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2016年第2期預覽

2021-02-09 中國書法雜誌


目錄/CONTENTS

關注

世紀回眸·楊守敬

楊守敬書法及其在日本的重大影響……陳傳席……4

新見三十五通楊守敬信札考釋……賀宏亮……22

博文約禮·楊守敬書法學術研討會綜述……柳國良……34

楊守敬研究摘編……何問俊 王祖龍 藍傑聰 沈必晟……38

傳承與臨摹專題

臨帖斷語……李剛田……158

國家典籍博物館「全國臨摹展」作品選……160

古調新彈的省思——從宋元善拓暨全國書法臨摹展說起……葉培貴……164

取法經典與審美體驗……朱以撒……168

「傳承與臨摹」筆談……劉顏濤 張繼 崔勝輝等……171

人物

風採·王家新

向經典致敬……張海……46

「王家新臨摹歷代書法經典」座談會紀要……李虹霖 韓玉濤等……46

王家新臨作集評……段成桂 馮遠 蘇士澍 劉大為 陳洪武 莫言 胡抗美 王鏞 孫曉雲 鄭曉華 張旭光……53

四十描紅……王家新……60

中堅·何開鑫 趙國柱 劉燦銘

入帖尊碑意猶狂——書法「五知」漫議……何開鑫……70

何開鑫書法集評……何應輝 劉正成 曾來德等……73

趙國柱的草書情結……姜壽田……76

趙國柱書法集評……劉藝 力群 何應輝等……80

劉燦銘寫經書法的時代精神……王冬齡……82

劉燦銘書法集評……尉天池 李剛田 章劍華 孫曉雲……86

經典

清·黃牧甫作品特輯

六朝管華齋……90

買夏園主……92

鯤遊別館……93

人生識字憂患始……96

吉羊鏡室……97

新安方文寯字彥伯印……99

延禧堂……101

蔡伯宏於光緒柔兆困敦之歲長春節後五日生……106

銅臭室吉金……109

兒女心腸 英雄肝膽……116

臣受性愚陋 人事多所不通……117

器父……135

學術

清·黃牧甫作品特輯文叢

黃士陵的篆刻藝術……李剛田……89

從錢君匋輯黃牧甫印譜兩種看其對黃氏篆刻的收藏……蔡泓傑……104

從黃牧甫篆刻邊款看其青年時期行跡與應酬……野 天……118

黃士陵生平及藝術史料研究四則……唐存才……122

從「粵派」「黟山派」看黃牧甫的影響……蔡顯良……134

黃牧甫旅粵印事始末……謝光輝……140

黃士陵嶺南交遊補證……舒 鳴……144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黃牧甫印譜考述……李吾銘……148

考證

黃琳與其書畫藏品中的「關內侯印」……王元軍……189

論壇

歐陽中石先生的漢字表現觀……歐陽啟名……155

敬畏經典,傳承古文字精華……徐暢……192

「篆書」辨……孫學峰……198

學苑文萃

徐渭的摹古與創作……彭再生……200

創作

書家近作

寸耕堂陶印選……62

讀王鏞《寸耕堂陶印輯》……朱天曙……63

展廳

追夢水雲間——白煦書法藝術展作品選……202

書法廣角

新書架

眾說闞愛萍《小學書法基礎教程》……205

資訊

中國書協第七屆主席團第二次會議在京召開……207

陳洪武代表中國書協向沈鵬先生頒發名譽主席聘書等……207

【預覽】

關注

世紀回眸·楊守敬

楊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譜名開科,字雲朋,號心物;榜名愷,後更名守敬,字鵬雲,號惺吾(又作星吾),晚年別署鄰蘇老人。清末民初金石文字學家、歷史地理學家、版本目錄學家、書法家、藏書家、泉幣學家。他廣泛搜集秦漢以來的珍貴碑石和兩宋以來的集帖,精心考鑑,證其源流,評其得失,留下了大量的金石題跋。有《中國碑碣書談》(藤原楚水譯)《譯註鄰蘇老人書論集》上、下(藤原楚水譯註)等重要的金石學著作,並精選周秦漢唐碑刻二百七十餘種,輯成我國第一部照相製版的碑刻圖集《寰宇貞石圖》,開一代新風。在輿地學領域,他用力最勤,成就最高,是研究《水經注》的一代大師。在搜集、考證金石之餘,楊守敬亦著眼於書法史和書法批評,並有《書舉要》《評碑記》《評帖記》《學書邇言》《楷法溯源》等書學著作。楊守敬於書法造詣有三:一是見多識博,二是碑帖並重,三是取法漢魏六朝。其書法對日本影響甚大,開日本現代書法之先河。

