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系列美食遊記《尋味中國》的特輯,由第一部分《沒有屈原的》三部分組成,論述了的起源和變遷;第二部分《粽子成為祭品》介紹了粽子如何成為的主要祭品。本文討論的是粽子,為什麼粽子不是中國?粽子值多少錢?為什麼南鹹北很甜。
與前兩篇文章不同的是,本文從歷史的角度回到了飲食文化,分析了世界的範圍和食物的來源,相信他能給你帶來一些對粽子的新認識。
1、我對粽子的理解
作者是北方人,小時候生活非常狹窄,對粽子的認知更多單一。
每逢媽媽都會包一堆粽子,用糯竹葉和糯米包白米餃子,還加紅棗和綠豆做調料。北方粽子無味,蘸糖吃。媽媽的手藝不錯,餃子很漂亮,尖尖長且對稱,味道不錯。不過,我對粽子的接受度不高,因為大多數人從小就不喜歡吃糖果。
在長大之後,我走到很遠的地方,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粽子。有些很好,例如,客家的鹹粽子剝皮後呈黃色,他們又粘又硬,不用蘸糖就可以涼著吃。
當然,南方有代表性的鹹粽子,湖州和嘉興的肉粽我都能接受,他們柔軟可口。南方肉粽的食材和口味都比較多,比如蘑菇、蛋黃,有些辛辣,有些比較鮮香。無論是粽子的南鹹北甜,還是南甜北鹹豆腐,我都站在鹹的一邊。
然而無論是鹹還是甜的粽子,很久以來都像雞排,這是節日食品,到了,我們總是要吃兩個來表達我們的興趣。我想知道為什麼明白必須努力使這個東西具有粘性,如果餃子很好吃,為什麼不用白米飯做一碗肉呢?直到十多年前,的意義才凸顯出來,畢竟多休息了一天。
我想很多人對和粽子都有這種感覺。
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食品,永遠不會是可有可無的雞肋,但他的存在一定有原因。幾年前,我開始週遊全國和周邊國家,我逐漸意識到對傳統食物的許多誤解都是由於缺乏知識和沒有用腦。
那一年,在西塘古鎮外面,嘉興的櫃檯上,我看到了那麼多肉粽。在我看來,前會有粽子,顯然是嘉興粽子,賣給遊客。後來,我發現這是不對的,大多數商店都是本地顧客,許多上班族路過並買了一個粽子。是因為嘉興人非常喜歡粽子而聞名於世嗎?
後來,我去了福建和廣東很多地方,結果發現粽子在很多地方都是日常食品,他與季節有關沒什麼,他是餐館裡常見的主食,如北方的饅頭。
近年來,我住在海南,這裡的粽子更大(見《尋味中國 98 海南肉粽》),可以在任何農村市場出售。一個斤重帶一碗麵粉的粽子是海南人的午餐。我意識到粽子不是閩粵人的零食,也不是節日食品,而是主食。
海南的粽子還不是最大的,每年廣西都要出幾百斤超級粽子的新聞,雖然粽子王是個噱頭,但是重達幾斤甚至十幾斤也是廣西的特色,他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顯然,粽子不僅是日常的主食,更是可以長期保存的風味食品,比如貴州灰鹼糕。
那一年,當我在泉州旅行時,我嘗到了一個牛肉餃子,裡面有牡蠣和鹹蛋黃和,蘸著芝麻糊湯裡,但是倒的是番茄醬,這種複雜而美妙的味道顯然是南洋。我想知道,其他國家有粽子嗎?粽子真的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2、世界粽子
我對粽子的理解在馬來西亞發生了重大變化。
那天在吉隆坡吃早飯裡,我們發現有一種東西形狀的粽子,他不大,樹葉被鬆散地包裹著,開張後,有一股米酒的味道。我當時不知道他的名字,在《食行紀·馬來西亞的椰漿飯》發布後,有讀者說他叫Tapai,是馬來西亞的傳統小吃。
後來在檳城,我們品嘗了葉包椰子飯(nasilemakbungkus),他叫nasilemakbungkus,米飯裡有小魚乾、神八醬、雞蛋等,他用香蕉葉包裝,外觀與中國粽子相同。不同的是,中國的粽子是包好後煮的,而椰子飯是先煮後用葉子包裝的。當我看到椰子飯時,我突然意識到為什麼會有粽子。
馬來亞當地人不過是椰子飯,當地最古老的特色食品,是從中國傳下來的嗎?有人可能會說椰子飯只是葉米,而粽子是葉包米,這是不一樣的。還有一種傳統食物叫Ketupa,東南亞是伊斯蘭開齋節的象徵,就像的中國粽子一樣。在菲律賓和中國粽子中也有粽子。
他們都是中國傳入的嗎?畢竟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中太大了。
我們離開亞洲到地中海銀行,這米飯是用葉子包好煮的嗎,是粽子嗎?
