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香盈門又一年,粽葉包裹八寶甜。
五彩繩圈童子戴,閒坐門前等雨來。
家鄉的端午習俗與別地略有不同,但艾草、粽子和五彩繩則是不可或缺的標誌。
艾草總要農曆五月初五當天日出之前帶露水的才好。記得小時候,每到這一天,媽媽總是起得很早到山坡上割艾草,割回的艾草用麻繩綑紮束於門頭上,一直到幹透才會取下來保存。艾草是很神奇的中藥材,《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
小時候的艾草香包是每個孩童的護身符,香包的外形代表著每個母親精巧的心思,而裡面包著的卻是前一年保存的陳艾的葉子,透著一股淡淡的幽香,也只有這樣的艾葉才有驅邪避蚊的作用。
粽子是端午必不可少的吃食,最早的粽子是為了紀念為國投江的詩人屈原,慢慢地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節日食品。粽子有著很濃厚的文化內涵,南方的粽子品類繁多,除了甜粽還有鹹粽和肉粽。北方的粽子就簡單多了,多是甜糯的八寶粽。
每年端午前夕,我們就會採購包粽子所需的所有材料,在家裡自己動手包製。自己製作的粽子總有一種特殊的濃香,吃起來更覺可口。今年,十二歲的女兒也會包出外形端正,綑紮結實的粽子了,煮熟之後,她還能認出哪個是她自己包的,仿佛那樣的吃起來就格外美味。
五彩繩是我們這裡的孩子在端午節這天必須佩戴的飾物,有避邪納福的寓意。據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身上佩戴的五彩繩取下來扔進雨水匯成的溪流裡,讓它們隨流而去,就能帶走災難。小時候,外婆告訴我們每一根五彩繩都會變成一條長蟲,長蟲是蛇的俗稱,家鄉的山裡夏季多蛇,無毒且有顏色。因此,每逢碰到長蟲,害怕之餘還會有一種親切感,不知眼前的這條是不是自己的五彩繩變來的。
每逢佳節倍思親,端午也是我們華夏兒女闔家團圓的美好日子,在端午節到來之際,祝願我們的祖國能早日擺脫疫情,迎來和順安康的好年景。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