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子論(下)

2020-12-23 眾橫沙場

本文是一系列美食遊記《尋味中國》的特輯,由第一部分《沒有屈原的》三部分組成,論述了的起源和變遷;第二部分《粽子成為祭品》介紹了粽子如何成為的主要祭品。本文討論的是粽子,為什麼粽子不是中國?粽子值多少錢?為什麼南鹹北很甜。

與前兩篇文章不同的是,本文從歷史的角度回到了飲食文化,分析了世界的範圍和食物的來源,相信他能給你帶來一些對粽子的新認識。

1、我對粽子的理解

作者是北方人,小時候生活非常狹窄,對粽子的認知更多單一。

每逢媽媽都會包一堆粽子,用糯竹葉和糯米包白米餃子,還加紅棗和綠豆做調料。北方粽子無味,蘸糖吃。媽媽的手藝不錯,餃子很漂亮,尖尖長且對稱,味道不錯。不過,我對粽子的接受度不高,因為大多數人從小就不喜歡吃糖果。

在長大之後,我走到很遠的地方,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粽子。有些很好,例如,客家的鹹粽子剝皮後呈黃色,他們又粘又硬,不用蘸糖就可以涼著吃。

當然,南方有代表性的鹹粽子,湖州和嘉興的肉粽我都能接受,他們柔軟可口。南方肉粽的食材和口味都比較多,比如蘑菇、蛋黃,有些辛辣,有些比較鮮香。無論是粽子的南鹹北甜,還是南甜北鹹豆腐,我都站在鹹的一邊。

然而無論是鹹還是甜的粽子,很久以來都像雞排,這是節日食品,到了,我們總是要吃兩個來表達我們的興趣。我想知道為什麼明白必須努力使這個東西具有粘性,如果餃子很好吃,為什麼不用白米飯做一碗肉呢?直到十多年前,的意義才凸顯出來,畢竟多休息了一天。

我想很多人對和粽子都有這種感覺。

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食品,永遠不會是可有可無的雞肋,但他的存在一定有原因。幾年前,我開始週遊全國和周邊國家,我逐漸意識到對傳統食物的許多誤解都是由於缺乏知識和沒有用腦。

那一年,在西塘古鎮外面,嘉興的櫃檯上,我看到了那麼多肉粽。在我看來,前會有粽子,顯然是嘉興粽子,賣給遊客。後來,我發現這是不對的,大多數商店都是本地顧客,許多上班族路過並買了一個粽子。是因為嘉興人非常喜歡粽子而聞名於世嗎?

後來,我去了福建和廣東很多地方,結果發現粽子在很多地方都是日常食品,他與季節有關沒什麼,他是餐館裡常見的主食,如北方的饅頭。

近年來,我住在海南,這裡的粽子更大(見《尋味中國 98 海南肉粽》),可以在任何農村市場出售。一個斤重帶一碗麵粉的粽子是海南人的午餐。我意識到粽子不是閩粵人的零食,也不是節日食品,而是主食。

海南的粽子還不是最大的,每年廣西都要出幾百斤超級粽子的新聞,雖然粽子王是個噱頭,但是重達幾斤甚至十幾斤也是廣西的特色,他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顯然,粽子不僅是日常的主食,更是可以長期保存的風味食品,比如貴州灰鹼糕。

那一年,當我在泉州旅行時,我嘗到了一個牛肉餃子,裡面有牡蠣和鹹蛋黃和,蘸著芝麻糊湯裡,但是倒的是番茄醬,這種複雜而美妙的味道顯然是南洋。我想知道,其他國家有粽子嗎?粽子真的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2、世界粽子

我對粽子的理解在馬來西亞發生了重大變化。

那天在吉隆坡吃早飯裡,我們發現有一種東西形狀的粽子,他不大,樹葉被鬆散地包裹著,開張後,有一股米酒的味道。我當時不知道他的名字,在《食行紀·馬來西亞的椰漿飯》發布後,有讀者說他叫Tapai,是馬來西亞的傳統小吃。

後來在檳城,我們品嘗了葉包椰子飯(nasilemakbungkus),他叫nasilemakbungkus,米飯裡有小魚乾、神八醬、雞蛋等,他用香蕉葉包裝,外觀與中國粽子相同。不同的是,中國的粽子是包好後煮的,而椰子飯是先煮後用葉子包裝的。當我看到椰子飯時,我突然意識到為什麼會有粽子。