楊守敬書法及其在日本的重大影響

陳傳席

……楊守敬的書法,據馬宗霍云:「惺吾宗法信本,行書略帶縱筆,固當視覃溪稍勝,小真書則尚不及。」馬宗霍說楊書宗法唐代歐陽詢(字信本),但沒有提出根據,可能是據其書法特點所說的。又說楊的行書超過翁方綱(號覃溪),這是正確的。翁方綱與劉墉、鐵保、永瑆被譽為「清中期四大書家」,其書法開始學習顏真卿,後來也是學習歐陽詢的。清王室昭槤說:「翁覃溪模摹三唐,面目僅存。」包世臣說:「宛平(按翁為北京宛平人)書只是工匠之精細者耳……無一筆是自己也。」楊守敬也評:「翁覃溪見聞既博,復考究於一筆一畫之間,不爽毫釐,小楷尤精。究嫌天分差遜,雖質厚有餘,而超妙不足。」翁方綱的書法無論功力,抑或精神,皆遜楊守敬一籌。

說楊守敬書法是宗法歐陽詢的,自是不錯,但他並非只學歐陽詢一家,而是廣師百家,所學不僅有碑,也有帖。他的《楷法溯源》中收錄帖、碑共七百一十八種,楷書單字兩萬字。帖有魏四種,晉三十四種,齊、梁四種,隋三種,唐三十六種,五代一種, 共八十三種; 碑有漢、蜀、吳四種, 晉三十七種,南北朝二百一十四種,隋二十七種,唐三百四十六種,五代八種,共六百三十六種。他在整理鑑賞的同時,也一定會研究學習的。他在《評碑記》中評碑二百八十八種,《評帖記》中評帖九十六種,共三百八十四種,也必一一閱讀研究,也是一種學習,豈能僅宗法信本一家?他在《壬癸金石跋》中說:「餘少好金石文字,每有所得,必為之考證……又玩其書法。」故在其《激素飛清閣評碑記》中,常有「玩其筆法」「細玩此碑」等內容。

他在日本傳授中國書法,主要傳播北碑一路,他自己豈能不學碑?他強調:「夫碑碣者,古人之遺骸也;集帖者,影響也;精則為子孫,不精則芻靈耳。見芻靈不如見遺骸,見遺骸不如見子孫。去古已遠,求毫芒於剝蝕之餘,其可必得剄。故集帖之與碑碣,合之兩美,離之兩傷。」可見他是碑帖雙修的。

他對蘇東坡的書法十分推崇,謂「自是有字第一,流傳既多,沾溉亦眾……皆於『二王后獨出冠時,別開生面』」。又云:「餘嘗謂坡公無一筆俗氣,乃知其浸淫於六代深也。」如此推崇,又豈能不學?實際上從他的書法中確能看出蘇東坡的影響。

楊守敬的書法宗法歐陽詢,又宗法顏真卿、蘇東坡;以碑學為基礎,以帖學為形體,加上他個人的「品高」「學富」,集眾所善,專為一家,淳雅樸厚而有書卷氣,沉著古勁而有蒼莽氣。楊守敬的書法在中國算不上一代宗師,而在日本,卻被譽為「日本書道近代化之父」,又被日本人稱為「近代日本書道之祖」「日本書道的大恩人」。日本文中的「近代」即中文的「現代」……

人物

風採·王家新

向經典致敬

張海

書法經典作品是歷代書法藝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一部書法史是由經典書家和經典書作串聯起的恢宏畫卷,承載著博大的人文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精神。有志於攀登書法藝術高峰的人,必須懷著敬畏之心,做人文經典的虔誠傳承者,深入挖掘、汲取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營養,從而走向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

