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寧手繪設計圖
廖寧,鼓浪嶼申遺總設計師,親歷9年申遺路,有過心酸、淚水,也有過激動、喜悅。
這位土生土長的鼓浪嶼人,從申遺啟動就為鼓浪嶼勾畫了一幅美好的藍圖。也為了全身心投入到申遺工作,不惜辭去了收入不菲的設計師工作。「對鼓浪嶼有種天生的熱愛,更有一種使命感,做出一些必要的捨棄是應該的,有始有終吧,對自己也有個交待。」廖寧說。
1兒時的鼓浪嶼有琴聲有鳥鳴
廖寧,鼓浪嶼人,家在筆山路上,推窗見海,他在那裡出生長大。
彼時,島上有很多學校,比如人民小學、鹿礁小學等等。廖寧不在島上讀書,每天坐船過海去民立小學,路程雖遠,但他享受鼓浪嶼特有的安靜,琴聲、鳥鳴。「小時候的鼓浪嶼淳樸、寧靜、溫馨,走在街上,能聽到鋼琴聲。」廖寧說,島上一萬多人,有工廠、有洋房,鄰裡之間很熟悉。
上世紀90年代初,廖寧又回到鼓浪嶼定居,繼續每天過海上下班的日子。
可一紙公文,讓鼓浪嶼人口數量和結構都發生了改變——1993年初,廈門出臺《廈門市城市人口管理暫行規定》,按「只準出、不準進」原則嚴控鼓浪嶼人口,也由此引發了一連串的不可逆的負面效應——醫院搬遷、學校搬遷。「整個社區的生態被破壞了。」廖寧直言,因為大力發展旅遊,原住民大批量遷出鼓浪嶼,人口逐年減少。
慢慢地,島上生活變得愈發不便,老百貨關門,居民買不到東西;遊客湧入,早上七點多就在窗下拍照。
17年前的一天,廖寧舉家搬遷,離開鼓浪嶼。其實,廖寧很不舍。「太不方便了,醫院搬走了,學校搬走了,老朋友也搬走了,鼓浪嶼上可以一起喝茶聊天的越來越少了。」廖寧的感傷發自內心。
2遊客猛增島上老建築被破壞
廖寧把家搬到廈門島內,但戶口還在鼓浪嶼,島上的房子還在。每個月,他會回島上會會老朋友,再走街串巷看看老建築。
後來,島上遊客越來越多。2003年,進鼓浪嶼的遊客只有425萬人次。在這之後的5年時間裡,鼓浪嶼遊客量平穩增長,到了2008年,501萬,比增4%;2009年,514萬,比增9%。
轉折點出現在2010年。那年4月,福廈動車開通,進鼓浪嶼的遊客猛增至633萬人次,比增39%;2011年,866萬;2012年,1136萬,10月2日當天接待遊客超過12萬人次,創歷史新高。「爆棚式增長的遊客量,一次次考驗著鼓浪嶼有限的承載空間,迫使原住民無奈遷出。喇叭噪音取代了音樂聲,遊客的湧入抬高了物價,外來人口的湧入也破壞了社區構成。」廖寧說,「原本服務於居民的店鋪開始轉型做遊客生意了,鼓浪嶼的社區功能正在逐步退化,許多生活用品要到廈門本島去買。」
到了2008年,鼓浪嶼已「病入膏肓」,大力發展家庭旅館,島上的老建築被畫花了臉。「如果用人來比喻鼓浪嶼,它應該是徐志摩;但現實是,很多老建築被弄成了周杰倫。」廖寧太愛鼓浪嶼,並且愛得深沉,「太過隨意,不管是外牆,還是整體裝修都太過隨意,愛什麼風格就弄什麼風格,沒有整體規劃,破壞了鼓浪嶼老建築原有的閩南風格、南洋風格或歐式風格,自然也就體現不出它的歷史性和文化性。」
3受聘申遺總設計師走上9年申遺路
2008年,鼓浪嶼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開始了長達9年的漫長申遺路。「當時,時任鼓浪嶼管委會主任程建明找到我,說鼓浪嶼再這麼下去不行了,要啟動申遺。」廖寧自己身處建築設計行業,想為家鄉、為鼓浪嶼做點貢獻。於是,他欣然接受了這項任務,受聘為鼓浪嶼申遺總設計師。
前期要準備的工作很多,廖寧帶著十幾人的設計組入駐鼓浪嶼,每天在島上走街串巷,有時回來水還沒喝上一口,又被叫出去,「要進到室內去看老建築,碰上不明事理的,我們會被趕出來」。
2011年3月,鼓浪嶼日光巖下的「金帶長廊」落下開始拆除的「第一錘」,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整治工程正式啟動。
當時,廖寧還在漢嘉建築集團廈門分公司任總建築師。「那兩年房地產很火,一開始想著自己可以兩邊兼顧,先辦了停薪留職,後來發現根本沒辦法,申遺工作有很多。」2013年,廖寧向公司提出了辭職。
2012年,鼓浪嶼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廖寧更忙了,他要做申遺元素的具體保護、修繕工作以及環境整治建設。「做減法是最難的,而鼓浪嶼最需要的就是做減法。」廖寧的團隊大部分是新廈門人,不懂閩南話,碰上老鼓浪嶼人得親自入戶談,有時還要打打感情牌,「比如違章搭蓋要拆除,我們要現場告訴他們拆了之後要做什麼。」
2015年8月,省政府正式函請國家文物局將鼓浪嶼作為2017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後來進入施工階段,我也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慢慢撤出鼓浪嶼,回歸正常工作。」但廖寧心中仍有牽掛,還是會到鼓浪嶼看看申遺元素保護修繕的工程進度。
4後申遺時代培養文物志願者
後續的申遺工作,按部就班,穩步推行。201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文物局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了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
2017年7月8日,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鼓浪嶼順利通過審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有工作要忙,沒去世遺大會的現場。」申遺成功同日,廖寧拿下了南寧園博園廈門園的項目,「說來挺戲劇性的,去年6月接手項目投標時,鼓浪嶼申遺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只是憑感覺和一份執著,堅信申遺能成功,認定鼓浪嶼該是美麗廈門的代言人。」
廖寧押賭似的以鼓浪嶼申遺為主題進行方案創作,沒想到交稿當天就是鼓浪嶼申遺成功的日子。廖寧說,今年12月6日南寧國際園博會開園以後,不少中外客人還在廈門園留言簿上表示,一定要到鼓浪嶼體驗一下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
進入後申遺時代,廖寧也並沒有停下腳步。身為中國建築技術集團設計院副總建築師、福建省文物局古建築專家庫專家,他在思明區「文物尋根」志願宣導團培訓班上,給近百位志願者授課。
「鼓浪嶼難的就是自覺的保護,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平臺,培育文物志願者,號召他們一起來宣傳文物保護。」廖寧看著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倍感欣慰,「思明區的文物保護工作如星星之火般燎原,從一小部分專家學者擴充到廣大文物愛好者,甚至是全體市民,從興趣愛好變為文化自覺。」(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
來源: 海峽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