馬來亞當地人不過是椰子飯,當地最古老的特色食品,是從中國傳下來的嗎?有人可能會說椰子飯只是葉米,而粽子是葉包米,這是不一樣的。還有一種傳統食物叫Ketupa,東南亞是伊斯蘭開齋節的象徵,就像的中國粽子一樣。在菲律賓和中國粽子中也有粽子。

他們都是中國傳入的嗎?畢竟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中太大了。

我們離開亞洲到地中海銀行,這米飯是用葉子包好煮的嗎,是粽子嗎?

這是希臘粽子(Dolmathakia),在希臘、土耳其、亞美尼亞、地中海和東歐中也有類似的食物。其方法與中國Zong幾乎相同,他還浸泡大米,添加各種配料,包裝和烹飪。唯一的區別是沒有繩子。這道地方特色菜是從中國傳下來的嗎?公元前記載了希臘宗,幾十年後屈原跳了江。如果一定要說他是傳播的,那只能證明粽子是從歐洲轉移到中國的。

也有地理上完全孤立和無法傳播的。許多國家都有與粽子相似的傳統食品,如巴西粽子(Pamonha)、墨西哥粽子(Tamale)等。在發現美洲之前沒有大米,印第安人使用了玉米粉。下圖顯示了著名的Hallaca,委內瑞拉,一種傳統的印第安人食物,已經成為當地的象徵。他和廣西枕頭餃子有什麼區別?

3、作為食物的價值

如果我們把粽子定義為一種主要含有糯米或其他種子,用葉子或其他植物包裹,經煮沸、蒸煮或其他形式烹調的食物,那麼粽子就是世界範圍內的傳統食品。

之所以強調「其它種子」和「其它植物包裹」,是因為前一篇《粽子成為祭品》中介紹過春秋時期有兩種粽子,一種是用紫草葉將小米(黃米)包成牛角狀,另一種是竹筒米。現在湖北恩施仍有土家族包穀粽子(Baba)的特點,與美洲印第安幾乎相同。

為什麼世界範圍內有粽子?就換而言,粽子作為食物的價值是多少?畢竟時間和燃料的成本並不低,古人根據特定的需要包粽子。

據筆者分析,粽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a,一種古老食品加工技術

當人類發現了火,就告別了飲血食材的時代。用火煮熟肉並不麻煩,但對於小種子等澱粉類食品來說卻是個難題。因此在烹飪陶器發明之後,人類進入了農耕時代。用樹葉包裹種子或將種子放在竹筒裡,然後用木炭燒制,這可能是進入農耕時代的祖先掌握的最早的烹飪技術,因為不需要陶器。即使用燒制陶器,包葉也能使種子顆粒不易散落,節省食物,也便於食用。

b,一種可以長期保存的熟食

粽子最重要的特點是不易腐爛變質。大米是南方唯一的主食,與小麥粉製作的麵食不同,米飯可以保存很短時間。中國粽子與地中海區和美洲最大的區別在於包裝極其嚴密,這顯然是為了將熟飯與外界空氣隔離開來,延長保質期。用植物灰浸泡的鹼水粽子歷史最悠久,鹽鹼粽子可以保存不到一周半個月。在古代南方的生活環境中,保存期如此之長的粽子是任何熟食都無法比擬的。

一種煮熟的午餐

這裡的「便當」不是日文盒飯,而是宋朝「便當」的原意,即「便利的東西」。

當馬來西亞看到用葉子包裹的椰子米飯時,我明白了為什麼準備好的米粉會被葉子包裹?試想一下傳統場景:清晨,馬來女子早起蒸米飯,早餐後,男方拿起餐具外出工作,妻子將幾份香蕉葉包裝的椰子飯放在他的隨身包裡。中午,男子停下來找了一碗涼水,拿出椰子飯,他位於熱帶地區,不需要加熱。粽子是一種古老的便當,這也意味著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保持質量。

