三、擺攤容易守攤難。擺攤不是把貨物拉出來就完事了,還得有人守著,擺攤能堅持多久關鍵在於守不守得住,今天守一天明天不來了,這是衣食無憂的人練練攤,當是好玩。如果面臨生活壓力眼看颳風下雨都得出來。守著攤還得經受各種心理壓力,沒人問津是悽惶,有人光顧時期待,顧而不買是失落,還有生理問題,因為上廁所不方便口乾舌燥都不敢多喝水。
四、擺攤鬥不過實體店。有人擔心放開擺攤會影響實體店的發展,這種擔心其實是多餘的。擺攤在資金流動、貨物庫存以及貨物品質的精細化要求和後期服務保障同實體店是沒有可比性的。打個簡單的比方,擺攤賣lv包包,哪怕是真貨,有人敢買嗎。
總的來說,擺攤都是掙的辛苦錢。沒有人會想著要擺一輩子攤,哪怕真的能夠月入十萬,何況是根本沒影的事。擺攤通俗點說,就是飽了這頓沒下頓。永遠不知道明天的事,睡覺都擔心明天天氣不好沒有收入。現在因為疫情導致民生不利,政府體諒民眾生活艱難,放開政策讓失業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多條門路自力更生。那些生活還過得去就不要湊熱鬧了,更不要鼓吹擺攤月入十萬這些話,誤導民眾。本來就是一個養家餬口的權宜之舉,整得好像發現了金礦,全民掘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