家新同志是第六屆中國書協主席團最年輕的一員,同時兼任楷書專業委員會和青少年工作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是當代中青年書家的優秀代表和領軍人物。他自幼在父親的指導下研習書法,以歐褚顏柳等唐楷碑帖為範本,以私塾式描紅寫仿的方法,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之後幾十年的學書歷程中,他在繁忙的學習工作之餘,臨池不輟,焚膏繼晷,對歷代書法經典作品尤其是楷書名作用力最深,所臨摹的作品忠實原作、形神畢肖,大多是實臨、通臨,展讀之際,精彩紛呈,蔚為大觀,其種類與數量之多,臨摹把握之精準,不僅在當下,歷代書家中也是不多見的。他認為書法是一種生活方式,業餘時間讀書、臨帖、抄書,日記和詩文手稿也是用毛筆寫就,是古代文士般的生活狀態,因而他的書作中充盈著儒雅的氣息、從容的氣度和正大的氣象,贏得了廣泛的矚目和讚譽。

在中國書協與國家典籍博物館共同舉辦「古韻鐫拓,紙墨千秋——宋元善拓暨全國書法臨摹展」之際,將家新同志多年來所臨摹的歷代書法經典作品三十餘卷冊一併展出,以此來引導書壇重回經典、正本清源,弘揚主旋律和正能量,是很有意義和必要的,也為中小學書法進校園活動起到推動、示範作用。這個展覽讓人們重新體味楷書之美、書法之美、漢字之美,成為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延綿承繼的見證,也必將為當代書法的開拓創新、繁榮發展提振信心。

四十描紅

王家新

我的書法啟蒙老師是父親,他把範字寫在報紙的左邊,填補右邊的空白就是我每天的書法作業。父親寫柳體,很骨感的柳體,我大哥、二哥現在寫鋼筆字還有父親那種柳體的痕跡。我上小學和初中時是有書法課的,大概每周一次,內容就是描紅,同學們大多寫得被動、應付,我則比較主動、認真,經常意猶未盡,回到家裡接著寫,還參加課外小組,教美術的男老師姓宋,女老師姓喬。這種描紅寫仿一直到高中,當時可以買到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和文物出版社的字帖了,有《多寶塔》《顏勤禮》《九成宮》《神策軍》《玄秘塔》《陰符經》《倪寬贊》等,這些唐楷經典是我書法開蒙奠基的主要書體範本。

今年我四十一歲了,去年春節後我又開始寫唐楷,仍然是描紅寫仿的方式。我買了上百冊描紅本,原大的、放大的,全本的、選字的,早晨送孩子上學後到單位才七點多,可以寫上一個小時。一支有筆帽的毛筆、一個銅墨盒加描紅本,簡單便捷,有人敲門時瞬間即可收拾起來,中午和下班後都可以寫寫。出差時也帶上一本,用日本產的可攜式毛筆,這樣可以做到全天候、可持續,一年下來,這種描紅本依牆而立已有兩尺多高了。而在家裡,我用熟宣或硫酸紙蒙在字帖上摹寫,對臨也都是通臨、實臨,原汁原味、力求畢肖,就像學桌球訓練一個姿勢,形成肌肉記憶,實戰時才能應變準確自如。

兒子問我這不是小孩子做的事嗎?你是大人了、是書法家了,為什麼還這麼寫?我說是你爺爺讓我寫的。回想起來,這些年逐漸有了點名氣,以為自己是著名書法家了,就一直在創作,在想方設法地創新,不願意坐下來臨摹了,臨摹也是寫些行草書,還是意臨。我當選中國書協理事後,父親很高興,但對我的字一直不太滿意。他曾問我為什麼不寫楷書參展?我說現在不時興這樣寫了,多數人也寫不好楷書啦。他說盡胡扯,不會寫楷書算什麼書法家!我用小楷抄寫自己的詩給父親看,他說你這楷書「不在體兒」,寫楷書要讓人看出你是學誰的,是學王羲之還是學顏柳的,要抓特點。學柳字就要硬朗,要有勁道;寫字不能拖著筆,要振著筆才精神;起筆得藏著,末筆要收得住,字裡含著一團氣,不能洩了;你得臨摹字帖,把每個字都整明白了,不能提筆時現琢磨。這些話,當時我並不以為然,父親從年輕時就自負得很,挨他批兩句很正常。可是,我心裡明白,我這字該回爐了。