對於以大米為主食的亞洲南方人來說,粽子就像麵包,饅頭和中國北方人,所有這些都可以隨身攜帶做乾糧,他們的保質期很長,不用煮就可以拿出來填飽肚子。

口味調整

粽子可以是甜的,可以是鹹,可以是肉或蔬菜,可以經得起長時間的燉料,可以成為粽子的配料。粽子可以看作是一種輕便的米飯,也可以是鍋飯。粽子的味道和米飯很不一樣。漢代以前,石磨還沒有進入中國,人們的主食是顆粒狀,甚至是小麥(小麥米),但是粽子可以帶來不同的味道。

在北魏著名的農書《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北方如何製作粽子,用小米,加入植物灰,煮至熟。小米也叫糯米粟,而糯米很粘。直到現在,陝西仍然有粽子。

從以上四點,我們可以看出為什麼米飯和玉米粉是主食,在大多數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粽子也是一種類似的食物。有著古老的烹調工藝和食品保存條件,粽子具有無可比擬的特殊價值。

粽子不是中國而是世界。

4、南鹹北節日甜食

三塊《論粽》證明粽子不是生產的,而是從借來的。

其實,我們應該有一個基本的飲食知識:沒有傳統的食物,是為了特定的節日而創造出來的。如果是皇家或宗教的慶典,祭祀儀式可能有特定的菜餚——我不能舉個例子——他不能在民間傳播。無論是粽子還是月餅,都要早於節日的誕生,這是老百姓的日常飲食。

我們只把我們吃的最好的食物給神祖先。在祭祀過程中,食物會經過調整和修飾,賦予一些特殊的含義和符號,如人畜的意義、月餅上的五色絲線闢邪和吉祥圖案。

如果某一食物與某個節日有關,他就變成了一個特殊的符號。如果節日得到推廣,這些食物也會被帶到新的地區,被更多的人接受。這就是飲食和文化的相互作用。馬來粽子變成了伊斯蘭開齋節的符號,印第安人粽子成為委內瑞拉的象徵,所有這些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功能。在飲食和文化的演變中,他也可能發生變化。即使在中國,粽子也不一定也一定是上一篇文章發表後,徽州的讀者表示,他們在當地更注重吃年糕。

最後,人們很容易在網上爭論的南和的南之間的區別。事實上在同一種食物中,甜味和鹹沒有區別,也沒有必要討論哪個更正宗。

粽子的南鹹北很甜,這種口味上的巨大差異很容易解釋,也就是說,任何傳統食品,如果成為當地的主食,一定是鹹的;如果成為小吃或節日食品(本質上還是小吃),可能是甜的。口味是由需求決定的。

粽子出生於南方,一直是當地人的主食。主食必須無味或鹹,因為出汗的人需要補鹽,白米飯可單獨搭配醃菜和粽子,僅鹹。粽子也有利於長期保存,無味更容易酸。

鹹是需要,甜是享受。粽子在北方是節日食品,不是主食,人們偶爾吃,加糖和蜂蜜可以增強幸福感,也是一種口味調整。南方還有甜粽子,也是節間做的。傳統節日小吃和小吃大多是甜的。

正是飲食習慣的鞏固導致了鹹甜的爭議。這就是為什麼以饅頭為主食的北方人會瘋狂地從南方吃甜的饅頭,南方人受不了北方的甜粽子。豆腐的南甜北鹹也是事實,大豆起源於南方還是北方?人民早餐的哪一面更離不開豆腐?這就是吃喝的邏輯。

5、意見摘要

粽子是世界範圍內中存在的古老食物,他不僅是由中國人發明的。

粽子在食用保鮮和便攜性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粽子與結合後,廣泛傳播成為東亞文化圈的節日食品。

觀眾的需求決定了粽子的口味,南鹹北甜是主食和零食的區別。

隨著烹調技術的進步,食品加工技術,食品保鮮技術,以及現代餐飲服務的發展,粽子的傳統優勢不再存在,只有特殊的口味。從現代飲食營養的角度看,高碳水(米)、高糖(北方甜粽)、高脂肪(南方鹹豬肉粽)的粽子都不是健康食品。粽子已經從古代供奉神靈的美味淪落為一種節日食品,每天吃粽子的範圍越來越窄。

