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申遺探索出「廈門模式」

2020-12-23 中新網福建

  廈門新增一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以下簡稱「送王船」),17日晚正式成為我國第42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

  12月18日,廈門市文旅局召開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新聞通氣會上,介紹了廈門市和馬來西亞馬六甲州聯合申報送王船申遺有關工作及成果。

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記者 唐光峰 攝

  「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我國首次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聯合申報成功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探索出跨國聯合申遺的廈門案例,凸顯了福建省、廈門市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戰略支點城市的地位作用,對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鑑具有重要意義。」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權說。

  核心標準

  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

  作為閩南送王船的中心區域,廈門送王船當代的傳承傳播最為典型,比較大型的在同安呂厝、思明廈港沙坡尾、湖裡鍾宅、海滄鐘山等14個相關社區村落。2011年,廈門推動「閩臺送王船」項目申報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王舡大遊行」)也是馬來西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馬六甲長期舉辦有關傳統活動,具有深厚的民間基礎。

  據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一級調研員葉細緻介紹,特有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是「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核心標準。

  據葉細緻介紹,在申報文本撰寫過程中,專家組將「送王船」歸納為「關於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得到中馬雙方廣泛的認同。大家認為,「送王船」喚起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維繫人與海洋之間的和諧,是送王船儀式最基本的內涵和功能。

  此外,「送王船」也是一種融藝術性、遊戲性與知識性為一體的「文化載體」,是人們海上生產生活實踐的結晶,承載著相關社區有關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還融合體現了傳統手工藝、表演藝術、口頭傳統等文化表現形式的當代傳承,見證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

  重要意義

  跨國申遺的「廈門模式」

  「送王船」申遺成功,也有著多重意義。葉細緻告訴記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行新的審查批准程序和提名名額(每個國家兩年只能提名一個)方案後,不限名額的跨國聯合申報更為合適和有利。「送王船」聯合申遺,是在新的申報條件下進行的跨國聯合申報的嘗試。「廈門的探索,拓寬了我國非遺申報的設計思路,將為下步跨國聯合申報提供寶貴的借鑑。」

  對於廈門而言,此次「送王船」成功申遺,也是其長期以來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閩南文化保護發展工作的重大成效。據悉,全國首部地方文化保護專項法規——《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已於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力打造地方文化保護法治化的「廈門樣本」。目前,廈門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非遺保護體系,擁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89項,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5人。廈門一直在藉助國際舞臺傳播閩南文化,統籌發揮各界力量共同推進文化保護。

  據了解,申遺成功後,中馬兩國將成立「雙邊工作委員會」,建立聯合保護共同協作機制,支持「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實施《送王船聯合保護行動計劃(2021-2026年)》,向委員會提交定期報告,履行進一步保護該遺產項目的承諾;同時,還將以此為契機,推動《中馬關於聯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協議》籤署,全方位開展國際間非遺領域的合作,讓文化遺產成為實現人類持久和平的對話資源。

  此外,廈門方面還將致力於探索打造「王船博物館」「體驗中心」等,並攜手各界共同開啟對「王船文化」的挖掘,包括相關主題影視劇的拍攝、文創產品的開發、文旅路線的設計等,以期進一步推動「送王船」在當代社會的更好發展。

  名片

  送王船

  「送王船」是閩南古老的民俗活動,是閩南沿海先民於明代創造的撫慰、祭祀海難遇難者的儀式。閩南人稱海難遇難者為「好兄弟」,稱「代天巡狩」的地方保護神為「王爺」,俗稱送王船為「做好事」。送王船習俗由相關社區宮廟或宗祠於東北季風起時舉辦,一般每三年到四年舉辦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豎燈篙、普度、送王船(踩街遊行及燒王船)等儀式。

  隨著閩南人的海上貿易與遷徙,送王船習俗於17世紀至20世紀流傳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聚居地,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記者 葉子申)