四十描紅,這種書寫的狀態很懷舊,仿佛回到了我的少年時代,安寧、緩慢而純粹。在北京無數個沉靜的清晨和午夜,我經常會在寫到某個字時,突然領悟到父親當年所講的道理,真實不虛,那是一位非著名書法家的書寫心得。而今,父親已經臥病三年,寫不了字了,也說不了話了,但從他的目光裡,我能感受到一份忠告和期許。他告訴我寫字是最騙不了人的,你有多深功底、多大學問,做人老實不老實,一望便知。父親,那我就從唐楷開始,從描紅寫仿開始,重新做起了哈。

創作

書家近作


自序

王鏞

篆刻一藝,於方寸之間, 求精工,毫釐必較,未免耗損精神,尤傷目力。於是自庚辰歲始,餘乃決計藏刀,不復為。閱十有餘稔矣。然於鐵筆一道,沉浸日久,篤好彌深。所喜近來老眼轉明,適有山左守谷弟贈陶印坯百方,令餘舊癖再萌,躍躍然欲故伎重拾也。

蓋以陶製印,古已有之。持昆吾之刀,施於堊土陶坯之上,手起泥落,易如畫沙,暢快何之!

遙想周秦兩漢,尚無紙張印泥,賞印惟見於封泥。而封檢之事,後世久廢,至晚清封泥實物始有出土。靜安先生云:「竊謂封泥與古璽印相表裡。」誠哉!查二者印文陰陽恰得其反也。而數百年來古印譜,多不附封泥,可謂只見其表,不知其裡,與古人之初衷大謬也。

故餘不惜勞煩,每印皆翻制封泥。拓成,覺古趣爛然,溢於几案,大有意外之慨焉。

去歲刻畢,今夏燒制於東山書院。歸來檢點,計得陶印八十方。輯成付梓,以公同好。非藉以或邀許可,實所以酬我知己也。

時在乙未伏月記於寸耕堂上。

讀王鏞《寸耕堂陶印輯》

朱天曙

……《寸耕堂陶印輯》共收錄王鏞2014年所刊陶印80方,其中白文46方,朱文34方,2015年於山東東山書院燒制而成。從內容上看,大抵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王鏞自用印,包括書齋名、別號、籍貫、自用印、收藏印等,如「寸耕堂」「印心簃」「留餘堂」「重盦」「四甓堂」「十二丁香齋」「十四將軍印齋」「古并州晉祠人」「凸齋珍藏金石文字印」「仰兆居收藏章」等,體現其自身文人生活情趣和藝術收藏喜好。另一部分為王鏞藝術感悟、旨趣和對經典的會心體悟,如「悟象化境」「以寫我心」「老去尋痴足臥遊」「古風時雨」「直造古人不到處」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在藝術創作上的「神遊」……


人物

中堅·何開鑫 

何開鑫,1954年生,四川蓬溪人。中國書協會員,四川省書協副主席、行草書委員會主仼,遂寧市文聯副主席,遂寧市書協主席。書法作品獲第七屆全國展全國獎、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提名獎、第三屆全國楹聯展銀獎、第八屆全國中青展三等獎、四川省「巴蜀文藝獎」一等獎、中國書協首屆「三名工程」等。曾在北京、山東、江蘇、成都、遂寧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展及聯展。出版有《何開鑫書法精品集》《臨池寫心·何開鑫卷》《當代名家·何開鑫》《歲月入歌·何開鑫詩書作品集》等。


中堅·趙國柱 

趙國柱,1955年生於太原。中國書協會員、新聞出版工作委員會委員,山西省政府文史館館員,山西省文聯主席團委員,山西省書協副主席,山西省青年書協名譽主席。曾擔任全國第三、第四、第五屆中青年書法「百強榜」評委,首屆中國書壇「風雲榜」評委等。獲中國書協首批「中國書法家進萬家活動先進個人」稱號,《書法》《書法報》「2011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稱號。應邀參加第二屆、第三屆《書法》「書法男女二十家展」。出版個人專集多種。2015年在北京榮寶齋美術館舉辦個人書法展。