雖然我們吃得少,但這個傳統不會被拋棄。當我們看到粽子時,我們仍然會想起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粽子作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將長期流傳下去,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共有三段《論粽》,共約12000字,如果你有什麼意見請留言。謝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端午論粽(下)沒有端午的粽子
    本文為系列美食遊記《尋味中國》的端午節特別集,由上中下三篇組成,上篇《沒有屈原的端午》,討論的是端午節的起源與變遷;中篇《粽子成為祭品》,介紹了粽子如何成為了端午的主祭品。本篇則討論粽子,為什麼說粽子不是中國的?粽子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南鹹北甜又是什麼原因。
  • 2020年端午節微信下粽子表情雨口令
    在2020年端午節,微信表情雨又開始出新玩法了,而且是跟端午節非常應景的玩法,那就是發送指定的文字口令就會在微信聊天對話框下粽子,具體如下圖,那麼,發什麼口令為下粽子表情雨呢?下面, 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微信下粽子表情雨口令。
  • 晨讀|端午,閒話粽子
    端午到了,粽子又成了熱門話題。其實已經脫去傳統節氣特性的食物,粽子絕對排得上號,工業化生產廠家越多,食物飽腹的功能儘管還在,但其「初心」則遠矣。粽子有什麼稀奇,又有什麼好吃?這與我們當年期盼五月初五端午節的心情與感覺,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 端午粽子怎麼選?
    端午粽子怎麼選?二版端午節特別報導:各地(部門)開展端午節食品安全專項抽檢江蘇發布端午節食品安全專項抽檢結果粽子小龍蝦抽檢合格率分別為98.9 %與98%湖北發布端午節令食品消費提示:粽子綠豆糕鹹鴨蛋應該這樣選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布粽子消費提示:自製粽子要注意選擇新鮮食材廣東廣州抽檢粽子
  • 話端午|粽子飄香
    每逢端午節,留香的艾草、飛渡的龍舟、甜蜜的粽子,總會讓人再次感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承,也讓華夏兒女感受到千年習俗,帶給我們那份深深的情懷。端午節這天,家家吃粽子。粽子好吃,要感謝我們勤勞聰明的先輩。據說,當年屈原仰望蒼天,他時刻憂慮著國家民族的命運,當傳來國都被攻陷的消息後,他徘徊在汨羅江邊,他憤怒、他哀傷。
  • 艾草、粽子、五彩繩——端午的記憶
    家鄉的端午習俗與別地略有不同,但艾草、粽子和五彩繩則是不可或缺的標誌。艾草總要農曆五月初五當天日出之前帶露水的才好。記得小時候,每到這一天,媽媽總是起得很早到山坡上割艾草,割回的艾草用麻繩綑紮束於門頭上,一直到幹透才會取下來保存。
  • 傳說的背後:粽子為何成為端午的祭品,此前的祭品是什麼?
    本文為系列美食遊記《尋味中國》的端午節特別篇,上篇名為《沒有屈原的端午》,討論的是端午節的由來。本篇分析粽子為何成為了端午的祭品,最早的粽子是什麼形態,更早的祭品又是什麼。本文討論的並非美食,而是中國古代的祭祀禮儀和飲食的演變,其中或有讓讀者不適的內容,敬請理解。提示:請勿在吃飯時閱讀本文。1.
  • 端午買粽子吃粽子 一定要注意這些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端午買粽子吃粽子,一定要注意這些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傳統節日端午節快要到了,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節主要的節日習俗。不過如今,大部分家庭都不再自己包粽子,而是選擇去超市購買。出於對食材、口感和食品安全的考量,在挑粽子時需要格外注意,今天就聊一聊如何「優雅」地買到又香又糯又安全的好粽子。
  •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正文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一提到端午節,人們都會馬上想到粽子。
  • 疫情下香港端午:龍舟賽熱鬧不再 粽子銷量反勝預期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下香港端午:龍舟賽熱鬧不再 粽子銷量反勝預期中新社香港6月25日電 (記者 韓星童)往年每逢端午節,香港各區鑼鼓喧天,龍舟競賽是一大亮點。今年端午節疫情未過,儘管特區政府限聚等措施放寬,各區龍舟競賽還是被取消或延期。不過,疫情下市民買粽熱情不減,不少店鋪反映粽子銷情勝過預期。日前,特區政府為限聚措施進一步「鬆綁」,容許公眾地方聚集的人數上限由8人放寬至50人等。今年端午節是放寬有關防疫措施後的首個公眾假期。
