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的環境並不好,批判中國足球已經成為一種輿論正確行為,不論是否球迷、不論是否看過國足的比賽,不論中國足球的導向是否正確,先罵為敬大有人在。這恰恰說明中國足球的關注度有多高,也恰恰說明了中國足球的公信力有多差。隨著自媒體時代的發達,越來越多的足球工作人員、媒體從業者以及專業球迷,傳播了中國足球的現狀,思考中國足球的發展道路。
在思考過程中,從媒體報導上知道了中國足球和足球發達國家在青訓上的差距,不少球迷認為中國足球的發展只需要照抄日本、德國等足球發達國家的青訓制度即可。其實,作業是抄不來的,足球是世界第一運動,任何享受高關注度、高傳播度的行為,都是社會文化的縮影。因此,在傳播效應下,中國足球並不僅僅是足球體制的問題,而是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思維模式以及經濟水平息息相關,中國足球只能借鑑作業,並不能照抄。
1、足球文化是炒不來的。中國人講究家國情懷,在家文化體系下維護家庭、維護聲譽的責任感無比重要,因此中國的家庭在對外問題上向來是團結和統一的,但是在對內問題上卻往往自私。家長們掌控著孩子們的一切,不論是興趣愛好、早戀婚配、職業選擇,家長們向來都有發言權並且希望依靠自己的經驗給予安排。而在足球發達國家中,更為崇尚個人英雄主義,也要求個人更加獨立。儘管是足球是世界通用語言、競技規則一致,在各個國家落地生根後產生的足球文化是不同的。裡皮認為中國缺乏足球文化,是按照歐美的標準來看待中國足球文化,其實中國足球一直有著自身的文化體系。
裡皮認為,中國缺乏足球文化。中國缺乏的並不是足球文化,而是讓足球進入職業的文化
西方的青訓體系,是建立在學生擁有自由選擇權、家長全力支持和配合的體系下,參與青訓的孩子們自行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在成年以後家庭已經不再單獨負擔孩子的費用。在中國則恰恰相反,孩子的未來選擇並不自由,因為孩子的選擇並不僅僅關係到自身的未來,還關係到整個家庭的未來。社會養老福利體系還在完善過程中,整體社會尚未從養兒防老的觀念中轉變,孩子的未來關乎的是家庭的顏面、榮耀以及生活條件。
因此,在社會文化基礎不同的情況下,中國的青訓體系建設並不應該像足球發達國家一樣面向青少年為主體進行建設,而更應該面向家庭為單位進行建設體系,普及興趣愛好、發展社區足球,面向家庭塑造口碑,讓足球成為合理的職業選擇更為重要。在中國,並不應該叫做發展足球,而應該叫做培養足球。
中國青訓教練數量其實並不少,但分配至廣大區域和人口就極為稀少,並且大部分集中於俱樂部青訓,讓校園足無
2、青訓教練基礎是抄不來的。D級足球教練的培訓和考試是面向社會大眾的,任何人都可以報考,因此這是足球教練體系中最基礎的層級,在足球發達國家,D類足球教練是學生家長的水平。在學校體育課給孩子們進行足球專業訓練中,僅僅依靠體育老師是不夠的,特別是在部分專業課程上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參與,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學生家長充當助教是足球發達國家常有的行為,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讓家長們能夠很好的融入訓練過程中,甚至參與課程設計、討論如何更好地提升訓練水平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在國內幾乎不可能實現,一方面國內的休假制度並不允許學生家長在工作日過多參與學生的活動;另一方面家長們更願意陪同學生參與培訓班,也不願意參與到學生的具體課程中。國內、國外的體制不同以及思維模式的差異,讓國內需要更多的足球教練參與,無疑從另外一方面放大的足球教練的缺口,而中國的社會大眾願意利用業餘時間考取這一門證書的人員寥寥無幾。
一位女教練以中國足協D級教練員的身份展示了腳弓傳低平球的技術動作,但因為不規範飽受批評
3、青訓的公信力是抄不來的。中國人向來崇尚節儉和權威,因此在購買力上呈現盲目追求物美價廉、盲目追求品牌價值,足球青訓上同樣如此。因此在為孩子選擇青訓教練時,常常會發出「自己都踢不好怎麼教別人」的疑問,甚至過於追捧擁有職業足球經歷的球員也導致青訓教練舉步維艱。外來和尚會念經的思維廣為盛行,盲目追求並且迷信外國教練的情況普遍存在,從而導致並非從事足球青訓工作的無牌照教練在國內盛行。在中國足球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情況下,願意從事足球工作需要承擔莫大的勇氣。
中國足球的培養,應該從教練員開始培養
4、職業前景是抄不來的。日本國家隊全員都是大學生,歐洲足壇中碩士、博士學歷大有人在,在中國,可能是學習不好的人才會選擇踢球,並不存在歧視足球運動員,相反恰恰認為足球運動員往往都是較為聰明的一類人。但是不論是初中還是高中,早早確定向職業足球發展的那幫孩子們,學習成績並不佳,而在學校、體校裡學習成績不佳的一幫人聚集一起,在不訓練的時候是依靠什麼去釋放青春的激情,並且培養成良好的自制力麼?這似乎極其容易培養出識字的文盲和流氓。在成材率比較低的情況下,職業前景並不樂觀,一方面自身學歷低,另一方面混亂的課餘生活並未帶來一技之長,除了依靠運氣或者父母的關係尋找體制內的工作,似乎並無出路。
受「學而優則仕」文化影響頗深,但凡成績還說得過去也會選擇進入大專、高職繼續深造而不會繼續選擇足球為生。因此,不解決傳統教育、足球專業教育之間的矛盾,讓青訓淘汰人員獲得更多的人生選擇機會,不選擇足球才是合理的。