中堅·劉燦銘

劉燦銘,1963年生,江蘇靖江人。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博士,師從王冬齡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原院長,現任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江蘇省文聯委員,教育部美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書協楷書委員會委員等。作品入選全國第五、六、七、八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四、六、七、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曾獲江蘇省委宣傳部「五個一批」人才、江蘇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2008年獲《中國書法》中青年書法家學術提名;2010年獲中國書協「中國書法進萬家活動先進個人」稱號。出版有《劉燦銘書法集》《劉燦銘書法藝術》《書法鑑賞》《中國現代書法史》等。

經典

清·黃牧甫作品特輯

學術

清·黃牧甫作品特輯文叢

黃牧甫是晚清印壇上的一位開宗立派的大家,是繼吳讓之、趙之謙之後,與吳昌碩雙峰並峙於近代印壇的巨擘,他所開創的「黟山派」印風對嶺南印壇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期「黃牧甫作品特輯」大量刊出其篆刻原石、印面、邊款及印稿等珍貴資料,其中多數為首次公開。我們專門約請李剛田、蔡泓傑、唐存才、李吾銘等專家對黃牧甫的篆刻與書法等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本特輯所用圖版由君匋藝術院、西泠印社、錢君匋藝術研究館等單位及韓天衡先生提供,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黃士陵的篆刻藝術

李剛田

當我們研究黃士陵的篆刻藝術及其流派的時候,首先要對其源頭進行考察,研究形成黃士陵篆刻藝術風格的創作思想基礎和創作形式的借鑑,這對深入研究分析黟山派藝術特點是非常必要的。

從純粹意義的藝術創作上講,篆刻藝術或可認為是盛於明清而濫觴於宋元。我們不必去考證宋代的米芾或是元代的趙孟頫、吾丘衍的篆刻作品是自篆自刻或是自篆他刻,總之宋元時期的篆刻創作並未形成氣候,對後世沒有產生很大影響,只是「濫觴」而已。在探討黃士陵篆刻藝術源頭的時候,我們應把注意力指向明清流派印。

五百年間的明清篆刻,印家林立,流派紛呈。在發展過程中,他們的創作思想和作品的藝術形式都在不斷變化之中,我們要從中找出那些對黃士陵篆刻影響最深和最直接的印家。明代成就最大的印人文彭、何震、蘇宣我們可以略而不顧,他們早於黃士陵約有三百年,其間篆刻藝術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樣我們可以只注意清代印人,約早黃士陵二百年的程邃在清代篆刻中是個標新立異的關鍵人物,在他的影響下產生了鄧石如。

但在黃士陵的作品中我們已看不到對程邃的直接師法,所以我們也可以對程邃以及「歙四家」巴慰祖等一些印人略而不顧。餘下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約早黃士陵一百五十年的丁敬和他開創的浙派,一位是約早他一百年的鄧石如開創的鄧派,這兩派對黃士陵篆刻的影響可以說是較為直接的。浙派中,對黃士陵早期篆刻影響較多的是陳鴻壽,鄧派中,對他影響最直接的是吳熙載。還有一位晚清篆刻家對黃士陵影響最大,是早他二十年而生,「合南北兩宗而自樹一幟」(魏稼孫語)的趙之謙。沙孟海在《印學史》中把黃士陵、喬曾劬附在趙之謙一章之後,文中說:

吳熙載、趙之謙兩家不約而同地分頭發展鄧派印學之後,全國學者無不拋棄舊法,競效新體。按其實際,吳熙載純從鄧出,趙之謙兼師徽、浙兩宗,不以鄧派自居,我們看法,他的主要精神還是原本鄧氏。黃士陵遠宗鄧氏,近法吳、趙,尋其氣息,傾向趙之謙為多。

他的這段話簡略而準確地勾勒出了黃士陵印風所發生的背景和源頭。當然黃士陵篆刻藝術的來源不僅僅是他的同代前人,還有重要的一面是他從古璽漢印的古典藝術以及大量的金石文字中取法。但黃士陵早期的篆刻,對他基礎的奠定和技法的鍛鍊當是受益於早於他的幾位大家。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當是在古與今的融會貫通之中產生的……