【責任編輯:趙樸煜

相關焦點

  • 漳州月港參與「太平洋絲綢之路」跨國申遺
    跨國申遺,是由曾經在西班牙工作的著名學者於小平率先提出。2018年11月30日,為配合習主席訪西,他在西班牙《僑聲報》發表了《中西兩國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綜述》一文。金門副縣長吳成典率團考察月港海絲文化
  • 絲綢之路跨國申遺:世界遺產理論與實踐的創新
    █ 系列跨國遺產隨著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價值和理念的發展,系列跨國遺產的新類型也出現了。在2008年版的《操作指南》中分別給出了跨國遺產和系列遺產的定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遺產中心的指導和推動下,絲綢之路系列跨國申報世界遺產項目對系列跨國遺產概念和實踐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 送王船,申遺成功!廈門又多一張世界級名片~
    送王船申遺成功了!2019年1月,中馬聯合申報工作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兩國文化部門迅速組成聯合申遺工作組,開始封閉式集中進行申報材料編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請材料。2019年12月,項目成功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周期審核清單。到昨天,「送王船」終於申遺成功。 回顧聯合申遺之路,歷程艱辛但意義重大,凝聚著許多非遺人的智慧力量。
  • 廈門鼓浪嶼申遺總設計師廖寧:9年申遺長跑 還原琴島本色
    廖寧太愛鼓浪嶼,並且愛得深沉,「太過隨意,不管是外牆,還是整體裝修都太過隨意,愛什麼風格就弄什麼風格,沒有整體規劃,破壞了鼓浪嶼老建築原有的閩南風格、南洋風格或歐式風格,自然也就體現不出它的歷史性和文化性。」3受聘申遺總設計師走上9年申遺路    2008年,鼓浪嶼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開始了長達9年的漫長申遺路。
  • 送王船,申遺成功! 福建又多一張世界級名片
    廈門一直重視「送王船」習俗的保護和傳承在廈門,思明區廈港、何厝、塔埔,湖裡區鍾宅、五通浦口「送王船」活動在何厝舉行2005年12月,「廈門送王船習俗」被列入福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7年6月,「送王船」被列入廈門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送王船成功申遺!145秒了解什麼是「送王船」
    本次申遺有些特別,由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請,名稱為「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屬於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慶活動類別。思明廈港沙坡尾作為全市申報的重點社區,寫進申報文本。這與送王船的,地理位置和分布範圍有關。
  • 廈門首個申遺成功的項目「送王船」是什麼活動?
    12月17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項目申遺成功,稱為廈門市首個申報成功的項目,如果不是老廈門人,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是送王船。
  •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探索「1145」模式 匠心化育鑄人才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積極探索實施「1145」匠心化教育模式,旨在以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以職業精神培養和踐行為主線,探索建立「明德、強技、篤行、致用」四位聯動的職業精神培養機制,通過推動思政課改、弘揚蓋軍銜精神、實施晨點晨練、開展志願服務和促進教學做一體化等五大舉措,努力培養以德為先、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並重的「準職業人」。
  • 首屆姓氏圖騰文化論壇暨姓氏申遺·王鷺鷹家文化藝術展在廈門舉行
    2020年5月24日,以「傳承圖騰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助力姓氏申遺」為主題的首屆中華姓氏圖騰文化論壇暨中華姓氏申遺·王鷺鷹家文化藝術展在廈門海絲藝術品中心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福建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廈門佰翔海絲盛業國際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和重慶百家姓文化交流協會等單位聯合主辦,來自海內外姓氏文化、雕塑藝術領域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活動。中華姓氏文化學者袁義達、聶振強,臺灣致公黨主席陳柏光等專家學者高度肯定了中華姓氏圖騰文化研究的當代意義。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式在廈門...
    12月22日,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式、第152屆同安區呂厝「送王船」文化節在廈門市同安區呂厝社區舉行,馬來西亞馬六甲申遺方通過視頻連線對「送王船」申遺成功表示祝賀,稱將以此為契機,共同傳承和發展中馬兩國的共同文化遺產。「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