如果不是徐根寶慧眼識珠,武磊的身體素質在普世價值觀下是無法進入職業足球領域的
5、青訓的選材標準是可以學的。青訓選材過於注重身材。中超U23政策讓更多的青年球員出現在中超賽場上,如果這批U23球員沒有修改年齡的做法,那麼這批U23球員是選材過於注重身材的實證之一,超過75%的U23球員,出生日期為上半年。在青少年球員當中,半年的發育時間能夠讓球員的身體素質體現完全不同的狀態。同一年齡段的球員,因為發育時間少了半年而得不到選拔的機會被淘汰出去,無疑降低了選材面。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普羅大眾往往急功近利,為了短期內出成績、提升競技能力,偏重於身體素質而不是從技術能力、發展潛力上衡量,培養出來的將是執行力弱、技戰術能力弱的足球運動員。
同一年齡段,都需爭搶半年的身體發育時間,中國足球的急功近利令人髮指
6、青訓培養的內容是可以學的。中國足球青訓和國外足球青訓最大的差別並不是體制問題,而在於培養內容的差別。國外的足球青訓中心和學校足球課的教材是統一的,所教導的內容並無太多差別,只是訓練的時長以及內容深度的差距。在國內並不統一的足球教材,俱樂部青訓、學校足球課、各大足校的授課內容並不統一,特別是基礎最為廣泛、傳播效應最廣的校園足球方面,缺乏統一的培養內容和培養標準,從而導致培養效果參差不齊。一方面學校的體育老師並不都是足球專業出身,以田徑專業出身的體育課老師居多;另一方面,學校體育課需要面對諸多體育科目,無法面對所有學生開設足球項目。在此條件下足協倡導了足球特色學校的模式,期望將足球師資力量集中於足球特色學校,但是足球特色學校背負了考核指標並且擁有專項撥款的使用要求,因此出現了急功近利情況。在非足球特色學校,足球也極容易成為表演性質的足球操。
足球操的盛行,折射的是足球教育缺乏統一課程的亂象
7、在校園足球的課程上,以體能訓練為主、以個人技術動作為輔的培養課程大行其道。導致了青少年足球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成績,但是一旦進入職業足球領域,薄弱的技戰術水平讓中國職業球員的適應能力大幅降低,平心而論,不論是此前留洋失敗的球員個人技術能力並不弱,但是對戰術領悟能力的薄弱導致戰術執行力差,讓中國球員並不能真正走向世界。日本青少年球員個人技術能力並不強,但是整體陣型的熟練程度踢出了國足成年人都無法踢出的戰術水平。
中國的青訓培養內容方向應該從小培養更多的培養無球跑動、技戰術能力,光依靠身體素質、個人技術是無法在職業足球上立足的。
我們關注於培養孩子們的技術動作,卻缺乏技戰術培養和實戰培養
8、場景化應用是可以學的。在國內的青訓培養體系中,技術動作的合理性並不是一個考量的重點,從而導致實戰能力並不強。青訓教練往往會傳授許多足球的技巧,譬如牛尾巴過人、弧線球傳中等等,但是並未告訴孩子們這些技術動作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用,什麼情況下不可以用,青訓教練們對於孩子們的技術能力強弱的評價僅僅在於能否熟練、流暢的做出技術動作。前國家隊主教練戚務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談到場景化問題,戚務生糾正小孫子的技術動作:「球已經在你雙腳之間,又不在別人腳下,用不著滑鏟。」戚務生的小孫子反駁說:教練就是這麼教的,爺爺你會踢球麼?
因為教練並未場景化應用,前國家隊主教練戚務生被小孫子質疑不會踢球
於是我們看到中超賽場上許多U23球員不合理的使用技術作用,在傳球路線封堵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傳球、推進空間被卡住的情況下依然選擇趟球過人,失誤頻頻並不是年輕球員經驗不足,而是從小並未進行場景化應用形成記憶。青訓教練應該引導孩子們進行思考,在什麼場合下用外腳背傳球,什麼場合下可以選擇過人,一切不以實戰目的的培養,都是在浪費時間,一切以技術動作完成度為考量的培訓,是對未來的耍流氓。
國內的青訓太過側重於體能、技術和有球訓練
9、心理素質的培養可以學的。中國球員心理素質差眾所周知,不論是國家隊的黑色時間,還是諸多留洋球員無法承受比賽壓力,都是心理素質不過關的問題。米盧之所以能夠帶領國家隊衝進世界盃,賽程利好有一定關係,更大的關係在於米盧所倡導的快樂足球讓國家隊能夠盡情發揮自身實力,世界盃預選賽從未負於弱旅,世界盃正賽面對巴西在前25分鐘對攻是國足心態的高光時刻。董路的中國足球小將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屢屢面對強隊不怯場,心態穩定的球員們能夠擁有穩定的發揮並且減少失誤,自信心的爆棚讓球員經常靈光一現超水平發揮。足球並不僅僅是一門技戰術的運動,心理素質更能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培養孩子們的自信心以及自主思考能力,才是足球的培養道路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舉國體制下,解決了職業選擇、職業公信力的問題,因此足球在舉國體制下能夠帶來一定的成績,可這並不容易帶來長足的發展。中國足球走向職業化道路後,被舉國體制所掩蓋的種種缺陷才開始爆發。在社會人文環境下,中國足球並不應該是發展,而應該是培養,我們可以借鑑國外的發展經驗,但這些經驗可能水土不服,只有符合國內人文環境的足球,才能茁壯成長。