關注

傳承與臨摹專題

2015年12月10日,由國家圖書館、中國書協主辦的「宋元善拓暨全國書法臨摹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展。展覽從國家圖書館館藏中選取宋元明清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碑帖名品,從早期的石鼓文、琅琊臺刻石到漢隸、魏碑、唐楷以及影響深遠的《三希堂法帖》、《大觀帖》等等,將古代名碑名帖與當代書家的臨摹作品相結合展示,引發人們對從臨摹到創作、經典與傳承的一系列學術思考。以該展為契機,由《中國書法》雜誌社、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國家圖書館展覽部承辦的「經典與傳承」主題研討會同時舉辦,約請王連起、李剛田、施安昌、葉培貴諸位專家學者以講座發言、提問互動的形式,將古代名碑名帖展示、學術研討、書法教育傳承融為一體。正如展覽《前言》所提到:「本次展覽主要突出呈現宋元以及其他時期具有書法藝術價值和版本價值的重要拓本,涵蓋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以展示『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等書法流變及其藝術魅力。與此同時,相應展出當代書家的碑帖臨摹作品,與古為徒,『活化』古代經典。」

臨帖斷語

李剛田

如學行書,我們主張從「二王」一脈開始,取平穩精到者如《蘭亭序》《懷仁集王聖教序》等,也可從宋人米芾學起,然後上溯「二王」。但不提倡從個性特點較強者入手,如學行書從黃山谷入手,其入門雖快,欲除其習氣也難。而從「二王」一脈入手掌握其基本法度之後,便於發揮自己的性靈形成自己的風格。學魏碑也是如此,我們主張從《張猛龍碑》入手,因為該碑具有如行書《懷仁集王聖教序》一樣典型性的價值,便於把握魏碑的基本特點,然後融會眾碑帖,形成自己的風格。這裡我們不是說《張猛龍碑》就比《石門頌》《鄭文公碑》《龍門二十品》等碑刻的藝術價值高,而只是說比較諸碑,更明顯表現出魏碑的共性特徵,是便於入手學習的一路,在學習好此碑的基礎上,再去向其他風格特點突出者學習借鑑,循序而進,漸入佳境。

初學金文宜從《毛公鼎》《牆盤》一類較規整者入手,而不宜選篆中之草者《散氏盤》,學小篆一般主張從秦刻石小篆入手以掌握結構,皆同此一理。學《石鼓文》以定基本規矩,然後可上溯金文,下習小篆,融會貫通,自成風格,所以歷來書界有識者都很重視對《石鼓文》的取法學習。學成規矩主要賴於臨池的功夫要下夠(當然其中也有方法問題),而創立風格要以審美思想為先導,更有賴於作者全面的藝術素養。要以碑帖的原型為基礎素材去塑造新的形式特點和風格特點……

學術

論壇

歐陽中石先生的漢字表現觀……歐陽啟名

敬畏經典,傳承古文字精華……徐暢

「篆書」辨……孫學峰


創作

展廳

追夢水雲間——白煦書法藝術展作品選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國書法》已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龍源期刊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全文收錄。


歡迎訂閱2016年《中國書法》《中國書法·書學》

1.郵局訂閱: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中國書法》

郵發代號:2-879

每期定價50元

全年定價600元

《中國書法•書學》

郵發代號:2-908

每期定價50元

全年定價600元

2.郵購訂閱:

郵購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農展館南裡10號《中國書法》雜誌社

郵編:100125

聯繫人:潘女士 張女士

聯繫電話:010-67322341

銀行匯款戶名:《中國書法》雜誌社

開戶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帳號:0200 0007 0901 4416 048

(分別訂閱全年雜誌免收郵費,單冊訂閱加收郵寄費8元/冊)


歡迎訂閱2016年《中國書法報》

1.郵局訂閱:全國郵局均可訂閱

郵發代號:1-237

每期定價:3.00元

全年定價:150.00元

2.郵購訂閱:

郵購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農展館南裡10號《中國書法報》社  

郵編:100125

聯繫人:陳英嘉  朱化傑    

聯繫電話:

