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全國粽子的起源嗎?到這裡你就明白了,說到粽子大家肯定會想到嘉興,為什麼呢,因為民以食為天,今古不變。我問女兒,你知道端午要做什麼,她馬上回答我三個字「吃粽子」,是的,黃口小兒的最深刻記憶就是吃,也是靠這兒時的最初印象把我們的粽子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走,我們一起去看看中國的,嘉興的粽子文化是怎麼傳承的,這裡有中國唯一的粽子文化博物館,她坐落在美麗的月河。
江南很早就有稻米的種植歷史了,從馬家浜年代就開始了,在還沒有屈原,沒有伍子胥的年代已經有粽子,粽子的起源與江南的稻作生產有直接的關係,也是古代飲食習俗的一種遺存。因此,以米為原料的粽子與稻作文化可謂源遠流長。
"只有食有餘糧,才會發明其他美味點心。有著7000年歷史的馬家浜文化證明嘉興是稻作文化的發源地,水草豐美的江南物產豐饒,於是有了粽子。
粽子是全中國,全世界都有的,因為每個人都離不開吃,現在我們先去看看中國各地的粽子是長什麼樣的。嘉興粽子本是白米本色,不加任何調料和醬油,後來是到了民國初期才逐漸演變成嘉興粽子現有的醬紅色,並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鹹甜適中而著名,現在已經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嘉興粽子好吃是有道理的,有人愛吃肉,有人愛吃甜的,嘉興粽子發展了這麼多年,集各家所長,做出了「軟糯鮮香」特色的粽子,你愛吃甜就吃甜的,愛吃鹹就吃鹹的,都好吃。
在嘉興地區,流傳著這樣一些古老民謠:"南門大粽子,西門大靴子,北門米販子,東門叫花子。""端午不吃粽,死了沒人送"。還有指天氣的俗語"未吃端午粽,夾襖勿可送"等。粽子在嘉興人生活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位置。
嘉興端午習俗萌芽於南宋,明清時期縣鼎盛,嘉興地處吳越交界之了,亦是端午習俗的重要保護傳承地區,為展示中國端午習俗的文化底蘊,嘉興自覺擔當傳承中國端午習俗重任的歷史使命。
端午節最初是為了紀念屈原。後來我們江浙一帶端午節進行龍舟競渡,紀念伍子旭,端午節又為祭龍日,人們以龍的威力去除所有的災疫邪祟。在龍舟競渡之前,人們要抬著龍頭祭廟,然後將龍頭安裝在船首,掛燈下水,再是硃砂點睛,一聲炮響,百舟爭流。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同情賢臣屈原投江而死,於每年五月初五划龍舟以紀念他。江浙地區的龍舟競渡與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
這是江南一帶的虎頭工藝品,有小鞋子,小帽子,因為小孩子比較弱小,古代人認為這樣可以保護小孩不被妖魔鬼怪近身。
以前放米的大缸,現在都有大的不鏽鋼盆代替了,大缸基本也都放著展示了。
穿過這個大廳,我們就從古代穿越到近代了,我們去看看嘉興粽子的由來吧。這些桶,工具啊,小時候是司空見慣的,現在都放到博物館裡來了。
民國時期一個普通粽子店的情景再現,一個小小的店鋪讓我們穿越到了過去,一邊在灶上燒著粽子,一邊娘帶著兒在吃著香噴噴的粽子,看著我都聞到了粽子的香味,好想吃一個啊。
想念小時候外婆家的大鍋粽,口味沒關係,重要的是家的味道,外婆包粽子,外公燒大灶,我們小孩子在邊上等吃,會問很多遍什麼時候可以吃啊,能吃了嗎,然後等等等,開鍋的那瞬間真的香啊。
走著走著,真的聞到粽子香味了,現在不用等,你直接可以買了馬上吃,想吃啥口味都有。這裡有最經典的大肉粽,豆沙粽,來嘉興一定要吃一個。
這是嘉興常規的幾款粽子品種,比我們小時候多了很多。
口味沒變,配方沒變,變得是你心中的味道,總感覺現在的粽子沒有兒時的好吃了。不管怎麼樣,從前是回不去的,粽子還是要吃的,剝一個來吃。蛋黃粽也很好吃的,來一個,大大的蛋黃,多多的肉肉。
嘉興一定要吃嘉興粽哦,告訴大家一聲,粽子門店裡的新鮮粽子一定是比真空包裝的要好吃,真的,我是嘉興本地人,不會騙你的。希望嘉興的粽子文化永遠傳承下去,女兒大一點我會教她怎麼包嘉興粽子的
交通
粽子博物館在嘉興市區月河歷史街區小豬廊下(中基路180號),從月河東入口進去100米左右就到了,不用門票,在入口處登記一下姓名電話就可以參觀了。
後記
我們嘉興人一年四季都吃粽子的,想吃的時候,買點肉,買點粽葉就包來吃了,很方便。全國各地有在端午節吃粽子的習慣,而唯有江浙滬地區的粽子是常年存在。"沒有一個城市市民與粽子的淵源有嘉興這麼深,也沒有一個城市對粽子文化的理解如嘉興那麼透徹。「所以全國唯一的粽子博物館在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