這是希臘粽子(Dolmathakia),在希臘、土耳其、亞美尼亞、地中海和東歐中也有類似的食物。其方法與中國Zong幾乎相同,他還浸泡大米,添加各種配料,包裝和烹飪。唯一的區別是沒有繩子。這道地方特色菜是從中國傳下來的嗎?公元前記載了希臘宗,幾十年後屈原跳了江。如果一定要說他是傳播的,那只能證明粽子是從歐洲轉移到中國的。
也有地理上完全孤立和無法傳播的。許多國家都有與粽子相似的傳統食品,如巴西粽子(Pamonha)、墨西哥粽子(Tamale)等。在發現美洲之前沒有大米,印第安人使用了玉米粉。下圖顯示了著名的Hallaca,委內瑞拉,一種傳統的印第安人食物,已經成為當地的象徵。他和廣西枕頭餃子有什麼區別?
3、作為食物的價值
如果我們把粽子定義為一種主要含有糯米或其他種子,用葉子或其他植物包裹,經煮沸、蒸煮或其他形式烹調的食物,那麼粽子就是世界範圍內的傳統食品。
之所以強調「其它種子」和「其它植物包裹」,是因為前一篇《粽子成為祭品》中介紹過春秋時期有兩種粽子,一種是用紫草葉將小米(黃米)包成牛角狀,另一種是竹筒米。現在湖北恩施仍有土家族包穀粽子(Baba)的特點,與美洲印第安幾乎相同。
為什麼世界範圍內有粽子?就換而言,粽子作為食物的價值是多少?畢竟時間和燃料的成本並不低,古人根據特定的需要包粽子。
據筆者分析,粽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a,一種古老食品加工技術
當人類發現了火,就告別了飲血食材的時代。用火煮熟肉並不麻煩,但對於小種子等澱粉類食品來說卻是個難題。因此在烹飪陶器發明之後,人類進入了農耕時代。用樹葉包裹種子或將種子放在竹筒裡,然後用木炭燒制,這可能是進入農耕時代的祖先掌握的最早的烹飪技術,因為不需要陶器。即使用燒制陶器,包葉也能使種子顆粒不易散落,節省食物,也便於食用。
b,一種可以長期保存的熟食
粽子最重要的特點是不易腐爛變質。大米是南方唯一的主食,與小麥粉製作的麵食不同,米飯可以保存很短時間。中國粽子與地中海區和美洲最大的區別在於包裝極其嚴密,這顯然是為了將熟飯與外界空氣隔離開來,延長保質期。用植物灰浸泡的鹼水粽子歷史最悠久,鹽鹼粽子可以保存不到一周半個月。在古代南方的生活環境中,保存期如此之長的粽子是任何熟食都無法比擬的。
一種煮熟的午餐
這裡的「便當」不是日文盒飯,而是宋朝「便當」的原意,即「便利的東西」。
當馬來西亞看到用葉子包裹的椰子米飯時,我明白了為什麼準備好的米粉會被葉子包裹?試想一下傳統場景:清晨,馬來女子早起蒸米飯,早餐後,男方拿起餐具外出工作,妻子將幾份香蕉葉包裝的椰子飯放在他的隨身包裡。中午,男子停下來找了一碗涼水,拿出椰子飯,他位於熱帶地區,不需要加熱。粽子是一種古老的便當,這也意味著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保持質量。
對於以大米為主食的亞洲南方人來說,粽子就像麵包,饅頭和中國北方人,所有這些都可以隨身攜帶做乾糧,他們的保質期很長,不用煮就可以拿出來填飽肚子。
口味調整
粽子可以是甜的,可以是鹹,可以是肉或蔬菜,可以經得起長時間的燉料,可以成為粽子的配料。粽子可以看作是一種輕便的米飯,也可以是鍋飯。粽子的味道和米飯很不一樣。漢代以前,石磨還沒有進入中國,人們的主食是顆粒狀,甚至是小麥(小麥米),但是粽子可以帶來不同的味道。
在北魏著名的農書《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北方如何製作粽子,用小米,加入植物灰,煮至熟。小米也叫糯米粟,而糯米很粘。直到現在,陝西仍然有粽子。