  • 王風竹專訪:萬裡茶道今何在 聯合申遺譜新篇
    王風竹介紹,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積極探索文化旅遊產業多方面的融合發展的問題,以萬裡茶道作為文化內涵,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文化遺產的新的品牌。2013年3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時提到,17世紀的「萬裡茶道」和中蒙俄油氣管道都是連接兩國的「世紀動脈」。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歷史記憶 共同遺產
    對於「送王船」申遺的成功,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閩南文化研究會原會長陳耕18日受訪時向中新社記者表示,這將為廈門和馬六甲兩個旅遊城市帶來契機。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由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報送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簡稱「送王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廈門集美新城的探索與經驗
    以山海河湖為卷,以十年歲月為筆,集美新城鑄造起一個宏大又真實的夢想——未來城市,探索實踐一條疏解城市功能、帶動區域協同發展、彰顯未來城市特質的新路,努力打造出高質量跨島發展的「樣板之城」。集美新城——廈門跨島戰略的排頭兵、先行者、受益者。
  • 「萬裡茶道」聯合申遺按下加速鍵,中國段29個節點城市籤署成立申遺...
    ,29個節點城市成立申遺聯盟.mp305:17來自湖北之聲FM1046自2012年由湖北省文物局聯合相關七省(區)文物部門發出《赤壁宣言》以來,八省(區)文物部門通力合作,共同確定了「萬裡茶道」遺產保護和申遺的工作目標,明確湖北省為聯合申遺牽頭省份,武漢市為聯合申遺牽頭城市
  • 專家建議中國和東協國家未來可共同申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實習生 王蕭然)「中國和東協國家擁有許多同根同源的跨境民族共有的文化,未來中國和東協國家應當探索共同傳承、保護共有非遺的方案和辦法,例如跨境共同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月8日,在廣西桂林舉辦的第15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建議道。
  • 河南10處萬裡茶道遺產點列入萬裡茶道申遺項目清單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昨天從文物部門獲悉:今年國家文物局將萬裡茶道申遺項目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標誌著萬裡茶道跨國申遺進入了關鍵性環節。  其中,我省南陽府衙、賒店古鎮、半扎古鎮、洛陽關林、潞澤會館、洛陽山陝會館、太行陘(河南、山西)、南陽天妃廟、扳倒井驛站、郟縣山陝會館10處列入萬裡茶道申遺項目清單。  在人們印象中,與茶相關的古老遺存,首推西南邊陲茶馬古道,內陸省份似乎不沾邊。此次10處遺產點列入萬裡茶道申遺項目,頗出公眾意料。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迅速連線相關人士求證,還原萬裡茶道清晰圖景。
  • 中馬探索共建「兩國雙園」跨國自貿合作示範區
    中新社南寧1月13日電 (馮抒敏 翟李強)廣西人大代表、中共欽州市委副書記、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高樸12日在廣西南寧披露,中馬雙方正以構建跨國產業鏈和服務鏈為目標,積極探索建設「兩國雙園」跨國自由貿易合作示範區,創造更多可複製的經驗。
  • 南靖土樓申遺紀實
    一、這就是被譽為「世界建築奇葩」的南靖土樓在青山綿延,綠水環繞的九龍江上遊,在「小橋、流水、人家」的閩南鄉村,隨處可見一幢幢高一二十米、由泥土夯築而成的城堡式建築,這就是被譽為「世界建築奇葩」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建築模式
  • 對標鼓浪嶼,青島老城區已啟動申遺工作,紅瓦綠樹一起守護
    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區別,那就是鼓浪嶼已經申遺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青島也已經啟動了老城區的申遺工作,青島有28平方公裡歷史城區、13片歷史文化街區,其中在老城區6.9平方公裡的核心區域內,聚集了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5處,文物建築近千棟,歷史優秀建築313處,名人故居50處,擁有八大關和小魚山兩片國家歷史文化街區,還有不計其數的傳統風貌建築。
  • 福州要舉辦「兩屆世界遺產大會」,泉州衝刺申遺,下個是誰?
    再來說下,作為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的東道主,2020年中國申遺項目勢必通過的機率很大,去年中國只有一個申遺項目,4月18日,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古蹟遺址日活動中,國 家 文 物 局副局 長宋新潮介紹,我國2020年的申遺項目名稱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如果,會議正常舉辦,或許現在中國已經擁有第56個世界遺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