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新增一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以下簡稱「送王船」),17日晚正式成為我國第42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
12月18日,廈門市文旅局召開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新聞通氣會上,介紹了廈門市和馬來西亞馬六甲州聯合申報送王船申遺有關工作及成果。
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記者 唐光峰 攝
「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我國首次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聯合申報成功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探索出跨國聯合申遺的廈門案例,凸顯了福建省、廈門市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戰略支點城市的地位作用,對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鑑具有重要意義。」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權說。
核心標準
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
作為閩南送王船的中心區域,廈門送王船當代的傳承傳播最為典型,比較大型的在同安呂厝、思明廈港沙坡尾、湖裡鍾宅、海滄鐘山等14個相關社區村落。2011年,廈門推動「閩臺送王船」項目申報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王舡大遊行」)也是馬來西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馬六甲長期舉辦有關傳統活動,具有深厚的民間基礎。
據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一級調研員葉細緻介紹,特有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是「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核心標準。
據葉細緻介紹,在申報文本撰寫過程中,專家組將「送王船」歸納為「關於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得到中馬雙方廣泛的認同。大家認為,「送王船」喚起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維繫人與海洋之間的和諧,是送王船儀式最基本的內涵和功能。
此外,「送王船」也是一種融藝術性、遊戲性與知識性為一體的「文化載體」,是人們海上生產生活實踐的結晶,承載著相關社區有關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還融合體現了傳統手工藝、表演藝術、口頭傳統等文化表現形式的當代傳承,見證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
重要意義
跨國申遺的「廈門模式」
「送王船」申遺成功,也有著多重意義。葉細緻告訴記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行新的審查批准程序和提名名額(每個國家兩年只能提名一個)方案後,不限名額的跨國聯合申報更為合適和有利。「送王船」聯合申遺,是在新的申報條件下進行的跨國聯合申報的嘗試。「廈門的探索,拓寬了我國非遺申報的設計思路,將為下步跨國聯合申報提供寶貴的借鑑。」
對於廈門而言,此次「送王船」成功申遺,也是其長期以來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閩南文化保護發展工作的重大成效。據悉,全國首部地方文化保護專項法規——《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已於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力打造地方文化保護法治化的「廈門樣本」。目前,廈門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非遺保護體系,擁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89項,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5人。廈門一直在藉助國際舞臺傳播閩南文化,統籌發揮各界力量共同推進文化保護。
據了解,申遺成功後,中馬兩國將成立「雙邊工作委員會」,建立聯合保護共同協作機制,支持「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實施《送王船聯合保護行動計劃(2021-2026年)》,向委員會提交定期報告,履行進一步保護該遺產項目的承諾;同時,還將以此為契機,推動《中馬關於聯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協議》籤署,全方位開展國際間非遺領域的合作,讓文化遺產成為實現人類持久和平的對話資源。
此外,廈門方面還將致力於探索打造「王船博物館」「體驗中心」等,並攜手各界共同開啟對「王船文化」的挖掘,包括相關主題影視劇的拍攝、文創產品的開發、文旅路線的設計等,以期進一步推動「送王船」在當代社會的更好發展。
名片
送王船
「送王船」是閩南古老的民俗活動,是閩南沿海先民於明代創造的撫慰、祭祀海難遇難者的儀式。閩南人稱海難遇難者為「好兄弟」,稱「代天巡狩」的地方保護神為「王爺」,俗稱送王船為「做好事」。送王船習俗由相關社區宮廟或宗祠於東北季風起時舉辦,一般每三年到四年舉辦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豎燈篙、普度、送王船(踩街遊行及燒王船)等儀式。
隨著閩南人的海上貿易與遷徙,送王船習俗於17世紀至20世紀流傳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聚居地,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記者 葉子申)
【責任編輯:趙樸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