010-64060749  

010-65012624

銀行匯款戶名:《中國書法報》社  

開戶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團結湖支行

帳號:0200 2068 0900 0012 936

通過以下方式關注《中國書法》雜誌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1.在微信「添加朋友」狀態下搜索公眾帳號「中國書法雜誌」或「zgsfzz」,點擊搜索結果並「關注」即可;

2.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中國書法》雜誌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友情提示:請認準微信認證標誌。

通過以下方式聯繫我們

《中國書法》雜誌社 新媒體部

電話:010-64916670

郵箱:zgsfsjb@sina.com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農展館南裡10號中國文聯大樓

相關焦點

  • 新刊預覽|《中國書法》2019年第12期
    2019年第12期封面
  • 《中國書法•翰墨天下》2015年第11期精彩預覽
    ……141《中國書法·翰墨天下》2015年季評(第二、三季度)入圍名單……1362015年月選(十月)入選作品……136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中國書法》已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龍源期刊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全文收錄。
  • 《中國書法報》2020年第49期(總299期)預覽
    1版 封面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 第五屆正體書法展明年1月8日開幕 墨海弄潮——新時期河南書法四十年巡展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
  • DNF第2期稀有白金系列裝扮外觀預覽
    18183首頁 DNF第2期稀有白金系列裝扮外觀預覽 DNF第2期稀有白金系列裝扮外觀預覽 來源:網絡
  • 《中國書法報》2020年第21期預覽
    2版 專題 中國自主的考古發掘,應屬在金石學引領之下的最新探索形式,如安陽小屯,若無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則不可能會有十餘次的考古發掘。中國積累數千年的金石學,應該是中國新興考古學的基礎,而考古學則是在不斷汲取傳統金石學營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教學】——書法評改(2016年第32期)
    【書法評改】
  • 中國書法名家:王璽
    書法是民族文化的象徵,以漢字為載體,與多種藝術相結合,承載著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中國書法藝術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書法,喜歡上書法……    本期是中國書法名家(第15期)王璽個人專題,每一幅作品都是精心創作的
  • 「魯壁問道」——2016中國·曲阜 大學生書法夏令營招生簡章
    二、 招生對象:全國在校大學生及書法愛好者三、 招生名額:為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限招30人,額滿即止(前5位報名學員贈送導師題寫齋號)四、 學習時間:2016年7月16日—8月6日(7月16日報到,8月
  • FENTY PUMA BY RIHANNA 2016秋冬系列新品預覽
    FENTY PUMA BY RIHANNA 2016秋冬系列新品預覽2016-06-30 20:34來源:pclady  中國上海 (2016年6月30日) - 全球知名運動品牌PUMA邀請各大時尚媒體,率先預覽了首次亮相2016秋冬紐約時裝周便即刻驚豔全球,PUMA By Rihanna系列由PUMA攜手其女子系列創意總監兼全球形象大使蕾哈娜
  • 《中國篆刻 · 鋼筆書法》2020 第二期 硬壇傳記——王正良
    2007年撰寫《中國文字史,中國書法史,中國硬筆書法史》,發表於2007年《中國鋼筆書法》第10期,主編《第十屆中國鋼筆書法作品集》。2009年出版《王正良書法》《王正良硬筆書法》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 球鞋信息一覽 2016 年 1 月球鞋新品發售預覽來了!
    2016 年 1 月份,不僅會迎來多款 Air Jordan 新配色的登場,科比、甜瓜、歐文全新一代的籤名戰靴也將正式亮相。此外,Air Jordan 5 Low 「China」 中國配色發售日期確定。 1.2016 年 1 月球鞋新品發售預覽