  •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有什麼寓意?
    每年端午節南北粽子又開始了「大作戰」,爭論著到底是甜粽子好吃還是鹹粽子誘人。說到這裡,你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是什麼?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有哪些?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是什麼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
  • 端午節簡筆畫 - 粽子賽龍舟
    由於各地飲食習慣不同,製作粽子的材料繁多,粽也形成了南北風味。賽龍舟,歷史悠久,是由多人組隊划槳的競賽,寓意祈求福佑、事事如意、風調雨順。在端午來臨之際,這個教程將向大家展示如何畫端午節簡筆畫。在開始作畫之前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張完整的端午節簡筆畫。
  • 端午齊歡樂,動物吃粽子迎端午
    今天是端午小長假,動物也歡樂!飼養員們別出心裁為動物們特製了與「粽」不同的粽子,為動物們過端午節。據悉,這已經不是長隆第一次為動物過端午節了。據了解,大熊貓「隆仔」和「婷仔」的粽子裡,主要是竹筍和嫩竹葉。
  • 端午臨近 粽子銷售漸熱
    昨日,筆者在市區一家大型超市看到,該超市專門開闢出一塊銷售粽子以及包粽子原材料的區域,充滿端午元素的海報也紛紛張貼在顯眼處,讓人們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散裝、禮盒裝粽子擺滿了貨架,品種多種多樣,既有蜜棗粽、豆沙粽、八寶粽,也有紫薯粽、鮮肉粽等,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散裝粽子多為200克(2隻裝)到600克(6隻裝)之間,價格最便宜的還不到10元。
  • 端午節吃粽子有什麼寓意?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少不了的就是粽子啦,我們知道,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慣,那麼,端午節吃粽子有什麼寓意?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而端午節當日是要吃粽子的,很多人不了解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不知道吃粽子有什麼寓意,其實也是一種傳承而已,每年到了端午必吃的食物就是粽子了。
  • 視頻|我們的節日——粽子,端午傳承
    紅網時刻嶽陽6月25日訊(記者 趙曼)仲夏端午,今年沒有往常炎熱,小扇涼風,時間跟著知了聲一起變得悠長,空氣中能聞到剛採摘回來的粽葉的清香,院中圍坐,一起準備端午餐桌上的特殊食物——粽子。白米粽,以純白米作為內料。
  • 做粽子吃粽子,不看龍舟也有端午味
    2020年6月25日,是中國傳統的端午佳節,一大早劉姨就在自家的陽臺上包起了粽子,她視葉子的大小,一個粽子需要用到兩片或三片葉子。葉子被曲成漏鬥狀,劉姨嫻熟地用調羹把摻雜有紅豆和蝦皮的糯米倒進去,然後夾一大塊摻有蒜蓉碎末的五花肉,再蓋一層糯米把葉子包起來就做好一個粽子了。劉姨一家都很喜歡吃這種家鄉風味的粽子,所以每年端午她都會做上好多。
  • 好運粽子好運來 《盜墓筆記》中的別樣端午
    粽子,粽子,又見粽子!莫慌亂,此粽子非彼粽子。人人遊戲熱門小說改編頁遊《盜墓筆記》,本次粽子活動可不是指的那些兇神惡煞的鬼魂"粽子",而是祥瑞端午節的美食"粽子".一年一度的端午來臨之際,探險者們也該輕鬆下了,好運粽子能讓你妙趣變身,好友互動樂趣無窮,讓我們一起過個熱鬧的端午節吧!
  • 粽子簡筆畫: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總少不了吃粽子,粽子的味道甜甜的,外面包著一層層竹葉,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餡兒。  說到粽子,我還有一個故事,在兩千多年以前,也是農曆的五月初五,屈原抱石投江,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家家戶戶包粽子,來到江邊把粽子都扔進了江裡,用這種方法來保護屈原的屍體。  粽子分為兩種,有圓筒形的叫竹筒粽,一種是三角形的叫竹葉粽。
  • 在端午節吃粽子前,先了解下粽子的分類及製作和食粽子的注意事項
    一年一度端午節,每家每戶又可以全家圍在一塊裹粽子了。想到端午節,我們便第一時間能夠聯想到粽子。吃粽子的風俗,中華千百年來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小編這邊的習俗是每年的端午節,一大家子的長輩會帶著小輩坐在院子裡一塊裹粽子,期間歡聲細語,不亦樂乎!於是乎,小編覺得有必要分享端午節裹粽子的相關知識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