從以上四點,我們可以看出為什麼米飯和玉米粉是主食,在大多數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粽子也是一種類似的食物。有著古老的烹調工藝和食品保存條件,粽子具有無可比擬的特殊價值。
粽子不是中國而是世界。
4、南鹹北節日甜食
三塊《論粽》證明粽子不是生產的,而是從借來的。
其實,我們應該有一個基本的飲食知識:沒有傳統的食物,是為了特定的節日而創造出來的。如果是皇家或宗教的慶典,祭祀儀式可能有特定的菜餚——我不能舉個例子——他不能在民間傳播。無論是粽子還是月餅,都要早於節日的誕生,這是老百姓的日常飲食。
我們只把我們吃的最好的食物給神祖先。在祭祀過程中,食物會經過調整和修飾,賦予一些特殊的含義和符號,如人畜的意義、月餅上的五色絲線闢邪和吉祥圖案。
如果某一食物與某個節日有關,他就變成了一個特殊的符號。如果節日得到推廣,這些食物也會被帶到新的地區,被更多的人接受。這就是飲食和文化的相互作用。馬來粽子變成了伊斯蘭開齋節的符號,印第安人粽子成為委內瑞拉的象徵,所有這些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功能。在飲食和文化的演變中,他也可能發生變化。即使在中國,粽子也不一定也一定是上一篇文章發表後,徽州的讀者表示,他們在當地更注重吃年糕。
最後,人們很容易在網上爭論的南和的南之間的區別。事實上在同一種食物中,甜味和鹹沒有區別,也沒有必要討論哪個更正宗。
粽子的南鹹北很甜,這種口味上的巨大差異很容易解釋,也就是說,任何傳統食品,如果成為當地的主食,一定是鹹的;如果成為小吃或節日食品(本質上還是小吃),可能是甜的。口味是由需求決定的。
粽子出生於南方,一直是當地人的主食。主食必須無味或鹹,因為出汗的人需要補鹽,白米飯可單獨搭配醃菜和粽子,僅鹹。粽子也有利於長期保存,無味更容易酸。
鹹是需要,甜是享受。粽子在北方是節日食品,不是主食,人們偶爾吃,加糖和蜂蜜可以增強幸福感,也是一種口味調整。南方還有甜粽子,也是節間做的。傳統節日小吃和小吃大多是甜的。
正是飲食習慣的鞏固導致了鹹甜的爭議。這就是為什麼以饅頭為主食的北方人會瘋狂地從南方吃甜的饅頭,南方人受不了北方的甜粽子。豆腐的南甜北鹹也是事實,大豆起源於南方還是北方?人民早餐的哪一面更離不開豆腐?這就是吃喝的邏輯。
5、意見摘要
粽子是世界範圍內中存在的古老食物,他不僅是由中國人發明的。
粽子在食用保鮮和便攜性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粽子與結合後,廣泛傳播成為東亞文化圈的節日食品。
觀眾的需求決定了粽子的口味,南鹹北甜是主食和零食的區別。
隨著烹調技術的進步,食品加工技術,食品保鮮技術,以及現代餐飲服務的發展,粽子的傳統優勢不再存在,只有特殊的口味。從現代飲食營養的角度看,高碳水(米)、高糖(北方甜粽)、高脂肪(南方鹹豬肉粽)的粽子都不是健康食品。粽子已經從古代供奉神靈的美味淪落為一種節日食品,每天吃粽子的範圍越來越窄。
雖然我們吃得少,但這個傳統不會被拋棄。當我們看到粽子時,我們仍然會想起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粽子作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將長期流傳下去,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共有三段《論粽》,共約12000字,如果你有什麼意見請留言。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