  • 【公益活動】書法有法·桂王書畫院第二期書法公益活動
    【公益活動】書法有法·桂王書畫院第二期書法公益活動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觀照下的產物,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審美價值取向。在現代書法實踐中,怎樣把繼承傳統和現代創造結合起來,成為書法研究和書法創作的重要課題。
  • 【名家有約】張景嶽(2016年第4期)
    書法作品曾入選全國第三、七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一、二、三、七、八屆中青展、書法年展、全國首屆楹聯書法展、國際精品邀請展、國際書法展,分別獲得全國第二、七屆全國中青年書法展優秀獎、二等獎,獲國際現代書法創作大展榮譽獎。傳記收入《中國美術年鑑》《中國書法今鑑》《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書法卷》。作品曾多次出展日本、韓國、新加坡。曾擔任全國書法篆刻展評委、全國流行書風、印風展評委。
  • 《詩家園》紙刊2020年第2期(總第46期)之於貴鋒(甘肅)卷
    評論《詩歌自身的效力——試論昌耀的詩歌形象》刊《青海湖》2002年第8期。(後又刊《六盤山》2003年第1期、《中外詩歌研究》2003年第3期)。2003年——  《夜晚的城市,被風吹》等3首刊《詩刊》下半月刊2003年第3期。《醉漢》等5首刊《詩歌月刊》2003年第2期。《給兒子》(組詩節選)刊《文學港》2003年第2期「現代漢詩」欄目。
  • 萬年書協、萬年書法院「書法星期五」【共讀經典】第13期:書法與美
    2021年1月1日晚,萬年縣書法家協會、萬年書法院「書法星期五」【共讀經典】第13期分享會由章鸞鳳老師主持,本次分享的主題是「書法與美」。
  • 「書法精英」2020中國硬筆書法家十人作品展(第四期)
    黃康依,男,壯族,1976年2月出生,廣西巴馬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2020年,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眾志成城戰勝疫情」全國網絡展入展;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天津工委「激濁揚清,攻克時艱」書法網絡入展;中國首屆當代書畫家百科二等獎,中益書協戰勝疫情網展入展(第十期),「拿起筆,為中國加油」北京字典範書法網絡展。
  • 【觀點】——偈與書法\書法之「破體」(2018年第30期)
    翻檢中國書法之書體發展史,書法「破體」是早已存在的書體變化生新的客觀現象。早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就有了篆隸書體的夾雜,非篆非隸,亦篆亦隸的「邊緣」或「過渡」書體出現。其實,正是有了書法「破體」現象的存在,才使得中國書法藝術可持續性發展、充滿著運動張力,也才使得書體風格變化生新的創造空間廣袤無邊。            作為文字語言的漢字字體符號只有五大基本類別,即篆、隸、正、行、草,並且在唐代就趨於穩固靜止狀態,自此以後再沒有(也不會有)新的字體符號產生。
  • 葉滿宇書法教育2020年秋季招生簡章!
    ※2016年,由《書法報》主辦的第十二屆全國少兒書法現場比賽杭州(楷書)賽區我畫院取得了5金、    ※2016年,我畫院宗炎坤同學在書法報-書法教育命題競創中榮獲佳作獎。    ※2018年,我畫院5位同學的書法作品被中國文字博物館和米芾書法公園收藏,分別有王欣宇、李彪、葉庭媛、高嘉悅
  • 中國當代書法新秀 ——凌金水
    中國當代書法新秀 ——凌金水個人簡介:凌金水,男,1962年生,專科學歷,是廣東河源人,現任龍川縣貝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從小愛好書法,五十年如一日堅持臨帖學習,研習了唐楷「顏柳歐」體的結構寫法,鑽研了「二王」的行草筆法,研習了「孫過庭《書譜》」的小草寫法,精心研練了「張旭懷素」的狂草寫法,尤其是對懷素「筆龍行空」的精妙筆法和狂性藝術情有獨鍾,創造的「水體」風格的大草特色。2016年7月參加了國家級「翰墨薪傳」書法培訓。
  • 書法叢刊|二〇二〇年第五期
    《書法叢刊》是由國家文物局主管,文物出版社主辦,海內外發行,國內唯一的專門刊登古代書法作品的刊物。創刊於1981年2月,迄今出版期刊177期,其中博物館專輯50餘期(涉及博物館30餘所)。《書法叢刊》以弘揚優秀的傳統書法作為辦刊宗旨,主要發表古代書法珍品和有關研究文章。所刊內容主要為國內各文博單位的藏品中的精粹及考古新資料,其中大部分為首次發表,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學術性、資料性。該刊創刊以來介紹了大量優秀的傳統書法作品,這些作品均經文物專家鑑定,對真偽有爭議的作品在專家建議下也予以適當刊登,以期推動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